养生健康

月经量少有哪些症状 血瘀型

月经量少有哪些症状 血瘀型

经血颜色紫黑,有血块,常伴有小腹胀痛,当血块排出后腹痛症状会缓解。舌质的颜色发紫偏暗,或有小瘀点,脉象细涩或弦涩。

女性月经不调慎用益母草

从年初开始,张华的月经量就越来越少,每次不到两天就结束了。她听说服用益母草冲剂可以调理月经,就买了一些试用。开始用时,的确有效,不仅月经量增加、月经时间延长,而且以往来月经时常有的小腹坠胀、疼痛等不适也消失了。然而,刚过去几个月,益母草冲剂就不起作用了。即使她把服药剂量一增再增,月经量还是越来越少,到最后竟然不来月经了。

1.月经量多的人越用出血越多

益母草冲剂、益母草颗粒等中成药,是很多女性的家中常备药。不少人和张华一样,在月经不调、痛经发作的时候,都会服用这些药物来调经止痛。益母草制剂真就这么好吗?为何张华服药后月经量却依然减少,直至不来月经了呢?

益母草,人们常把它称作“为女人而生的草”,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利尿消肿等作用,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药物。需要提醒的是,益母草并不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的“万能药”,它主要适用于月经量少(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或后错,每次来月经只有几滴或不足两天就结束)、产后腹痛等。专家说,有些女性月经不调的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月经时间过长等,而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这类女性服药后会导致出血量增加、出血时间延长,反而会加重月经不调病情。另外,益母草性寒,体质偏寒的女性也不建议使用。

2.益母草仅适用于血瘀型月经量少,而且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那么,月经量少的人就能放心使用益母草类中成药了吗?也不尽然。专家说,月经量少主要分四种类型,虚证型的最多,约占80%。另外三种类型分别是血瘀型、宫寒型和气滞型。益母草主要适用于血瘀型的月经量少,而且是治标不治本,月经期间使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如果不注意日常调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血瘀型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月经颜色发暗,有血块,伴有腹痛症状。这种类型的患者在平时需要使用一些活血养血的中药进行调理,比如四物汤。

虚证型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月经颜色发淡,像洗肉水,也有的表现为月经颜色鲜红,患者还常常伴有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虚证有很多种,比如肾虚、血虚、气虚等,所以患者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哪种虚证,然后有针对性地治疗。肾虚者要补肾,血虚者需补血等。

宫寒型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小肚子发凉、怕冷、痛经等,该类型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不吃生冷食物,穿衣要保暖,同时可以适当喝一些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滞型月经量少主要是生气引起的,表现为小肚子胀、胸胀,月经怎么也下不来。这类患者除了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平时可以吃一些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作用的逍遥丸。

3.随意使用益母草可能耽误妇科疾病治疗

也许有些女性觉得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月经量少,使用益母草类中成药顶多无效,不至于会造成什么危害。其实不然,随意使用益母草,很可能掩盖某些妇科疾病,导致病情贻误。

很多妇科疾病都会导致月经量减少,包括一些器质性病变。最常见的可以引起月经量减少的妇科疾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内分泌紊乱等,这些疾病的患者自行使用益母草后,可能暂时增加了月经量,但是病根不除,时间一长,就可能和张华一样出现用药无效的情况,月经量重新减少甚至停经。更严重的是,由于未能及时治疗,原有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粘连等疾病很可能加重,甚至会引起不孕等后果。

临床上痛经的类型有哪几种

(1)气滞血瘀型:症见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治宜理气化瘀止痛。

气滞血瘀型痛经常会伴有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夹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舌质紫暗,有瘀点瘀班,苔薄白,脉弦或弦滑等症状。

(2)寒湿凝滞型: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3)气血虚弱型:症见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止痛。

(4)湿热下注型: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5)原发性痛经:与行经有关的下腹痉挛性疼痛,于每次月经数小时后,在下腹有难以忍受的痉挛性疼痛的痛经的症状,呈一阵一阵地间歇性,疼痛常可涉及到大腿前面,常有四肢冰冷、头痛或有胃痛、便稀等症,也可诱发支气管炎等。

(6)继发性痛经:与盆腔器官疾病有关,并且过程比较复杂,痛经的症状于经前不久开始,延续到整个月经期,至月经干净后才慢慢消失。

痛经都有哪些表现

1、寒湿凝滞型

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主要是表现为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

2、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痛经表现出的症状是月经期小腹胀痛,长出现在经前一二天,还会出现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3、湿热下注型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气血虚弱型

气血虚弱型痛经表现出的症状是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藏红花泡水月经期可以喝吗 藏红花泡水可以治疗哪种月经量少

血瘀型月经量少。

血瘀型月经量少是由于瘀血内停,冲任胞脉受阻,血行滞涩而导致的。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少,月经颜色暗淡,有血块,小腹凉痛,喜温拒按,血块下后痛减。

藏红花具有很强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疏通人体的血管及经脉,维持血管通畅,调节内分泌水平,可以辅助治疗血瘀型月经量少。

月经量少可以吃三七粉吗 为什么月经量少尽量不吃三七粉

三七粉虽然可以活血化瘀,对于血瘀型的月经量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医来说,如何使用三七粉需要经过详细的辨证论治后才能使用,因此,尽量不要擅自使用三七粉治疗月经量少的症状。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

1、血虚型月经不调

血虚型月经不调的女性,常见的症状就是月经量极少,颜色浅,脸色比较黄,经常头晕、心悸、乏力、眼花。对于这类月经不调患者,常见的调理中药方组成如下:仙灵脾、当归、黄芪、大白芍、党参、鸡血藤、川芎、山茱萸、熟地、茯苓、炒白术。

2、血瘀型月经不调

血瘀型月经不调的女性,常见的症状就是月经量少,有血块,颜色呈紫黑色,经期腹痛。对于这类月经不调患者,常见的调理中药方组成如下:当归、乌药、红花、失笑散、川芎、桃仁、生地、泽兰叶、赤芍、京三棱、香附。

3、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

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的女性,常见的这种症状就是月经提前或延后,经血量过多或者过少,有血块,胸胀腹胀等。对于这类月经不调患者,常见的调理中药方组成如下:柴胡、茯苓、香附、白芍、木香、当归、郁金、炙甘草、白术。

月经量少的症状

月经量少的症状主要表现有女性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每次月经量不足20ml,甚至少如点滴。月经来潮时间不足两天也是月经量少的表现,严重者会发展成为闭经。在中医上,根据月经颜色、质量、有无腹痛及伴随症状,将月经量少分为血虚型、肾虚型、血瘀型和痰湿型四个分型。

1、血虚型:经血颜色较淡,无血块,月经来潮时女性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发黄、下腹出现空坠感等症状,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浅淡,脉象细小。

2、肾虚型:经血颜色淡红,甚至黯红,质稀,月经来潮时伴有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黯淡,脉象沉弱或沉迟。

3、血瘀型:经血颜色紫黑,有血块,常伴有小腹胀痛,当血块排出后腹痛症状会缓解。舌质的颜色发紫偏暗,或有小瘀点,脉象细涩或弦涩。

4、痰湿型:经血颜色淡红、质粘稠如痰,多发于体形肥胖的女性,常伴有胸闷、恶心欲吐的症状,舌质淡红,舌体边缘见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滑。

相关推荐

痛经的常见治疗方法都哪些

1、肾气亏损型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2、气血虚弱型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3、气滞血瘀型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瘀点,脉弦或弦涩力。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4、寒凝血瘀型 证候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药物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药物如下: 1、当归丸 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加味逍遥丸 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5、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 用于经通药物如下: 1、妇科得生丸 解郁调经。用于经前或经期

子宫内膜薄症状

1、肾虚型子宫内膜薄 多见于未孕育的妇女,一般初潮龄较迟或初潮后经量过少,第二性征出现较迟,月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常见的症状行经期短、经量极少、甚或点滴即净、色淡红、兼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足跟痛等症状。 2、血虚型子宫内膜薄 好发于三十至四十岁妇女,多因脾虚以及胃口不好、营养失调、不当减肥、过度劳累、久病耗伤阴血所致,此种现象易导致月经延后子宫内膜增殖障碍。常见的症状月经来量少色淡,一至二天即净或点滴即止,小腹闷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唇舌色淡、皮肤不润。 3、血瘀型子宫内膜薄 子宫

月经是黑色吃什么好

月经黑色吃什么好?月经黑色分为气滞血气滞血瘀型和血寒型两种,饮食上可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 1、气滞血瘀型:或先或后,量多少不定 表现:月经提前或推后,量多少不定,行而不畅,血色紫黯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经前或行经初期小腹胀痛拒按,部分人甚至闭经、崩漏(量多如注或漏下不止)、不孕。 常伴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胀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黯红、苔薄白、脉弦。 调经: (1)在经前可以用行气化瘀的药物调理。经期血块多、腹痛的人群,经前经期可以适当用丹参或田七煲瘦

月经量少吃什么好

导致月经量少的原因很多,所以就要对症下药。 1、血瘀型 月经易延后,经量过少或血块,经血颜色紫或暗黑,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严重者甚至不孕,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时宜活血化瘀。月经量少吃什么益母草蛋--益母草15克、鸡蛋1个,加水同煮。熟鸡蛋去壳,吃蛋饮汤。治月经延后或痛经。 2、痰湿型 体态多较肥胖,胸口闷胀,月经较易延后或经量少,常伴白带较多的情形。宜多食白萝卜、海带、荸荠、冬瓜、海参、海哲皮等祛痰消脂的食物,少吃肥肉油炸等助长痰湿的食物。肥胖者宜少吃多动,减轻体重

调理月经用什么药

1、当归丸: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开郁顺气,调经养血。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加味逍遥丸: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5、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 若女性痛经,可服用以下药物。 1、妇科得生丸:解郁调经。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

五大类痛经类型介绍

痛经是女性都会遇上的问题,但是根据女性体质的不同,每个女性出现的痛经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平时女性在出现痛经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痛经进行针对的措施。为了让女性朋友对痛经更好的认识,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痛经的类型都哪些? 1、肝肾亏虚型 如果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腰酸膝软,或脸潮热感、经色淡红、经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等症状,就可能是肝肾亏虚型痛经。 2、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

子宫内膜薄的症状

(1)肾虚型子宫内膜薄 多见于未孕育的妇女,一般初潮龄较迟或初潮后经量过少,第二性征出现较迟,月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常见的症状行经期短、经量极少、甚或点滴即净、色淡红、兼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足跟痛等症状。 (2)血虚型子宫内膜薄 好发于三十至四十岁妇女,多因脾虚以及胃口不好、营养失调、不当减肥、过度劳累、久病耗伤阴血所致,此种现象易导致月经延后子宫内膜增殖障碍。常见的症状月经来量少色淡,一至二天即净或点滴即止,小腹闷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唇舌色淡、皮肤不润。 (3)血瘀型子宫内膜薄

女性痛经复查方法是什么

1、寒湿凝滞型 寒湿凝滞型痛经的诊断依据主要是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 2、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依据是月经期小腹胀痛,长出现在经前一二天,还会出现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瘀点,脉弦或弦滑。 3、湿热下注型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气血虚

什么是子宫内膜薄

1、肾虚型子宫内膜薄 多见于未孕育的女性,一般初潮的时间较迟或初潮时经量过少,第二性征出现较迟,月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常见的症状行经期短、月经量少、经血颜色淡红,兼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足跟痛等症状。 2、血虚型子宫内膜薄 多见于三十至四十岁的女性,多因脾虚以及胃口不好、营养失调、过度减肥、过度劳累、久病等原因所致,这种情况下的子宫内膜薄易导致月经退出,造成子宫内膜增殖障碍。常见的症状月经量少、经血色淡,一至二天即净或点滴即止,还会出现小腹闷痛、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唇舌色淡、皮肤不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