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上脘的作用机制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上脘的作用机制
上脘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内应于胃,为中焦所在地,接近贲门,为任脉与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的交会穴,故可健脾和胃,理气降逆,利膈化痰,临床可治疗中焦气滞的胃脘胀满,疼痛,胃气上逆的反胃,呕吐,膈气不利的呃逆,脾失健运的腹胀纳呆,中焦湿热,胆气不疏,胆汁外溢的黄疸。加之足阳明经别上通心,手太阳经络心,其经别通心,故该穴除治胃腑疾病外,还可用于中焦痰热上扰心神的癫痫,癫狂,起到清胃热,除痰涎,开心窍,宁心神的作用。注意孕妇慎用。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再向上量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2.位上腹部正中线,肚脐中央垂直向上7横指处即是上脘穴。
肩髃准确位置图作用 肩髃的作用机制
肩髃属手阳明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其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此外还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三里,陷谷,针刺补法,灸中脘,关元,温阳和中,治疗脾胃阳虚之腹痛,泄泻,肠鸣,反胃等。
6.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缝,针刺补泻兼施,健脾消积,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之消化不良,疳积等。
7.配脾俞,肾俞,水分,气海,阴陵泉,太溪,针刺补泻兼施,灸水分,气海,温补脾肾,利水祛湿,治疗脾肾阳虚之浮肿。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上脘穴的别名
上脘也称“上管穴”,“胃管穴”。“胃脘穴”,“上纪穴”,“胃管”的意思是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上纪”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仅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所以是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中脘穴的准确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穴:取中脘穴时,先找到胸骨,然后向下按胸骨,在肋骨分叉,胸骨和剑突交接的部位即为胸剑联合,从胸剑联合处至肚脐中央,取中点,即为中皖穴。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关的准确位置图 上关的作用机制
上关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而前颧弓上方,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手足少阳经循头入耳抵面,足阳明经,循面入齿龈抵额角,故本穴善于清头面热邪,疏面,齿风邪,治疗偏头痛,面痛,聤耳,口,眼,牙齿疼痛等;由于该穴所处的特殊位置,故能通利牙关,开窍益聪,治疗口噤不开,耳鸣耳聋。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片 上脘穴常用配穴疗法
胃脘胀满,疼痛可配公孙,内关;呕吐,反胃,呃逆可配内关,膈俞;腹胀纳呆可配脾俞,足三里;黄疸可配胆俞,阳陵泉,内庭;癫狂可配丰隆,人中,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