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
老年期抑郁
1.概述:为较常见的精神障碍,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在自杀的老年人中50%-80%患有重症抑郁。
2.病因:为“多因素”,但目前脑影像学研究,提示在老年抑郁患者中存在额颞叶的萎缩及额叶白质的病变。“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通路受损导致与情绪控制有关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功能失调,导致抑郁。
3.老年抑郁症临床相的特点:神经科病变及躯体疾病所占比重大,认知损害多,主诉躯体不适多,疑病观念强烈;体重变化、早醒、性欲减退、精力缺乏等因年龄因素变得不突出了;部分老年抑郁患者会以易激惹、攻击、敌意为主要表现;失眠、食欲减退明显;情感脆弱、情绪波动性大,忧伤的情绪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达;自杀观念常常不会清楚地表露。继发性抑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老年抑郁症的转归:Post曾提出1/3原则:1/3会改善,1/3不变,1/3越来越差;
老年抑郁症转归:97%康复;32%康复后复发;14%处于持续病态中;31%在随访中死亡或出现痴呆。
5.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在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时,要考虑到以下因素:老年人药代学特点;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使其对药物的认知功能损害更为敏感;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复杂。
维持治疗:发病年龄越大,复发次数越多,再次复发的危险性也就越高。大部分研究者主张,60岁以上第一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应维持治疗12个月。若出现复发,则需服药2年以上,再次复发应终身服药。
八、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处理
宜采取以下综合措施:①良好的家庭照顾;②舒适的休养环境;③支持性心理治疗;④鼓励参加文娱治疗活动;⑤保证足够的营养;⑥预防感染等躯体合并症和走失等意外;⑦合理的药物治疗。
九、痴呆的预防:
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对痴呆的认识,减少危险因素,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痴呆的发生;
2.指导、帮助患有或可能患有痴呆的老年患者积极就医,及时得到医疗帮助;
3.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并指导患者的生活照料者对痴呆患者进行科学的料理和看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针对老年性精神障碍,专家指出,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除合理的服用药物与生活调理外,更重要的是子女亲属的交流与关怀,需要身边的亲人给予心理上的耐心呵护。所以,为人子女的我们,无论是在如何忙碌的情况下,都需要、更应该抽出适当时间关怀一下我们年老的父母或长辈,让他们在温馨关爱的氛围中度过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初期抑郁症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精神病性/神经症性:精神病性抑郁是指患者除有典型的抑郁症状外还伴有片断的或短暂的幻觉、妄想(妄想抑郁)或木僵(抑郁性木僵)。神经症性抑郁则不伴有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二、内源性/反应性:内源性抑郁是指来自内部的,主要根据两个临床表现,即躯体特征性症状(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和病程的自主性,一旦发病,环境因素不再对疾病起重要作用。内源性抑郁症在目前医学上理解为是一个综合征,表现为抑郁心境、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早醒以及情感的昼夜变化。
三、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组不典型的抑郁症候群,临床上常称之为抑郁等位症。抑郁情绪并不明显,且常被持续出现的多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等现象所掩盖。
四、更年期/老年期:这是以年龄阶段来划分的一组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是指抑郁首次发作于更年期,不是任何其他因素引起。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65岁以上),以抑郁心境为基础,以焦虑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有较多的躯体等不适主诉,病程长,预后差。
老年期抑郁症饮食
1、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为主
长期的失眠使你消耗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
2、补充足量的水分
维持脏腑的正常需要,润滑肠道,利二便,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
3、辛辣腌熏食物忌过量
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因引发失眠的病因较多,所以患者应按自己的体质有选择地选用适合自己的食物。
更年期患上抑郁的表现哪些
更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更年期的抑郁发作。女性多在绝经前后,年龄多在45-50岁,男性在50-60岁发病较多。 本病起病形式多数慢慢,由于内分泌及性腺功能的减退,早期在生理功能方面发生许多改变,又称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抑郁症的表现有纳减退、上腹部不适、口干、便秘、腹胀、腹泻、心悸、血压改变、脉率增快或减慢、胸闷、四肢麻木、发冷发热、脸部潮紅、悻慾减退、无悻滈謿、月经变化、睡眠障碍、眩晕、乏力、头痛、烦躁等。病情逐渐发展、病程较长。 典型的更年期抑郁症的表现为明显的抑郁,同时伴有焦虑、紧张不安。
老年期抑郁症特点
(1)疑病性
即疑病症状。表现为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躯体症状。疑病内容常涉及消化系统症状,尤其便秘、胃肠不适是此类病人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抑郁症病人前期会以一种不太严重的身躯疾病开始,对正常躯体功能的过度注意而产生过分的反应,这样的情况就要考虑到老年抑郁症了。
(2)激越性
即焦虑激动。激越性抑郁症随年龄而增加。焦虑激越往往是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的继发症状,也可能成为病人的主要症状。
表现为焦虑恐惧、终日担心自己和家庭将遭遇不幸、大祸临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夜晚失眠,或反复追念着以往不愉快的事,责备自己做错了事导致家人和其他人的不幸,对不起亲人,对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均无兴趣。轻者喋喋不休诉其体验及“悲惨境遇”,寻求安全的人物或地点,重者则勒颈、触电、撕衣服、揪头发、满地翻滚、焦虑万分,以至企图自杀。
(3)隐匿性
也就是身躯症状化,许多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都表现为各种的躯体症状,反而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会被家人所忽略。
老年抑郁症的诱因是什么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化现象已日益突出,我国已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与之相伴随的老年性疾病,特别是老年期的各种精神障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其中老年期抑郁症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广泛意义上的抑郁状态约占老年人群的20%–30%,而在老年人群的自杀者中约有80%与抑郁症有关。由此反映了老年期抑郁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年期抑郁症是引起老龄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产生老年期抑郁症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与躯体或大脑的各种疾病有关,但发病则往往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本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健康状况及特殊嗜好等等。
本人的性格。在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性格调查中,发现这类人中大多数固执己见、脾气爆躁、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如顽固不化的秉性、固定不变的价值观、传统的生活方式。倘若破坏了这种生活模式,就会引起各种不适感,重则导致各种抑郁症状。
生活方式。有证据显示,老年期限抑郁症发生前与很多的生活事件出现有关,如职业的变动、退休后的寂寞、对子女前途的担心、家庭矛盾、经济困窘、健康状况不良以及丧偶、受冷落、地位下降等。老年人应付诸如此类事件的能力已不比从前,如果刺激超过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则可引起抑郁症发生。
躯体或大脑的严重疾患。老年人较青壮年更多地存在躯体疾患,而许多躯体或大脑疾病容易引起或伴发抑郁症。如各种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阿尔采木氏病(老年性痴呆症)、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等。
其它因素。大家庭的群体生活结构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老年人需要有说话的对象,需要有心灵慰藉的场合。孤独容易导致抑郁。长期对烟酒有不良嗜好,甚至于已经形成了酒精依赖,也容易诱发抑郁症状。
目前对于老龄者的精神保健,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经常保持心情开朗,全家人经常团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等是预防老年期抑郁症的重要措施。
老年抑郁症早期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自杀倾向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情况比其他年龄组多,尤其是在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自杀后果,独居老人自杀率明显增加。
2、假性痴呆
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非常明显,以致经常有误诊的情况,或是将阿尔茨海默病误诊为抑郁障碍,或是将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以后者为多。
3、思维迟缓
老年抑郁症患者经常反映迟钝、话语也较少,发病初期或许还能进行交流、随着病情的加重就会觉得交流都很困难了。
4、躯体表现
主要表现为睡眠有障碍、没有食欲、体重慢慢下降,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疼痛、身体乏力等。有的患者还很有可能有出现一些与自身身份不符合的行为。
5、情感低落
这不仅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同样是抑郁症较为普遍的表现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于什么事都很悲观、生活没有兴趣,很多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有焦虑,表情总是显得很紧张,有的还经常的抱怨别人对其不好。
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中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生活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但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只能压抑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不断累积的心理压力在爆发后,往往就会以更年期抑郁症和 焦虑症的形式出现。那么遭受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困扰的中年朋友该怎样治疗呢?
一、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药物治疗心理专家表示,在所有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中,见效最快、实行最方便、费用最低廉的可能就是药物治疗了。常用更年期抑郁症药物主要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三甲丙咪嗪等,并可合并激素治疗。常用更年期焦虑症药物主要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代表,这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品种很多。还有一种非苯二氮类药物,属于新一代抗焦虑药,根据症状还可以用一些抗抑郁药。
二、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更年期抑郁症和焦虑症状总是相伴相生,因此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时,心理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普遍施以支持疗法、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等手段,通过作用于患者症状的不同方面来达到缓解和消除抑郁症和焦虑症状的目的。比如,抑郁症患者对焦虑症不了解或有不正确的认识,心理医生会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其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积极投入到治疗中去。
更年期抑郁症如何治疗
更年期抑郁症是一种高发在更年期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十分常见,并且在发生了疾病之后,经常会发生躯体或者是精神现象的,所以,这个时候,更年期抑郁症的出现,对于人们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多的,要是不积极的进行诊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我们要明白这一点。下面就去看看更年期抑郁症的介绍怎么样。
临床上,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生对于女性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多患者发生了更年期抑郁症之后,自己的精神压力也是比较大、季节变化、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引发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生,让女性比男性产生更多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女性更易患抑郁症。由于雌激素的影响,女性易感于精神压力而促进抑郁症的形成,并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
另外,女性对光线的生理反应比男性强得多,抗黑变激素分泌明显增多,因此,女性在冬季昼夜长的情况下发生抑郁症的几率会明显增高。再次女性血清素处于较男性明显为低的水平,加大了患抑郁症的危险性,而血清素水平的高低又往往与社会地位有关,故而社会地位也是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现代社会人类进步很快,但与此同时形成的竞争和精神心理压力也越大。女性抑郁症更多伴有焦虑症状、精神运动性激越等。女性抑郁症常伴有月经紊乱、闭经、便秘等,月经的正常成为抑郁症好转的标志。
更年期抑郁症发生的范围是很多的,比如,经期女性,产后的女性,甚至是绝经期的女性,都是发生抑郁性疾病的高发群体,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对于发生了更年期抑郁症的患者,积极的治疗,且做好疾病的预防措施很有必要的。
更年期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更年期抑郁症侵及的脏腑主要是肾、肝、心、脾,不离气郁。所以,更年期抑郁症怎样治疗呢,一般是以疏肝理气为先,结合化痰、清火;病久应养血滋阴,益气扶正;然肾气虚是基础,所以补肾应贯彻始终。
2、西药治疗
更年期抑郁症的西药治疗主要是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为主,常用的有阿米替林、多虑平、马普替林、百忧解、米安舍林 、氯硝西泮 、 艾司唑仑等。另外,可同时用更年安、安雄等药物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专家提醒,以上药物不能自行服用,应通过咨询专业医生,并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正确服用。
3、心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更年期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亦极为重要。因此,不管更年期抑郁症怎样治疗,医生都应该关心病人,注意语言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尽量使患者能配合医生治疗,以期早日恢复。患者自身也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最后,专家强调,更年期抑郁症怎样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不容忽视。另外,患者的家属应该对更年期抑郁症怎样治疗有所了解,并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
痴呆与老年抑郁
老年痴呆患者除了有典型的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外,90%的病患合并有精神和行为障碍,其中3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老年抑郁症的重症患者受病情影响,思维和动作会受到抑制,可能出现类似老年痴呆症状。因此很多人都将老年抑郁症误认作老年痴呆症并进行治疗,由此不仅会造成误诊,同时也可能给老人造成新的问题。因为痴呆与老年抑郁均可出现抑郁症状,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老年性痴呆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之久,而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
2、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则相对持续较久。
3、老年性痴呆病人中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病人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塞的表现。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一般也无阳性发现。
4、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
5、对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而抑郁症病患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期抑郁症病人会病去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1)60岁以后缓慢起病,可有一定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除具有持久的抑郁心境外,还具有精神运动性激越和迟滞的表现,以及繁多的躯体化症状和疑病等妄想症状,并具有生物性症状的特点。
(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综合征。
痴呆发病因素中,除神经生物学预测因素外,神经精神状况也可能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因素,尤其对于以抑郁为首发表现的病人。由于尽早的干预手段可能会越发有效治疗痴呆,因此这些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病人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药物/非药物治疗)。痴呆病人中近30%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而抑郁能增加患者认知障碍及转化为痴呆的风险,临床上已有实验数据证明这点,因此在痴呆临床症状恶化之前,弄清楚这些改变,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疗效,从而延迟痴呆进展。
小贴士:市民若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中老年人出现情绪低落,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时,要警惕早发型痴呆或抑郁可能,应尽早至相关神经内科专科医院就诊。
抑郁症分哪几种 按发作特殊时期分类
1.季节性抑郁症:抑郁发作有规律地发生于一年的某一时间,如有规律地发生在秋季或冬季,分别称为秋季抑郁症或冬季抑郁症。
2.产后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分娩后一月之内。
4.孕期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怀孕时期。
5.儿童期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儿童期。
5.更年期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更年期。
6.老年期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老年期。
7.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抑郁发作发生于精神分裂症的残留期。
怎么样区分老人是抑郁还是痴呆
老年抑郁的症状
看看老年抑郁的症状:情感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思维迟缓,抑郁症患者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意志活动减退,患者可表现行动缓慢,生活懒散,不想说话;自杀观念和行为,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和行为;躯体症状,疼痛综合征,消化系统症状等;疑病症状,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身
老年痴呆症状
再看看老年痴呆的症状。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老年抑郁和痴呆的区别
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较平稳;而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关键:智障时长程度不同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老年抑郁与老年痴呆的区别
(1)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2)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3)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4)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患者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死的表现。
(5)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会病区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而对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当然,有部分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可出现抑郁症状,颇像“老年期抑郁症”,到了病程的中、晚期,才露出老年性痴呆的“庐山真面目”。对此尤需警惕。
老年期抑郁症
老年期抑郁症老年人易患抑郁症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其病因无疑是多因素的早年发病的抑郁症患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晚年发病者遗传倾向小。近年来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资料。研究表明,老年期抑郁症的病因可能与机体老化,特别是脑细胞的老年退行性改变有关也与老年人频繁遭受的精神挫折有关。
1.增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及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1)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近10余年来积累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情绪抑郁与脑组织内受体部位儿茶酚胺,特别是NE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有关。有研究报道,NE系统的活动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以往的研究表明,随年龄的增长,蓝斑核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由于这种神经核向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NE能纤维,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内NE的含量下降此外也有报道,在这种神经细胞减少的同时,合成NE所必需的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脱羧酶活性降低,而有降解作用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反而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造成脑组织内NE浓度降低,但也有相反的报道。
(2)5-羟色胺(5-HT)系统:近来研究认为5-HT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人的心境。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不能对付应激、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而5-HT功能增高与躁狂症有关。
由于5-HT含量减少与抑郁症发病有重要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探讨年龄增长引起的5-HT变化。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研究5-HT受体的结果表明,随年龄的增长,5-HT2受体的结合在苍白球、壳核、前额叶均减少。这一结果提示,5-HT神经细胞减少或与5-HT2受体结合的5-HT过剩,形成代偿性变化。Robinson等(1971)对55例因衰老死亡而精神正常的老人进行尸体解剖,分析他们后脑部位NE和5-HT的浓度,发现两个神经介质的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也有研究报道称,人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HIAA(5-羟吲哚醋酸)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因此,5-HT系统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尚无一致的研究结果。色胺酸是合成5-HT的前体,有报道说抑郁症患者血液中色胺酸下降,支持5-HT功能低下的假说。
(3)多巴胺(DA)系统:大脑组织中的DA含量降低,与机体老化有关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正常老化过程,一些特定的脑区,特别是黑质纹状体DA含量明显下降,可能是酪胺羟化酶和多巴胺脱羧酶不足所致。近期研究提示,DA功能减少是老年人易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4)乙酰胆碱(Ach)系统:Tanowry(1972)年认为乙酰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之间存在张力平衡,脑内乙酰胆碱能神经元过度活动可导致抑郁;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过度活动,可导致躁狂。因此,抗抑郁药的抗胆碱能效应在这种类型的抑郁症中可能发挥抗抑郁作用。
现有的研究提示,Ach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Dilsaver曾报道停用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抗抑郁剂后,可使躁狂症状“反跳”,提示与药物所致的胆碱能毒蕈碱受体超标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胆碱能系统与记忆障碍、情感障碍应激状态密切相关。胆碱功能增强,可导致抑郁发作;增加胆碱能活力,可加重抑郁状态,并可使一些正常对照者出现抑郁发作。故有学者认为,胆碱能系统参与情感调节并提出情感调节的胆碱能——肾上腺素能平衡学说既肾上腺素能增强,可引起人和动物兴奋,乙酰胆碱能增强则引起抑郁。正常时二者相互制约,保持正常的神经功能状态Newhouse提出,毒蕈碱能神经功能障碍与老年性抑郁的认知和情感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年龄造成的Ach系统变化还不能肯定。由此可见机体老化过程明显影响单胺机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因素。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明显异常是ACTH系统增强,这可从血浆皮质醇浓度上升以及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中不出现抑制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反应性上升观察到Rosenbaum等人(1984)对20~78岁抑郁症患者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发现,18%的65岁以上老人血浆皮质醇浓度出现不受抑制反应,年轻患者仅有9.1%不受抑制,这是否反映了老年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系统功能紊乱的倾向是否是由于难以吸收和代谢地塞米松造成还在研究探讨之中。此外所有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是ACTH系统容易受睡眠-觉醒节律饮食、疾病、医疗应激等非特异性因素影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异常。最近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不仅血浆皮质醇浓度增加而且分泌昼夜节律也有改变,正常人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有典型的昼夜节律即早上开始升高,傍晚和午夜最低,而抑郁症患者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多数研究认为皮质醇分泌过多,与应激无关而与抑郁本身有关,且随临床症状缓解而渐趋正常。其次4.0%抑郁症患者在上午11时服地塞米松1mg后,次日下午4时及11时测定血浆皮质醇高于37.95nmol/L(5mg/dl)为阳性,即地塞米松不能抑制皮质醇分泌新近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症患者DST的阳性率高DST异常在抑郁症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往往随临床症状缓解而恢复正常。DST异常者提示需用药物治疗。用药物治疗的患者DST改变往往出现在临床症状缓解之前,DST持续阳性者,提示预后不良。还有研究发现,重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含量增加而认为抑郁症HPA异常的基础是CRH分泌过多。
(6)生长激素(GH)系统:抑郁症患者24h的GH分泌量是上升的,但通常GH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且对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RF)的反应亦降低。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GH系统对可乐定刺激反应是异常的,通过测定突触后α受体敏感性发现,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异常在治疗后仍持续存在并被认为是抑郁症的特殊性标志。尽管有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GH的调节不正常,但其机制尚未明确。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分泌GH的神经细胞的大小和数量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故有人认为,GH系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7)促甲状腺激素(TSH)系统: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TSH显著降低游离T4显著增加而患者对抗抑郁药的反应可能与游离T4下降有关。许多研究还发现,25%~70%抑郁症患者的TSH对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迟钝TSH反应随抑郁症状缓解而趋于正常。TSH反应迟钝的患者预示对抗抑郁药治疗效应好。有人提出根据治疗前后TRH试验改变指数(△△TSH)的变化来预测复发可能性,并认为△△TSH可能有助于医生决定何时中止治疗。TSH反应迟钝的病理生理意义不明,有人认为TRH分泌增多,可使垂体TRH受体敏感性降低,因而出现TSH反应迟钝。
(8)各种胺代谢与修正胺假说:有人认为抑郁症患者脑内5-HT含量低下是遗传决定的物质基础,但必须伴有其他生物胺系统的功能失调才可导致发病即在5-HT偏低的基础上,若NE增多,就会导致躁狂症而如果NE减少,就会导致抑郁发作也有研究认为患者发病不但与生物胺数量有关且与受体敏感性有关。即当体内游离胺减少时,突触前后膜受体敏感性降低,导致抑郁发作。
2.生物节律变化 生物的生理活动水平有与昼夜变动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它是生物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人类的体温,睡眠-觉醒内分泌消化、代谢和排泄,都有接近24h的生理节律。
3.脑组织结构改变 Jacoby对50例正常老人(60岁以上)做头部CT检查发现有脑室扩大的倾向。1983年,Jacoby又对4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做头部CT检查发现9例(22%)有脑室扩大,故认为器质性脑损害可能在一些老年抑郁症病人中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经过对上述病人的随访,并与无脑室扩大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比较发现具有脑室扩大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2年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时还发现除脑室扩大外老年抑郁症患者还有脑沟增宽,小脑蚓部萎缩第三脑室扩大,脑密度降低等改变。半数以上患者的症状与左侧额叶病灶显著相关病灶前缘越靠近额极,病情就越严重。有学者认为,晚发病的老年性抑郁病患者与早发病者比较,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更明显故脑组织退行性改变可能对晚发病的老年抑郁症病因学意义更为重要。单光束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研究发现(邓红等1997),抑郁症患者左下额、左前颞及扣带回皮质的局部脑血流显著下降,而右上额、右下额和内侧顶叶、枕叶的局部脑血流也有下降,上额皮质局部脑血流还存在两侧不对称性。磁共振成像(MRI)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皮质下白质显示对MRI信号超敏感,而重症抑郁症则表现为壳核容积缩小。
4.遗传因素与APOE基因 情感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其病因中遗传因素是主要内因,起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近年对APOE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多,许多研究已明确发现APOE基因与AD易感性有关。虽然遗传因素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似乎显得不太重要,但老年抑郁症与AD关系密切,在症状学特征、病理、生理或解剖上都可能有类似于AD的变化,而这些特征和变化又与APOE基因密切相关,所以,APOE基因仍有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潜在病因。总结有关老年抑郁症与APOE基因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临床观察、病理学和神经生化研究及CT、MRI检查等方面一致老年抑郁症与AD还有着共同的遗传危险因素。
5.心理社会因素 老年期间,一方面是对躯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减退,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样的心理刺激的机会越来越多,不幸的应激生活事件,如老伴亡故子女的分居、地位的改变、经济的困窘、疾病缠身、居住地动迁等等都给予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成为心境沮丧、抑郁的根源。长期的生活逆遇或挫折也可产生或诱发抑郁症。另外,个性的自卑、压抑与逆来顺受、过分内向、对挫折和不幸习惯地采取悲观的认知态度与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以及缺乏社会支持(交友甚少),也易产生抑郁症。Post(1972)报道,92例老年期抑郁症,78%在发病前不久有不幸应激生活事件。Paykeil(1978)报道,老年期抑郁症患者,1/3在病前不久有过生离死别的生活事件,1/4在病前患躯体疾病,其余的也遭遇了诸如退休、经济困难之类的生活事件。国内林其根(1978)比较了老年期和青壮年期抑郁症发病前生活事件的作用发现病前1年内,其不幸生活事件发生率都相当高,青壮年为39.6%,老年为83%。可见,不良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在老年人中更为显著和突出老年人在生理老化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减退,一旦遭遇不幸,便不易重建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又缺乏社会支持,心理活动的平衡更难维持,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加重或复发,即使是轻、中度不幸生活事件也可能致病这一点在老年人具有重要意
老年期抑郁症图1义图1示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
发病机制: 近年来,有关情感性障碍发病机制有一个较新的学说,即昼夜节律的失同步作用。情感性障碍有反复发作的病程,每次发作后恢复良好,可以推想其发作与生物节律有关,预示抑郁症是在正常生化和生理的昼夜节律紊乱基础上发生的。Vogel(1980)描述了的临床表现,特别是睡眠障碍和昼夜性的心境变化,揭示了抑郁症与节律同步障碍的关系。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睡眠周期紊乱,表明昼夜问题有可能成为老年期抑郁症的病因。另据报道,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有昼夜节律。如果此酶节律改变,可使NE和其前体DA失同步。NE有时过剩(躁狂发作),有时不足(抑郁发作)。总之情感性障碍时,生物节律有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与临床症状变化相关。对于生物节律变化的机制目前所知甚少,一般认为与单胺和丘脑下部神经内分泌功能状态有密切联系。动物实验中,应激亦可引起昼夜节律失同步。生物节律的改变不能看作解释老年期抑郁症的一个独立的模式,它可能是各种生化异常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的生化、生物节律、脑组织结构、遗传基因及心理社会综合因素,促成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发展。通过对老年期抑郁症的长期随访观察,人们发现其中的器质性痴呆发生率并不比一般社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因此,很多学者推测,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病也许与某种老化有关,但在质与量上都未达到像痴呆那样明显的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