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戊型肝炎治疗方法是什么
急性戊型肝炎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临床类型、合并症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1一般处理戊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摄取碳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患者不宜饮用含有乙醇的饮料。
2普通型肝炎的治疗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可酌情应用一些保肝药物,但应避免滥用。患者有明显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可静脉滴10%~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等。急性黄疸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多属阳黄,其中热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
3肝衰竭的治疗采用综合性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和电解质及能量平衡,补给白蛋白和(或)其他血制品,使用抑制炎性坏死及促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脑水肿、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
肝炎病毒就是乙肝吗
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只是其中一种,所以肝炎病毒感染不一定是乙肝。成年人感染急性乙肝60%-90%可完全康复,约10%-40%会转为慢性或者病毒携带,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丁型肝炎约70%转为慢性,甲肝、戊肝病毒感染经过治疗是可以完全康复的。
病毒性肝炎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戊型肝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中国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我们邀请专家来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问题。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专家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有如下所述几个方面。
1、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2、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3、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流行性戊肝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有关。
6、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不发展成慢性,病情多说较重,病死率2.5%。
预防戊型肝炎 需把好病从口入关
我国是肝炎大国,提起甲肝、乙肝谁都再熟悉不过,可是你知道有一种肝炎叫戊肝吗?一旦发生传染,它不仅容易引起群体性暴发,而且合并乙肝后死亡率高达70%。日前,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接嘉兴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嘉善县干窑镇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发现疑似戊肝聚集性疫情,立刻电话核实疫情,并组织专业人员紧急出动,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迅速判定本起事件是一起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暴发疫情。由此可见,预防戊肝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夏秋两季正值消化道传染病高发季节。
什么是戊肝?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是全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在常见的甲、乙、丙、丁、戊五型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发现最晚,但危害性却远高于最早发现的甲肝,病死率为1%~5%,约为甲肝的10倍。戊肝症状同甲肝相似,呈急性肝炎表现,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等。戊肝与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相比,更容易出现黄疸,表现为眼白、黏膜及皮肤组织黄染,小便呈茶褐色,重症患者会出现极度乏力、呕吐、意识不清、肝衰竭乃至死亡。
戊肝是怎样传播的
戊肝的传播途径有粪口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和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
首先,戊肝会经粪口传播(消化道传播),病人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可以通过粪便将戊肝病毒排泄到体外,外环境中的病毒污染了水、食物、食具等引起传染。戊肝病毒能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餐具、蔬菜水果、贝壳类海产品、手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其中猪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动物宿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海产品等可感染戊肝。时下流行的生吃肉、鱼或海鲜,会让戊肝病毒有可乘之机。
其次,戊肝会通过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输入带戊肝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导致感染;孕妇感染戊肝后,可引起流产和宫内死胎,还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戊肝。
另外,戊肝还会接触传播,即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传染。
如何区别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
戊肝在很多方面与甲肝相似,都是通过"粪—口"方式传播的,而且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也都有消化道症状,病程都为自限性,无慢性化症状。但和较为相似的甲肝相比,戊肝有以下6个特点:
1、戊肝的潜伏期约为2—9周,平均6周,较甲肝为长。
2、戊肝患者中青年以及老年居多,而甲肝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3、孕妇更容易患戊肝,而且孕妇感染戊肝后容易发生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和流产率高。
4、戊肝发热,出现肝肿大的情况较甲肝少见,但皮肤瘙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
5、戊肝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其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于甲肝。
6、戊肝病情并不像原来认识的那样轻,特别是老年性戊肝的病情相当严重,病人多有非常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胆道系统损伤突出,黄疸多持续加深,且黄疸期长。
预防:卫生饮食最重要
为加强人们对戊肝病毒的了解,增加戊肝防治知识,特别要提醒大家,戊肝发病年龄以中年人、老年人为主,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预防戊型肝炎,需把好病从口入关。为了预防戊肝的发生,大家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一定要管理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一些海鲜食物应煮熟烧透。尽量不吃路边上的半生不熟的羊肉串食品。不去不卫生的饭店吃饭等。
2、亲戚朋友在一起聚餐时最好使用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避免戊肝的感染。
3、防止戊肝的发生我们平时应该从小事做起,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生活用具要经常消毒。
戊型肝炎为何难预防
日前,历经14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据悉,该疫苗适宜于16岁以上人群预防戊肝,尤其推荐中老年人、孕妇、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易感人群使用。
戊型肝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发现的一种新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戊型肝炎的预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
青年人戊肝发病率最高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病人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3周内,大便中都可检测到HEV。吃了被HEV污染的食物或用了被污染的餐具就有可能患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症状也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更重,黄疸较深,淤胆型肝炎多见,病程较长,病死率为1%~4%,高于甲肝。戊型肝炎感染的人群年龄较大,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青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达3%~30%。戊型肝炎对孕妇、胎儿、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危害更大。戊型肝炎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妊娠女性感染了戊型肝炎,常导致重症肝炎,病死率高达10%~25%;原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戊型肝炎,极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75%。
病死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型肝炎暴发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球万例以上规模的戊型肝炎暴发达10余次。1978年11月初,印度克什米尔山谷巴拉穆拉地区的一条小河被HEV污染,当地饮用这条小河水的居民中275人发生戊型肝炎。新疆南部地区暴雨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人。2007年10月,非洲乌干达北部亦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至今仍未完全控制,疫情最严重的两个镇发病率高达30.9%和19.2%。
我国是肝炎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甲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甲肝和乙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戊型肝炎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1995年,我国对部分省市的调查显示,人群中HEV的感染率为9.6%;而最近的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HEV的感染率已经上升至20%~40%。据卫生部疫情公告,2002年,我国仅报告戊型肝炎6830例,而2010年发病人数达23682例,较上一年增加16.22%,死亡率增加44.44%,其病死率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居首位。
传染源复杂且人畜共患病
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传染源错综复杂。戊型肝炎病人不仅可从大便中排出病毒,造成疾病传播,还可以因水源污染造成疾病流行,更重要的是许多动物,如黑猩猩、恒河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猪、牛、羊、鹿、猫、狗、鸡、鸭等家畜家禽和大白鼠等均可感染并传播戊型肝炎。其中,猪的HEV感染率最高,达70%以上,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2007年山东戊型肝炎流行,是因为许多病人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
HEV不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由于缺乏戊型肝炎敏感的检测方法,感染者时常不能通过检测被发现。感染了HEV的孕妇还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其新生儿100%发生急性戊型肝炎。人畜共患和多种传播途径,尤其是没有戊型肝炎疫苗,成为戊型肝炎预防的难点。
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以往,戊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靠搞好饮食卫生等综合性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加强环境卫生监督和食品卫生监督,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处理人畜禽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周围环境;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加工猪肉、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半生不熟的毛蚶和海蟹等贝壳类水产品。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戊型肝炎疫苗。厦门大学的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名,进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其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认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如果戊型肝炎疫苗能像甲肝、乙肝疫苗一样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戊型肝炎流行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摘除“肝炎大国”帽子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
一般丙肝分几种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疾病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着称为非甲—戊型肝炎。最近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是否引起肝炎未有定论。甲型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性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丙型、丁型尚无疫苗。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也可以认为是类型,分五种,分别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相对来说,病情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因为一部分甲肝和戊肝患者甚至可以不用治疗自身痊愈,但是乙肝、丙肝,感染以后病情容易慢性化,一般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
患有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症状表现为: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皮疹、关节痛、高热、寒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2~6周。前期症状可有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和肝区疼痛等,一般于3周内好转。此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持续2~6周或更长。多数病例症状轻且无黄疸。
乙型肝炎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HBsAg病毒携带者,潜伏期一般为1~6个月。急性期妊娠合并乙肝与甲肝类似,但起病更隐匿,表现为皮疹、关节痛等,黄疸出现后症状可缓解。乙型肝炎病程长,5%左右的病人转为慢性。
妊娠时更易发生重症肝炎,尤其是妊娠晚期多见。其他类型的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类似,症状或轻或重。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输血引起者为2~16周。丁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20周,多与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肝炎与甲肝症状相似,暴发流行时,易感染孕妇,妊娠后期发展为重症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30%。有学者报道散发性戊型肝炎合并妊娠,起病急症状轻,临床预后较好,不需要终止妊娠。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鉴别
实验室检查发现程度不同的胆红素增高(主要是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肽酶、天冬氨酸转肽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轻微升高。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并不与肝脏损害的程度相关。
1、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产生抗HEV-IgG。国内大多数医院目前均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测定抗HEV-IgM最有临床意义,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实验感染的动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后2~6周抗-HEV阳转,3~4周达高峰,6周后降至低水平,病后5~6月63%转阴。
2、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肝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肝病毒核糖核酸(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应用基因重组戊肝病毒多肽作为抗原建立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检测血清抗- HEV。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戊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查综合诊断。确诊则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为准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国内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发病较急,病程短小,大多经1-3个月康复,一般不超过半年。但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恢复要较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要慢。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血清学、疾病过程和肝外表现等方面有一定区别,但在临床表现都极为相似。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可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发热、有或无身目黄染(发热、黄疸以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为多见)。
急性肝炎的体征以肝脏肿大(表面光滑)为主,且多有压痛或触痛,肝脏质地软或充实,仅少数患者有脾脏肿大。
急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急性肝炎白细胞常稍低和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肝功能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正常,常大于正常最高值4倍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B超:急性肝炎为肝细胞光点增粗、增强改变为主。
急性肝炎的症状与体征一般1-3个月后逐渐消失,很少有超过半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