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草的形态
鸡眼草的形态
鸡眼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披散或平卧,多分枝,高(5-)10-45厘米,茎和枝上被倒生的白色细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托叶大,膜质,卵状长圆形,比叶柄长,长3-4毫米,具条纹,有缘毛;叶柄极短;小叶纸质,倒卵形、长倒卵形或长圆形,较小,长6-22毫米,宽3-8毫米,先端圆形,稀微缺,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粗毛,但上面毛较稀少,侧脉多而密。
花小,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下端具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萼基部具4枚小苞片,其中1枚极小,位于花梗关节处,小苞片常具5-7条纵脉;花萼钟状,带紫色,5裂,裂片宽卵形,具网状脉,外面及边缘具白毛;花冠粉红色或紫色,长5-6毫米,较萼约长1倍,旗瓣椭圆形,下部渐狭成瓣柄,具耳,龙骨瓣比旗瓣稍长或近等长,翼瓣比龙骨瓣稍短。
荚果圆形或倒卵形,稍侧扁,长3.5-5毫米,较萼稍长或长达1倍,先端短尖,被小柔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中药鹅不食草形态特征
鹅不食草为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茎纤细,多分枝,基部匍匐,着地后易生根,无毛或略具细绵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长 7-20mm,宽3-5mm,先端钝,边缘不规则的疏齿,无毛,或下面稍有细毛。头状花序细小,扁球形,直径约3mm,单生于叶腋,无总花梗或近于无总花梗;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膜质,外层较内层大;花托平坦,无托片;花杂性,淡黄色或黄绿色,全为筒状;外围雌花多层,花冠细,有不明显的裂片;中央的两性花,花冠明显4裂。瘦果椭圆形,长约1mm,具4棱,边缘有长毛;无冠毛。花期9-11月。
鸡眼草的食疗吃法
鸡眼草食疗功效 鸡眼草的食疗吃法
1、炒鸡眼草
每天春天鸡眼草长出嫩茎以后,把它洗净,切成段状,在炒锅中放适量食用油加入葱花炒香,然后再把鸡睛草放入炒制,炒一会加入食用盐调匀,炒熟以后取出食用,对人类的感冒发烧和腹泻以及肝炎都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2、鸡眼草炖猪肉
鸡眼草炖猪肉也是它的一种常见吃法,平时可以把三百克猪瘦肉切成细丝加调料腌制,腌好以后在炒锅中炒一下,加清水炖制,在肉快熟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鸡眼草,然后再加入食用盐,炖熟以后食肉喝汤,对人类的小便不利和便秘以及女性白带异常都有很好治疗功效。
3、鸡眼草炒猪肝
鸡眼草炒猪肝也是一种不错的吃法,在炒制时可以把鸡眼草两百克,洗好切段,猪肝三百克切成片状,再准备葱丝和姜蒜末,在炒锅中放油加热以后放入葱姜末,再加入猪肝炒制,加入适量生抽和白糖调味,炒匀以后放入鸡眼草,炒匀,最后加入鸡精调味,然后取出就能食用。平时经常食用鸡眼草炒猪肝可以起到补血养肝和明目等多种功效。
鸡眼草的医药用途
全草供药用,有利尿通淋、解热止痢之效;全草煎水,可治风疹;又可作饲料和绿肥。[1]
掐不齐性味、苦味、寒,归脾、肺二经;
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解暑截疟中暑的功效。
可治感冒发烧、暑湿吐泻、虐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等。
内服:煎汤,0.5~1两。
虫草的形态
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全长9~12厘米。虫体如三眠老蚕,长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外表呈深黄色,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明显易见。
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发黄,周边显深黄色。菌座自虫体头部生出,呈棒状,弯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可达4~8厘米,径约0.3厘米。折断时内心空虚,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色、菌座短小者为佳。[2]
甘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人字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人字草是豆科鸡眼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被称为鸡眼草、三叶草、马帚等,味甘淡性微凉,无毒,具有一定清热解毒的作用,适量食用可以帮助清除人体体内的火气,预防上火等不适在症状发生。
通草的形态
通草,落叶木质藤本。茎纤细,圆柱形,缠绕,茎皮灰褐色,有圆形、小而凸起的皮孔;芽鳞片覆瓦状排列,淡红褐色。掌状复叶互生或在短枝上的簇生,通常有小叶5片,偶有3-4片或6-7片;叶柄纤细,长4.5-10厘米;小叶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或凹入,具小凸尖,基部圆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青白色;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每边5-7条,与网脉均在两面凸起;小叶柄纤细,长8-10毫米,中间1枚长可达18毫米。
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腋生,长6-12厘米,疏花,基部有雌花1-2朵,以上4-10朵为雄花;总花梗长2-5厘米;着生于缩短的侧枝上,基部为芽鳞片所包托;花略芳香。雄花:花梗纤细,长7-10毫米;萼片通常3有时4片或5片,淡紫色,偶有淡绿色或白色,兜状阔卵形,顶端圆形,长6-8毫米,宽4-6毫米;雄蕊6(7),离生,初时直立,后内弯,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钝头;退化心皮3-6枚,小。雌花:花梗细长,长2-4(5)厘米;萼片暗紫色,偶有绿色或白色,阔椭圆形至近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心皮3-6(9)枚,离生,圆柱形,柱头盾状,顶生;退化雄蕊6-9枚。
果孪生或单生,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直径3-4厘米,成熟时紫色,腹缝开裂;种子多数,卵状长圆形,略扁平,不规则的多行排列,着生于白色、多汁的果肉中,种皮褐色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8月。
草菇的形态
菌丝体
菌丝无色透明,细胞长度不一,46~400 μm,平均217 μm,宽6~18 μm,平均10 μm,被隔膜分隔为多细胞菌丝,不断分枝蔓延,互相交织形成疏松网状菌丝体。
细胞壁厚薄不一,含有多个核,无孢脐,贮藏许多养分,呈休眠状态,可抵抗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待到适宜条件下,在细胞壁较薄的地方突起,形成芽管,由此产生的菌丝可发育成正常子实体。[2]
子实体
由菌盖、菌柄、菌褶、外膜、菌托等构成。外膜:又称包被、脚包,顶部灰黑色或灰白色,往下渐淡,基部白色,未成熟子实体被包裹其间,随着子实体增大,外膜遗留在菌柄基部而成菌托。
菌柄:中生,顶部和菌盖相接,基部与菌托相连,圆柱形,直径0.8~1.5 cm,长3~8 cm,充分伸长时可达8 cm以上。
菌盖:着生在菌柄之上,张开前钟形,展开后伞形,最后呈碟状,直径5~12 cm,大者达21 cm;鼠灰色,中央色较深,四周渐浅,具有放射状暗色纤毛,有时具有凸起三角形鳞片。
菌褶:位于菌盖腹面,由280~450个长短不一的片状菌褶相间地呈辐射状排列,与菌柄离生,每片菌褶由3层组织构成,最内层是菌髓,为松软斜生细胞,其间有相当大的胞隙;中间层是子实基层,菌丝细胞密集面膨胀;外层是子实层,由菌丝尖端细胞形成狭长侧丝,或膨大而成棒形担孢子及隔胞。子实体未充分成熟时,菌褶白色,成熟过程中渐渐变为粉红色,最后呈深褐色。
担孢子:卵形,长7~9 μm,宽5~6 μm,最外层为外壁,内层为周壁,与担子梗相连处为孢脐,是担孢子萌芽时吸收水分的孔点。初期颜色透明淡黄色,最后为红褐色。一个直径5~11 cm的菌伞可散落5亿~48亿个孢子。
什么水果含维生素c
酸枣(900 毫克)
酸枣(学名: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又名棘、棘子、野枣、山枣、葛针等,原产中国华北,中南各省亦有分布。多野生,常为灌木,也有的为小乔木。树势较强。枝、叶、花的形态与普通枣相似,但枝条节间较短,托刺发达,除生长枝各节均具托刺外,结果枝托叶也成尖细的托刺。叶小而密生,果小、多圆或椭圆形、果皮厚、光滑、紫红或紫褐色,内薄,味大多很酸,核圆或椭圆形,核面较光滑,内含种子1至2枚,种仁饱满可作中药。其适应性较普通枣强、花期很长,可为蜜源植物。[1] 果皮红色或紫红色,果肉较薄、疏松,味酸甜。
猕猴桃(420 毫克)
猕猴桃,是中华猕猴桃栽培种水果的称谓。也称狐狸桃、猕猴梨、藤梨、羊桃、木子、毛木果,奇异果、麻藤果等,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岭之间。一般是椭圆形的。 墨绿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人们喜食的水果,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延迟皮肤衰老的作用,深受各年龄人的喜爱。
掐不齐(270 毫克)
掐不齐,中药名。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vowiastriataSe-hindl. 的嫩茎叶。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00米以下路旁、田边、溪旁、砂质地或缓山坡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的功效。
决明子(264 毫克)
决明子是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决明子也叫草决明、羊明、羊角、马蹄决明、还瞳子、假绿豆、马蹄子、芹决、羊角豆、野青豆。味苦、甘而性凉,具有清肝火、祛风湿、益肾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
鲜枣(243 毫克)
枣的营养非常,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特别是维生素 C的含量称之为“百果之冠”,243 mgVC/100g鲜枣,是苹果的60倍,梨的40倍,柑桔的近10倍,故有“天然维生素 C丸”之美称。维生素 P的含量也居首位。另外,枣还含有环磷酸腺苷、三萜类化合物以及达玛烷型皂甙。这些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使枣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有利于心血管、提高免疫力、抗癌、抗疲劳等多种功能,故民间有“一日吃三栆,终生不显老”的谚语流传。枣的吃法有多种,既可生吃又可熟吃,生吃鲜枣酥脆可口,生吃干枣酸甜不腻。熟吃风味更佳,还可制成其他的制品,如枣脯、枣泥、栆糕、蜜枣、焳枣、枣汁以及以枣为原料生产的其它食品(如保健食品)等。
龙胆草形态特征
龙胆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2尺。叶对生,下部叶2-3对很小,呈现鳞片状,中部和上部叶披针形,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有三条明显叶脉,无叶柄。花生于枝梢或近梢的叶腋间,开蓝色筒状钟形花。果实长椭圆形稍扁,成熟后二瓣开裂,种子多数,很小。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根,淡黄棕色或淡黄色。头花龙胆 本品长15-30cm。根茎较粗,微弯曲,长0.5-7cm。直径0.5-1cm,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疣状突起的茎痕。[3]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平卧或直立,短缩或长达5厘米,具多数粗壮、
龙胆略肉质的须根。花枝单生,直立,黄绿色或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条棱,棱上具乳突,稀光滑。枝下部叶膜质,淡紫红色,鳞片形,长4-6毫米,先端分离,中部以下连合成筒状抱茎;中、上部叶近革质,无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2-3厘米,有时宽仅约0.4厘米,愈向茎上部叶愈小,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微外卷,粗糙,上面密生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3-5条,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突起,粗糙。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
无花梗;每朵花下具2个苞片,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与花萼近等长,长2-2.5厘米;花萼筒倒锥状筒形或宽筒形,长10-12毫米,裂片常外反或开展,不整齐,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先端急尖,边缘粗糙,中脉在背面突起,弯缺截形;花冠蓝紫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绿色斑点,筒状钟形,长4-5厘米,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7-9毫米,先端有尾尖,全缘,褶偏斜,狭三角形,长3-4毫米,先端急尖或2浅裂;雄蕊着生冠筒中部,整齐,花丝钻形,长9-1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3.5-4.5毫米;子房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1.4厘米,两端渐狭或基部钝,柄粗,长0.9-1.1厘米,花柱短连柱头长3-4毫米,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宽椭圆形,长2-2.5厘米,两端钝,柄长至1.5厘米;种子褐色,有光泽,线形或纺锤形,长1.8-2.5毫米,表面具增粗的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果期5-11月。[1]
仙草的形态
草本,直立或匍匐。茎高15-100厘米,分枝或少分枝,茎、枝四稜形,有时具槽,被脱落的长疏柔毛或细刚毛。叶狭卵圆形至阔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5厘米,宽0.8-2.8厘米,在小枝上者较小,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急尖、钝或有时圆形,边缘具或浅或深锯齿,纸质或近膜质,两面被细刚毛或柔毛,或仅沿下面脉上被毛,或变无毛,侧脉6-7对,与中肋在上面平坦或微凹下面微隆起;叶柄长2-15毫米,被平展柔毛。
轮伞花序多数,组成间断或近连续的顶生总状花序,此花序长2-10(13)厘米,直立或斜向上,具短梗;苞片圆形或菱状卵圆形,稀为披针形,稍超过或短于花,具短或长的尾状突尖,通常具色泽;花梗细,长3-4(5)毫米,被短毛。花萼开花时钟形,长2-2.5毫米,密被白色疏柔毛,脉不明显,二唇形,上唇3裂,中裂片特大,先端急尖或钝,侧裂片小,下唇全缘,偶有微缺,果时花萼筒状或坛状筒形,长3-5毫米, 10脉及多数横脉极明显,其间形成小凹穴,近无毛或仅沿脉被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小,长约3毫米,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上唇片下方冠筒内略被微柔毛,冠筒极短,喉部极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宽大,具4齿,2侧齿较高,中央2齿不明显,有时近全缘,下唇全缘,舟状。雄蕊4,斜外伸,前对较长,后对花丝基部具齿状附属器,其上被硬毛,花药汇合成一室。花柱远超出雄蕊之上,先端不相等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黑色。花、果期7-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