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症状 面色萎黄
脾胃虚寒的症状 面色萎黄
脾一旦有毛病,则食物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其结果就是脸色变白变黄。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面色萎黄警惕脾胃气虚
历代医家认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白色通于肺,黑色通于肾,青色通于肝,赤色通于心,黄色通于脾。
若面色没有光泽、萎黄如土色,则有可能是脾气虚弱,消化吸收的功能降低,气血产生少,不能荣于面,面色也就枯黄了。
脾胃气虚的人还有一些典型的表现,如食后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肌肉消瘦、精神疲惫等。
这是因为脾主四肢,脾气虚弱则不能把吃的食物消化成为人体的气血,气血不足就不能荣养四肢与精神,出现体弱无力、精神疲惫的症状。
脾胃虚寒一般严重吗
脾胃虚寒是中医中的一种说法,很多不懂中医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很玄乎。其实脾胃虚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现代人生活不科学,很多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今天三九小编就来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脾胃虚寒,想要了解脾胃虚寒的朋友可不要错过哦。
脾胃虚寒是中医名词术语,指的是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包括有脾阳虚以及胃阳虚,大多数是因为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者是忧思伤脾所导致的。
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是中医名词术语,指的是脾胃阳气虚衰
1、局部症状
(1)腹胀、腹痛,对食物没胃口;口淡不渴,也不怎么想吃东西,泛酸,通常泛出的是清水,并没有其它物质。
(2)长期性胃痛,特别是空腹时,疼痛会加重;
(3)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并且,月经常常迟来,且大多有血块;
(4)胃部寒冷就很容易拉肚子,尤其是在吃了一些凉性或者是油腻比较重的食物的时候,再或者是过度劳累、思虑过多时。大便便会稀薄或带有白色奶块。
2、全身症状
(1)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2)怕冷:患有脾胃虚寒的人,在平时会非常怕冷,冬天的时候四肢冰冷,面色会比较苍白,喜欢和热水。
(3)脉虚弱、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吃得少,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就会更加难受。
3、舌象
舌淡胖嫩,舌苔白润且舌质偏淡。
4、脉象
脉弱无力、脉沉迟。
5、其它
有些患者,还是反酸、呕吐、腹胀、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的现象。
看完了以上的文章,相信大家对于脾胃虚寒严重吗有所了解,一般来说患者会出现呕吐腹胀和肠胃消化不良,所以说建议各位朋友们一定要清淡,不要吃得过于寒冷。
鸡肉松的食疗价值
1、健脾: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2、养胃:暖胃,治疗胃寒症。
3、止泄:适宜脾虚型腹泻患者,症状是:久泻不愈、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稀薄且有不消化食物。
4、其他功效:用于虚损羸瘦,病后体弱乏力;脾胃虚弱,食少反胃,腹泻。
脾胃虚寒症状
脾胃虚寒的病因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胃虚寒症的症状:
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常见反应:
1、体形瘦长,消化不良,怕冷恶寒,手脚冰凉。夏天里,别人吹空调好生快意,自己一进去就感觉冷;冬天里更不得了,他们比别人要多穿好多衣服,稍有风吹,还会冻得瑟瑟发抖,肚子咕噜一声响,马上提着裤子往卫生间里冲。
2、大便清稀,无臭味,每次总有排不尽的感觉,一次过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严重者后面往往连续不断。肚子喜温喜按,抱个暖水袋在肚前最是舒服。
3、吃饭很少,偶尔吃多了还不消化,肚子痛,怕冷,这些症状在冬天里尤为严重。
脾胃虚寒的危害
1、容易导致腹泻,且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
2、脾胃虚寒会诱发很多胃部疾病。
专家提醒,脾胃虚寒危害大,应及时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药物调理和食疗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达不到治标治本的效果,主要是起到一个调理的作用,容易导致复发。因此,治疗脾胃虚寒必须找对方法,加之调理,方能痊愈。
治脾胃虚弱便方
方1
组成:绿茶、浮小麦、大枣、莲子、生甘草。
用法:后四味加水1500 毫升,先煎至浮小麦熟后再加入绿茶即可,每次服100 毫升,日服3~4 次,可复煎服。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
方2
组成:嫩肥羊肉、白酒适量。
用法:羊肉煮极烂,加酒搅匀服。
主治:阳虚,脾胃不健,肌肉消减,及妇人产后蓐劳。
说明:平素有风损。疥疮忌用。
方3
组成:云茯苓、白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封固7 天以上即可,每晚临睡前饮1 小盅。
主治:脾虚夫运,四肢失养,肌肉麻痹,沉重,甚成日渐消瘦者。
气血不足的症状 面色萎黄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无光泽,易感到浑身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什么原因导致气血不足
气虚症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饮食失调、或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血虚证 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
脾胃虚寒症的症状
常见反应
1、体形瘦长,消化不良,怕冷恶寒,手脚冰凉。夏天里,别人吹空调好生快意,自己一进去就感觉冷;冬天里更不得了,他们比别人要多穿好多衣服,稍有风吹,还会冻得瑟瑟发抖,肚子咕噜一声响,马上提着裤子往卫生间里冲。
2、大便清稀,无臭味,每次总有排不尽的感觉,一次过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严重者后面往往连续不断。肚子喜温喜按,抱个暖水袋在肚前最是舒服。
3、吃饭很少,偶尔吃多了还不消化,肚子痛,怕冷,这些症状在冬天里尤为严重。
脾胃虚寒怎么办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 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导致胃病。
一、脾胃虚寒吃什么药
脾胃虚寒,需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复脾胃健康。可参考方药: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虽同为脾胃虚寒症,但表现不一且程度不同,适用方药也有所侧重,故需听从医师嘱咐,方能事半功倍。
二、脾胃虚寒的相关食疗
脾胃虚寒者都因饮食不当、压力过大、疲劳等原因而致,除了服用药方外,更重要是从生活方面改善,适当的食疗,使人体恢复更好。宜食用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等。
脾胃虚寒症状诊断
诊断:
脾胃虚寒,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鉴别:
脾气虚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气,均可导致脾气不足证。故《外科正宗》说:“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其脾胃也,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经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
脾阳虚证:可在脾气亏虚的基础上,由气虚导致阳虚,而形成脾阳虚证。故亦可具有脾气虚证的病因。若饮食生冷,损伤脾阳,寒从中生,形成中焦虚寒证,此即《医方论》所云:“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生冷则寒生……”或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则运化不及。因此,《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热,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张聿青医案》论曰:“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一点真阳之蒸变,炉薪不熄,釜方成。”均道出了脾之健运,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脾胃虚寒的症状 脾胃虚寒的全身症状
1.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2.怕冷:患者平时怕冷,冬天四肢冰凉,面色较苍白,喜欢喝热水。
3.脉虚弱、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吃得少,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就会更加难受。
要想远离脾胃虚寒,方法很简单,但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有什么区别
脾胃虚寒,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中,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症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 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高血压能吃火鸡吗
火鸡肉鲜嫩爽口,野味极浓,瘦肉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胆固醇低、脂肪少。蛋白质含量高达30.5%,而且富含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蛋氨酸和赖氨酸都高于其它肉禽,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也含量丰富,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等神奇功效。肉性温微热,味甘香,滋补作用较强,对怔忡心悸、头晕目眩、脾胃虚寒、食欲不振、久病体虚、腰膝乏力等有良好治疗功效。一般高血压患者是可以适量的去食用火鸡的。
医疗价值
健脾: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养胃:暖胃,治疗胃寒症。
止泄:适宜脾虚型腹泻患者,症状是:久泻不愈、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稀薄且有不消化食物。
调经:调理经期过长(短)或是月经过少(多)。
补肾虚: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的肾阴虚。
通乳生乳:有开胃健脾、消除寒气、催生乳汁之功效。
其他功效:用于虚损羸瘦,病后体弱乏力;脾胃虚弱,食少反胃,腹泻;气血不足,头晕心悸,或产后乳汁缺乏;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遗精,耳鸣耳聋,月经不调,脾虚水肿,疮疡久不愈合等。
脾胃虚弱有哪些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脾胃虚弱的病理变化表现: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年龄密切相关: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类型有很大的关系:
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中气下陷: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胃阴虚: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总而言之,脾胃虚弱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