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应对处暑

如何应对处暑

处暑之后的气候特征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常使某些疾病在这时候复发或加重,如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极易感冒,年老体弱者往往来不及适应。

处暑节气中,老年人的气血阴阳都容易产生亏虚的情形,可能会出现昼不寝,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处暑时节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

预防秋燥和感冒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体质,尤其是着重睡眠充足及睡眠品质。 夏秋更迭之际也正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

宝宝中暑应对攻略

1.换地方

发现孩子有中暑症状,不要紧张,立刻将孩子抱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比如树荫下、长廊下。

2.散热

使孩子仰卧,解开衣领或松开外套,帮助孩子散热。若衣服已经湿透,一定要更换衣服。并利用手边的扇子或者书帮孩子扇风散热。

3.降温

孩子中暑体温必然上升,所以妈妈们要马上给孩子降温。我们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用沾过凉水的湿毛巾给孩子多敷几次额头,胳膊,大腿根。条件允许,将孩子放到空调房,温度不宜过低,保持凉爽即可。

4.用药

孩子如果清醒后还是恶心呕吐,需要喝点藿香正气水。这就需要妈妈们家中常备。并且孩子清醒后喝些绿豆汤,淡盐水,补充水分。

另外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清醒后不要过量补水,可以选择少量多次。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体内盐分的流失。

夏季还有很长时间,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室外玩耍,避免宝宝中暑现象的发生。

立秋后是什么节气

立秋后是处暑节气。

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节气时太阳黄经达150°的位置,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可以理解为“出暑”,有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到了处暑节气后,人们也就要开始准备防秋燥和补身了,日常需要做好身体防护。

处暑是什么季节 处暑节气相关谚语

1、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2、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3、热熟谷,粒实鼓。

4、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5、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6、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7、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8、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9、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10、处暑高粱遍地红。

11、处暑高粱遍拿镰。

12、处暑高粱白露谷。

13、处暑三日割黄谷。

14、处暑十日忙割谷。

15、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16、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17、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18、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19、处暑见新花。

20、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21、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22、处暑花,不归家。

23、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24、处暑长薯。

25、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26、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27、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28、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29、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也就是出暑,有炎热离开的意思,代表暑天的结束,但实际处暑过后还会热一段时间,短时间内天气还会回温,且非常闷热。

处暑也是热的代名词,根据热的程度不同,还会被分为小暑、大暑和处暑三个不同的节气,其中大暑是最热的时候。

处暑应该吃什么

1、滋阴润燥食物

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除此之外饮食还应该以清淡为主,随着水果的大量上市,不妨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以此来滋阴润燥。

2、酸性食物

进入秋季后肺经当值,我国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在秋季应该适量的多吃些酸性食物。过一段时间后橘子和山楂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不妨多吃这两种食物,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功效。

3、维生素食物

在秋季必须要多吃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受到燥邪的侵害。同样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秋季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4、优质蛋白质食物

蛋白是我们人体的生命基础,因此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应该保证优质蛋白的充分摄取。比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秋季是一个增液养津的特殊时段,因此适量的增加一些蛋白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5、加温食补

到了秋季食补是最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在秋季可以适量的吃一些属温热性的食物,比如鲜辣椒、鸡肉等,如果有喝酒习惯的话不妨适量的少喝酒,其中白酒、黄酒是最适合的选择。

6、拒绝烧烤

秋季气候本来就干燥,而辛辣烧烤类食物大部分都燥热伤津液,这些食物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在秋季对于这些辛辣类食物一定要拒绝,比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同时对于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同样也要拒绝。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于处暑,正是指暑气即将消散,天气要凉快下来了,处暑代表什么?处暑吃什么?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立秋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秋之后是什么节气

处暑节气。

处暑节气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节气时太阳黄经到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和立秋节气相比,处暑节气要清凉很多,到了处暑节气,自然界开始平缓的过渡到秋季气候,草木枯黄,一场秋雨一场凉,然后逐渐的进入深秋时分,温度也会随之一起转凉。

三伏过后是什么节气

处暑。

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因此自然三伏过后就是处暑,末伏已是立秋后,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秋老虎",这时候的天气一般为白天热,早晚较凉爽。

夏季如何应对中暑

夏天中暑要吃什么药好呢?盛夏的季节里,稍不留心就会出现中暑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缓解,避免出现其他症状。在这里,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夏天中暑的应对方法和用药,千万别错过了。

夏天中暑怎么办?

移至阴凉处:在中暑之后,我们一定要移至阴凉通风处,保证呼吸顺畅,中暑都是发生在高温的室外或者室内。如果碰见了中暑的患者,首先应尽快把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解开患者衣领,保证呼吸通畅。

尽快降温:当出现中暑之后,一定要注意尽快的降温,天热中暑患者

,应该尽快给予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的地方后,可用些凉水或少数稀释过的酒精擦洗患者的头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动脉血管方位,以到达降温作用。

服药解暑:适当的服用解暑药可以可以帮助很好的缓解中暑症状,在炎热的夏季,或者高温天气外出时,应准备一些解暑的药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当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昏、眼花、耳鸣、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症状时,可随时服用药物,以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按穴急救:如果中暑比较严重,我们可以按压人种合谷穴等缓解中暑症状,如果是严重的天热中暑,患者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可按压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尽快将其救醒。或者让其嗅氨水等刺激剂,让其尽快苏醒,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医治疗。

常见癌症的应对处理方法

(1)大肠癌:大肠癌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方法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化疗、放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措施,来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治疗分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变侵及广泛者,可行次全结肠或全结肠切除术。化疗药物治疗大肠癌,主要药物是氟脲嘧啶。若选丝裂霉素、阿霉素、氟脲嘧啶联合应用,其疗效更佳。放疗在大肠癌中的治疗也不可忽视,术前应用可使癌肿的体积缩小、固定,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减少转移和复发,提高术后生存率。

(2)肝癌:目前除早期手术切除外,治疗尚不理想。目前采用的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取得较好疗效。过去认为肝癌对放疗不敏感,近期有人对此重新作了评估,并认为放疗在控制肝癌肿块、提高生存率方面有较肯定的疗效。国内已采用缩小照射野的方法对肝癌进行放疗。综合治疗则将中医中药、免疫治疗也作为治疗方法之一综合进行。

(3)子宫颈癌:宫颈癌治疗方法很多,疗效较理想。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范围,并根据组织类型和病人状态决定采取手术、放疗或化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对早期病人可只将宫颈癌部分切除;对浸润癌采取根治性切除,并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对广泛浸润者,可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放疗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腔内放疗和体外放疗二种。前者可用镭、铯137、钴60。体外照射采用深部X线或远距离钴60照射。化疗及中医药常被用于晚期,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冷冻和激光治疗则主要用于早期,对于晚期者疗效尚不满意。

(4)乳腺癌:乳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范围,手术方法有单纯切除术、根治术、超根治术和扩大超根治术等。放疗在乳腺癌中只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常在术前或术后应用。很多化学药物对乳腺癌治疗也有效。

相关推荐

孕妇如何应对孕晚期不适

到了怀孕最后那几个月,准妈妈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有些变化是怀孕期间的正常显现,有些则应引起重视。以下症状是孕期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准妈妈不必过分担忧。 1、胃部烧灼:宝宝个头越来越大,胃部受到挤压,再加上孕酮的影响使肠胃蠕动减缓,食物在胃中时间变长,而且准妈妈的括约肌会比较松弛,导致胃液逆流到食道,因而引起灼热的不适感。应对:准妈妈要少吃多餐。每餐喝一点牛奶,吃完饭不要马上躺下。 2、水肿:到了孕晚期,很多妈妈的脚比平时足足大了两个码子,鞋子都穿不下了。水肿现象从孕中期就开始出现,到了孕晚期,胎儿对下腔静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处暑节气的特点

特点: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天气。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一个温度由热转凉的天气过渡节气,进入处暑节气后人们会觉得温度开始有明显的降低了。 处暑节气时已经出三伏了,但是人们往往会在处暑节气时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到了秋天的“秋老虎”天气了。 处暑节气时常有雷暴天气,不过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此区域地区的人群出门前要看好天气预报,预防淋雨。

立秋凉快还是处暑凉快 处暑是什么意思

炎热的暑期即将结束。 处暑,又称为“出暑”,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处”,有终止的意思,意为终止暑气,处暑节气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到了处暑节气,意味着开始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处暑节气后在我国黄河地区,气温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020年三伏有40天吗 三伏天后是什么节气

三伏天之后就是处暑节气。 三伏天是夏至到处暑节气之间,一段非常炎热的时期,三伏天结束后,就是处暑了,此时,立秋已经一段时间了,从气象上来说,全国都开始逐渐变得凉爽起来,早晚开始感到寒凉,处暑节气后,白露出现,天气正式开始由凉转寒。

处暑是什么季节

处暑是秋季节气。 处暑节气里面有个“暑”字,乍一听会以为处暑节气是夏季节气,甚至和夏至、小暑、大暑这几个节气搞混,实际上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到了处暑节气后,就已经正式进入秋天了,此时太阳公转到黄经150°,再往后就要到秋分日了,越往后秋意越浓,温度越低。

小儿暑热症如何应对

小儿暑天长期发热,伴有食欲不振、烦躁、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易哭、皮肤或脸色苍白、身体消瘦、尿色清澄、心律快等一系列症状称为暑热症。暑热症的发生与小儿体质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家长和基层医生发现孩子长期发热,就给孩子滥服抗生素和镇痛解热药,结果不仅无效,而且还发生了药害。 小儿暑热症可用温水擦浴或浸浴,每天给患儿擦浴或浸浴2~3次,每次20~30分钟。对于高热患儿,可用白酒擦浴。也可用下列方法,对缓解病情很有帮助。 验方: 一、蚕茧10~20只,红枣10~20枚,乌梅4~6克,煎汤饮用,该方适用于多尿

处暑下雨好吗

在传统民俗中,处暑下雨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处暑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是下阶段天气的代表,处暑节气下雨代表着接下来的秋天会一直雨水充沛,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的便利。所以,处暑下雨一直都不受乡村欢迎。

立秋在中伏气候会怎样 立秋后是什么节气

处暑节气。 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意为出暑,进入到处暑节气后,基本上三伏天也要结束了,处暑节气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也会开始逐渐的变低了,白天可能还是会热,但是晚上的温度一般来说会要比立秋节气时低很多,再过一段时间,到了白露节气后温度又会更低,然后逐步的进入到深秋时分。

处暑完伏什么意思

出了处暑节气后就要出暑了,所以,叫处暑完伏。 今年是2018年,今年的处暑节气是2018年8月23日,今年出伏日是2018年8月25日,说处暑完伏是对的,出了伏天,高温暑伏就要和我们告一段落了,只是处暑之后还有一轮秋老虎在后面等着,过了这一阵才会真正的凉快起来.

立秋之后天气会凉快一些吗 为什么立秋在处暑前面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由于我国地广辽阔,所以很多地方立秋后仍然会炎热一段时间。而“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所以“处暑”的来临才真正的标志着炎热夏天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