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恐惧症如何预防

儿童恐惧症如何预防

一、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儿童学校恐惧症的三大类表现

很多家长都知道,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那么,儿童学校恐惧症有哪些表现呢?

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

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

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

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

儿童恐惧症该怎么处理

1、注意观察幼儿的异常恐惧。

在对幼儿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他们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幼儿,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幼儿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惧症。幼儿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之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2、当幼儿害怕和恐惧时,父母应正确处理。

面对幼儿的恐惧心理,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幼儿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幼儿的不良反应;当幼儿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幼儿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幼儿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幼儿到底怕什么。如果幼儿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幼儿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幼儿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孩子有哪些典型的心理行为

(一)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使儿童产生被遗弃感,并导致自尊心的下降、自信心缺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2]。

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3]:第一,师生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是学生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第二,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第三,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其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第四,认知因素与儿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儿童的孤独情绪的干预和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团体进行干预,增强团体的接纳性,优化团体氛围[4]。

(二)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是非常消极的自我防御形式,会让人变得敏感、羞怯和自暴自弃等。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的不利,一个儿童如果内心被自卑心理填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的身心发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5]。

存在自卑心理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6]: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往往在正式参赛时会临阵逃脱;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词汇贫乏等;常常贬低、妒嫉他人;怕羞过度,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儿童恐惧症如何预防

儿童时期,很多东西都能令这时期的孩子感到害怕。这样的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当这种情绪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发展成儿童恐惧症时,就需引起重视,必要时要让孩子接受治疗。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的异常恐惧情绪。该症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并且持续至少1个月。

孩子患上儿童恐惧症,家长该如何做呢?可以分预防和治疗来两步走。

家长可采取的预防儿童恐惧症措施有:

一、家长要采用讲科学、讲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决不可用关电灯、讲鬼怪故事来吓唬孩子,儿童亦不应看恐怖的电视电视,尤其对胆小、敏感的孩子,更是如此。

二、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注意丰富儿童的知识,还可以利用游戏方法,让他们逐渐去接近他们害怕的动作,以培养其勇敢精神。家长并应指导儿童有效地适应各种紧张情境和事件,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应变能力。

家长可采取的治疗儿童恐惧症措施有:

一、对于已出现儿童恐惧症的孩子,家长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消除诱发此症的不良因素;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二、对患有儿童恐惧症的孩子,家长可在心理医生帮助下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矫治,疗效甚佳。

三、儿童恐惧症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但对于伴有焦虑情绪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焦虑药物,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等进行治疗。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怎么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儿童恐惧心理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都可以表现出来,这需要父母去发现,如果家长不仔细观察,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很容易让孩子都恐惧心理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表现:

1、当孩子存在恐惧感的时候,会出现神经兴奋的情况,主要会表现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表情会紧张甚至狰狞起来,这个时候,孩子的瞳孔会有所增大,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

2、那些有着儿童恐惧的孩子在平时会表现出退缩、惊叫、惊慌、求救、痛苦、对抗、逃避等,这在孩子生病之时,接受治疗的时候最为明显。

儿童恐惧症诊断鉴别

诊断

CCMD-3关于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条: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的症状。

4、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

鉴别诊断

1、正常人的恐惧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恐惧心理,毒蛇、猛兽、黑暗而静寂的环境等。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

2、与其他类型神经症的鉴别

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焦虑症常没有明显的对象,常持续存在。强迫症的强迫性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恐惧。疑病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但这类患者有以下特点可与恐惧症鉴别:认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所恐惧的只是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不非外界客体或情境;恐惧情绪通常较轻。

3、颞叶癫痫

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恐惧并无具体对象,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儿童恐惧症患者需要正确饮食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的异常恐惧情绪。该症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并且持续至少1个月。

儿童恐惧症的表现有怕某些小动物,如虫子和蜘蛛,这在3—4岁的儿童是很常见;怕新的环境,如害羞的孩子来到新环境后,表现为害怕或退缩,而反复的接触和不施加压力的保证则有助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怕恐怖的故事,如恐怖的电影或电视片常加剧孩子的恐惧感;怕受伤或死亡,这在大龄儿童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个年龄段已经像大人那样有求生的本能。

儿童恐惧症患者需要正确饮食

儿童恐惧症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但对于伴有焦虑情绪的患儿,可给予抗焦虑药物。除此之外,家长要做的是加强调理孩子的饮食习惯,并适当做一些正确的心理诱导。

让孩子正确地吃东西。尽量让孩子不要吃巧克力、喝可乐等刺激性的食品或饮料。可以适当地煮一些莲子银耳粥或百合粥给孩子喝,以缓解恐惧的症状。吃果蔬补充维生素c,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绿色蔬菜,比如桃子什么的,可加强孩子的肾上腺荷尔蒙,以满足抗紧张和有效地缓解恐惧症状的需要。

以上文章就是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介绍,相信读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对您肯定也能有所帮助。在此,专家建议患者和家属,病发原因还是要去医院进行科学规范的检查之后才能确定,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够及时针对性的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当然如果您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问题,可以点击我们的在线咨询专家。

密集恐惧症的危害

身体危害

患上密集恐惧症不但使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受到摧残还会使患者的身体遭受各种不适症状的困扰如头晕、头痛、心慌、颤抖、出汗、恶心、头昏、四肢无力、尿急、尿频等。

心灵危害

密集恐惧症患者明明知道这种密集恐惧症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患者就是无法抑制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不去害怕越是这种心理矛盾患者也就越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心境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消除对患者的心灵健康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影响正常生活

患上密集恐惧症患者对某些密集事物会感到非常的恐惧、担忧这样的畏惧心理常常使患者的精神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可能导致自闭症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精神障碍治疗中心为您阐述恐惧症危害?导致孩子自闭症的原因很多,但是儿童恐惧症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影响孩子的性格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精神障碍治疗中心为您阐述恐惧症危害?孩儿时代的心理阴影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首次登台表演不怎么成功而且结束后遭到同伴的 嘲笑,这就可能成为他一生的“烂草莓”,可能因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

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的儿童恐惧症患者长大后会仇视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能导致自闭症

导致孩子自闭症的原因很多,但是儿童恐惧症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儿童恐惧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一、疾病病因

社会学习理论这种良性的和不确定的刺激所引起的不合理反应是学习得来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由潜意识内冲突产生焦虑,而又移置和外表化于所害怕的物体和境遇所致。发展学说提示对恐惧、焦虑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合理,而在另一段时期内不合理。相互影响学说恐怖是发生和保持在特定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另有学者认为恐怖症与患儿存在的素质因素有关,如个性内向、胆怯、依赖性强,遇事易产生焦虑等。经历或目睹意外事件(如车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恐怖症的诱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患儿对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产生异常强烈、持久的恐惧,明知恐怖对象对自身无危险,但无法自制恐惧与焦虑情绪,内心极其痛苦。根据恐怖对象临床上分为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特殊环境恐怖(如高处、学校、黑暗、广场等)。

(2)患儿有回避行为,往往有逃离恐怖现场的行为。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如心慌、呼吸急促、出汗、血压升高等。

三、社交恐怖症的DSM-Ⅳ诊断标准

(1)在与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必然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因而可能采取限止这个场合或为此场合所诱发的形式。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从有不熟悉人们的场合退缩出来等;(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而忍耐着;(4)这种对所恐怖情景的设法避免、焦虑或痛苦烦恼,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四、疾病治疗

需综合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包括系统脱敏法、实践脱敏法、冲击疗法、暴露疗法、正性强化法、示范法等)结合支持疗法、认知治疗、松弛治疗及音乐与游戏疗法,一般可取得较好疗效。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予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

了解了这么多和儿童恐惧症有关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我们就必须多多关注这些孩子,我们的孩子正在遭受痛苦,这是我们很关键的一点,小编在这里介绍了这么多,希望你们能够知道许多,在此希望这些孩子都是健健康康的啦。

相关推荐

儿童期情绪障碍早期症状

1.儿童恐怖症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恐惧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经任何治疗,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 儿童恐怖症根据恐怖对象可有几种: (1)对动物恐怖症: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症: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3)特殊物体恐怖症: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4)疾病恐怖症: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5)社交恐怖症: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

过分害怕打针是恐惧症的表现

儿童多数害怕打针,看到医生拿着针头就会吓得大哭。儿童这样的表现很正常,但若成人也怕打针就有问题了,尤其是不给他打针光是看见针头,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人,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打针恐惧症。 什么是打针恐惧症? 打针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个特殊类型,表现出害怕打针,如有些人(通常是男性)上医院一看到注射针,立刻瘫软在地上。这种对打针的恐惧感往往让人不敢上医院或看牙医,甚至影响医护与病患之间的关系。到1997年,医学界才将打针恐惧症归入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有些甚至会遗传。 为什么会害怕打针? 打针恐惧症最普遍的症状之

如何预防周一恐惧症 周一恐惧症的症状及原因

周日晚上对即将到来的工作厌倦,有的人甚至会因此变得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疲乏、焦虑易怒等,降低了第二天的工作效率。这是由于周末睡眠模式的变化,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使得人们星期一更容易出现忧郁或脾气暴躁等现象。

儿童社交恐惧症及其典型症状

儿童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体现了疾病对人的危害程度。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儿童生活质量在社交恐惧儿童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SADC儿童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关心和帮助。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

如何预防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它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比如,一般人与陌生人、异性接触时可能会出现腼腆、害羞、不自然、紧张或者脸红、心慌、出汗等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但也是社交恐惧的范畴,仅是一种初级表现,还不至于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如果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敢抬头正视,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参加朋友同学聚会感到紧张等刻意回避社交场合的情况,对受到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过分在意或不敢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身边的熟人甚至是亲近的家人、朋友交往时也感觉恐惧,这些就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有可能患上了社交恐

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

恐惧症原因

很多恐惧症的患者是潜意识里的自卑,尤其是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根据国外的调查,恐惧症患者的父母或同胞患神经症的较多,所以遗传因素是恐惧症的发病的原因之一。恐惧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常偏于高度内向,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信赖性强。强烈的精神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等。 1、家庭因素 父母限制子女接触社交环境也促发SP(社交恐惧)。有人认为恐惧症与人格障碍有关,Maycr- Gross则把神经症看成是人格的一种反应。杨氏⑶对 483 例神经症中48例恐惧症的MMPI模式特点分析结果

恐惧症原因

很多恐惧症的患者是潜意识里的自卑,尤其是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根据国外的调查,恐惧症患者的父母或同胞患神经症的较多,所以遗传因素是恐惧症的发病的原因之一。恐惧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常偏于高度内向,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信赖性强。强烈的精神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等。 1、家庭因素 父母限制子女接触社交环境也促发SP(社交恐惧)。有人认为恐惧症与人格障碍有关,Maycr-Gross则把神经症看成是人格的一种反应。杨氏⑶对 483 例神经症中48例恐惧症的MMPI模式特点分析结果提

恐惧症——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是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从专业角度来看,学校恐惧症并非真正的恐惧。因此,也可称为学校拒斥,其病理根源,实际上往往深深地植根于病态的母子关系。往往由于母亲需要保持对孩子持续的依恋,而使孩子正常的独立性发展中断。 只要上学的压力不存在,孩子的一切症状全消,因为正是学校成为孩子向之投射冲突的外部场所。有时候,躯体的一些小毛病会加剧这种恐惧。大部分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少年儿童都有些神经症的特征,但程度较轻,而社会适应较差,其中有少数人属于整个人格的扭曲(即人格

恐惧症复发怎么办 怎么预防恐惧症复发

可以选择哪些良性或者是中性的行为来取代原来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舒畅,情绪不要大起大落。可以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来缓解内心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