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虫的生活习性
红线虫的生活习性
红线虫个体不大,但群体产量较高。尾鳃蚓和水丝蚓的区别是前者有尾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后者没有尾鳃。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俗称臭阴沟的缓流水黑污泥),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
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沟渠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伸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水蚯蚓的营养价值极高,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它是金鱼和锦鲤非常爱吃的饵料,也是鳗苗的主要饵料。上海的黄浦江在河水退潮后,岸边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有人大量捕捞。专家认为,红线虫不是寄生虫,吃了虽不会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但由于它本身带有的细菌,且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胃肠不适。
蛤蚧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蛤蚧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蜻蜓、蛾、蟋蟀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
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蛤蚧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蛤蚧对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着极大的优势。
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猪皮上有红点能吃吗 猪肉中有“红线虫”吗
猪肉中存在的寄生虫目前发现的主要是猪肉绦虫和旋毛虫,没有现在网上所说的“红线虫”的说法,但是网络上说的“红线虫”在猪肉中的确存在,而且很多猪肉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寄生虫,而是血管。
河豚生活习性
洄游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
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红线虫的处理方法
一早打开水龙头发现水中有红线虫,使用水箱或其它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的用户,发现自来水中有红线虫,主要原因是由于水箱或其他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洗而造成污染,极易孳生红线虫。三楼以下的直供水用户发现水中有红线虫的现象,是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线虫生长,其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沿着池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汇集成团状。用户清晨第一次用水时,将它们冲出,造成红线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
要加强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及时进行维护清洗消毒,防止水中红线虫生长。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应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自来水水池下水口塞住。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对下水管道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外爬。按照国家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水箱必须每年清洗2次,消毒1次。因此业主应要求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及时清洗水箱,确保水质。
颚口线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颚口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末宿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猪、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鱼。
虫卵排出后,5天后发育为含有第一期幼虫的卵,7天后幼虫孵出。
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脱去鞘膜,钻入宿主胃壁到达体腔,7-10天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
含有成熟第二期幼虫的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穿过胃壁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三期幼虫,2个月后开始结囊。囊的直径约为1mm。
当第二中间宿主被终末宿主食入后,第三期幼虫穿过宿主胃壁,少数虫体穿过宿主肠壁,进入肝脏,然后游行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在将近成熟时,虫子返回宿主胃壁,形成特殊的瘤块,典型的瘤块具有洞穴,并有小孔与胃腔相通。成虫藏匿其中,虫卵由小孔排出。此外,终末宿主还可由活跃的第三期幼虫穿透皮肤,或经胎盘和口腔得到感染。
鳄鱼生活习性
鳄鱼主要以鱼类、水禽、野兔、鹿、蛙等为食,属肉食性动物。一般认为鳄鱼是一种水生动物,但这种攻击性强的生物可能还有一些秘密“身手”。最新研究发现,攀爬是鳄目动物的普遍行为。它们通过攀爬获得更好的捕猎位置,或获取尽可能大的接触阳光的区域。
查尔斯达尔文大学的研究者布里顿表示,他曾目睹1.5米长的淡水鳄爬上陡峭的河岸,并试图攀登1.8米高的围栏。“鳄鱼不仅会靠着岸边晒太阳,它们有时也会到处走。鳄鱼实际上是非常灵敏的动物,其灵敏程度甚至超出人类的想象。”
鳄鱼袭击大象且咸水鳄比其近亲淡水鳄更加危险。
红线虫对人体有没有害呢
水蚯蚓池养、田养均可,但以池养产量最高,每亩年产量可达750~1000公斤。 水蚯蚓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其繁殖是通过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方式来进行的。每年7~9月份繁殖最快,其生长、繁殖适温范围为20~32℃,适宜水深3~5厘米,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PH值以5.6~9为宜,养殖池最好保持微流水。在适宜的环境下,水蚯蚓每天繁殖量以整数倍进行,一般下种30天左右即可采收。
红线虫由于它本身带有的细菌及它的排泄物都能引起人的胃肠不适,导致人们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它作为水体不干净的“指示生物”,它的存在说明自来水在运送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有机污染。
要加强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及时进行维护清洗消毒,防止水中红线虫生长。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应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自来水水池下水口塞住。有条件的用户还可以经常对下水管道进行消毒,防止红线虫外爬。按照国家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水箱必须每年清洗2次,消毒1次。因此业主应要求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及时清洗水箱,确保水质。
使用高含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如5%瑞功可有效消灭红线虫危害,使用方法:
将瑞功100-200毫升(一亩用量),倒入喷雾器中稀释,取下喷雾器垫片,用稀释液直接喷入红线虫危害重点区域,4天后再喷一次,可有效防除危害。稻田养鱼区,不能使用此方法。
红线虫对人体有害吗这个问题很多爱吃的人都想知道。看过上面的介绍后,大家对于红线虫的危害已经很好的了解了。在平常的时候,虽然要吃一些比较有营养的食物。但是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最好也是要注意健康饮食的,否则是会对身体有很大害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