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抑郁症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抑郁病人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如自杀观念强烈应果断实施电痉挛治疗,得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维持和巩固。
目前仍把TCAS作为治疗抑郁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其次可考虑MAOIS。
各种TCAS总的疗效不相上下。有人认为叔胺类比仲胺类更有效,因在体内既有叔胺类母药,又有药理活性的仲胺代谢物,但未能得到证实。临床可根据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病人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咪嗪类的丙咪嗪和去甲丙咪嗪,替林类中的普罗替林镇静作用弱,适用于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病人。替林类的阿密替林、二苯并卓类的多虑平镇静作用较强,可能更适用于焦虑、激越和失眠病人。TCAS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较大,多虑平、去甲替林和四环类麦普替林相对较轻。
MAOIS对非典型抑郁效果较好,对伴有明显焦虑、惊恐症状者可能优于 TCAS。新一代可逆性 MAO一 A抑制剂(RIMAS)如吗氯具胺既保留了老MAOIS的抗抑郁效果,又避免了老MAOIS的常见毒副反应。
第二代非典型抗抑郁药种类很多,以选择性5一HT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应用较广。目前其疗效虽未超越老的TCA,但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一般都较轻,病人耐受性较好,适用于合并躯体病、心血管病和老年病人。因副作用较轻,安全性能较好有利于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国内临床上已渐成为一线用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 双相抑郁的治疗基本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病人用抗抑郁药可能转为轻躁狂,故常将抗抑郁药和锂盐合并应用。
精神病性抑郁单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不理想,往往需合并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必利等。
3.疗程和剂量:
治疗的成功除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外,疗程和剂量至关紧要。常见的错误在于对抑郁症的复发和自杀危险性认识不够,因此常常剂量低、疗程短。
抑郁症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三期治疗):
(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治疗期:用足够剂量至症状消失。
(2)以巩固疗效,避免病情反复为目标的继续治疗期;症状消失后至完全康复,约需4~9个月,如未完全恢复,病情易反复。
(3)防止复发为目标的预防性治疗期,后两期不易截然分开,常统称为维持治疗。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维持治疗:①3次或3次以上抑郁发作者;②既往2次发作,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20岁;3年内出现两次严重发作或1年内频繁发作两次和有阳性家族史者。维持时间长短、剂量需视发作次数、严重程度而定。
重度抑郁症能治好吗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宜防宜治: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宜防宜治的治疗宗旨,注重心理治疗结合分型药物,双管齐下,这样就可在短时期内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
对疾病的治疗要科学用药:也就是要求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坚持科学治疗的理念;避免由于自身盲目用药进入治疗误区,治疗过程科学用药,同时做好康复指导训练。
抑郁症对疾病的治疗要重视中医特色:也就是提醒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注意运用中医特色针对抑郁产生的病灶进行中医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解决抑郁症的发病基础问题,从而达到治愈抑郁症的目的。
抑郁症患者要注重自我康复护理:倘若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坚持科学治疗与自我治疗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那么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完全康复,短时期见效快。
抑郁症患者复诊要及时: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定期复诊,和医生交流病情的发展,以及自己在调养时的一些情况,便于医生及时准确的掌握病情变化,然后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最快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要消除心理压力:很多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压力,这对抑郁症治疗带来很大的阻碍。患者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到完全消除心理压力并非易事,做好这一点需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抑郁症患者要避免做人生重大决定:患上抑郁症后,做出重大决定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因此,最好等抑郁症好了之后,且对决策力有信心时再做重大决定。这些就属于抑郁症的注意事项。
抑郁症的治疗用药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适合轻症患者,自我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多运动、多做事、多玩乐、多发展兴趣爱好、多和人交流。规避抑郁症发作的种种危险因素,如,情绪打击、工作学习压力、社会人际关系等。应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或抗抑郁药治疗,做好心理治疗作业。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有想死的念头,应让家属和医生了解,以便提供及时帮助。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进行心理辅导治疗或采取综合性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等),一般不需吃药。中度患者需要配合抗抑郁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米氮平等。若有自杀倾向及自杀行为的患者属于重度患者,必须住院治疗,进行综合性干预,待病情稳定可以出院继续药物治疗。
抑郁症吃什么药
目前分为4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前二类属传统抗抑郁药物,后二类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哪家医院治疗焦虑症呢
1、焦虑症的治疗
治疗焦虑症可做心理咨询,也可用药物治疗,本病治愈率约在75%,苯妥英钠和盐酸帕罗西汀是常用治疗药物。治疗焦虑症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控制患者惊恐发作,避免患者处于恐怖的氛围中。三环类抗抑郁剂可用于焦虑症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直到症状控制,然后减少用药剂量。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也属于焦虑症常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
抑郁症患者时常伴随心情焦虑,而焦虑症患者常出现不良情绪,比如恐惧、怀疑自己患病、强迫自己做某件事情等。抑郁症有焦虑症的特征,但主要临床反应是抑郁情绪,患者心情极度低落,对前途感到渺茫,想以死解脱。焦虑症患者则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感到恐惧或者担忧,总认为自己做错事情。抑郁症患者则对未来的事情恐惧抑郁,以焦虑情绪作为反映,且常伴随自闭、自责以及敏感等症状。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精神抑郁症治疗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轻度抑郁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仅仅依靠心理疗法,而中重度抑郁症治疗。在采用抗抑郁剂控制病情的同时,心理医生一般也会辅助实施心理疗法配合治疗。
心理治疗抑郁症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帮助人们从抑郁中恢复,这些途径包括认知上的--动作的、人际间的、心理动力的和其它种类的“谈话疗法”。心理疗法提供给人们机会来辨别导致他们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并且针对心理、行为、人际和环境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
二、抗抑郁剂治疗
目前对中度以上精神抑郁症治疗方法,心理医生主张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首选。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来选择药物:如果患者以前患过抑郁症,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与以前相同的药物,如果患者家族有抑郁史,医生的选择可能是对患者的家人起作用的药物。
抗精神抑郁的药有哪些
西药治疗抑郁症:
西药SNRI类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其中包括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都是效果比较好,见效也比较快的,有比较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对难治性的抑郁症也有效果,可能会让患者出现口干、出汗、乏力、震颤、阳痿等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时,部分患者的血压可能会出现拿轻度升高的情况。
其次,抗抑郁剂可以治疗抑郁症,其中包括SSRI类药物,比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用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不过患者在服用药物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口干、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
中药方法治疗抑郁症:
抗精神抑郁的药有哪些?归脾汤治疗抑郁症,药物组成为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能够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因此在抑郁症治疗的时候能够很好的缓解因心脾两虚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用来治疗抑郁症有很显著的效果。
半夏厚朴汤治疗抑郁症,药物组成为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能够起到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因此在抑郁症治疗的时候能够很好的缓解因气滞痰郁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用来治疗抑郁症有很显著的效果。
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药物组成为甘草、小麦、大枣,能够起到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因此在抑郁症治疗的时候能够很好的缓解因忧郁伤神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用来治疗抑郁症有很显著的效果。
老年抑郁症治疗禁忌
老年抑郁症治疗禁忌一:缺乏耐心
临床资料表明,轻型抑郁症经过科学合理治疗,大约在2周左右可使情绪低落和乏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睡眠和食欲方面也有所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已基本“好了”,这只是一种初期治疗结果。此时不可随意停药,否则会引起病情反反复复或使病情逐渐加重,增加日后治疗难度。随意停药还可能引起停药综合征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对健康更为不利。有关专家指出,轻型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亦应当坚持在一年以上。
所以,患者要保持平稳心态,既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又不要盲目乐观,正确看待治疗效果,具有信心和耐心以坚持长期科学合理治疗。
老年抑郁症治疗禁忌二:单纯依赖于药物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是治疗不可缺少的关键措施。但是患者决不可单纯依靠药物而忽视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调理。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措施应当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心理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生活具有规律性,按时作息、进餐,安排好运动、娱乐时间,避免整天呆在家中将自己“封闭”起来。调节心态,使生活充满情趣,既增强治病信心又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抑郁症治疗禁忌三:对抗抑郁药的顾虑过多
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认为凡属精神疾病用药都有很大副作用,用多了会“伤害脑子”。因而有些老年人对抗抑郁药使用也顾虑甚多,以为是轻型的老年抑郁症最好不用药,要用也最好是偶尔用用,不可多用,更不可长期服药,这是一种误识。所以,老年患者在接受抑郁症的治疗时,应当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坚持足够疗程。
忧郁症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①抑郁是精神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多种精神疾病都可以出现抑郁症状,就像发烧是内科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的症状一样,所以必须明确诊断,不同的诊断治疗用药的原则也不完全相同。
②应用抗抑郁剂时必须要达到治疗量,否则治疗效果不好,还可能拖延病情。
③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所以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抗抑郁药的疗程一般分为三期,即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维持治疗期。以首次发病为例,三期的时间分别为:6—8周、4—5个月、6个月—1年;如果是抑郁症复发,则用药时间还要延长。
④抗抑郁药物的使用要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来选择,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⑤治疗抑郁症过程中还要关注病人的配合程度,坚持治疗的足剂量、足疗程,才能获得抑郁症治疗的最佳效果。
抑郁症治疗
【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需要比药物治疗更多的治疗。单独的心理疗法、群体疗法和家庭治疗可能都有益处。家庭成员和学校应减轻对儿童身心的压力,努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在抑郁症危险期需要短暂的住院治疗来预防自杀的企图。
抑郁症目前常采取非住院治疗,但有些病人必须住院治疗,尤其是那些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曾有自杀行为,或因为体重减轻而身体明显虚弱,或由于严重激越而有可能产生心脏问题的人。
此外,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还有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有时可考虑联合使用这些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首先是对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同时应针对其抑郁症状进行治疗。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应选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小,对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小的药物,在这方面,新型抗抑郁药物较具优势,更适合于神经系统疾病后继发性抑郁的治疗。用药要从小剂量开始,一般不超过青年患者的1/3~1/2,缓慢增加剂量。要达到充分的血药浓度,要有足够的治疗时间。治疗期一般长于年轻成人,达12个月。
治疗原则:尽管目前有很多的抗抑郁药,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药物。①选用第一线抗抑郁药,异环类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四环类等)、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而且尽可能单一用药;②安全性及耐受性好;③抗抑郁药的典型作用及范围;④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特点;⑤不良反应轻,而且服用方便,增强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及依从性;⑥用药的信心(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该药是有效而安全的);⑦价格合理。
药物选择:抗抑郁药物是一类治疗多种抑郁状态的药物,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目前分为4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包括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杂环或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前二类属传统抗抑郁药物,后二类为新型抗抑郁药物。
(1)TCAs:是传统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从25mg/d开始,第一周不应超过50mg/d,如果病人能够耐受,没有血压改变和心脏节律变化,以后每周增加25mg,直至达到有效剂量。据报道,老年入口服TCAs抗抑郁药50~100mg/d即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治疗时间要长,达到有效剂量6~8周后病情改善不明显时再换其他药物,换药过程也应缓慢。
针对临床症状特点选用药物。如睡眠过多选用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普罗替林;睡眠障碍或焦虑选用阿米替林、多塞平、去甲替林等。但这类药物由于毒性不良反应大,患者常无法耐受,加之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老年人对于TCAs的治疗反应和毒性反应均较敏感,目前已较少使用。不良反应有口干、出汗、视物模糊、便秘、头昏、直立性低血压、排尿困难、心率增快,心律不齐、周身乏力、嗜睡、睡眠障碍和手指轻微震颤。
(2)MAOIs:二线药物,主要用于三环类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症。以肼类化合物及反苯环丙胺为代表的老一代MAOIs副作用大、禁忌较多,临床上已基本不用。另一类可逆性MAOIs是以吗氯贝胺为代表的新一代MAOIs,禁忌证较老一代MAOIs少,但服药期间仍不能同时食用含有酪胺的食品,副作用也常见,故MAOIs目前主要用于精神药理学的研究。
(3)SSRIs: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为优先选择的药物,因为其在大剂量时的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剂量调整范围小、有很好的依从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小、抗胆碱毒性很弱、不损害认知功能。老年人使用SSRIs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过度抗利尿激素分泌作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心动过缓。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女性,使用SSRIs时有可能出现暂时的、轻度的和无症状的低血钠。有报道老年人使用SSRIs出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包括肌张力增高和静坐不能,将加重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