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暑养生防暑小常识

小暑养生防暑小常识

喝热茶

夏季喝冷饮不能彻底的解暑,而且冷饮食用过多,会导致肠胃疾病,诱发胃疼、腹泻等症状。

而喝热茶则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研究证实喝一杯热茶9分钟可使体温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

因此夏天喝热茶是简便易行的降暑良方,可以单独泡茶叶喝,也可喝水果茶、花茶等,还可将10克干橘子皮洗净,撕成小块,与5克绿茶一同放入杯中,加开水、盖盖儿泡10分钟左右,去渣,加一块冰糖后饮用。而韩国人在三伏天有吃参鸡汤进补的习惯,也是一种“以热制热”的有效方式。

洗热水澡

在小暑节气里如果用冷水洗澡,会使皮肤毛细血管变细,反而跟让人觉着热。而洗热水澡,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散发热量,消除人体疲劳。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 可使全身毛孔张开,有利于散热。所以,在夏季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促进排汗,增强汗腺功能,提高耐热力。可在每晚临睡前用40℃左右温水浸泡双脚(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15~20分钟(期间可加热水保持水温),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

吃热食

不少人觉得天气热了,一些饭菜不需加热也可以食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炎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加热可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保护人们的身体不受细菌侵袭。炒菜时可适当用些大葱、蒜、生姜等调味,可以增加身体排汗,防暑降温。

运动出热汗

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不但可以加强人体的耐热能力,从而提高体温并调节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的体质,以防止中暑。为了避免中暑,夏季锻炼时间可在傍晚六七点左右,健身项目可选择游泳、散步、太极拳。锻炼时穿纯棉材质、吸汗性好、透气性好的衣服,锻炼后需擦干身上的汗水,待体温恢复后再使用空调。

热敷肚脐

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在四十摄氏度左右),敷在肚子上,半小时后取下,每天坚持敷,是治中暑的好方法。

小暑养生—给你一波解暑秘方

解暑小贴士:一、“静”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唐】白居易”

小暑养生,一曰“心静”。小暑之季,天气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此时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且中医中强调“春夏养阳”,“夏为心所主”,所以小暑时节更要顾护心阳,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 小暑养生,二曰“身静”。小暑时节宜少动多静,保护好自身阳气。避免强度过大,大汗淋漓的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太极拳,游泳,瑜伽等,安神养性。

二、三花三叶三豆三果

“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此三花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

“三叶”——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亦可冲泡成茶。

“三豆”——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此三豆被称为“夏季灭火器”,能清热降火,是夏季熬粥熬汤的上品。 “三果”——指西瓜,苦瓜和冬瓜,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功效。

三、反其道而行之,以“热”制热

★1. 喝热茶 夏季喝过多冷饮并不能彻底解暑,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而喝热茶则可刺激毛细血管舒张,使体温下降。

2. 洗热水澡 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发汗,消除身体疲劳。

3. 吃热食 加热的食物不仅杀灭了细菌,而且可以温暖胃部,避免生冷的刺激。

4.泡热水脚 一方面可使全身毛孔张开,有利于散热。另一方面可促进排汗,增强汗腺功能,提高耐热能力。每次泡脚时,微微出汗为最佳状态。

5. 吹热空调 空调调节到25度以上,避免室内外较大温差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同时防止空调病。

6 避免衣着暴露 当外界温度高于身体温度时,裸露的皮肤不但不会散热,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夏季应穿着质地轻薄,宽松透气,吸汗浅色的衣服,并不是穿的越少越好。

四、养生药膳来几道

1. 素烩面筋

材料: 面筋,葱,姜,食盐,植物油,淀粉,味精 做法: 面筋切薄片,下油锅煸炒至焦黄,加葱,姜,盐煸炒数分钟,加水一碗,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淀粉勾芡,待汤汁透明即可。

功效: 解热,除烦,止渴2. 生姜冬瓜鲜虾汤

材料: 生姜,冬瓜,虾,盐,麻油 做法: 将生姜,冬瓜去皮切片与虾一起炖熟,加入少许盐和麻油即可。 功效: 促进食欲,利尿

夏季养生小常识 金银花茶防中暑

夏天出汗多,钾钠会随汗液流失,钾流失过多会造成中暑,金银花茶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小暑起居养生常识 小暑节气适宜饮食消暑

小暑节气后3隔天即进入初伏。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非常适宜小暑节气食用。

秋老虎从什么时候开始 秋老虎要持续多久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多在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这种夏秋连热的情况出现,“秋老虎”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温。

芒种养生:防暑养心祛湿

芒种节气,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了多雨的黄梅时节。芒种过后的中午,人们会有“蒸汽在空气中弥漫”的感觉,人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发散,暑令湿胜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此节气里,我国有许多习俗,其中,端午节是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吃绿豆糕和“尚红”的食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大型活动。端午节到现在仍然是同春节、中秋节一样受百姓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古代,俗传五月多不祥,有“恶五月”之称。五毒之月百毒业生,其中最毒的五种动物是毒蛇、蝎子、蜈蚣、守宫、蛤蟆。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红纸剪成带有这五种毒物的剪纸贴在门窗上,称“五毒符”,可免除各种毒物的侵害。

防暑保健养心祛湿

此节气养生保健重在除湿,健身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要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晚睡早起,中午小憩很有必要,有助于解除疲劳。

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芒种后要常洗澡,但出汗时不要立刻用冷水冲澡。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心情宜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在精神调养上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忌恼怒忧郁,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出汗缺钾引起“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之为“夏季倦怠症”,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

对老年人来说,夏打盹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关研究认为,老年人习惯打盹是健康的标志。老人夜晚睡眠时间通常在5-6小时,白天打盹可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提神养脑。但打盹次数不能太频繁,时间一般每次为10-15分钟,否则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但是,老人要防坐打盹。老人睡眠时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流入各脏器的血液相对减少,很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醒来后会感到全身疲劳、头晕、腿软、耳鸣。如果老人白天打盹的次数明显增多,困意频繁,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应警惕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应及早去医院检查。预防措施就是,当发现家里老人坐着打盹,应立即将老人缓慢放至平卧位,远离危险环境和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小暑起居养生常识 小暑节气不宜坐木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风吹雨琳,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肺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小暑时节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的木质椅凳上。

夏季养生小常识 夏季要避暑

1.起居防热避暑,保持室内清凉,早晚打开门窗通风,中午关闭门窗防止暑气入侵;

2.夏天,还可选择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避暑胜地以避炎夏;亦可清晨趁着曙光初露,凉风习习,到溪边、园林中散步健身;傍晚在柳下散步,街边徜徉,感受心静如水,以解暑热;

3.夏季在着装上要选择吸汗透气的面料和宽松清爽的服饰,衣衫要勤洗勤换,以防止长时间穿湿衣而引起疾病。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和大暑、小暑的区别

夏天有三伏天,还有“三暑”,分别是小暑、大暑和处暑,小暑代表着暑气的来临,夏季温度开始急剧增高,需注意防暑;大暑代表着暑气最严重的时候来临,也就是夏季温度最高的时期来临,需注意补水防中暑;而处暑代表的是暑气的结束,秋季的正式来临,这时空气干燥,需注意补水,添衣保暖。

防暑降温小常识

一、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

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果汁、可乐和汽水等冷饮中,含有较多的化学物,喝多了对人体的胃肠道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消化系统。所以,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水。

二、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三、减少外出

太阳短波辐射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四、不宜过量饮酒

人们在夏季,因为受气温影响,体内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又是诱发皮肤病的原因,如果大量的饮用白酒,则更会生湿,这样便会火上浇油。

相关推荐

小暑节气吃什么对身体好 第五宝面食

除烦止渴、养心安神。 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小暑节气饮食常识 小暑节气吃绿豆芽

材料:新鲜绿豆芽500克; 调料:花椒数粒,植物油、白醋、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水沥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盐、味精,装盘即可。 功效: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功效。炒绿豆芽方法简单,口感佳,小暑的时候人们胃口都不太好,所以在此节气此菜最适宜食用。

小暑是什么季节 小暑怎么防暑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一旦天气炎热,人就特别容易烦躁。因此,想要消暑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乐观愉快,神清气和,不要焦虑、激动、紧张、急躁,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的状态。 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绿豆汤是民间最常用的消暑与解毒良药,夏季常吃绿豆粥消暑养胃最佳。绿豆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心、胃热盛及痈肿、丹毒等证,对砒石、巴豆、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饮服绿豆,均有解救作用。 荷叶味苦性平,其气清香,新鲜者善清夏日暑邪以化秽浊,清热解暑方中最多配用。夏日如以鲜

夏季防暑降温小常识

1、喝水 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烧开过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鲜温开水,不要喝“陈”水;还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2、多吃苦味菜 对我们的身体有利的一些清热降暑的食物,像是苦瓜、苦菜以及苦丁茶和苦笋等等的这些都是夏季防暑的佳食品哦。 3、喝一些稀释的电解质饮料 要远离酒精、咖啡因和香烟。 4、多吃凉性蔬菜 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等。 5、多吃各种瓜类 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

小暑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小暑的谚语童谣

1、小暑小禾黄。 2、小暑吃芒果。 3、小暑温暾大暑热。 4、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5、小暑南风,大暑旱。 6、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7、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8、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 9、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10、天旱防备雨涝,雨涝防备天旱。 11、既抗旱,又防涝,旱涝丰收两牢靠。 12、睡了一觉,由旱变涝。 14、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15、六月年景如翻饼。 16、年年防涝,月月防盗。 17、防汛工作早张罗,水到不致荒手脚。

小暑养生食疗方

1.粟米山药糊 配料:粟米20克,山药10克。 做法:上述二味研细末,加水煮成糊1白糖适量调味服食。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2.萝卜炒豆腐皮 配料:豆腐皮1张,白萝卜100克,素油、盐、葱适量。 做法.:清水泡发豆腐皮后切成细丝,白萝卜洗净切丝,共用素油煸炒后加葱、盐等调味品佐餐,每日1剂。 主治:小儿乳食积滞,消化不良。 3.萝卜葱白汁 配抖:白萝卜、葱白等量。 做法:共打汁,多量饮服。 主治:小儿食物积滞。 4.盐萝卜汤 配料:胡萝卜250克,盐3克。 做法:在胡萝卜中加盐,并煮烂、去渣取汁,一天分3

小暑怎么养生 小暑衣着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小暑节气饮食常识 小暑节气吃雀巢鸭宝

原料:鸭肉,甜面酱,土豆丝,甜豌豆,枸杞,松仁。 做法:鸭肉切小丁,和甜面酱一起放入锅中,炒出香味盛出;土豆切细丝,放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即可捞出;将甜豌豆、枸杞、松仁都过水焯熟,与鸭肉搅匀;将土豆丝放在生菜上,炒好的鸭肉放在土豆丝上,转盘后插上小花装饰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和滋补,可以预防苦夏消瘦。

夏季防暑降温小常识

1.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2.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3.常备防暑药物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 藿香正气

处暑起居养生常识 处暑注意睡眠

处暑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秋季,温度有所下降,尤其是早昼夜温差极大,处暑也是秋乏时期,睡眠做好保暖极其重要,并且需早睡早期,每天需多睡一个小时,睡出好精神,尤其是女性,可养出水嫩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