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乙状结肠息肉的病因

乙状结肠息肉的病因

1便血:血液主要是鲜血、不会和粪便混合,存在于粪便表面。并且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在患者排便的时候,可脱出肛门外。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2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较低,可发生较多量的便血。便血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当息肉疾病合并溃疡感染情况时候,可以发现有粘液血便情况。

3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4经过直肠镜检:可以发现腺瘤性息肉呈圆形,并且观察到息肉表面粘膜淡红,并且很有光泽。观察到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状像蔬菜里面的菜花,比较柔软,好像海绵一样。如果是炎性息肉,颜色是红色,增生性息肉形状看似丘状隆起形状。

5当发现有多个息肉的时候,一般医生会建议做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及时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

直肠息肉会遗传吗

1、直肠息肉的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直肠息肉的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直肠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直肠息肉的良恶鉴别方法如下:

1、儿童直肠息肉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2、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以上就是直肠息肉产生的病因,其实直肠息肉是没有什么遗传因素,直肠息肉是要好好的治疗和好好的调养,所以直肠息肉肥肉患者是一定要好好的观察自己的病情,才可以避免癌症现象的发生,时刻观察孩子的变化,减少孩子的痛苦。

直肠息肉必须要进行的三个检查

1、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70%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其它辅助检查。

2、电子肛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

3、若发现多个息肉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直肠息肉常长于直肠下端后壁(约占70%),单发者为90%,多数带蒂,蒂长2-5cm为等,可移动。无蒂息肉约点10%,一般较少。直肠息肉要做什么检查?乳头状息肉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基层宽、无蒂或短蒂,表面有细长绒毛样突起,易恶变。凡是无蒂、基层宽广的息肉,应视为癌前病变,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检查。

直肠息肉的检查诊断

1、直肠指检

用于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息肉用手指检测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患者有70%的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并且直肠息肉的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其它辅助检查。

2、电子肛肠镜检

更加精确的诊断直肠息肉,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解决了肛肠病检测漏诊、误诊问题。

3、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

若发现多个息肉时,大肠肠腔内各种病变的常规诊断及检,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凡是无蒂、基层宽广的息肉,应视为癌前病变,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检查。是一种痛苦比较小的一种检查。直肠息肉常长于直肠下端后壁(约占70%),单发者为90%,多数带蒂,蒂长2-5cm为等,可移动。无蒂息肉约点10%,一般较少。直肠息肉要做什么检查?乳头状息肉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基层宽、无蒂或短蒂,表面有细长绒样突起,易恶变。纤维内镜配有标准型活钳取样器械,有助于发现结肠内的早期病变。

对于大肠息肉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一种肛肠疾病,并且,也是一种高发性疾病,因此,对于平时预防的方法要注意掌握,同时,也要对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当然,毫无例外的是,治疗之前一定要进行检查,下面,就检查的方法总结如下:

 纤维结肠镜检查:大肠息肉多不单发,经常见到大肠息肉病例,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大肠息肉者,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要定期复查:由于其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以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早了解术后的情况。

 及时彻底的治疗:检查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则都要严肃对待,要早发现,早治疗。

  要注意做活体组织检查: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时,要对每处的可疑点,进行活体组织取样,以便进一步诊断其病变的性质。

 当然,要说的是,大肠息肉不同的患者,其病情也不一,所以其检查方法也并不是一定的,当然,对于上述中的基本项目是必要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大肠息肉都是属于肛肠疾病,因此,有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直肠息肉长什么样子

1、便血: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

2、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

3、直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

4、若发现多个息肉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

直肠息肉患者除到医院就诊治疗外,饮食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等。

确诊直肠息肉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

一、从症状方面确诊:

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检查直肠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直肠息肉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则都要严肃对待,要早发现,早治疗。

二、从直肠检查方面确诊:

1、直肠指检确诊直肠息肉:它的症状为: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息肉用手指检测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患者有70%的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并且直肠息肉的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其它辅助检查。

2、电子肛肠镜检确诊直肠息肉:更加精确的诊断,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解决了肛肠病检测漏诊、误诊问题。

直肠息肉早期的护理

活体组织检查: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道时,要对每处的可疑点,进行活体组织取样,以便进一步诊断其病变的性质。

直肠息肉多不单发: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息肉的范围及位置。

要定期复查:由于其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以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早了解术后的情况。

及时彻底的治疗:检查息肉的良恶性,只是对手术方法及其手术范围具有相关意义,而对患者自身,不管自己的息肉是否为良性,则都要严肃对待,要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提醒,及时治疗肛门周围其他疾病,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应注意饮食: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纤维素的水果、蔬菜等。

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

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 亦称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

微创术HCPT治疗乙状结肠息肉具有微创、无痛、无需住院的优势。

得了直肠息肉要如何检查

1、直肠指检

用于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息肉用手指检测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患者有70%的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并且直肠息肉的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其它辅助检查。

2、电子肛肠镜检

更加精确的诊断,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解决了肛肠病检测漏诊、误诊问题。

3、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

若发现多个息肉时,大肠肠腔内各种病变的常规诊断及检,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凡是无蒂、基层宽广的息肉,应视为癌前病变,要及早做病理切片检查。是一种痛苦比较小的一种检查。直肠息肉常长于直肠下端后壁(约占70%),单发者为90%,多数带蒂,蒂长2-5cm为等,可移动。无蒂息肉约点10%,一般较少。直肠息肉要做什么检查?乳头状息肉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基层宽、无蒂或短蒂,表面有细长绒样突起,易恶变。纤维内镜配有标准型活钳取样器械,有助于发现结肠内的早期病变。

息肉检查项目多,且针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病情发展阶段中,对应的检查阶段和项目也更是不同。但是通过小编上面的介绍,相信你们对病情应该选择的检查项目心里有数了。

详谈结肠息肉常见的治疗措施

结肠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肛肠科疾病,结肠息肉病位在结肠,病症多属于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祛庆散结为大法。此外,便血日久气血不足又宜补益气电为要;外治有蒂者则应结扎,无蒂音注射硬化剂于基底,使其萎缩脱落,内外调治。

1、电灼疗法

适用于结肠息肉位置高,有蒂者。病人取侧卧位、在结肠镜下,找到息肉,直接将电灼套扎圈套在息肉根部而烧之。忌勿烧灼过深,造成肠壁溃疡或穿孔。术前要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结肠息肉术后禁食1天,给予输液抗炎治疗。

2、套扎疗法

近年来亦有采用套扎器在肛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下套扎住息肉基蒂部,任其自行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但要注意套扎蒂部脱落时有时会伴随出血,须复查以防止结肠息肉并发症出现。

3、药物坐浴

若结肠息肉发生于直肠部位而息内脱出,月糜烂渗流血水的可用蔷参15g、蛇床子20g、地肤子15g、土获冬30g1黄柏15s、苍木15g、五倍子15g,包袋后水泡外洗30分钟,然后将息肉纳入肛内。

4、注射疗法

适用于位置低,根宽无蒂的息肉,结肠息肉病人取侧卧位或截石依,在肛门镜下找到息肉,直肠内用碘伏溶液消毒。将2:1的消痔灵注射到息肉根部,用量1—2ml,以根部膨胀变形为度。注射后肛门内纳1枚痔疮栓。术后给予局部换药日1次,保持大使通畅给予抗炎治疗。

5、中药灌肠

若结肠息肉发生于结肠者,可用乌梅15g、二棱15g、文术15g、白及12g、石榴皮12g、马齿觅15g、败酱草12g、红藤10g、桂枝l0g,每剂浓煎200ml分钟灌肠,日2次,每次保留40分钟1L,半月1疗程。

正确鉴别直肠息肉的方法

怎样鉴别直肠息肉?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

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儿童直肠息肉:

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

母亲最初所发现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现象。新鲜的血液,盖在粪便上,或者从肛门处往下滴。孩子不感到疼痛,也无任何症状,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时可看到象虫子般的紫色肉块。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医院用直肠镜检查,便会查清楚。连续出血会导致贫血,息肉的连续生长,有时会引起肠套叠。

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辅助进行检验的手段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均可查见息肉,但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

直肠息肉的种类

1.乳头状息肉(绒毛乳头状瘤):本病少见,约占成人息肉的15%,多发生于35-50岁的男性。也是一种良性腺瘤,但先由粘膜表面细胞生长,然后肠腺发生改变。多发生直肠或乙状结肠下部。

2.腺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由腺样组织构成,初起在粘膜上有一个小的突起,多无症状,逐渐长大如黄豆粒,再大如核桃。质软有弹性,色多鲜红而易出血。

3.息肉病:本病为结肠及直肠多发性息肉,有多种类型,常见者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息肉综合征、遗传性黑斑息肉综合征、幼龄息肉。前二者易恶变,后二者不易恶变,90%以上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有的全部结肠受累,少数患者胃及小肠也受累。

相关推荐

直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直肠息肉早期症状有哪些: 小息肉很少引起症状,息肉增大后最常见的症状为直肠内出血,多发生在排便后,为鲜红血液,不与粪便相混。 多为间歇性出血,且出血量较少,很少引起贫血。 直肠下端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呈鲜红色,樱桃状,便后自行缩回。 直肠息肉并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频繁,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 炎性息肉主要表现原发疾病症状。 诊断主要靠直肠指检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见到直肠息肉后应进一步检查全部大肠,因息肉经常是多发性的。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是确定息肉。 了解该病

直肠息肉的症状

小息肉很少引起症状,息肉增大后最常见的症状为直肠内出血,多发生在排便后,为鲜红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多为间歇性出血,且出血量较少,很少引起贫血,直肠下端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呈鲜红色,樱桃状,便后自行缩回,直肠息肉并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频繁,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图8),炎性息肉主要表现原发疾病症状。 诊断主要靠直肠指检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见到直肠息肉后应进一步检查全部大肠,因息肉经常是多发性的,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是确定息肉性质,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方法。

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其所在部位,是否有蒂,大小及恶性潜能来选择治疗方式。近年来由于纤维结肠镜的逐渐广泛应用,已使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的处理有了很大进步,使开腹探察手术大为减少。原则上对于良性息肉或黏膜内癌,甚至有蒂的浸润癌,其侵犯尚未超越息肉颈部,均可进行局部切除。但文献也有报道局灶性浸润癌也可发生在有蒂息肉的远端。虽距蒂部尚远,也偶有发生淋巴转移者。在进镜中发现小于0.5cm息肉时立即钳除,因退镜时往往不易找到病变。对大于0.5cm、小于2.0cm的息肉,应根据形态及是否带蒂进行圈套切除。对长蒂大息

直肠息肉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直肠息肉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直肠息肉肛肠外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会出现便血、脱垂、有可能会出现贫血,认清直肠息肉的症状对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诊断直肠息肉的七大症状: 1、脱出:直肠息肉蒂较长时多可脱出肛外。息肉脱出有时仅露肛口,有时连同部分蒂部脱出肛外,如息肉较大,脱出后须手托还纳,偶可嵌顿于肛外,高位息肉常不能脱出。 2、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 3、直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

结直肠息肉怎么回事

是肠道常见的良性肿瘤,最常发生在结肠和直肠,一般为单个或散在分布于直肠结肠的少数息肉,此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在3~6岁,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男女之比为2:1。发病机理: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慢性机械刺激、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为其诱因。临床症状:直肠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便血,多为鲜红色,发生于排便后或粪便表面有条状鲜红色血迹,为出血的息肉压迫粪便形成的痕迹,便时无疼痛,息肉部位较低者,排便时可将蒂状息肉推出肛门外,在肛门口见肉红色圆形肿物,便后可自行回缩,若不能还纳可发生嵌顿坏死。息肉部

肠子长息肉怎么办

肠子长息肉怎么办?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 肠息肉的危害 专家提醒:肠息肉的危害大——患者万万不可轻敌! 肠息肉久治不愈的危害非常大,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具体危害如下: 1、肠息肉容易造成肠套叠,有时较大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肠息肉病人排

直肠息肉恶性怎么区分

区分 ③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 ④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 ⑤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 ⑥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 ⑦大小:息肉增大或息肉较大的易恶变,息肉无明显增大的,则较少恶变。 发现直肠息肉后,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直肠息肉多不单发:经常见到直肠息肉病例, 往往直肠有息肉时,结肠也有息肉, 且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居多。因此,对发现有直肠息肉者, 要进一步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整个结肠作一个全面的检查,以

一起了解下胃息肉

胃息肉少见,88888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88888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88888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结直肠息肉多见,88888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88888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

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还有一个是不可抗力的因素,那就是遗传因素,至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是很多的,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其他的两个病因都是可以治疗的,那么来看一些治疗的注意事项。 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其所在部位,是否有蒂,大小及恶性潜能来选择治疗方式。近年来由于纤维结肠镜的逐渐广泛应用,已使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的处理有了很大进步,使开腹探察手术大为减少。原则上对于良性息肉或黏膜内癌,甚至有蒂的浸润癌,其侵犯尚未超越息肉颈部,均可进行局部切除。但文献也有报道局灶性浸润癌也可发生在有蒂息肉的远端。虽距蒂部

检查直肠息肉有哪些方法

1、直肠指检: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70%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位置较高或较小的息肉,直肠指诊不易发现,需做其它辅助检查。 2、电子肛肠镜检:腺瘤性息肉呈圆形,表面粘膜淡红且有光泽。绒毛乳头状腺瘤为分叶状,形似菜花,软如海绵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长色红。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状隆起结节。 3、若发现多个息肉时,做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直肠息肉常长于直肠下端后壁(约占70%),单发者为90%,多数带蒂,蒂长2-5cm为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