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的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25℃~30。C、湿度30%~50%、氧气充足、不受阳光直射的环境中,24~48小时第一期杆状蚴孵出,以土壤中微生物及有机物为食,48小时可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再经过5~6天,脱皮成为丝状蚴。丝状蚴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也称为感染期蚴。
感染期蚴多生活在土壤表层6cml;訇,必须有水形成水膜包围感染期蚴的身体,否则幼虫会死亡。当感染期蚴虫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体表的温度能使其活动能力增强,通过毛囊、汗腺口或破损处皮肤钻入人体。钻入皮肤的幼虫在皮下移行进入皿管或淋巴管,进而被带入右心,经过肺动脉进入肺血管,大部分幼虫可以继续穿过微血管到达肺泡。沿支气管、气管,再随宿主的吞咽动作经食管、胃到达小肠,一部分幼虫也可随痰被吐出。幼虫到达小肠后,迅速成长,感染3~4天后开始第三次蜕皮,成为第四期幼虫,1 0天后进行第四次蜕皮,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幼虫钻入至成虫交配产卵,一般需要5~7周时间。
钩虫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临床诊断: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病原学诊断: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⑴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⑵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鉴别诊断
单纯钩虫感染的典型病人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胃癌、痔疮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相鉴别。
1.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送检。
2.粪便虫卵检查。
3.便潜血检查可呈阳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5.X线胸片检查: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⑴担孢萌发;
⑵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⑶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⑷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⑸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⑹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⑺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⑻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⑼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钩虫病症状
1.皮肤钩蚴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
(1)钩蚴皮炎(粪毒、粪疙瘩、肥水疙瘩、肥水疮):钩蚴(以美洲钩虫为主)侵入处,可在20~60min内出现瘙痒、水肿、红斑,继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间,足底、手背及指间最为常见。1~2天内转为水疱。一般于1周后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继发细菌感染,愈合延迟。
(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一般在感染后3~5天内出现咳嗽、咳痰、血丝痰、发热或气喘症状,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类似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Löffler’s syndrome)。重者可出现胸痛、剧烈干咳、哮喘样发作。胸部X线片提示肺纹理增多或肺门阴影增多,偶见肺部浸润病灶。感染症状轻重与肺钩蚴数量多少有关,一般持续数日至数十日后自行消失。
2.钩虫成虫所致症状 轻度感染可无症状。较重感染可有下列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病初食欲亢进,但乏力、易倦,有“懒黄病”之称。肠壁受虫体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大便隐血。偶见成虫寄生直肠,以致大便带鲜血。上腹部不适,按压或餐后减轻,常被误为溃疡病。食欲多见增加,部分患者有异嗜癖,喜吃生米、生豆、土块、瓦块、毛皮、木炭等。重度贫血,则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舌乳头多见萎缩。
(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90g/L者,仅见轻度苍白、乏力、易倦、汗少、毛发枯黄,劳动时易感心慌、气急、头晕、眼花。血红蛋白在50~90g/L间者,可有明显的皮肤、黏膜、指甲苍白,颜面委黄,下肢水肿,皮肤干燥无汗,行动时感心慌气急,脉快,心脏轻度扩大,有收缩期杂音。血红蛋白在<50g/L者,严重贫血,颜面水肿苍白,休息时也觉心慌气急,有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耳鸣、眼花、肢体水肿、心脏明显扩大,心率快,可有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肺底?音,肝脏肿大压痛。部分患者虽贫血严重,但因病程长,发展慢,机体代偿功能较好,故症状可不明显;一旦发生感染、妊娠、分娩,则症状显著。
(3)神经系统症状:轻度患者有头昏、乏力、注意力分散表现;中度以上者,喜食生米、生蚕豆,更甚者喜食泥土、沙石、碎纸、木炭及破布,称为“异嗜癖”后期尚可出现神经兴奋或抑郁的表现。
(4)其他:长期缺铁及营养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发干燥易断。儿童患者重症可影响生长发育,成年可致性功能低落,孕妇则易致流产或死胎。
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4)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4)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钩虫病的传播途径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故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也很普遍。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农村较城市受染机会多,与随地大便习惯及人粪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关。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成蚴,当小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或在农村婴儿使用沙土包裹代替尿布的习惯,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因洗晒尿布落地被蚴污染,偶能间接地使婴儿受染。吃进污染的菜蔬及食物也是感染方式之一。菜园、果园、茶园、桑园、红苕地、包谷地等旱地作物,因栽种季节和施肥方法,最宜钩虫发育。煤矿内温度、湿度也有利于钩虫发育,应加以注意。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和发病率越高。南方较北方的感染率为高。
钩虫病是怎样感染的
钩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内生活、繁殖,每条钩虫产卵1~ 2万,钩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如果这些粪便未做无害化处理就给土地施肥,钩虫卵在阴暗湿潮的泥土里,如果温度较适当,约经5天,变为有感染力的丝状蚴。小儿赤脚玩土、走路,裸体坐卧田间或被污染的地方,幼虫就会钻进皮肤或指(趾)缝间,进入血液,顺血流方向抵达右心,再进入肺泡,沿支气管树,逆行抵咽,随吞咽动作进入人体小肠。如果小儿吃下被钩虫卵污染的食物,钩虫卵可以直接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前端,有吸血的口囊,口囊边缘有可与肠道固定的钩齿和板齿。每条钩虫每天可从肠壁吸0.2~0.6毫升血液,一个人常可感染几百条或几千条钩虫,所以可以引起严重贫血。
如何判断小儿厌食症
1.习惯不良 除家庭环境和病史中有明确饮食习惯不良外,必须排除有关疾病因素,方能诊断,并注意纠正不良习惯,要循序渐进,正确诱导和鼓励。
2.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多发病,缺铁不仅导致贫血、代谢障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行为异常等,还可引起胃酸减少,胃、十二指肠炎,肠黏膜萎缩和吸收功能障碍等胃肠消化功能异常,影响小儿食欲,甚至生长发育。应提倡铁强化食品,进行群体预防。经血红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红细胞内原卟啉和血清铁蛋白等检查证实诊断者,及时用铁剂治疗。
3.钩虫病 对钩虫流行区小儿有贫血、异食癖和精神食欲差者,应检查大便常规找钩虫卵,确诊后及时驱虫,并给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