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高原肺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高原肺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知识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高原肺水肿是一种肺水肿的表现形式,很多高原的人都会患上这种肺水肿,下面小编就介绍下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吧。

进入高原的人,应进行防寒防冻教育,配备防寒用品,如棉衣、皮帽、棉鞋及手套等。在高原行军或旅行,应勤洗脚,勤换内衣,烤鞋垫,处理脚汗,手脚涂油脂,减少与金属及冰雪的直接接触。注意行军中的休息活动,如摩擦手脚,就地踏步,避免长时站立。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早期轻症患者,注意适当休息,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配用一些镇静剂,血压多可下降。高原上要吃好三餐饭,有一条经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应用高压锅做饭,使员工吃上热饭,熟饭。注意改善主、副食品种花样,善用调味品,使菜肴味美气香,刺激食欲。

以上就是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高原肺水肿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的治疗,高原肺水肿的预防方法就是以上的内容。

高原反应如何诊断

1.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发绀、血压升高。

2.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平原或低地人在迅速进入高原后1~3日发病,也有晚于7~14日发病者。表现与一般肺水肿相同。有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发绀,系本病的早期表现。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满布粗大湿啰音杂及哮鸣音。

3.高原脑病

高原脑病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恶心、呕吐,重者昏迷。脑脊液检查仅有压力增高。

出现高原反应后要怎么办?头疼、四肢无力

在去一些高海拔地区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反应对身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出现高原反应的时候,身体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呼吸急促并且心跳加快。大家要懂得出现高原反应之后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法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1、备上氧气袋

高原上的氧气稀缺,缺氧是造成高原反应的主要诱因,感觉到高原反应时应该及时补充氧气,以缓解胸闷、呼吸不适、气短等症状,但在不运动,感觉氧气不是很稀缺时,尽量不要吸氧,以便自己尽快适应高原气候。


2、注意饮食

首先要多多的补充水分,还要多吃水果蔬菜等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不吸烟不喝酒。水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及时补水,不要让身体缺水。吃饭不要吃太多,因为吃太多之后,可能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从而造成心慌胸闷。


3、保持呼吸顺畅

不要戴口罩等影响呼吸的东西,而且一定要预防感冒,感冒之后可能会增加患高原肺水肿的可能性,而且感冒之后呼吸不畅,影响氧气的进入。


4、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如果发现有高原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以免耗费体能和氧气,及时休息,特别像跑步这种运动,一定要避免。


5、服用药物减轻高原反应

如果出现高原反应,应服用一些预防、缓解、防止高原反应的药物,例如:西洋参、景天红花胶囊等。


6、保持心情舒畅

在高原地区,一定要心情舒畅,遇事不惊不慌,好的心情对于调节机体适应能力很重要。

肺水肿应该如何护理

1、卧床休息 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双腿下垂,有利于呼吸及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水肿。

2、供给氧气吸入 及时纠正缺氧状态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首要措施之一。重症患者应采用面罩加压吸氧法和高压氧舱疗法,轻症患者可采用鼻导管持续给氧法。氧流量一般选用2~4L/min左右,并通过20%~50%的酒精湿化后吸入。在给氧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若症状改善,血氧饱和度≥90%时,应调为间断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对痰液粘稠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以稀化痰液有利于咳出。

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镇静、降低肺动脉压及抗感染药物。在输液过程中,滴速不易过快,短时间内不可输入过

多液体,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及心脏病患者更应控制输液量。必要时进行血压、心电及呼吸监测,以判断药物疗效和病情进展情况。

5、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疾病康复的基础。由于许多患者初次进入高原地区,对高原病了解较少,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给患者讲解一些有关高原病的知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和康复信心。

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高原病分为哪几类呢?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2、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

有关专家表示,进高原后,应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席高原病防治专家说,玉树震区平均海拔4493米,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55%,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重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等。通常,在高原适应几天后,多数人不经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也可自动消失。如需治疗时,只要诊断和治疗及时,3—7天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初进高原八大生理变化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说,玉树震区空气稀薄,年均气温2.9℃,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当前,抗震救灾队伍处于由平原快速集结高原初期,因高原低氧、干燥、大风等影响,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八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呼吸频率加快。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降低,使人的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均随之降低。人体为了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氧气,就必须通过增加肺通气量而实现。

二是心跳加快。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80次,急速进驻高原地区,心跳加快,每分钟100次左右,并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快。初到高原者,要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进餐,作业动作要量力而行,避免剧烈活动。

三是腹胀和消化不良。由于高原大气压降低,机体内部的压力也随之降低,造成胃排空时间延长,形成胃肠道胀气。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高原生活后,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四是血压异常。部分人因机体缺氧,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异常变化,血压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也有部分人出现血压降低,在返回平原一段时间后,一般可自行恢复,不必药物治疗。

五是睡眠障碍。目前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调整心态,克服高原紧张情绪,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午睡。

六是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在高海拔地区,所有人的学习和记忆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

七是视觉、听力和嗅觉变化。人们到达高原3000米高度后,视觉、听力普遍有所下降,嗅觉逐步降低,不易自我觉察,在返回平原后,这些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八是情绪兴奋与抑制。多数人都会发生一些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情绪高涨,感情冲动,言语增多,情绪失控等;或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沉默寡言、行为缓慢等。

六类人群不宜参加救援

救援者的健康是保障救援的基础。凡有以下情形的,都不宜参加高原救灾工作:

一是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畸形;二是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支气管扩张症等;三是有血液系统疾病,比如严重贫血等;四是有消化系统疾病;五是有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急、慢性肾脏炎症患者;六是有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未获控制的。

急进高原后注意事项

急进高原地区几天内,一定注意做到减少活动、防寒、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等,以防急性高原病发生。

进入高原第一周内,在救灾之余,要尽可能充分休息。走路、运动时宜缓慢,勿大声讲话或放声唱歌,搬运物品或蹲下起立时,动作不要过快,要注意放慢日常生活节奏。在高原应随时注意保暖防寒,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适宜着装,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初到高原的人在适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脱水,所以每天至少须喝3—4升水来保持水分,尿量应充分并保持清澈;条件允许时,可以吸氧。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症状持续无法消退或不良反应剧烈,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转向重症。

如果出现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症状,要大量吸氧,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迅速到低海拔地区治疗;救援人员在抢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注意休息。

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会伤害眼睛和皮肤,应准备墨镜和防晒霜。充足的睡眠可以减轻高原反应,睡前不要过多活动,用热水洗脚,保持情绪稳定。多喝水,晚餐不宜过饱,不可暴饮暴食。

要预防高原冻伤。高原冻伤可分为轻度冻伤和重度冻伤。伤员获救后应尽早脱离冷环境,进入温暖避风场所、采取保暖措施。条件允许应立即送医院,做温水快速复温救治。严禁用冰雪揉搓、冷水浸泡、按摩捶打患部的错误方法复温,也严禁采用明火烘烤的方法复温。这些错误的复温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组织丢失,预后极差。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专家提醒,今后赴高原地区学习工作的人们,先要补上预防高原反应这一课。最后,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够帮到你吧。

防高原反应的药都有什么

1首先如果是一般的头痛的问题的话,就用一般的止痛片就可以了,这种药物对于胃部的刺激也是比较小的,阿司匹林也是可以的,但是对胃部的刺激比较大,所以如果有胃部疾病的人的话,最好不要用阿司匹林,用止痛片就可以了。

2如果发生了高原肺水肿的话,患者出现头疼,咳嗽以及呼吸困难心慌和口唇面部有发青的情况,那么就要立刻让患者取半卧位姿势休息,立刻补充氧,然后服用呋塞米,硝苯地平也是可以的,为了防止上呼吸道的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

3如果患者出现了血压上升过高的话,那么可以服用减压灵,然后再用少量的利尿片,帮助有效降低身体的高血压情况,如果出现眼睛或者是下肢地方有浮肿问题的话,可以用氨茶碱来进行治疗,如果情况较为严重的话,那么可以用双氢克尿塞。

注意事项:

在进高原之前,一定要严格的检查身体,看看身体的体质是否合适去高原地方,刚到高原的时候肯定会一开始不适应,所以一定要提前备好常备的药物。

肺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肺水肿主要针对病因或诱因及时给予相应的措施多发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要改善通气维护呼吸功能,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呼吸道情况,监测呼吸机给氧的真正效果;定时做血气分析;了解肺功能、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做呼吸管理、气管内吸痰,动作轻而短暂,每次不能超过15s吸痰前后给高浓度氧气避免低氧血症进一步使用颅内压增高。

化学性肺水肿,刺激性气体中毒大部分因意外事故造成,需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卫生技术措施:管道密闭,耐腐蚀;个人防护:耐腐蚀护肤用品,口罩(硫酸铜-氨气、活性炭-氯气);卫生保健:就业前和定期检查;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气体泄露,采取措施。

高原肺水肿,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高原病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1、高原反应。2、高原肺水肿。3、高原昏迷。

那高原病的后遗症怎么治疗呢?

治疗: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利尿。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氨茶碱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首先减轻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

以上就介绍了引起高原病的后遗症问题,对于高原病这个疾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进行治疗的,而且要知道如何预防这样的后遗症,就应该关注很多的高原病的症状,尤其是要从一些具体的体现方面来预防高原病。

相关推荐

高原脑水肿的临床表现

⒈症状 高原脑水肿的病理实质是脑水肿,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呕吐,嗜睡或虚弱,共济失调和昏迷。根据该症的发生与发展,有人把高原脑水肿分为昏迷前期(轻型脑水肿)和昏迷期(重型脑水肿)。 昏迷前期表现:多数病人于昏迷前有严重的急性高原病症状,如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频繁呕吐,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随即转为昏迷。有极少数病人无上述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期。昏迷期表现:若在昏迷前期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病人在几小时内转入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意识丧失

肺水肿的常见发病症状有哪些

1.典型的急性肺水肿,可根据病理变化过程分为4个时期,各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分述如下。 (1)间质性水肿期:主要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被迫端坐位伴出冷汗及不安,口唇发绀,两肺可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此时因肺间质水肿而压力增高,细小支气管受压变窄以及缺氧而致支气管痉挛所致。 (2)肺泡性水肿期:主要表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伴恐惧窒息感,面色青灰。皮肤及口唇明显发绀,大汗淋漓,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大小便可出现失禁。两肺满布突发性湿性啰音。如为心源性者,心率快速,心律失常,心

初到高原的饮食原则

饭吃七成饱 初到高原的人,消化功能会受影响,胃张力降低,蠕动减慢,排空时间延长;同时,缺氧也使消化液分泌量减少,维生素消耗量增加。 尽量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以软、流食为佳,如面条、稀饭等,副食则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为主。 每顿饭不能吃太多 七成饱即可,尤其晚餐不可过量,以免增加胃肠负担,使心肺受压,造成胸闷心慌。 不能急于补水 由于高原气候干燥,水分流失快,很多游客急于补水,其实,饮水过多对尚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不是好事,可能引起肺水肿。 减少食盐摄入 禁烟禁酒,能减轻高原反应。 豆制品 番茄、

怎样预防肺水肿你了解吗

1、在处理各种急症时应有整体观念,尽早做到全面的诊断和处理。 2、特别中枢循环和呼吸的改变,尽早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流和缺氧,要注意时间性,从现场急救即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 3、防治感染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包括原发病即严重感染的治疗,其中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手术引流:同时也包括某些严重创伤、大手术的兵法感染的防治。 4、尽可能改善全身情况,如营养状况,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肺水肿的原因

一、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即血流动力性肺水肿,为肺水肿最重要的原因,可见于下列情况: 1、血容量过多:如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尤其是原有心肺功能不全或严重贫血患儿,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重症肺炎及哮喘等)及药物作用结果。 2、左室功能不全:排血不足,致左房舒张压增高,见于任何型的左心衰竭,包括心律不齐、心肌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胸膜腔内负压值过大:肺毛细管跨壁压力梯度增加,见于间歇正压通气“负相”,即气道压力低于大气压时。肺间质异常加大负压,多见于迅速抽吸大量胸腔积

脑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脑水肿多由于颅内疾病或全身疾病造成,预防脑水肿应针对病因进行及时处理健康人在进入高原时容易发生高原脑水肿预防高原脑水肿具体措施如下: (1)在进入高原前应作全面的健康检查,对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影响肺功能和血流系统疾病者,以及经吸入低氧高二氧化碳浓度混合气体作高原模拟实验,结果有通气不良者,均不宜进入高原 (2)临进入高原前1-3周内,应加强耐氧训练,如进行长跑、爬山、打球等体育锻炼 (3)进入高原前1-2天,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禁烟酒,避免受凉感冒如正患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发

老年人肺气肿的预后

吸烟是肺气肿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还将直接损害肺功能,30 岁以后的不吸烟健康人每年fev1 下降25~30ml,而吸烟者则下降50~100ml,戒烟后虽原肺功能损害不能恢复,但fev1 下降速度将减慢。 由此可见,停止吸烟是预防肺气肿的最主要措施。防止和改善环境污染(包括有机或无机的粉尘,有害气体和被动吸烟等)。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也将有效地减少肺气肿的发生。 实验研究表明,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减缓肺气肿的发生,国外正在积极开发白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非抗原性和可供吸入的低分子量抑制剂,目前合成的抗白细胞蛋白酶

小儿肺水肿治疗

一、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气体交换,迅速减少液体蓄积和去除病因。 1、改善肺脏通气及换气功能、缓解缺氧 首先抽吸痰液保持气道通畅,对轻度肺水肿缺氧不严重者,可给鼻导管低流量氧。如肺水肿严重,缺氧显著,可相应提高吸氧浓度,甚至开始时用100%氧吸入。在下列情况用机械通气治疗: (1)有大量泡沫痰、呼吸窘迫。 (2)动静脉分流增多时,当吸氧浓度虽增至50%~60%而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6.7~8.0kPa(50~60mmHg)时,表示肺内动静脉分流量超过30%。 (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应用人工通气前,应尽

肺脓肿预防

肺脓肿这种常见的疾病起病较急,不仅治愈困难,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肺脓肿应该以预防为主,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肺脓肿的预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重视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以杜绝污染分泌物误吸入下呼吸道的机会。对口腔和胸腹手术病例,要认真细致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注意麻醉深度,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血块和分泌物,加强术后口腔呼吸道护理,如慎用镇静、镇痛止咳药物,重视呼吸道湿化、稀释分泌物、鼓励患者咳嗽,保持呼吸道的引流通畅,从而有效地防止呼吸道吸入性感染。 积极

肺水肿如何鉴别

一、鉴别 1.根据病史、症状、体检和X线表现常可对肺水肿作出明确诊断,但由于肺含水量增多超过30%时才可出现明显的X线变化,必要时可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帮助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传导稀释法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肺毛细血管楔压梯度测定可计算肺血管外含水量及判断有无肺水肿,但均需留置肺动脉导管,为创伤性检查。用99mTc人血球蛋白微囊或113mIn运铁蛋白进行肺灌注扫描时,如果血管通透性增加,可 聚集在肺间质中,通透性增加性肺水肿尤其明显。此外,心原性与非心原性肺水肿在处理上有所不同,二者应加以鉴别(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