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的生产现状
青稞的生产现状
1.青稞种植覆盖区域
青稞目前在国内的种植领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青稞种植地地势十分险恶,其中只有不到3%的种植地散布在大约2.6*1000000平方千米的广阔区域,因此地势的因素分隔了青稞的种植地,产生了今天的青稞培育区域。除此之外,在靠近青藏高原的云南和四川地区以及青海和甘肃相邻的河西走廊一带同样有粮农从事青稞的培育。
2.青稞种植地气候
种植青稞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1~12.7摄氏度之间,这一区域的海拔高度大多数在1500米~4800米,日照十分充足,降水季集中在春末秋初,降雨量大约在3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在这一块区域内,青稞种植分布地由放射状从内到外进行扩散,与种植比例成正比。
3.现代社会对青稞需求量增多
青稞是高原地区人民日常食用粮食作物之一。权威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高原地区青稞总产量为55~60万吨,青稞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口粮,按农牧民每人每年食用225KG青稞计算,年消费青稞量为56.25万吨,等于是只实现了粮食自给目标,还无法满足社会对青稞的需求量;青稞还是加工青稞酒,麦芽糖,青稞面的重要原材料。所以,作为加工原料,需求缺口很大。青稞可以为农牧民人均净增400~500元,是当地农牧民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体粮食收入的七成。青稞种植区域内研究开发人员已研发出大量的营养品与保健品等。这不仅体现了青稞在现代市场上的良好发展前景,同时也提高了农牧民对种植青稞的积极性。
青稞的种植技术
一、青稞生产现状
1.青稞种植覆盖区域
青稞目前在国内的种植领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青稞种植地地势十分险恶,其中只有不到3%的种植地散布在大约2.6*1000000平方千米的广阔区域,因此地势的因素分隔了青稞的种植地,产生了今天的青稞培育区域。除此之外,在靠近青藏高原的云南和四川地区以及青海和甘肃相邻的河西走廊一带同样有粮农从事青稞的培育。
2.青稞种植地气候
种植青稞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1~12.7摄氏度之间,这一区域的海拔高度大多数在1500米~4800米,日照十分充足,降水季集中在春末秋初,降雨量大约在3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在这一块区域内,青稞种植分布地由放射状从内到外进行扩散,与种植比例成正比。
3.现代社会对青稞需求量增多
青稞是高原地区人民日常食用粮食作物之一。权威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高原地区青稞总产量为55~60万吨,青稞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口粮,按农牧民每人每年食用225KG青稞计算,年消费青稞量为56.25万吨,等于是只实现了粮食自给目标,还无法满足社会对青稞的需求量;青稞还是加工青稞酒,麦芽糖,青稞面的重要原材料。所以,作为加工原料,需求缺口很大。青稞可以为农牧民人均净增400~500元,是当地农牧民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体粮食收入的七成。青稞种植区域内研究开发人员已研发出大量的营养品与保健品等。这不仅体现了青稞在现代市场上的良好发展前景,同时也提高了农牧民对种植青稞的积极性。
二、青稞高产栽培面临问题
1.种植青稞地自然环境差,青稞自身防御能力差
青藏高原青稞播种总面积大约100×104hm2,缓坡梯田及平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不足三成,然而,沟壑旱地所占种植总面积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青稞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青稞培育前景很好的柴达木盆地却因为缺水而难以开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干旱是青稞在高产过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这些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因为地方经济落后、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不足,除西藏部分地区本世纪初由国家出资进行开发、使农田干旱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但青稞地农田干旱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青稞种植保健技术有待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青稞种植地区的青稞培育科研单位减少一半,从事青稞栽培研究人才流失三分之二,在这过程中,新品种选种培育速度明显放慢。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完善的青稞培育管理体系,由此,导致新的品种不能得到及时推广,长时间内得不到品种的更新,培育技术也是十分落后。目前一些青稞主产区仍在种植二十多年前就在用的种子,不仅如此甚至很多偏远生产地区还在种植沿用数千年之久的古老农家品种,所以青稞种植保健技术还有待提高。青稞种植区域平均化肥施用量不足,又因为种植结构混乱、燃料匮乏等导致几乎不可能做到秸秆还田,这一现象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3.青稞种植区域日益缩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藏区总人口由两百万增长到如今的五百五十万之多,但农牧民最主要的口粮青稞种植面积却减少了一大半。受小麦,蚕豆等优势作用的冲击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稞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萎缩。加上西部大开发,藏区耕地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很多区域由于地势险要不能进行新的开发,导致青稞种植区域日益缩减。
三、青稞高产栽培改善对策
1.选取良种进行推广培育
选取好的良种进行播种是保证高产量的关键,藏区农牧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同时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因此必需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
2.做好青稞的防害工作
青稞中后期指从拔节到灌浆、这一生育周期大概为两个多月,这期间容易发生病虫害,应做到统一管理防治。虫害和病害具体有两种防治方法。
青稞病害主要是黑穗病、锈病、白粉病三种,一般采取预防为主比较稳妥,及时喷洒农药,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而虫害则需要在相应的时期喷洒农药。主要的虫害为蚜虫,拔节到灌浆期间,是蚜虫主要危害青稞的时段,在这一期间及时喷洒农药是青稞是否能成长的关键。
3.选择适合的青稞成长环境
要想得到理想的产量,选择一块良好的培育土地十分重要,青稞虽然身处高寒地区,但是对成长土地的选择同样重要,主要选择酸碱度适中,土壤疏松,持水度高,营养充足,不会有养分流失的土地进行种植。
4.预防青稞倒伏
倒伏是青稞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品种本身不抗倒是青稞倒伏的因素之一;其二是密度过大,在种植过程中施肥过多,从而导致倒伏的发生;其三则应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灌水不足或施肥不合理都会影响最后的青稞产量。
5.做好提取优良品种的工作
在培育过程中,只有及时提取优良的青稞品种,才能保证今后的青稞种源,只有好的青稞良种培育才能得到保障。
6.在青稞成熟后及时收获
及时收获是获得青稞高产的重要步骤之一,太早或太迟的收割都会影响青稞产量和品质,最好的收割时机是腊黄末期,整块种植地九成以上从茎杆叶片绿转为黄色,选择这一时期进行收获保存是最恰当的。这也是青稞高产的最后一步。
四、总结
作为藏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青稞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培育好青稞才能促进藏区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和谐稳定,幸福安康。
青稞和麦子有什么区别
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别名叫裸大麦、元麦、米大麦,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粮食。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含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青稞是一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几乎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种植。在该地区之所以青稞是主要作物,是因为其耐寒性。
青稞谷粒可以磨粉炒熟,食用时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叫做糌粑。
青稞可酿制青稞酒,一种低度米酒。
青稞的主要产地
西藏联乡(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尼木(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普兰(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岗巴(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
青稞 1 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岗巴境内自然植被稀疏,70% 为高原丘陵,其余为河谷滩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6155 米,相对高差200 米左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寒暖适中、多大风和瑞雪;夏季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秋季天高气爽、风少雨小、寒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季风频繁。年平均气温1.5℃,最热月为7 月,平均气温9.2℃;最冷月为1 月,平均气温-8℃。年无霜期60 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在3200 小时以上。耶汝藏布流域横贯全境。河流主要有耶汝藏布、奎曲、亚曲三大水系,其支流星罗棋布,滋润着丰饶的千里草原。岗巴与萨迦、亚东、白朗、定结诸县相邻,南与锡金雪山接壤。东距日喀则市307 公里,距拉萨市580 公里。总面积3935.89 平方千米。总人口1 万人(2003年)。[1]
自从1938 年发现野生大麦之后,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各地都陆续发现了野生大麦。通过研究,认定青藏高原的青稞,实际上就是中原大麦的祖先。同时,青稞也是当今世界所有粮食作物中、为数不多野生与培植共存的物种之一。然而,历经千百年之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当海拔达到4200 米以上,所有现存的培植品种都无法成活,只长得出青稞草时,依然还有一部分品种的青稞,顽强地成长、抽穗扬花,为西藏人提供宝贵的食粮。这种青稞种子没有名字,老百姓俗称为“农家品种”。这些品种里最突出的一种,就是岗巴县孔马乡的青稞,可在海拔4750 米生长。岗巴青稞,隐藏在雪山峰尖,只有有缘的人才能目睹到她的耀眼璀璨。岗巴青稞,因为胚芽和表皮面积大,含丰量β- 葡聚糖,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物”。
“喜马拉雅山地区稀缺物种青稞”—岗巴青稞,有其顽强的一面,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也有及其脆弱的一面,离开原产地即变异,甚至消亡,说她是稀缺物种青稞,是因为不可复制。
2 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
泽当镇位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551 米,人口约1.52 万。泽当背山靠水, 土地肥沃。年均温度8℃—9℃,最热月均温15.7℃。年降水302 毫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农业发达,有“西藏粮仓”之称。泽当曾译“孜塘”,在藏语中,“泽”意为玩耍、嬉戏;“当”意为平滩、平地、坝子。这个地名,源自当地所传观世音菩萨点化神猴与罗刹女交媾繁衍出人类的神话,这里传为当初其后代下山玩耍嬉戏之地,故名。泽当是西藏惟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
雅砻泽当是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里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贡布山,山腰间有三个“仙洞”,传说是西藏人类始祖居住的地方,至今保存完好,四季香火不绝。这一带诞育了藏族文字的创始人,产生过藏族第一部诗集、第一部藏戏,出现过第一代藏王、修建第一座宫殿、开垦第一块耕地。西藏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都诞生在这里。
雅砻河从古老的泽当贯穿而过。雅砻河,这个名字尽管在藏汉古史和现代典籍中经常可以见到,但翻开任何地图册都难以找到,因为它实在太小了。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六十多公里。上游只是潺潺一线,但终古长流,永不涸竭;中下游一带稍宽,也只有十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撑竿横越。它的出名,是因为这里孕育了藏民族的祖先,是古代吐蕃王朝的兴王故地,也是整个西藏文明历史的策源地。[2]
雅砻河水也很特别,据佛典记载,它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腐,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去不伤腹。雅砻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牛羊遍野,农牧业十分发达,号称西藏的粮仓。这里的民族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氆氇、围裙、木碗、石锅、竹器、藏被、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以造型奇特、富有民族特色,名闻遐迩。据学术界称,《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从宁国府查抄的物品中有三十卷氆氇,据考证就是这里的贡品。雅砻泽当不仅是西藏文明发祥地,也是青稞文化发源地。这里是西藏最先从蛮荒进入农耕时代,最先驯化和栽培青稞的地方之一。离泽当不远的贡嘎县昌果沟,是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最新报道,在昌果沟遗址发掘中,科学家在灰坑内的烧灰中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农作物种子炭化粒。采集到约3000粒类似于麦类种子的炭化粒,经鉴定与研究认定为青稞(Hordeumvelgare L.var nudum)种子炭化粒。昌果沟古青稞炭化种子是西藏高原上首次发现的史前青稞遗存,这一发现将西藏高原上传说中的青稞农耕历史提前了约1.5 个世纪,并首次将西藏高原的青稞农耕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
3 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普兰
阿里面积约30 万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 米,人口仅六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 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相汇聚的地方,又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称为" 万山之祖"、" 百川之源"。
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原野辽远无际。因此,阿里的地貌以冰雪、册岩和湖泊为其特征,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 普兰"、岩石围绕的" 古格"、湖泊围绕的" 玛宇",总称为" 阿里三围"。阿里是宗教信仰之乡。从古远时代起,这里就是印度教、耆那教、西藏雍仲本教、佛教等尊为“圣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
普兰地处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面积1249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 万亩,总人口1 万人(2003 年)。普兰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 马甲藏布) 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被描述为“神山”似带着银冠的“金字塔”,“圣湖”为神话传说中的“西天瑶池”,是游客和朝圣者的圣地。[3]
普兰其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一带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海拔在四千米以下(普兰县海拔三千九百米),是阿里海拔较低的区域之一。普兰气候相对温暖,尤其是孔雀河谷一带,年无霜期可达一百天以上,年日照量则约达三千二百七十小时,且年温差不大,与干旱的阿里其他地区相比雨水也充足,因而易于耕作,适合于耐寒的农作物生长。孔雀河谷地带景色优美,四周雪峰峻峭,雪峰下是风化的砾石和黄沙形成的堆积层,起伏有序,沟壑纵横。来自孟加拉湾的海洋季风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到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难得一见的湿润气候,大片的绿洲似翡翠般镶嵌在孔雀河谷,错落有序的村庄,缭绕的炊烟,赶着牛羊的牧童和转经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就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1979年在孔雀河流域的若羌县古戍堡发现了青稞,在民丰县尼雅遗址也发现青稞,在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流域多处都发现了大量青稞栽培遗存。这说明在西藏3800 前的象雄时期,普兰就已开始栽培青稞了。历史上,普兰青稞不仅养育了两个古国,当地细德种植的白青稞,磨出的糌粑又白又香又好吃,更是历代国王贡品。
4 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尼木
尼木的土地特别肥沃,土质也好,尼木产的青稞闻名遐迩。特别是白青稞,藏语叫普嘎,蛋白质含量较高,磨出的糌粑特别好吃。历史上,这里产的青稞专供达赖喇嘛和贵族食用,曾作为地方特产呈贡给清朝达官贵人食用。
“尼木”这个地名也和青稞有关。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认为青稞有雄雌之分,而尼木的青稞都是雌性的,藏语称“乃木”,即母青稞之意,尼木因此得名。尼木的先民为什么把青稞认为都是雌性的呢,并以此命名家乡地名,大概是先民对雌性的刻意溢美,因为尼木的青稞特别肥美。
尼木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尼木县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8 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1 米。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8 小时。年无霜期约100 天左右。年降水量325.2 毫米。位于拉萨市西南140 公里。面积327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 万亩,林地面积25.6 万亩。2003 年全县总人口3 万人。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4]
5 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联乡
联乡青稞,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气候和水土条件,为该产品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联乡青稞含粗蛋白10.15、淀粉62.9、糖化力30.4、绝干麦芽浸出物88%,加工成糌粑呈白色微黄,具有独特的香、酥、脆等优点,是广大藏区无人不晓的上等食品, 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专用糌粑。每年望果节后,第一批新青稞都会经过多次分级,然后由指定的农家精心筛选,磨制,再由指定官送往扎什伦布专供历代班禅喇嘛食用。
联乡地处日喀则市。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是历史上后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日喀则一带、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 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5]
联乡位于日喀则地区境内雅鲁藏布江沿岸,是后藏日喀则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气候适宜的小气候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的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
青稞是什么
1、青稞是什么
青稞是生长在高原气候的一种植物,滋养着高寒地区人们的生存。它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
它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勤劳的人们用它来做成的食物更是花样多变,有青稞面、青稞酒、青稞粥等,青稞更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这使得青稞在青藏地区的饭桌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
2、青稞的功效与作用
2.1、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
2.2、根据流行病学专家调查发现,食用青稞食品较多的人群的高胆固醇类疾病发病率较低;中医界和藏医界对青稞食品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均持肯定态度。
2.4、青稞中的类黄铜具有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和渗透性、保护心血管系统、清楚自由基、抗肿瘤、异黄酮的类似雌激素作用、抗肝脏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和解挛等多种功效。
2.5、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
2.6、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3、青稞和小麦的区别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每节生三个小穗,每个小穗只有一朵花;青稞的“芒”特别的长。由于它的籽实没有外壳,籽粒裸露,所以又称为裸大麦、米大麦。藏族群众种植的青稞一般用来作糌粑和制作青稞酒。青稞是非常适合高原高寒气候的一种优良粮食作物,是几千年来藏族群众精心选育的结果,也是一种非常绿色环保的食品。
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作物。小麦的麦轴每节只生一个小穗,每个小穗有2~3朵花能结出果实,另有退化花,有的小麦无芒,有芒的小麦与青稞的芒也不一样,麦子为单子叶植物,叶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称“麦穗”,小穗两侧扁平,有芒或无芒。颖果即麦粒。按播种期分冬小麦和春小麦。西藏种植的小麦都是冬小麦,因为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
吃青稞麦饼上火吗
青稞麦饼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吃的一种食物,营养家价值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很多人总是认为青稞麦饼容易导致身体上火,下面一起了解下吃青稞麦饼会上火吗?
青稞麦饼的营养价值
青稞麦饼是高碳水化合物食品,能迅速为人体提供和补充能量。
吃青稞麦饼上火吗
不上火
饮食营养的均衡能让身体更加的健康,并且搭配好饮食能避免身体出现问题,上面就是对吃青稞麦饼会上火吗的介绍之后,就能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饮食了。
青稞的简介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
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孕妇能吃青稞吗
孕妇能吃青稞吗?答案是肯定的,青稞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能增强体质,有利于缓解一些孕期的不适,同时促进胎儿的发育。
1、很多孕妇在孕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现象,青稞具有消食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孕吐。
2、孕妇经常会出现气虚体弱的症状,而青稞恰恰能起到补气的作用。
3、青稞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钙,不仅能补充孕妇孕期的营养需要,其不饱和脂肪酸还能促进胎儿脑部发育。
4、由于青稞是粗粮,如果孕妇消化功能不良,建议不要多吃。
青稞酒好喝吗
至于青稞酒好喝吗,是要根据个人口味而定的,对于西藏的人民来说,就特别爱喝青稞酒,而不喜欢喝其它类型的酒,而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就不喜欢青稞酒这种口味,所以不能统一而论,具体还是需要看个人的喜好。青稞酒是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谷物酒,采用绿色青稞为原料,酿制方法简单,同南方流行的甜酒类似,以七分熟的谷物在酒曲的作用下发酵,室温发酵2-3天即可蔓延出淡淡的酒香,青稞酒清甜可口,度数较低、不上头、醒酒快,男女老少皆宜。
青稞酒的酿制方法比较简单,在《青稞酒的制作方法》一文中介绍了青稞酒如何酿制,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动手去试试,青稞酒具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10-13%、脂肪0.8-2.5%,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特别是葡聚糖含量丰富,是小麦、大米、高粱等谷物的数十倍,并且含高浓度的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
青稞酒的成分不同于白酒,特有的成分主要是β-葡聚糖(平均含量6.25%),生产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更高,可达6.5%以上,青稞酒的营养价值还包括生育酚和类黄酮。
现在对于青稞酒好喝吗有所了解了吧,据相关资料显示,青稞酒除了味美外,经常饮用还能够预防高血脂、高胆固醇疾病,同时在降低血糖上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论男女老少,喝点青稞酒对身体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藏族人民都称之为保健酒。
青稞的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干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一定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青稞的生物特性
根
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初生根一般5-6条,多的有7-8条。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营养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数目多少与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种子大而饱满,生活力强,其初生根数目较多,长出的幼苗也健壮。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饱满的种子,其产生的初生根数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时初生根入土深度可达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种初生根可达200cm左右。
茎
青稞茎直立,空心茎。有若干节和节间组成,地上部分有4~8个节间,一般品种5个节间,矮杆品种一般3个节间,茎基部的节间短,愈上则愈长。茎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杆品种株高60~90cm。茎的直径2.5~4mm,茎包括主茎和分蘖茎。它们均由节和节间组成。茎节可分为地上茎节和地下茎节,地下茎一般有7~10个不生长的节间,密集在一起,形成分蘖节。地上茎节通常有4~8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杆。
成熟前期的青稞茎杆是直立的圆柱体,茎的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期变黄色,也有少数品种茎杆带紫色。茎节维管束密集,彼此交错,形成横隔,实心。茎下部的节间和上部节间大部分被叶鞘包围。
青稞的节间由下而上逐渐变长,茎基部第1、2节间是否短粗与其抗倒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栽培上应尽可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使其节间发育健壮,穗下部节间应适当拉长。茎壁厚度与抗倒伏也有一定关系,茎壁厚,弹性好茎杆重点下移,可提高抗倒伏能力。
叶
青稞的叶厚而宽,叶色较淡,冬性和一些丰产品种,叶色较浓绿。叶着生在茎节上,每一完全的茎杆一般具有4~8片叶,最上面的一叶叫旗叶,青稞的叶依其形态与功能分为完全叶、不完全叶和变态叶三种。
青稞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般较宽,叶片含水量普遍比小麦叶片高。主茎叶片数因品种类型而异,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叶片数较多,春性品种较少。多数品种的叶片数在11~16片之间,主茎叶片数与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关系较大,肥水充足,主茎叶数增多。整地粗放或播种过深易导致出苗延缓,叶片数减少。
花
青稞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筒形,小穗着生在扁平的呈“Z”字型的穗轴上。穗轴通常由15~20个节片相连组成,每个节片弯曲处的隆起部分并列着生三个小穗,成三联小穗。每个小穗基部外面有2片护颖,是重要的分类性状。青稞的护颖细而长,不同品种的护颖宽度、绒毛和锯齿都是不同的。
小花有内颖和外颖各1片,外颖是凸形,比较宽圆,并且从侧面包围颖果,外颖端多有芒。内颖呈钝的龙骨形,一般较薄。小花内着生3个雄蕊和1个雌蕊,雌蕊具有二叉状羽毛状柱头和一个子房。在子房与外颖之间的基部有2片浆片。青稞开花是由浆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而实现的。
果实
在植物学上,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mm,宽2~3mm,形状有纺锤形、椭圆形、菱形、锥形等,青稞籽粒比皮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灰绿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青稞籽粒是由受精后的整个子房发育而成的,在生产上青稞的果实即为种子(籽粒)。种子由胚、胚乳和皮层三部分组成。胚部没有外胚叶,胚中已分化的叶原基有4片,胚乳中淀粉含量多,面筋成分少,籽粒含淀粉45%~70%,蛋白质8%~14%。
便秘能吃青稞吗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1、β一葡聚糖: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青稞25可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另根据美国科学研究表明,青稞除β—葡聚糖外,青稞还含有一种专门的胆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约每公斤100—150毫克。
2、膳食纤维:青稞的总疗效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
3、支链淀粉:青稞淀粉成分独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链淀粉,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青稞25支链淀粉达到或接近100%。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
4、稀有营养成分: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mg,核黄素(维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维生素E0.25mg。这些物质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均有积极的作用关系。
5、微量元素: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上文我们介绍了便秘的病人在治疗上面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才行,便秘的病人可以多吃一些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青稞就含有很多的膳食纤维,所以患上了便秘的病人可以多吃一点青稞,对于缓解疾病是有好处的。
青稞的主要产地
西藏联乡(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尼木(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普兰(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岗巴(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
1 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岗巴
岗巴境内自然植被稀疏,70% 为高原丘陵,其余为河谷滩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6155 米,相对高差200 米左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春季寒暖适中、多大风和瑞雪;夏季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秋季天高气爽、风少雨小、寒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季风频繁。年平均气温1.5℃,最热月为7 月,平均气温9.2℃;最冷月为1 月,平均气温-8℃。年无霜期60 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在3200 小时以上。耶汝藏布流域横贯全境。河流主要有耶汝藏布、奎曲、亚曲三大水系,其支流星罗棋布,滋润着丰饶的千里草原。岗巴与萨迦、亚东、白朗、定结诸县相邻,南与锡金雪山接壤。东距日喀则市307 公里,距拉萨市580 公里。总面积3935.89 平方千米。总人口1 万人(2003年)。[1]
自从1938 年发现野生大麦之后,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各地都陆续发现了野生大麦。通过研究,认定青藏高原的青稞,实际上就是中原大麦的祖先。同时,青稞也是当今世界所有粮食作物中、为数不多野生与培植共存的物种之一。然而,历经千百年之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当海拔达到4200 米以上,所有现存的培植品种都无法成活,只长得出青稞草时,依然还有一部分品种的青稞,顽强地成长、抽穗扬花,为西藏人提供宝贵的食粮。这种青稞种子没有名字,老百姓俗称为“农家品种”。这些品种里最突出的一种,就是岗巴县孔马乡的青稞,可在海拔4750 米生长。岗巴青稞,隐藏在雪山峰尖,只有有缘的人才能目睹到她的耀眼璀璨。岗巴青稞,因为胚芽和表皮面积大,含丰量β- 葡聚糖,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物”。
“喜马拉雅山地区稀缺物种青稞”—岗巴青稞,有其顽强的一面,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也有及其脆弱的一面,离开原产地即变异,甚至消亡,说她是稀缺物种青稞,是因为不可复制。
2 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
泽当镇位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551 米,人口约1.52 万。泽当背山靠水, 土地肥沃。年均温度8℃—9℃,最热月均温15.7℃。年降水302 毫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农业发达,有“西藏粮仓”之称。泽当曾译“孜塘”,在藏语中,“泽”意为玩耍、嬉戏;“当”意为平滩、平地、坝子。这个地名,源自当地所传观世音菩萨点化神猴与罗刹女交媾繁衍出人类的神话,这里传为当初其后代下山玩耍嬉戏之地,故名。泽当是西藏惟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
雅砻泽当是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里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贡布山,山腰间有三个“仙洞”,传说是西藏人类始祖居住的地方,至今保存完好,四季香火不绝。这一带诞育了藏族文字的创始人,产生过藏族第一部诗集、第一部藏戏,出现过第一代藏王、修建第一座宫殿、开垦第一块耕地。西藏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都诞生在这里。
雅砻河从古老的泽当贯穿而过。雅砻河,这个名字尽管在藏汉古史和现代典籍中经常可以见到,但翻开任何地图册都难以找到,因为它实在太小了。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六十多公里。上游只是潺潺一线,但终古长流,永不涸竭;中下游一带稍宽,也只有十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撑竿横越。它的出名,是因为这里孕育了藏民族的祖先,是古代吐蕃王朝的兴王故地,也是整个西藏文明历史的策源地。[2]
雅砻河水也很特别,据佛典记载,它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腐,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去不伤腹。雅砻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牛羊遍野,农牧业十分发达,号称西藏的粮仓。这里的民族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氆氇、围裙、木碗、石锅、竹器、藏被、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以造型奇特、富有民族特色,名闻遐迩。据学术界称,《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从宁国府查抄的物品中有三十卷氆氇,据考证就是这里的贡品。雅砻泽当不仅是西藏文明发祥地,也是青稞文化发源地。这里是西藏最先从蛮荒进入农耕时代,最先驯化和栽培青稞的地方之一。离泽当不远的贡嘎县昌果沟,是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最新报道,在昌果沟遗址发掘中,科学家在灰坑内的烧灰中发现并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农作物种子炭化粒。采集到约3000粒类似于麦类种子的炭化粒,经鉴定与研究认定为青稞(Hordeumvelgare L.var nudum)种子炭化粒。昌果沟古青稞炭化种子是西藏高原上首次发现的史前青稞遗存,这一发现将西藏高原上传说中的青稞农耕历史提前了约1.5 个世纪,并首次将西藏高原的青稞农耕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
3 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普兰
阿里面积约30 万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 米,人口仅六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 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相汇聚的地方,又是境内外几条著名江河的发源地,故而,阿里又被称为" 万山之祖"、" 百川之源"。
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原野辽远无际。因此,阿里的地貌以冰雪、册岩和湖泊为其特征,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 普兰"、岩石围绕的" 古格"、湖泊围绕的" 玛宇",总称为" 阿里三围"。阿里是宗教信仰之乡。从古远时代起,这里就是印度教、耆那教、西藏雍仲本教、佛教等尊为“圣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
普兰地处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面积1249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 万亩,总人口1 万人(2003 年)。普兰位于纳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间的孔雀河( 马甲藏布) 谷地,地形狭窄,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颇丰,是阿里地区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被描述为“神山”似带着银冠的“金字塔”,“圣湖”为神话传说中的“西天瑶池”,是游客和朝圣者的圣地。[3]
普兰其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一带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海拔在四千米以下(普兰县海拔三千九百米),是阿里海拔较低的区域之一。普兰气候相对温暖,尤其是孔雀河谷一带,年无霜期可达一百天以上,年日照量则约达三千二百七十小时,且年温差不大,与干旱的阿里其他地区相比雨水也充足,因而易于耕作,适合于耐寒的农作物生长。孔雀河谷地带景色优美,四周雪峰峻峭,雪峰下是风化的砾石和黄沙形成的堆积层,起伏有序,沟壑纵横。来自孟加拉湾的海洋季风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到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难得一见的湿润气候,大片的绿洲似翡翠般镶嵌在孔雀河谷,错落有序的村庄,缭绕的炊烟,赶着牛羊的牧童和转经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就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1979年在孔雀河流域的若羌县古戍堡发现了青稞,在民丰县尼雅遗址也发现青稞,在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流域多处都发现了大量青稞栽培遗存。这说明在西藏3800 前的象雄时期,普兰就已开始栽培青稞了。历史上,普兰青稞不仅养育了两个古国,当地细德种植的白青稞,磨出的糌粑又白又香又好吃,更是历代国王贡品。
4 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尼木
尼木的土地特别肥沃,土质也好,尼木产的青稞闻名遐迩。特别是白青稞,藏语叫普嘎,蛋白质含量较高,磨出的糌粑特别好吃。历史上,这里产的青稞专供达赖喇嘛和贵族食用,曾作为地方特产呈贡给清朝达官贵人食用。
“尼木”这个地名也和青稞有关。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认为青稞有雄雌之分,而尼木的青稞都是雌性的,藏语称“乃木”,即母青稞之意,尼木因此得名。尼木的先民为什么把青稞认为都是雌性的呢,并以此命名家乡地名,大概是先民对雌性的刻意溢美,因为尼木的青稞特别肥美。
尼木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尼木县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8 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1 米。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8 小时。年无霜期约100 天左右。年降水量325.2 毫米。位于拉萨市西南140 公里。面积327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 万亩,林地面积25.6 万亩。2003 年全县总人口3 万人。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4]
5 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联乡
联乡青稞,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气候和水土条件,为该产品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联乡青稞含粗蛋白10.15、淀粉62.9、糖化力30.4、绝干麦芽浸出物88%,加工成糌粑呈白色微黄,具有独特的香、酥、脆等优点,是广大藏区无人不晓的上等食品, 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专用糌粑。每年望果节后,第一批新青稞都会经过多次分级,然后由指定的农家精心筛选,磨制,再由指定官送往扎什伦布专供历代班禅喇嘛食用。
联乡地处日喀则市。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是历史上后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日喀则一带、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 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5]
联乡位于日喀则地区境内雅鲁藏布江沿岸,是后藏日喀则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气候适宜的小气候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的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
青稞酒好喝吗
青稞酒好喝吗?青稞酒好喝与否要根据个人口味来定,但是对于生活在川藏地区的人来说,青稞酒却是美味。青稞酒的制作方法同南方的甜酒比较类似,其特点如下:
1、酒香清淡,味道清甜,度数较低。
2、青稞酒适宜不同年龄段的人喝,醒酒较快。
3、青稞酒的营养承认比较特殊,主要含有β-葡聚糖、生育酚和类黄酮。
4、藏民称青稞酒为保健酒,因为青稞酒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独特的支链淀粉、维生素E、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锌、硒、钙、铜、磷、铁等矿物质元素。
5、青稞酒具有一定的养生意义和保健意义,但是青稞酒是否好喝要看个人口味,比如很多外地人不喜欢喝青稞酒,但是藏民却把青稞酒视为珍宝。
青稞的种植状况
西藏是中国青稞主产区之一,2009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保持在13万公顷左右,占总耕种面积的58%,年产青稞达60万吨左右。近几年来,随着科技专家对青稞营养保健功能的证实,以及青稞蕴藏的巨大市场开发潜力,西藏已争取国家投资3000万元建设青稞基地,在5个地区、10个农业大县建成了中国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并建立了以拉萨、日喀则为主的青稞啤酒及青稞营养麦片原料基地3万亩。
2009年8月西藏青稞产业化开发已全面启动。青稞产业化开发将给西藏、青海等青稞主产区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以西藏为例,全区年青稞总产达55至60万吨,按农牧民人均消费225公斤青稞计算,年消费剩余青稞在5-11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