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病并发症
肠道寄生虫病并发症
1、营养不良: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
2、贫血: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3、肠壁溃疡: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是寄生虫危害宿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粘膜和肝时,分泌溶组织酶,溶解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阔节裂头绦虫的分泌排泄物可能影响宿主的造血功能而引起贫血。
4、变态反应: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又都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致敏,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如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物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免疫病理变化-虫卵肉芽肿,这是血吸虫病最基本的病变,也是主要致病因素。又如疟原虫的抗原物质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在补体参与下,引起肾小球肾炎.以及刺球蚴囊壁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以引起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
1、蛔虫病
为人体肠道常见寄生虫病。患者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但儿童、体弱或营养不良者症状出现机会多。以反复发作的脐周痛较常见。有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严重感染者,特别是儿童,常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有时尚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磨牙、瘙痒、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除以上症状外,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等。
2、鞭虫
为人体肠道常见寄生虫。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时,患者可有下腹阵痛和压痛、慢性腹泻、大便带鲜血或隐血。严重感染的患儿可出现脱肛、贫血、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小儿驱虫药家长了解多少?
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小儿到了2岁以后离开大人怀抱开始自己活动,卫生知识了解甚少,常把脏东西含在嘴里,吃东西前不洗手,又喜欢吃生食和冷食,加之没有及时剪指甲等原因,会把肠道寄生虫卵吃进胃肠道而患肠寄生虫病。广大农村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小朋友更容易患病,主要为肠蛔虫病、鞭虫病。城市小朋友在托幼机构里易传播蛲虫病。一些地方流行的姜片虫、包虫、绦虫等,在经济好转和卫生知识普及的今天已少见多了。这些寄生虫躲藏在小朋友肠中引起小朋友腹痛、腹胀、腹泻、夜晚睡眠不安等,还与小朋友争夺营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这些肠道寄生虫把卵产在人大便里,只要化验大便就可以查出钩虫、在肠血管中的血吸虫,还有躲在肺里的肺吸虫。钻进肝脏的肝吸虫,也都可以化验大便查出。只是蛲虫排卵较为特殊,它一部分卵产在人大便中,晚上还爬出肛门产卵在肛门周围,产完卵后再爬进肛门,扰得人不能安睡。在小朋友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时,会把蛲虫卵嵌进指甲缝中,吃东西时再进入胃肠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要求在托幼所机构每年应给小朋友化验大便1次并驱肠寄生虫1次。
二、驱虫药对人体有毒吗
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代谢都有相同之处。在杀死肠道寄生虫同时,对人体也有很小的毒性,但是不会明显造成对人体损害;这些寄生虫都是小东西,少量驱虫药致它们于死地而人可以安然无恙,或者仅有轻度反应。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对人体毒性小、对寄生虫作用强的药物。例如近年生产的肠虫清,人口服后肠道吸收较少而不会或少发生对人体损害,对肠道寄生虫就可以大大地发挥杀灭作用了。对人体肠外的寄生虫常用口服能吸收或可以经过静脉注射的药物驱虫,这些药对人体虽有毒但是为了杀死那些寄生虫,只好人受小损害而用之了。
怎么预防肠道寄生虫疾病的传染呢
1首先,预防肠道寄生虫疾病要管住宝宝的嘴,尽量的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吃水果蔬菜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洗,避免病从口入。
2其次,很多宝宝有吃手指,咬指甲的坏习惯,宝宝玩耍的时候手上会沾染很多的细菌,这些坏习惯就有可能导致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染,一定要纠正,另外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也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的一个好的措施。
3最后,一定要让宝宝养成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定期的检查宝宝的粪便,一旦发现肠道寄生虫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孩子病情的加重,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什么是蛔虫症
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除可以引起肠道症状如阵发脐周痛、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外,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等。
蛔虫病的概述
似蚓蛔线虫(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LM)。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蛔虫病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仅限于肠道时称肠蛔虫病。多数肠蛔虫病无自觉症状,儿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蚴虫移行至肺部、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官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
鬼箭羽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
鬼箭羽对肠道寄生虫有杀灭、麻痹或刺激虫体,促使其排出体外,起到驱虫杀虫作用,可治虫积腹痛、肠道寄生虫病。
肠道寄生虫病的治疗
出现疾病相关症状需要到医院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新情况需及时复诊。
使用驱虫药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一种驱虫药通常可以对几种不同的肠道寄生虫发挥药效。其作用机制是杀灭或麻痹虫体。服用驱虫药后,寄生虫可随大便排出。某些驱虫药可作用于全身,以治疗受感染的多个组织器官。孕妇不宜服用驱虫药。幼童需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含有不同杀虫成分的蛲虫药膏可直接涂用于肛门及其周围,治疗蛲虫病。
目前的驱虫药多数都是对成虫有效,但对虫卵和幼虫不能彻底消灭。
少数驱蛔虫的药会引发患者体内的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严重者会引起窒息,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提倡集体驱虫,尤其是在中小学群体中,既可对已感染者进行集体治疗,又能对未感染者进行预防,这样可彻底根除感染源。
长虫斑一定跟蛔虫有关吗
“虫斑”在医学上被称为“白色糠疹”,是儿童面部出现的一种鳞屑性色素减退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币大小,边界清楚,表面干燥,覆有少量糠状鳞屑。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单纯糠疹时,很多家长都会凭经验认为孩子有蛔虫病或者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虫斑”也就因此而得名了。但其实,“虫斑”的发生与肠道寄生虫病并无必然的联系,除了与身体对寄生虫的毒素发生过敏有关外,还可能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或太阳暴晒等有关。因此,用“虫斑”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是不够科学的。对蛔虫病的诊断,一般是通过粪便检验到虫卵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白色糠疹的病因不明,数日或更长时间可自行消退。但是,这与孩子是否有蛔虫没有必然关系。小儿“虫斑”、夜间磨牙等“民间经验”,都不能作为是否有蛔虫的判断依据。因此,家长不能盲目给孩子吃驱虫药。
食源性寄生虫起源
人类或者动物的肠道中寄居了某一种虫类,这种状况被我们称为肠道寄生虫。而肠道寄生虫主要是因为饮用或者食用了受过污染的食物和饮品和水而引起的。而且在肠道中的寄生虫是多样的,包括了蛔虫、钩虫、绦虫等等,而不同的虫类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我们做好所有的预防措施,就能预防这种肠道疾病。
肠道寄生虫并不可怕,但是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是非常容易得病,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差,尤其是部分的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比较差,生活习惯不健康等,经常食用不清洁的食物,容易将食物中的虫卵等不小心食用了,导致了这种疾病的产生。
肠道寄生虫病就是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原虫类和蠕虫类。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在人体内寄生过程复杂,其各发育期不一定都在肠道,因此,引起的病变也就并不限于肠道。肠道寄生虫的危害性很大,会导致消瘦和严重程度不等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呕吐、消化不良等。
病因:大多数肠道寄生虫感染总是同当地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健康意识、经济水平和家庭聚集性等因素有关。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的因素。
传播方式:直接传播,土源性传播,生物源性传播。大多数是直接传播的。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生吃未经消毒的瓜果、蔬菜,喝冷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均可使虫卵通过食物、水源、食具而进入肠道。虫卵或蚴虫进入人体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然后排卵,成为传染源。寄生在人体肠道的成虫经粪便排出虫卵,污染水源或土壤,或施肥时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蔬菜、瓜果、食具等。家畜管理不严也可成为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