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水怎么调 控制2型糖尿病
姜黄水怎么调 控制2型糖尿病
姜黄中的姜黄素能够降低胰岛素抗性,进而控制2型糖尿病的恶化。不过使用前最好能向医生咨询一下,因为有的时候又喝姜黄水又吃降糖药,会导致血糖过低。
糖尿病会让更年期提前
糖尿病会让女性的绝经期提前。据美国健康医学网12月20日报道,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更年期提前的可能性会增加3倍,她们更年期来临的平均年龄为48.5岁,而非糖友更年期来临的平均年龄为50.1岁。这就意味着,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雌激素的天然供应比正常情况下耗尽得更早,从而增加了她们心脏病发作和罹患中风与骨骼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询问了11个拉丁美洲国家的6000多名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女性的更年期、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状况,并控制了体重、血压和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因素。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年期提早的可能性会增加3倍;年龄在40~44岁之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近1/3的人已经出现了更年期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患有肥胖症的女性,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增加57%,另外,高血压也会增加她们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者认为糖尿病与更年期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医务工作者需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患者则要尽量控制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如体重超重和高血压等。如果管理不得当,过早进入更年期会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其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年龄和病因、症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例如,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胰岛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儿和儿童较重、较快,成人较慢,决定其临床特点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在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也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糖尿病,但是病因的不同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两者,分型治疗。当然,通过表现来判断两者可能是有区别的,重要的还是需要患者到医院接受一些详细的数据检测才能断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
2型糖尿病的控制与治疗
糖尿病日常生活目标
●短期问题,如防止血糖过低或过高。
●长期的健康问题,如防止心脏病、神经损害、肾病、眼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你的兴趣,如锻炼、工作和社交。
食物和体育锻炼
对很多人来说,治疗2型糖尿病就是健康合理的膳食和运动。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被建议控制饮食、减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指数就可以很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的进展。
2型糖尿病用药及胰岛素使用指导
●一般来说,糖尿病口服药是为糖尿病患者开具的处方药。
●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更多的是给患病时间长、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的患者使用的。
●药物对于那些饮食健康和能够分泌胰岛素的患者效果更理想。
●向医生咨询胰岛素使用说明、注射方式和使用计划。
2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
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
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多吃咖喱可以预防糖尿病
泰国某学者以糖尿病前症患者(糖尿病前症患者一般血压很高,很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以240名成年泰国人为对象,让119人每天摄入含有250毫克姜黄素的咖喱,让116人每天服用类似于药片的乳糖,9个月后,摄入姜黄素的一组人中没有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而在服用乳糖的116人当中发现了19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先前一些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消炎和防止细胞氧化。研究人员推断,姜黄素之所以能够预防糖尿病,是因为它可以避免胰岛β细胞损伤,增强细胞功能,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继而调节血糖。
姜黄素,是咖喱中的姜黄的化合物,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姜黄素有抗炎和阻止细胞氧化损伤的功效,对于炎症和细胞氧化损伤引发的糖尿病有显着疗效。在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姜黄素能有有效改善控制血糖细胞的机能,不仅有抗炎的作用,还能有效保护β细胞不受损害。
但是专家也提醒,切不可大量摄入姜黄素,要控制合适的量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疗效,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各种饮食。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药物治疗
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型是超重或肥胖。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不仅仅对控制高血糖有利,而且对血脂和血压控制都有好处。由于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的增加,所以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原则上不应再选择这些药物,以免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不利血糖的长期控制。
更重要的是,肥胖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患者比体重正常者更容易并发其它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首先考虑选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
对于体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同样重要。由于糖尿病是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人体内脂肪、糖的代谢受到很大影响。而脂肪、糖代谢的异常会使脂肪堆积,形成超重,甚至肥胖,这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都是及其不利的。因此体型正常的患者也应该积极控制体重,而二甲双胍(格华止)较其它降糖药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对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二甲双胍(格华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由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转化吸收,有一定的增加体重的功效,因此体型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磺脲类药物或其它降糖药合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
第1步:血糖自我检测
糖尿病自我护理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每天检测自己的血糖。医生会根据患者当前的个人情况制定一个血糖检查表,告诉患者应该在什么时间检测血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肯定要比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患者的血糖检测频率更高。
第2步:控制目标个体化
“如果不懂得检测数值的意义,那么结果就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数字。”戚以勤表示,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咨询医生检测结果(包括自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在什么范围内才算达标。2007年版《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建议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因此最好向医生询问适合自己的控制目标。
第3步:明明白白用药
就诊时要多问。如果医生让服用降糖药,一定要先问清楚将要服用的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这种药。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药物服用时间表,以保证按时服用,避免漏服。
第4步:做好饮食计划
了解并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以便逐渐摸清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情况。对于糖友来说,没有绝对的饮食禁区,关键是要控制好摄入量。戚以勤建议糖尿病“新手”最好去看一次营养师,他会告诉你一些饮食方面的基本要领,并制定饮食计划。
第5步:注意运动安全
Ⅱ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运动!专家指出,要降血糖,就要坚持每天运动锻炼,但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记得在每次运动前和运动后测血糖,以避免出现低血糖。
第6步:合力抗击糖尿病
最后就是寻求家人、朋友或患者互助小组的支持和帮助。糖尿病的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漫长的治疗之路上,患者可能气馁或者有所松懈,这时需要身边人的支持与鼓励。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2型糖尿病患者们可以喝酒吗
2型糖尿病患者是不能饮酒的。因为饮酒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下降,加重得糖尿病眼病的危险。
2型糖尿病不饮酒的原因——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止饮酒,酒精对某些降糖药物有干扰作用,服药前后饮酒会削弱药效,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为了解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英国剑桥代谢科学研究院李持亭(音译)博士分析了1239名55—81岁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
各种酒的酒精单位——
不同酒的“酒精单位”不同:啤酒360毫升,干葡萄酒150毫升,白酒45毫升。此外,必须避免空腹,应选酒精浓度低、含糖量低的酒类。饮酒前后最好测一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由于糖尿病患者饮酒造成的危害难以逆转,所以戒酒和限酒越早越好。尤其是血糖控制欠佳,合并肝胆疾病者,或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禁饮酒。
2型糖尿病患者的春天来了!采用胃转流手术可以治愈2型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对于胃转流手术最大的遗憾是不是所以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能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 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 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 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 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四类主流降血糖药物及其适应人群
临床上一般用来降血糖的药物有四大类:分别是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每种药物在降血糖时的机理都不一样,所以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也不一样。掌握每种药物的适应人群有利于用药的准确性及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第一类:磺脲类
代表药物: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苯脲(优降糖)
作用机理: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受体来促进胰岛素释放,但其降血糖作用要依赖于尚存活的胰岛B细胞组织。
适应人群:
(1)2型糖尿病病人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2)2型糖尿病病人如已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每日用量在20~30U以下;
(3)2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虽超过30U,亦可试加用磺脲类药。
第二类:双胍类
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化止等)
作用机理: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肌肉摄取多余葡萄糖,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性。
适用人群:
(1)适应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仍未达标者,作为首选降糖药;
(2)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3)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第三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拜糖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理:小肠上、中、下三段均存在α-葡萄糖苷酶,在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上段可被抑制,而糖的吸收仅在中、下段,故吸收面积减少,吸收时间后延,从而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
适用人群:
(1)2型糖尿病患者;
(2)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5)1型糖尿病患者,可配合胰岛素治疗,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可稳定血糖。
第四类: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物:文迪亚
作用机理: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剂,使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利用。
适用人群:
胰岛素增敏剂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全程、基础、一线用药,可与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等口服糖尿病药物协同,从不同环节作用于机体的血糖调控系统,用于2型糖尿病的各个时期。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类型
1、判断糖尿病的类型的方法
1.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1.2、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2、糖尿病的症状
2.1、多尿
典型症状:尿量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多尿可不明显。
2.2、多饮
典型症状:经常感到口渴而多饮,多饮会进一步加重多尿。
2.3、多食
典型症状:食欲亢进,经常感到饥饿而多食。
2.4、体重下降
典型症状:体重持续下降,肌体明显消瘦。可通过对糖尿病的合理治疗,控制体重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2.5、乏力
典型症状: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2.6、视力下降
典型症状: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若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肥胖的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吗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1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