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变乖的四个暗示法
让孩子变乖的四个暗示法
第1步言语暗示
言语暗示就是要学会采取一种迂回的赞扬或批评方式对孩子进行赞扬或批评,这样能让孩子在一种相对柔和的环境下接受到教育。对于宝宝没做好或做错的事,不要直接说出来,而要用言语暗示,让他潜移默化的接受。例如你家宝宝早上起来不喜欢叠被子,那么你要暗示他“宝宝很乖,每天总是自己叠被子”,在这种暗示下,宝宝就能知道叠被子会被赞赏,也是一种乖的表现,那么以后他就会逐渐自己叠被子了。
第2步动作暗示
你家的宝宝喜欢看电视吗,他会经常坐在电视机前看卡通、看动画片而忘记自己到时间去睡觉了吗?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是走去宝宝的房间将他的被子打开,用这样的动作暗示他已经到时间睡觉了。又如,你家宝宝的写字坐姿不对,屡讲不改,那么你可以面对孩子做抬头挺胸之类的姿势,那么他就会跟着作出反应了。孩子做的好时,你也可以通过拥抱或竖起拇指等行为动作来表示赞赏。
第3步眼神教育
眼神的暗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时会比言语上的教育受到的效果更大,因为它的表达更为细腻,父母能通过眼神把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例如,你在给你家的宝宝讲故事,但是他却没有认真的听,而是双手在下面不停的弄一些小动作,这时候,你就要用眼睛紧紧地盯着孩子的小手,他领会到了就自然会停下来了。
第4步表情暗示
表情极易传达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它比眼神的传达更为明显,生动丰富的表情能够从不同反面去教导孩子。例如,你家的宝宝总是爱吵闹,而那时家里来了客人,他吵得更厉害了,这时,你只需对着他表现出一副生气的表情,他自然就知道你因为他的行为而动怒了,这时他就会安静下来了。你还可以通过表情对孩子传达出赞许、鼓励等。 undefined
4大行为会让孩子从此讨厌吃饭
1、恐吓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是否吃饱是大事,对幼年的孩子不惜以恐吓来让孩子吃饭。当孩子吃饭不认真或者不想吃时,大人就会说“你再不吃,我叫大灰狼来抓你”,“你再不吃,我把你丢给老虎”……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分辨想象与现实,他们在大人的恐吓下乖乖吃了,但是由此引致的心理阴影你知道多大吗?他们不敢违抗大人不吃饭、甚至不敢独睡、不敢进入黑暗的房间,只因为无知大人捏造的“大灰狼”或“老虎”。在这种情况下咽下的饭,是索然无味的,只是因为孩子们心中充满恐惧。
2、哄骗
幼年时期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玩,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吃饭,会哄骗孩子说“吃完饭我给你吃糖”,“赶紧吃饱,我带你去买玩具”……这类哄骗吃饭的行为对孩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饭后得到了糖或玩具,但是这些孩子会渐渐养成习惯,要大人给他们承诺才会吃饭,否则不吃饭。有些纯粹忽悠的大人,会让孩子感觉到欺骗,渐渐地,他们也会学着模仿。有实验证明,经常被家长哄骗的孩子更容易说谎。
3、饭桌上唠叨批评
有些父母在饭桌上喜欢唠叨,比如这菜多贵,一定要吃,否则浪费;比如饭桌上跟孩子说妈妈赚钱多辛苦、做这顿饭多累,不吃会浪费妈妈心血等。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硬着头皮吃下去,但是渐渐地,孩子会产生心里排斥和反感。尤其是那些喜欢在饭桌上批评孩子今天犯了哪些错误,甚至在饭桌上责骂孩子的,这类孩子更容易厌食。
4、饭菜一成不变
有个朋友非常讨厌吃稀饭,他跟我说自己的童年如何被母亲“虐待”的。他的母亲认为小孩子肠胃娇弱,就应该吃稀饭,他5岁前几乎就只是吃稀饭,早餐、午餐、晚餐,顿顿都是稀饭,他稍微表现出反抗,这个母亲就威迫利诱恐吓一起上,还说家里没钱,不吃稀饭不懂事,反正能出的招数都出了。即使大人天天吃稀饭都会厌倦,更何况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淫威”下,是乖乖吃饭了,但是长大后,他每当看到稀饭都恨之入骨。
孩子教育不能乱来
凉风习习,阳光却很好,很灿烂。我和儿子在绿莹莹的草地边走着。促摸着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的尖尖小草,数着各种各样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花。享受着一个做母亲的幸福。
这时,我们看见一个衣观楚楚的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正在草地上嬉戏,想必也是趁这个五一节出来玩的。儿子看见了这一幕,满是奇怪地问:“他们怎么走在里面呢?”“是啊,他们不乖!”(“不乖”是儿子的口头禅)我随声附和着,儿子好生气:“他不乖,我去告诉他。”径直朝那个人走 去。儿子走到那个人身边,大声说:“你不乖,不要踩小草,小草要疼的。”可能是因为儿子说话还是奶声奶气的,外人一般不太能听明白,所以,那个男孩没有理 他。儿子愕然了,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我不想扫了儿子的幸,也不想就此泯灭了他的正义感。我跟儿子说:“听听,社会上有些人是不乖的,你已经去劝他了,也 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我们乖乖的,不去踩小草,那就行了!好了,我们走吧!”“哦!”
如此雷同的情景在一天里再次上演。过马路了,儿子看见红灯,就叫我们两个停下来(当时没有车子开过)。儿子看见有几个年轻人急急地过了马路,当然也有几个人和我们一样等在那里。儿子又不懂了。我于是按着自己的理解“之所以是因为”地跟他解释起来。
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毕竟儿子还小,才刚刚走过他的第三个生日。
想想也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好的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带孩子接触社会的时候,难免会让他见识到许多社会的阴暗面。那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去跟孩子解释和沟通呢?
七个措施应对孩子叛逆期
措施1:激将法,利用孩子唱反调的心理,想要孩子做什么,就偏偏不让孩子做什么。
运用示例:父母让孩子吃饭,孩子偏不吃。父母可采取激将法,要求孩子不吃饭,孩子反而拼命要求吃饭。不让孩子关灯,孩子反而要求关灯。注意:使用这一方法时语气尽量真实平静,要根据孩子情绪适当调整。此外相反的“你去做XX”的激将法并不有效。
措施2:冷处理,装作没看见。
运用示例:孩子到处扔东西以吸引父母注意力,装作没看见,继续和爸爸聊天。孩子看见没引起她想要的效果,就自动停止。
措施3: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运用示例:孩子吃苹果是故意乱扔苹果皮,就是不肯扔到垃圾箱。父母可以等苹果吃完,装作才看见的样子,大吃一惊问孩子:怎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办?让孩子想办法,孩子多半会主动扔到垃圾箱,注意不要问是谁弄得乱七八糟。
措施4:传递正面信息,明确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不要说不能怎么做。
运用示例:孩子到处乱写乱画,把墙壁弄的一团糟。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画画要在画板上。注意不要指责孩子乱画。
措施5:借助权威,通过孩子特别喜欢或佩服的人,告诉孩子怎么做。
运用示例:去幼儿园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但孩子在公园玩沙,就是不走。这时按响手机铃声,假装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让你快去幼儿园,孩子会立刻起身离开。
措施6:运动发泄法,精力旺盛的孩子逆反行为越强,通过运动游玩,使孩子精力有发泄的渠道。
运用示例:孩子在家,一会要吃零食,一会要看电视,到处搞破坏,就是不肯乖乖玩。可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或与孩子一起玩一些消耗精力的游戏。
措施7: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运用示例:孩子爱打人,打过许多小朋友,甚至家里人也打过。这种情况下,父母若用“打”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让孩子乖乖吃药有技巧
天气忽冷忽热,孩子容易生病。看病麻烦不算什么,家长说给孩子喂药才是最令人头疼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乖乖吃药呢?医生跟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经验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余明医生说,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经验2: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余明说,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经验3: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经验4:吃药要谨遵医嘱
所谓谨遵医嘱,就是要严格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说药吃多少次、多少量,一定不能随意加减,减了没有药效,加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每次的药量需要精心计算好。只有在吃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否则该吃多少就是多少,就是吃药后半个小时呕吐了也不用加。医生若一次开了好几种药,只要没交代分开吃,通常都可以把几种药混在一起吃,但要注意搭配后不能放太长时间。
另外,思密达和吗叮咛必须在饭前(含喝奶前)半小时吃,前者是让肠黏膜形成保护膜,后者是促进胃肠排空,不提前吃就没有效果。但多酶片是开胃的药,要和食物一起吃才有作用。其他消炎、清热、退烧的药物,饭后吃即可。若孩子频繁呕吐,则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药。
最后,要强调一点,除了退烧药,不要把孩子的药常备在家,小孩不舒服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
孩子教育不能乱来
这时,我们看见一个衣观楚楚的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正在草地上嬉戏,想必也是趁这个五一节出来玩的。儿子看见了这一幕,满是奇怪地问:“他们怎么走在里面呢?”“是啊,他们不乖!”(“不乖”是儿子的口头禅)我随声附和着,儿子好生气:“他不乖,我去告诉他。”径直朝那个人走 去。儿子走到那个人身边,大声说:“你不乖,不要踩小草,小草要疼的。”可能是因为儿子说话还是奶声奶气的,外人一般不太能听明白,所以,那个男孩没有理 他。儿子愕然了,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我不想扫了儿子的幸,也不想就此泯灭了他的正义感。我跟儿子说:“听听,社会上有些人是不乖的,你已经去劝他了,也 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我们乖乖的,不去踩小草,那就行了!好了,我们走吧!”“哦!”
如此雷同的情景在一天里再次上演。过马路了,儿子看见红灯,就叫我们两个停下来(当时没有车子开过)。儿子看见有几个年轻人急急地过了马路,当然也有几个人和我们一样等在那里。儿子又不懂了。我于是按着自己的理解“之所以是因为”地跟他解释起来。
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毕竟儿子还小,才刚刚走过他的第三个生日。
想想也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好的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带孩子接触社会的时候,难免会让他见识到许多社会的阴暗面。那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去跟孩子解释和沟通呢?
如何对孩子表达生气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10个方法解决宝宝吃饭坐不住
1、为孩子准备一套专用餐具 大人的碗筷、叉子不适合宝宝使用。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满果汁或牛奶,宝宝会有压迫感而影响食欲。尖锐的叉子以及易破的餐具,也不宜让宝宝使用,以免发生意外。儿童餐具比较适合宝宝,可以带宝宝一起去购买,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餐具,以促进吃饭的兴趣。
2、提早十分钟通知孩子吃饭 若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被打断,难免会有生气、反抗和拒绝的心态,所以即使面对一个2岁大的孩子,也应该事先告诉他即将要做的事,然后给予他缓冲时间,将玩具收拾干净,准备用餐。
3、少吃零食 少量多餐是最有利于孩子的饮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点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宝宝到了正餐时却吃不下。而且要选择营养价值高的 食品 当点心,不要吃“垃圾”食物。你想你自己要是下午4点才吃了一杯酸奶,1袋薯片,那么5点还会乖乖坐着吃晚饭吗?
4、让孩子一起帮忙 为了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吃饭前妈妈可以叫宝宝一起来帮忙,如整理餐桌、摆碗筷等,这样,宝宝会充满对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饭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5、换换烹调方法 孩子吃饭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菜的味道不好,有时是因为烹调的方式让宝宝无法接受。所以不妨经常换换烹调方式,清蒸啊、红烧啊,让宝宝有新鲜感。 另外,大多数的宝宝都喜欢色彩鲜艳的食物,若烧成灰灰的,恐怕就难吸引宝宝乖乖坐着吃饭了。此外,温度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宝宝也不会喜欢。
6、餐中多加宝宝喜欢吃的东西 虽然均衡摄取各类食物,才可帮助孩子 健康 地发育成长,但也不可强迫孩子进食。可先以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为主,再由少至多,渐渐加入其它的或新的食物,让宝宝接受各类食物,这样可以发掘更多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只要饮食更富变化,宝宝自然乐意安安稳稳坐下吃饭。 比如孩子很喜欢吃豆腐和豆子,在尝试新菜的时候就可以经常放点豆腐或豆子进去,这样比较容易接受点。
7、教会宝宝用筷子 不少吃饭坐不住的宝宝都是由父母喂饭的,所以孩子三岁后,父母就可以教他学用筷子,学会自己吃饭,也容易坐得住。三岁以下的宝宝也要让他学会用勺子自己吃饭,若他能自行吃光,就会有成功感,慢慢就能增加他对吃饭的兴趣。虽然开始弄得满桌饭粒,脸上身上都一塌糊涂,但是这是必须有的一个开始。
8、饭桌上别骂孩子 吃饭时气氛要轻松点,令宝宝自在。妈妈千万别为了让他多吃一口而想方设法,甚至大动干戈。不要总是急着问:“你还想再吃吗?”如果宝宝说:“吃饱了。”父母就别再强求他吃了。这样,他才能慢慢体会出吃饱了是个什么概念。不会刚吃几口饭就往外跑。
9、让孩子有饥饿感 宝宝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饭,有时是因为他不饿。所以,要想办法让他有饥饿感。父母可以在宝宝吃了几口就跑开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说“好了,宝宝吃饱了”,然后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几次下来,宝宝就会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饭就会包饿肚子。 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10、多表扬 当宝宝能够很安稳坐住吃饭时,不要忘了表扬他。或是饭后爸爸妈妈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爸爸妈妈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1分钟让逆反宝宝合作
1、当宝宝做事磨蹭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宝宝成为“行动派”呢?
表格督促法。要宝宝按时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可以尝试用表格督促法。将孩子容易拖拉的几件事列入表格,比如上床睡觉、收拾玩具、叠好衣服等,和他约定好表格的具体内容后,给孩子的表现一一打分。当孩子表现出色并且累计到一定分数时,可以给予奖励,这让宝宝更有动力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画下来,贴在他容易看得到的地方,对于宝宝来说还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呢!
跟他比赛。你也可以跟他比赛谁的速度快,偶尔玩玩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刺激。
2、当宝宝在就餐时间不愿意乖乖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办?
营造餐厅气氛。宝宝坐不住有可能是因为周围刺激物太多了,使得他容易分心,而且每天在家里一成不变的气氛下吃饭,难免让孩子感觉枯燥。妈妈可以主动让孩子“点菜”,或者制作自己的菜谱,在餐桌上摆好一次性的纸碟子和餐巾纸,营造一点餐厅新鲜的氛围。关上电视,远离玩具,来一点轻柔的背景音乐,在这种环境中,宝宝也容易安静下来。
把孩子不爱吃的菜变有趣。胡萝卜和西兰花是最有营养却最让孩子讨厌的蔬菜,不妨试试这样的小伎俩:“你看胡萝卜的颜色多漂亮啊!”或者“帮西兰花的绿头发理个发吧?”妈妈也可以花点小心思,将饭菜摆盘得可爱一点,小熊头像,或者色彩更丰富些,宝宝会开始期待每天的饭菜哦!
3、讨当宝宝价还价“执拗”的时候,该怎么办?
情绪上,理解;行动上,不让步。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难受的感觉,但这并不表示你要对他的行为让步、妥协。比如你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现在吃饼干。我也很喜欢吃饼干。但是我们只能在饭后把它当点心吃。”坚定你的立场,不论他怎么哭闹耍赖都坚决sayno,孩子便知道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用行动做表率。如果你坚持孩子不收拾好玩具就不许看电视,那么重复无数遍这个要求肯定不如直接关掉电视来得有效。当然,收拾好后再让他看电视会强化这个效果。让孩子知道你是一个守承诺的人,那么他也会逐渐按你的要求做。
4、宝宝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怎么处理?
撤离现场。孩子不耐烦了,未避免影响到其他客人,最好还是抱着他撤离现场。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培养孩子耐心还需要从生活中循序渐进呢。
循序渐进培养他的耐心。小朋友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安静,或者乖乖陪你逛街一个下午,所以你可以慢慢锻炼他的忍耐力,第一次要求安静15分钟,第二次就可以要求20分钟,时间慢慢延长。
开门见山。宝宝吵闹,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在图书馆咱们说话时得小点声。你是个大孩子了,我知道你肯定做得到。
5、旅途车程比较远,孩子坐不住,大声吵闹影响周围的人怎么办?
玩“看谁说话声音能最小”的游戏。当孩子大声吵闹时,你们可以玩一个“看谁说话声音能最小”的游戏。一些小游戏能够很好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你还可以让孩子数他看见的红色车子。对大些的孩子来说,让他认路标上的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零食引诱。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并且比较适合外带的健康小零食,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因为肚子饿而感觉不耐烦,而且好吃的东西能很好地“塞住”宝宝吵闹的嘴巴。
让孩子乖乖吃药有技巧
天气忽冷忽热,孩子容易生病。看病麻烦不算什么,家长说给孩子喂药才是最令人头疼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乖乖吃药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余明医生跟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经验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余明医生说,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经验2: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余明说,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经验3: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经验4:吃药要谨遵医嘱
所谓谨遵医嘱,就是要严格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说药吃多少次、多少量,一定不能随意加减,减了没有药效,加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每次的药量需要精心计算好。只有在吃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否则该吃多少就是多少,就是吃药后半个小时呕吐了也不用加。医生若一次开了好几种药,只要没交代分开吃,通常都可以把几种药混在一起吃,但要注意搭配后不能放太长时间。
另外,思密达和吗叮咛必须在饭前(含喝奶前)半小时吃,前者是让肠黏膜形成保护膜,后者是促进胃肠排空,不提前吃就没有效果。但多酶片是开胃的药,要和食物一起吃才有作用。其他消炎、清热、退烧的药物,饭后吃即可。若孩子频繁呕吐,则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药。
最后,要强调一点,除了退烧药,不要把孩子的药常备在家,小孩不舒服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1.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在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真的很乖、很听话,他们对人很有礼貌,可是他们却总是在人后做这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欺负同学。在老师眼里他是那么的听话,表现得很乖,可是老师一旦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子。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能够依据打人的神色和心情判断他们的想法,从而去做一些讨好大人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人情世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这些会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甚至因此而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表面上乖的孩子,会比一个表面上坏的孩子还要可怕。而作爸爸妈妈的不要被孩子的表面所迷惑了双眼。
2.有问题的乖孩子
父母都觉得孩子什么都挺大人的话,让孩子按照大人的理想的方式而生活,大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很听话,也从不跟大人提要求,也从不调皮捣蛋,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先不要过于高兴,而是先要担心,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至少能跟上有问题,从而到医院检查,因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它并不是一条小狗,她有着自己的思维,不什么都听大人的安排,他们也会调皮,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除非他们有问题。父母一定要知道该如何去判断孩子是不是有一场,而不要一味的当做那是因为孩子很乖巧。
3.乖孩子标贴不好
当一个孩子被认为很乖的时候,那么他就被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大人会对他们另眼相待,就像一个习惯以好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人,突然做了一件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样,他们马上会变成坏人。而经常做坏事的人,那也就很正常,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家长随便给孩子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之后,回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思维的发育,那样会将它们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中,这毒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什么好处。
4.关键在父母怎么看待
什么是好孩子,而什么是坏孩子?鬼孩子如何,而不乖的孩子又会如何?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于父母是怎样看待,坏孩子只要他们聪明可爱、机灵可爱,那就已经很好了,调皮又呢过怎么样呢,做错事又怎么啦,只要他们能够承认自己做错了,并且还会改正这个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好孩子。定义好孩子和坏孩子,乖孩子这没有什么实在性的意义,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看父母怎么教育和引导,如果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化解青春期孤独有妙法
心理暗示法:3~12岁的孩子最适合用心理暗示法来治疗心理问题。因为儿童天生好奇,想象力丰富,有能力接受多元价值观念,改变固有观念,不像成人那么有偏见。用心理暗示法可以很好地治疗孩子的学习障碍、自卑等问题。比如:通过想象,“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音乐”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
分解法:把生活中的压力与孤独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与孤独,便可以逐渐化解。
想哭就哭: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哭能缓解压力与孤独。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结果87%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有过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说从不哭泣。由此看来,让人把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一读解千愁: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孤独与悲伤便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与孤独。
穿上最爱的旧衣服: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与孤独会不知不觉随之减轻。因为穿了很久的衣服会使人回忆起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并深深地沉浸在缅怀过去的生活中,人的情绪也会为之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