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腹外疝之后应该怎么锻炼身体
得了腹外疝之后应该怎么锻炼身体
日常轻度活动不受限制,剧烈活动以及搬重物等导致腹压骤然升高的活动需避免,以免出现嵌顿性疝或者绞窄性疝
如何知道腹外疝到底治好没治好
手术治疗后局部包块不再突出,局部坠胀不适以及隐痛感消失即可认为腹外疝已治愈。
腹外疝治疗
腹外疝西医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
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
疝气是怎么引起的
疝气,又叫「疝」,是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部位,通过先天性或后天性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分。
疝气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主,就是肚子里的肠管、脂肪等连同腹膜,经过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外突出所形成的。与腹外疝相对的是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这种疝往往从体表无法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腹外疝分为哪几类
按照腹外疝由腹壁突出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 90% 以上,股疝次之,占 5% 左右。部分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腹内脏器由原手术切口向外突出,称为腹壁切口疝;有人工肛门的患者,有时腹内脏器由造口旁向腹外突出,称为造口旁疝,这些也都属于腹外疝。
为什么会得腹外疝
常见的原因有两类:
(1)腹壁强度降低:先天性因素造成腹壁存在薄弱区;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造成腹壁缺损;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造成腹壁肌萎缩。
(2)腹内压力增高:常见原因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搬重物以及婴儿经常啼哭等。
腹外疝的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
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
腹外疝要注意些什么
1、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一旦卡在环口处,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要防微杜渐。
2、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剧烈活动。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3、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保持大便畅是防疝,护疝的关键。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这对腹外疝的正常维护是难以把握的。
4、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注意保暖和尽量减少二手烟的吸入,以免引发呼吸道感染、咳嗽而导致腹外疝;注意多吃蔬菜,预防便秘,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腹外疝患者注意治疗各种生殖病症。
腹外疝诊断鉴别
腹外疝的特点是疝块必然位于疝环处,于平卧或休息时可回纳消失。即使疝内容物被嵌顿或绞窄,追问病史以往也应有疝块回纳史。如疝块较小或尚未突出体表,用手指按住疝环,使病人咳嗽局部有冲击感。其次要确定疝环的解剖位置,明确腹外疝的部位以决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确诊腹外疝后,还应判断疝内容物有无嵌顿或绞窄,否则会贻误嵌顿或绞窄性疝的手术时机。嵌顿性与绞窄性疝的鉴别在于确定疝内容物的活力。
此外,如果确诊腹外疝合并或继发于前列腺肥大、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或其他腹腔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则尚应适当治疗原发疾病,方可进行手术,尤其继发于肝硬变腹水或腹腔内肿瘤者,更忌作手术治疗。如忽视这一点,则必将导致治疗失败。
腹外疝症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右侧多见。起初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有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可发生嵌顿、绞窄。
腹股沟区可见肿块,坠入阴囊则多呈梨形,上端小、下端宽大,质软,咳嗽时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平卧或向外上方推挤时,包块可还纳、回纳后按住内环口,令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包块不出现。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压而导致本病,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内侧隆起,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站立时腹股沟内侧可见一半球形的包块,不进入阴囊,平卧后可自行消失,常可在内环处触及到明显的腹壁缺损和薄弱。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一般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当久站立或咳嗽使映内压增高时,略有坠胀感。若出现局部剧烈的疼痛,要考虑嵌顿和绞窄的可能。
股疝的疝块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呈半球形隆起,体积不大,由于疝囊颈较狭小,咳嗽无明显冲击感。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脐疝: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小儿脐疝一般不超过2厘米,多在脐部上方可触及腹壁的缺损,成人脐疝不易还纳,可触及疝环或脐部的腹壁缺损。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 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瘢痕处隆起,可能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明显,平卧后消失,并可触及加周围的腹肌裂开、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
得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的人多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 75% ~90%,占腹股沟疝的 85%~95%,所以多数人比较容易患腹股沟斜疝。此外,腹股沟疝在男性占大多数,男女发病比率为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