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怎么回事
钩虫病是怎么回事
一、钩虫病发病原因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两种。常寄生于狗、猫等的锡兰钩虫(A.ceylonicum)、犬钩虫(A.caninum)、马来钩虫(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肠发育为成虫,而巴西钩虫(A.braziliense)仅感染期幼虫能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匍行疹,不发育为成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或淡红色(吸血后)。长约1cm,大小因虫种而异。雌虫较粗长,雄虫较细短,尾部扩展成伞形,称交合伞。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58μm?36 μm。卵壳很薄。在新鲜粪便中虫卵常已发育至2~8个细胞。各种钩虫的虫卵大体相似,不易鉴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长圆形,两端较宽无色透明,卵壳薄,常见其中含4~8个细胞。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还可利用PCR方法,扩增虫卵DNA,再以限制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测定,以此鉴别两类钩虫。
钩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间宿主,成虫寄生空肠,少数见于十二指肠与回肠上中段。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荫蔽、疏松土壤中,于24h内可发育为杆状蚴,破卵而出,以泥土中的细菌及有机物为食,需蜕皮2次,经5~7天发育为丝状蚴。若气温低于13℃,虫卵不会发育。
丝状蚴是钩虫的感染期,体表有鞘,对外界的抵抗力甚强,可在土壤中生存数周。它具有向温性,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可在5~10min内侵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会厌部,随人的吞咽活动,经胃进入小肠;以上过程约需4~5周,发育为成虫。雌虫经交配后产卵。自幼虫侵入皮肤,至发育成熟产卵的时间,可有很大差异,一般为50天 ,但十二指肠钩虫则偶可长达6~8个月。成虫约可活5~7年,但多数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图1)。
此外,幼虫如由污染的食物经口侵入人体,则不需经上述血行途径而可直接至小肠发育成为成虫。但有一部分幼虫仍可从消化道粘膜钻入血循环中,则其发育过程与从皮肤侵入者相同。幼虫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育为成虫,称为先天感染,但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钩虫幼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肺部病变;成虫吸血可引起小肠黏膜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
钩虫的生活史包括人体内和体外两个阶段,不需任何中间宿主。
1、人体外的发育阶段: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发育为幼虫并很快自卵壳脱出形成杆状虫幼;经数次蜕皮形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虫幼。丝状蚴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适宜环境中能生存4个月,但遇日光曝晒则易死亡,一般生存约1~2月。
2.人体内发育阶段:
①皮肤损害
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的数分钟至1h内,局部皮肤充血、水肿,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出现红色小丘疹,1~2天内变成水疱。感染后24 h内,大部分幼虫仍滞留在真皮与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抵达肺部。
②肺部病变
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至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感染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时,可引起支气管炎与喉炎。
③小肠黏膜损伤
钩虫借口囊咬附小肠黏膜绒毛,摄取血液、黏膜上皮与肠液为食。钩虫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虫体肛门排出。钩虫分泌抗凝血物质,即使钩虫移动位置,原有的黏膜伤口仍持续渗血。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钩虫每日更换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肠黏膜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重者黏膜下层可有大块瘀斑。
④心脏病变
长期严重贫血与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力衰竭。
此外,钩虫感染还可引起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脏的髓质化生,肝脏脂肪变性,食管与胃黏膜萎缩。
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原因。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人体失血量,美洲钩虫每条0.01~0.09 ml/d,平均0.03 ml/d,十二指肠钩虫每条0.14~0.4 ml/d,平均0.15ml/d,钩虫也可引起血浆的丢失,用131I标记白蛋白测定白蛋白丢失量,每100条钩虫0.1g/d,相当于血浆3ml。
钩虫病的饮食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钩虫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钩虫病饮食方法(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人鱼丝于饭面盖严,小火煽15分钟至熟服食。
2、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
3、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人(若结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为粥。
4、煨大蒜:大蒜连皮10~12g,放火灰中煨熟,剥皮后嚼食。
钩虫病中医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粪毒犯肤
症状: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红肿,·苔白薄,脉平或濡。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桃叶泄毒汤。
本方以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煎3-4沸,趁温熏洗局部。如水冷,则加热后再洗,一日数次。
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用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或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
钩虫病的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轻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轻度感染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约10%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为幼虫和成虫所引起两个不同阶段。
一、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1.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呼吸系统症状。皮炎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位,钩蚴钻人时,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继之出现充血性斑点或丘疹,有奇痒,于1~2天后变成水泡,俗称“粪十痒、粪毒或粪疙瘩”等。一般4~10天症状消失,皮损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
2.感染后1周左右,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咽喉发痒、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干啰音或哮鸣音。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经数日后自行消退。
二、成虫寄生引起的临床表现
1.病人大多数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嗜异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有5个月婴儿钩虫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个别报道。胃肠道钡餐X线检查常可见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粘膜纹理紊乱、增厚、蠕动增加,被激惹而呈节段性收缩现象等。
2.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差宽,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白蛋白血症。病人常有下肢浮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
3.婴儿钩虫病大多见于1岁以内,主要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婴儿血量少,处于生理缺铁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嫩,被钩虫咬附后容易出血,故贫血严重。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哭闹不安。可有腹泻与黑粪,或血性水样便。并有显著浮肿,如不及时诊断与治疗,可引起死亡。
4.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率也增高。
钩虫病的治疗
钩虫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常用硫酸亚铁0.3~0.6g,每日3次,8~12周为一疗程;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每次20ml,每日3~4次。同时服用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或稀盐酸(1%稀盐酸)每次10~20滴,每日3次,以助铁剂的吸收。 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注,首剂以50mg开始,如无反应,以每日100mg深部肌肉注射。根据贫血的程度决定总量。输血仅运用临床孕妇或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者;已合并有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输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2、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常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两种钩虫对驱虫药物 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现将常用各种驱虫药物分别介绍如下。
(1)丙硫咪唑:本品适用于各型钩虫病,成人常用400mg顿服,隔10天再服1次。或每日200mg,连服3天。12岁以下儿童减半量。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副反应轻。
(2)甲苯咪唑:对虫卵发育亦有抑制作用。驱钩虫的成人剂量为每次100~200mg,日服 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连服3~4天。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治疗后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为75%~100%,平均为95%,美洲钩虫的阴转率为67.6%~86. 6%,平均为77.2%。阴转率尚与钩虫感染严重程度有关。甲苯咪唑微粒细粉的颗粒大小也影响疗效。药物的副作用轻微,极少数病例在用药后第2~3天出现轻微头昏、上腹不适、恶心、腹痛、腹胀等,为时短暂无需处理。但本药作用慢,能引起蛔虫游走,眼药后有口吐蛔虫现象,在大规模治疗中应予注意。如与噻嘧啶等药物合用可缩短疗程,并可提高疗效,防止蛔虫游走。严重心脏病、肝脏病患者本药慎用。
(3)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成人常用量为10mg/kg,临睡前服,连服2~3天,十二指肠钩虫阴转率可在95%以上,美洲钩虫阴转率在85%以上。本药副作用轻,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对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肝炎,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咯血等患者慎用,妊娠早期应用本药可致流产。复方噻嘧啶则噻嘧啶与酚嘧啶混合压片,每片含两者各150mg,每日2次,每次3片,连服2天,疗效优于噻嘧啶。
近年来认为氟苯咪唑(100mg/日,连服3~4天),丙氧咪唑(oxibendazole)10mg/kg,每日1次,连服2~3天均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目前驱虫药物种类多、难以确切评价药效,通常集体治疗以采用噻嘧啶或复方噻嘧啶、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为宜。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3、钩蚴移行症的治疗
钩蚴进入皮肤后24小时内、尚有大部分停留在局部,故可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疗钩蚴所致的皮炎
(1)采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加70%二甲亚砜水溶液100ml)。轻者一天涂擦3次即可,重症需连续涂药2天才获效。
(2)局部热疗
①热浸法
把手脚发痒的部位浸在53℃的热水中,感到太烫时,可抽出水外稍歇几秒钟,马上再浸下去,这样反复操作20分钟左右(要不断加热水保持原来温度)。
②热敷法
用多层纱布或棉布做成布垫,浸于53℃左右的热水中,取出稍挤干,紧贴在皮肤发痒之处,每分钟换一次布垫,连续10分钟。
钩虫病中医治疗
1、初期
①皮肤受邪
【治法】杀虫解毒,祛风止痒。
【方药】内服羌活胜湿汤配合桃叶泄春汤熏洗。羌活胜湿汤重在祛风胜湿、解表散邪。方中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防风、藁本发汗止痛而祛肌表风湿;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协调诸药。配用桃叶泄春汤熏洗,既促进发表排虫之力,又有桃叶、苦参胜湿解毒,杀虫止痒。二方共用,取效尚速,可防止虫邪侵犯于肺。
②虫邪犯肺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杀虫。
【方药】止嗽散合紫金丹。方中荆芥、白前、桔梗、陈皮宣肺化痰,百部、紫菀理肺止咳,百部尚能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杀虫作用。如见寒邪偏盛,痰呈白色泡沫状者,加半夏、茯苓、桂枝,亦可改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如病从热化,痰中带血,痰稠难咯者,加瓜蒌、川贝母、知母,以润肺止咳。
2、后期
(1)轻证
①湿困虫伏
【治法】燥湿健脾,消积杀虫。
【方药】榧子杀虫丸加减。方中榧子、红藤、百部、苦楝根皮、雄黄、大蒜均为杀虫解毒之品;用槟榔行气导滞。如兼腹胀满者,用雷丸枳实汤。方中雷丸、鹤虱、苦参、槟榔、金铃子杀虫消积;枳实、广木香行气导滞,且槟榔、金铃子亦有行气之功,故既可杀虫又可消胀。如系单纯钩虫感染,未夹杂蛔虫、鞭虫等,则用雷丸粉杀虫。
②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厚朴、苍术、陈皮、燥湿健脾。甘草、大枣和中补血。加减:如有腹胀疼痛者,系钩虫扰胃,气机失调,加鹤虱、苦楝根皮,以驱虫止痒。
(2)重证
【治法】补益气血为主。
【方药】八珍汤加减。方中用人参、熟地甘温益气补血;白术、茯苓健脾法湿,助人参补 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炙甘草和中益气,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效。 如心脾两虚者,可用人参归脾丸;体力稍复,而虫未去者,可用雷丸粉或炒榧子杀虫,炒榧子每日嚼服,此药无毒,驱钩虫而不伤正气,可连用一周以上。
钩虫病食疗保健
1,大蒜槟榔液:
[原料]大蒜30 g,仙鹤草、槟榔、苦楝树根皮各6~9 g。
[制法]把上述各味洗净同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
[功效]有杀钩虫的功效。用于钩虫病。
[服法]空腹服用,1次/d至痊愈为止。
2,南瓜子鹤汤:
[原料]南瓜子仁60 g,仙鹤草25 g。
[制法]将南瓜子与仙鹤草同放入沙锅内煎熬15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杀钩虫,去虫卵。用于钩虫病。
[服法]1次/d,直至痊愈为至。
3,南瓜子汤:
[原料]生南瓜子60 g。
[制法]将南瓜子洗净煮水,加入白糖适量。
[功效]杀钩虫,去虫卵。用于钩虫病。
[服法]煮水当茶饮,也可直接炒熟代佐餐食用。
4,榧子:
[原料]榧子90~150 g。
[制法]把榧子洗净,晾干后炒熟即可。
[功效]杀钩虫,去虫卵。用于钩虫病。
[服法]炒食,连服30日。
5,乌梅醋液:
[原料]干乌梅50 g,食醋100 mL。
[制法]将乌梅去杂质后,放入醋内浸泡24小时以上即可。
[功效]收敛,去虫卵。杀钩虫。用于钩虫病。
[服法]儿童3~5 mL/次,成人10~20 mL/次,连服1周为好。
6,槟榔粳米粥:
[原料]槟榔10~15 g,粳米100g。
[制法]先将槟榔洗净打碎,加水煎熬约20分钟后去渣后取汁;把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槟榔汁液中煎熬成粥即可。
[功效]杀钩虫,排虫卵,健脾胃。用于钩虫病。
[服法]1次/d,连服半个月。
7,麦矾枣肉丸:
[原料]小麦500 g。皂矾壳250 g,黑枣肉250 g。
[制法]将小麦淘洗干净,与皂矾炒黄为末,与黑枣肉捣匀,用米醋打糊做九梧桐子大小。
[功效]益气补血,燥湿杀虫。用于钩虫导致的体虚、黄肿、贫血。
[服法]每次20丸,3次/d,以姜汤送服。
8,驱钩虫茶:
[原料]马齿苋2 000 g,食醋1 000 mL。
[制法]把马齿苋晒干,研成粉末,过60目筛,加食醋和适量粘合剂拌匀,压制成茶块,30 g/块。
[功效]杀钩虫,排虫卵。用于钩虫病。
[服法]临睡前开水冲泡,代茶饮,1块/d。连服7日为1个疗程。
9,榧子茶:
[原料]榧子30 g。
[制法]把榧子去杂质,洗净,晾干,放沙锅中煸炒,至炒香、呈黄色。
[功效]杀钩虫,排虫卵。用于钩虫病、蛲虫病。
[服法]用开水冲泡,代茶频频饮之。
钩虫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成虫引起的损害
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肠道寄生虫吃什么药好
肠道寄生虫的危害性很大,会导致消瘦和严重程度不等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呕吐、消化不良等。那么,肠道寄生虫吃什么药好呢?一般建议服用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咪唑(肠虫清、“两片”)、左旋咪唑和噻嘧啶(驱虫灵)及哌嗪(驱蛔灵)等即可。
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其中常见的有蛔虫病、钩虫病、晚虫病。其患病率高,尤其在农村,感染率高达80%。其危害性大,除了引起消瘦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腹痛、呕吐、消化不良)外,蛔虫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等;钩虫可引起慢性肠道出血,导致贫血;蛲虫可导致肛周、会阴部病痒和炎症,影响睡眠。
肠道寄生虫病大多是经口传染的。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生吃未经消毒的瓜果、蔬菜,喝冷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均可使虫卵通过食物、水源、食具而进入肠道。虫卵或蚴虫进入人体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然后排卵,成为传染源。寄生在人体肠道的成虫经粪便排出虫卵,污染水源或土壤,或施肥时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蔬菜、瓜果、食具等。家畜管理不严也可成为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自来水,人们都在同一条河流中淘米、洗菜、洗马桶等,这就大大增加了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
小狗拉稀可能是寄生虫惹的祸
1.蛔虫病
犬蛔虫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引起的疾病。犬蛔虫主要致1-2个月的幼犬,狮蛔虫则寄生于6月龄以上的狗狗。这两种蛔虫都是通过病狗狗的粪便排出虫卵,在温、湿度适当的情况下,经3-5天发育成侵袭性虫卵。
【患病症状】
患病狗狗出现消瘦、粘膜苍白、食欲减退、呕吐,发育迟缓。蛔虫大量寄生可引起肠梗阻或阻塞胆道。
由于蛔虫毒素的作用还可引起癫痫样神经症状。
2.钩虫病
犬钩虫病是由于犬钩虫、狭头钩虫寄生于狗狗的小肠,引起高度贫血、消瘦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患病症状】
成虫在狗狗肠道内寄生时,它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粪便带血或黑色,柏油状。有时出现异嗜。钻膜苍白,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因极度衰竭而死亡。胎儿感染和初乳感染的3周龄以内的幼犬,可引起严重的贫血,导致昏迷和死亡。
3.绦虫
能够寄生在猫狗体内的绦虫如犬复孔绦虫、带状带绦虫(猫咪最常见)有8种之多。
【患病症状】
被感染绦虫的狗狗除了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外,轻度感染通常不引人注意。严重感染时呈现食欲反常(贪食、异嗜),呕吐,慢性肠炎,腹泻、便秘交替发生,贫血,消瘦,容易激动或精神沉郁,有的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虫体成团时可堵塞肠管,导致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和肠破裂等急腹症。
4.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狗狗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胃肠道感染该虫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扩散到整个消化道。肺、扁桃体、胰腺和胆囊等器官亦发现有虫体。
【患病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正常人的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日排便2~20余次,严重感染的幼儿可出现喷射性水样泻,排便量多。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和发热亦较常见。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2天,长者数年,20天至2个月上下占多数,由急性转为慢性而反复发作者并不少见。
【狗狗体内有虫的表现】
1.狗狗体内有寄生虫会表现出,进食正常,但是不长肉,或反而消瘦。
2.狗宝宝受经胎盘或乳汁感染寄生虫,造成食欲不振、消瘦、发育迟缓。
3.便秘或是腹泻、腹痛、呕吐、腹围增大。
4.有时候狗狗会从最中吐出虫子,或是粪便中排泄出虫虫。
5.严重的狗宝宝可引发小肠套叠,或是脱肛,引起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钩虫病的病因
病原:
钩虫成虫为灰白色,雌虫粗长,雄虫细短,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两对,口囊和切齿咬附于肠粘膜上,供虫体的“唧简”作用吸食人体血液。成熟的雌性十二指肠钩虫,每日平均产卵1万个以上;美洲钩虫约5000个。两者虫卵相似,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于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在5~7天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感染力的丝状蚴。其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侵入人体内。幼虫随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到右心和肺部,在肺部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循气道上升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经3~4周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附着于肠粘膜。从感染至粪便中排出钩虫卵所需的时间约为4~7周。成虫的寿命为2~5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流行病学:
钩虫病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感染途径;吃进污染的食物、蔬菜等也是感染途径之一。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南方高于北方,尤以淮河、黄河以南地区为著,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
发病机制:
(一)皮肤损害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d出现水疱、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h,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
(二)肺部病变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和炎症。感染严重者可产生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引起支气管炎与哮喘。
(三)小肠病变钩虫口囊咬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皮,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且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渗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为多。并在小肠粘膜上产生散在的点状或斑点状出血。严重者粘膜下层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慢性失血是钩虫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程度除取决于钩虫虫种、负荷虫数、感染期限外,尚与饮食中的铁含量,体内铁贮存量有关。长期小量失血可消耗体内铁质贮存,产生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贫血。根据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测定每条美洲钩虫每天吸血0.01~0.09ml,平均0.03ml;十二指肠钩虫则为0.14~0.4ml,平均0.15ml。钩虫引起慢性失血也包括血浆的丧失。用131I标记蛋白测定每100条钩虫引起每天白蛋白丧失量为0.1g,相当于血浆3ml,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心脏扩大,长骨骨髓显著增生,脾骨髓化,指甲扁平,反甲,毛发干燥脱落和食管与胃粘膜萎缩等病理变化。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