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太胖有什么危害 宝宝肥胖可能带来多种疾病
宝宝太胖有什么危害 宝宝肥胖可能带来多种疾病
1、过度喂养容易导致宝宝脑疲劳。因为吃的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相对脑供血量减少,对大脑危害越大。
2、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或积食。
3、影响大脑发育,造成智力偏低。
4、成年后的各种慢性病的高危隐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
宝宝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宝宝肥胖的原因
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4%;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上升为50~60%。可见遗传在宝宝肥胖问题上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被各种美味食品所诱惑。这些美食多为精制食品、糖果、饼干、布丁、巧克力、奶油蛋糕、果汁、冰淇淋之类的高热量食品,都会给宝宝增加额外的营养。
任何一种食物摄入量过多,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产热营养素,它们提供的能量之比应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2.5: 4~5。
不论其中哪种营养素摄入过量,都会引起宝宝肥胖。
已经摄入过多食物的宝宝本来应该多运动,但有些父母对宝宝太过关爱,怕宝宝冻着、热着、累着,总是让宝宝猫在那里不动弹。
这样一来,多余的脂肪也就不能通过运动得以消耗,因此就形成了脂肪堆积。
夏天是胖宝宝减肥的好时机
肥胖对孩子健康的3大危害
1 肢体成长受限
肥胖会使宝宝学会走路较同龄者要晚,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并容易出现膝外翻或内翻、筋内翻等症状。此外,关节部位长期负重,容易磨损而出现腿或关节疼痛。
2 智力发育迟缓
宝宝身体肥胖,体表面积增大,使得血液带氧相对不足,大脑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容易有头昏、恶心等身体不舒服的现象,长此。
3 影响呼吸系统
肥胖宝宝胸部和腹部的脂肪蓄积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脏的舒张和肺的呼吸,既妨碍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又会影响其他机能,例如肺活量减小、换气不足、呼吸困难等。
肥胖主要是由于热能代谢障碍,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能,引起体内脂肪堆积所致。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下方法判断:
·1~6个月婴儿:标准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6
·7~12个月婴儿:标准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十月龄×0.5
·1岁以上宝宝:标准体重(千克)=8+年龄×2
根据公式:(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100%,若超过了标准体重10%,可以看作超重,若超过20%就属于肥胖了。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或以上为重度肥胖。
都说"小时候胖不算胖",其实还真有那么一点儿道理。在婴儿期,由于宝宝活动范围小、睡眠时间长,吃的食物营养丰富,加上有些家长给宝宝进食不注意控制,宝宝一哭就给他吃东西,所以很容易造成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宝宝,到两三岁以后,随着宝宝活动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肥胖现象会逐渐改善。
儿童减肥误区一:不是所有儿童肥胖都能减
据专家介绍,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在让孩子减肥之前要给他的身体状况进行一个评估,也就是说看看孩子除了肥胖以外有没有其他疾病,比如下丘脑疾病、肾上腺疾病等都会导致儿童出现异常肥胖。在去除这些病因后就可以针对孩子的肥胖进行体重控制。
从临床观察来看,除小部分与疾病有关外,大多数是营养过剩"吃"出来的。临床上,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孩子正常标准的20%即可称为肥胖。
对策:夏天宝宝减肥事半功倍
为什么说夏天是孩子减肥的好时机呢?专家介绍,虽然冬天冷,更容易消耗脂肪,但是冬天孩子和大人活动都相对减少。夏季气温高,人体内的脂肪容易燃烧消耗。夏季孩子衣着单薄,便于参加体育锻炼。夏季各种瓜果、蔬菜,可以替代脂肪含量高的主食、甜品、饮料。再加上放暑假,孩子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家长如果能在此时科学、计划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进行体育锻炼,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减肥误区二:减肥是个慢过程不能用量来衡量
临床中经常有家长急于知道孩子在多长时间内能减去多少体重。其实,儿童减肥用体重绝对下降来衡量效果是不恰当的,因为孩子的身高在不断增长,如果能保持体重在一个阶段内不增加或缓慢增加,也是收到了减肥效果。在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的同时,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教育孩子不睡懒觉,不长时间坐着不动,不贪吃零食等。
对策:爬楼梯是孩子减肥的好方法
肥胖儿童适合快走、慢跑、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游泳等运动强度中等、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选择的项目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兴趣。另外,胖孩子可每天坚持爬楼梯30分钟,不必要求速度。运动减肥法必须与饮食控制相配合,因为运动后孩子的食欲会增加,但不能放任其多吃主食,两种方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显现运动减肥的功效。
胖宝宝也可能缺乏营养素
胖宝宝也可能缺乏营养素
很多人认为小胖子就是营养过剩,其实这种说法不够恰当。孩子胖可能只是能量过剩,不能代表营养素的过剩。很多胖宝宝反而更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等问题。这是因为,胖了以后,脂肪组织或细胞或储存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等,导致胖小朋友血液中的维生素D不足,而出现缺乏的症状。由于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等,缺乏后婴幼儿期更容易出现佝偻病,较大的儿童导致抽筋等缺钙的表现。同样,胖宝宝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
宝宝肥胖可能带来多种疾病
大量的研究证实,孩子太胖不但不是好事,而且需要警惕。这是因为,肥胖会给孩子惹来很多麻烦:肥胖可导致30多种疾病,让小胖子可能患上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肥胖还会导致孩子反应变慢,大脑变笨,学习成绩下降。
规范饮食别让宝宝变小胖子
孩子变胖坏处多多,怎样才能避免宝宝变成小胖子?刘长伟表示,要避免宝宝变成小胖子,一定要规范饮食。
1.准妈妈在孕期就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多咨询专业营养师,尽量避免宝宝出生时就是巨大儿。
2.宝宝0-6个月尽量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明显比人工喂养的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要低。
当然,母乳喂养也会肥胖,如果妈妈比较胖,且进食大量的含油脂的食物,乳汁中脂肪含量就会高,容易导致宝宝肥胖。因此母乳妈妈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不摄入过度的含油脂过多的食物等,注意控制饮食总能量。同时注意喂养方式,尽量直接让孩子吸吮乳汁,做到需要多少,吃不多,容易控制量,不得已时才将乳汁挤出来放入奶瓶。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则需要控制总奶量及喂养速度,宝宝需多少则喂多少,而不是拼命的灌孩子。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长胖点,使用孔径较大的奶嘴或私自将奶嘴孔改大,这种做法都需要警惕。
3.6-12月的宝宝,要合理安排奶量及辅食的量,避免过多的辅食或奶量导致总能量超标。
4.对于1岁以后的宝宝,同样需要有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方案,避免饮食合理,饮食能量既不能低,也不能过多。
婴儿肥胖症的定义是什么
儿童肥胖症的标准一般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健康儿或同身高健康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或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平均体重的20%。临床多见单纯由于饮食过多所引起的肥胖,称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健康搜索,儿童时期的肥胖症可为成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的先驱病因而它又是一个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
单纯肥胖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小儿健康健康搜索的问题之一,是当今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一种重要的疾病,肥胖的流行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应从小儿预防开始。
治疗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需要采用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健康教育贯彻始终的综合方案。儿童期不应实施所谓“减肥”或“减重”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控制目标是培养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去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期肥胖控制有四项禁忌即严禁短期快速减重严禁饥饿、变相饥饿疗法,严禁药物减重,严禁手术去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医学道德问题。
相信通过以上的详细介绍,各位爸爸妈妈们应该了解了什么是婴儿肥胖症儿童肥胖症了,在了解这些之后,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照看你的宝宝。如果你的宝宝也出现肥胖的话一定要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要任由它发展下去。现在崇尚的是一种瘦的美,过度肥胖给人的生活以及往后的人生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肥胖对婴儿的危害有哪些
肥胖会使宝宝学会走路较同龄者要晚,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并容易出现膝外翻或内翻、筋内翻等症状;关节部位长期负重,容易磨损而出现腿或关节疼痛。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骨骼中含有机物的比例大,受力容易弯曲变形。肥胖宝宝体重超标太多,就会加重下肢,尤其是下肢支撑关节的负担。下肢长期超负荷,容易造成弓形腿、平足。
如果宝宝的脑组织中含脂肪量过多,容易形成“肥胖脑”。“肥胖脑”思维迟钝,记亿力差,会严重影响宝宝智力。由于宝宝身体肥胖,体表面积增大,导致血液带氧不足,大脑经常处于缺氧状态,也容易出现头昏、恶心等身体不舒服的现象。
肥胖多伴有高血脂症、肺通气不良、心功能减弱、脂肪肝、关节炎等,这是由于宝宝胸部和腹部的脂肪蓄积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脏的舒张和肺呼吸,这既妨碍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又会影响其它机能,如肺活量减小等。
由于肥胖,宝宝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换气不足,加上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肺炎、支气管炎,严重者还会出现嗜睡、精神萎靡,形成呼吸窘迫综合征。
肥胖宝宝常存在性发育异常。男孩可致性发育提前,女孩垂体有脂肪沉积,可使其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而致月经失调,从而诱发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
肥胖可使宝宝周身性的脂肪分布过多,导致全身各种代谢障碍。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肥胖病史越长,这种代谢障碍就越严重,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肥胖宝宝和肥胖的成年人一样,同样有怕热、嗜睡、嘴馋、爱吃零食、不爱活动等习惯。他们的动作笨拙,反应迟钝,因而在集体活动中常是小伙伴们取笑、逗乐甚至是讥讽的对象。所以说,肥胖对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过度喂养宝宝易导致肥胖
过度喂养不管在婴儿期还是幼儿期都很容易导致肥胖。不要把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宝宝相互比较,认为一定要比别人的孩子胖才是健康。由于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只要精神饱满,食欲较好,睡眠正常,智力和身体发育在正常范围之内,都算健康。
我们深知运动对减肥的帮助,可你知道我们的小宝宝也同样需要运动,合理的运动对宝宝来说相当重要。虽然还不会行走,但6个月大的宝宝应该已经形成他生长需要的骨骼肌,他的主动运动虽然很少,但家长可以帮助他在通过翻滚、坐下、爬行的过程中进行被动运动。
坚持母乳喂养 不过早添加辅食
母乳所含的热量和糖份明显比配方奶中的低,吃配方食品的婴儿会吸收过多的热量,而喂母奶的婴儿体重增加更慢,以后超体重的可能性更小。一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不仅营养丰富,还能降低将来孩子肥胖的风险。
在生后3个月内避免喂固体食物。在生后4个月时,如果小儿已经成为肥胖,应注意避免继续摄人过量热卡,特别在生后6~8个月时对肥胖儿童尽量减少奶人量,代之以水果蔬菜;用全米,全面代替精米精面的制品。
及时咨询内分泌医生及营养师
如果宝宝属于肥胖婴儿,就应该及时咨询儿保及内分泌医生,对原发疾病进行鉴别,对继发性肥胖要及时治疗,有部分婴儿肥胖,特别是一些中、重度肥胖一定及早就诊进行鉴别 诊断,以免延误病情,对单纯肥胖婴儿可通过饮食调整进行矫正,同时可咨询营养师给宝宝更好地选择适合的食物。
远离垃圾食品
不要以为婴儿就不会受垃圾食品的危害。很多宝宝,甚至有些都不到1岁,就开始吃大量的软饮料,油炸食品和其他快餐。如果父母都喜欢吃这种垃圾食品而且家里又储备了很多,那宝宝学会去吃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
控制孕期体重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体重增加不能超过原有体重的25斤,超过,就容易造成胎儿过大或者孕妇肥胖。孕妈妈应该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注意参加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做一些强度不大的家务活儿,促使孕妇体内的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的脂肪,维持身体的平衡,这样才有益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宝宝衔着奶瓶或奶嘴入睡有危害
虽说给宝宝奶瓶或奶嘴也能帮助宝宝入睡,似乎避免了陪宝宝入睡的不便,但这种短期内有效的选择会产生长期的危害。
干扰宝宝自我能力的发展。记住,这种短期方案需要人工装置的帮助,这意味着有些东西会在黑暗的房间里被弄丢。找不着橡皮奶嘴的婴儿会大声啼哭,直到大人过来帮他找到这个物件。半夜喝完奶瓶里的奶或水的婴儿也会大声啼哭。因此,你就得过来找奶瓶,再冲一瓶奶(或灌一瓶水)帮宝宝入睡。
带来健康隐患。正如我在第一章提到过的,吮吸着奶瓶入睡的宝宝更容易得各种疾病,包括耳疾、蛀牙、哮喘、气喘、过敏以及过度肥胖。原因很简单:当宝宝吮吸着奶瓶入睡的时候,奶聚集在嘴里,实际上宝宝整晚嘴里都会有奶,这可能会导致牙齿变色和出现蛀牙。边喝边睡也会提高孩子患耳疾的风险。奶水会滴入中耳的咽鼓管,从而引起发炎形成耳疾。这便是选择短期方案而导致长期危害的典型事例了。虽然这是哄宝宝入睡的捷径,代价却是耳疾或哮喘,无论宝宝患其中的哪种病,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照顾才能得以恢复。
会使宝宝将食物同睡觉联系起来。睡前给宝宝奶瓶的另一个问题是最终会使宝宝将入睡同吃东西联系起来。宝宝一旦建立起饱腹(或吃喝)同入睡的联系,在以后的生活中,便会开始依赖这种策略。或许他会在入睡前大吃一顿,或许他睡前特别想吃东西,结果造成过度肥胖。我们知道,肥胖及其带来的严重的健康问题日益普遍(详见第四章), 请认真想想,你是否想在睡觉和吃喝之间建立起联系呢?
导致排便训练出现问题。睡前喝大量液体(无论是杯子里的还是瓶子里的)会使排便训练出现问题。因为,吃进去的必定要排出来,喜欢喝着奶入睡的宝宝尤其容易尿床。你会因此而在宝宝的排便训练时期面临挑战。
宝宝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肥胖会使宝宝学会走路较同龄者要晚,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并容易出现膝外翻或内翻、筋内翻等症状。此外,关节部位长期负重,容易磨损而出现腿或关节疼痛。
宝宝肥胖的危害
1、智力的影响
肥胖儿体脂过多,大量血液分布于周围组织中,加之有效呼吸量相对减少,使心、脑出现相对缺氧状态,从而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
2、心理行为和个性的影响
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和自卑等情绪变化,致使被动、退缩等个性形成;人际关系也变得敏感,形成了内向、多疑的性格。很多肥胖的儿童,就算被歧视、被欺负也选择忍气吞声,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3、糖代谢障碍
中、重度肥胖青少年,高胰岛素血症检出率达60%以上,另有约6%~7%的糖耐量异常者(糖尿病的临界状态)和3%的糖尿病患者。
肥胖儿童肝脏需合成运转的脂肪过多,不堪负重,肝脏机能失调,肝细胞内积聚脂肪,引起细胞变性,肝功能异常,因此,中重度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约40%~50%有脂肪肝现象。
为什么月龄小的宝宝吃多动少却不胖
Q:为什么月龄小的宝宝吃多动少却不胖?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月龄小的宝贝肥胖的并不多,多数宝宝都是从3、4岁开始逐渐圆乎起来的。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吃的多动的少反而长不胖?其实,月龄小的孩子虽然每天吃的多、睡的多,但他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主要是为骨骼和肌肉输入“能量”,并且小宝宝各个器官功能还在发育,所以即使吃的多也很难囤积为脂肪。而且年龄小的孩子,家长照顾的更加精细、涉及的高热量食物会相对少一些。反而是到了3、4岁以后,孩子在食物的选择上有了自己的偏好,特别是对一些脂肪量高的肉类及热量高的“洋快餐”情有独钟。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之不爱运动,热量的摄入量远高于消耗量,所以肥胖的几率大大提高。
Q:父母双方肥胖对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
虽然以上说到的3、4岁时孩子如果不注意饮食很容易诱发肥胖,但每个宝宝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和脂肪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及遗传都有一定关系,孩子父母双方如果都胖,子女长大后的肥胖率有70%—8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长大后的肥胖率有40%—50%。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三个肥胖的“危险期”需要家长格外注意,如果孩子在这个三个阶段出现肥胖,长大后肥胖就比较难纠正,三个危险期分别是:孩子出生后的三个月、出生后的第一年及11—13岁年龄段。
Q:“米其林宝宝”会随着年龄增长诱发哪些疾病?
不少小宝宝从几个月就开始出现了藕节胳膊、藕节腿,外加肚子上几层肉,白白胖胖就像个“米其林”。这种肥胖类型的宝宝,由于皮肤皱褶度深,更易诱发皮肤湿疹;随着月龄的增长,胖宝宝的呼吸容易受到影响,肺活量不太好,还容易引起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到了孩子生长发育期,肥胖还会造成孩子的性早熟,特别是肥胖的女孩,月经初潮提前对于身高会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肥胖孩子的心理疾病不容忽视。特别是学龄后肥胖儿童需要家长的心理关怀。年龄小的胖宝宝对于自己的体型还没有主观上的意识,但当胖宝宝进入了幼儿园或是小学以后,班级里其他孩子会起“小胖墩”、“胖猪”等外号,这会大大加大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Q:宝贝狼吞虎咽吃饭香更有助于成长?
肥胖宝宝减肥主要还需通过饮食治疗,在吃饭的时候家长要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习惯。不少家长在饭桌上看到孩子狼吞虎咽吃的香就很高兴,但这其实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吃饭速度太快,吃的太猛不仅对孩子的胃肠功能有损伤,也不利于孩子“减重”。孩子在饮食上要控制。在食物的选择上,低糖高蛋白的食物最佳。
小孩子很能吃怎么办
现在的宝宝营养都好,比正常的标准都高,但是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算肥胖了。宝宝肥胖会给他带来很多疾病,首先他的心、肺、脾、胃、肾及各个脏器的负荷都远远大于正常的儿童,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总有一天会出毛病,现在的小儿患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的很多,都与肥胖有很大关系。建议你在保证宝宝必要的营养下,适当控制他的饮食,尤其是脂肪类及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