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需要注意什么 敷贴方法讲究
穴位敷贴需要注意什么 敷贴方法讲究
进行敷贴是需要注意药物的软硬、干湿度,并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影响疗效,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疼痛或者溃烂。如果是长期敷贴者,相同穴位不可连续敷贴10以上,以免刺激时间过久,给局部造成损伤。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三九贴能治什么病 注意事项
1.穴位敷贴连续治疗三年以上,有一定比例疾病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但重要的是需经由中医师仔细辨明体质、提取适合的穴位敷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一般成人建议敷贴4-6小时,小孩则2-4小时,若贴敷处有温热感或仅有轻微之刺痛则可贴敷2小时后再将药饼取下。
3.若贴敷处有烧灼感或较为强烈之刺痛,则须立刻将药饼取下以避免起水泡(可先涂抹凡士林或植物油)。
三伏天贴三伏贴时间 贴三伏贴能打新冠疫苗吗
可以。
新冠疫苗是用于防治新冠病毒的一种疫苗,三伏贴是传统理疗方式,一个是肌肉注射,一个外用敷贴,两者并无冲突,贴了三伏贴之后是可以去打新冠疫苗的,三伏贴是将“冬病夏治”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天灸”相结合,在夏季三伏天施行穴位贴敷,用以预防和治疗虚寒性病证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三伏贴无需艾火,于人体相应的穴位敷贴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饼,致使穴位局部皮肤泛红、发疱甚至化脓,激发人体免疫调节机制,以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三伏贴怎么贴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视具体情况而定。
人体上的诸多穴位都可以敷贴,在不同的穴位敷贴有不同的养生效果,贴三伏贴前要根据个人体质和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敷贴,然后通过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经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及邪气的外驱。
强直疾病怎么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应该抓紧时间到正规的医院去治疗,患者可以试试“超导可视拔针微创疗法”是结合局部痛点介入治疗、骶疗、椎旁阻滞、侧隐窝注射、Z型针等治疗,并且结合了传统的中医疗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的几千年中医根本理论,中医外埋内渗通络疗法;通过辨证施治,治标又治本,以"埋、拔、熏、针、灸、敷、服、贴"等多种手法对身体进行综合的调理,不但加强了疗效也大大缩短了病程,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解除病痛。
三伏天如何排毒 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冬病夏治预防各种哮喘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药物外敷治疗,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咳喘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是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将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符合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发作期咳喘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咳喘病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咳喘病的发作间歇时间,达到截治病根、驱除夙根、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防治哮喘病。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以致病情反复发作,直至长大成人仍为哮喘所扰。
“冬病夏治”的方法中,以穴位敷贴最易被患者及家长接受,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敷贴的时间较短,穴位敷贴疗法的时间性要求较严,治疗时间为阳历7~8月,在头伏、中伏、下伏第一天敷贴,则疗效最佳,因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敷贴当日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品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哮喘在儿童时期的发病率很高,因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哮喘患儿进行积极的防治,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小儿皮肤薄嫩,脏气清灵,经脉穴位敏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更好于成人。穴位贴敷宜选在夏季“三伏”天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使用的穴位外敷药物,是参照古方,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药研细末,用生姜汁、香油、凡士林等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肓、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敷药后的处理
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
皮肤发红不需处理。
刺麻痒感不要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
皮肤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色素沉着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于皮肤极度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果遇到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该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患者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三伏贴可以自己贴吗 三伏贴自己贴有哪些风险
不同疾病贴三伏贴时选择的穴位有较大的区别,再加上每个人的体型存在差异,穴位也会存在差异,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不能准备的找准穴位,不但没有敷贴效果,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三伏贴敷贴时间与患者年龄以及药物的性质有关,如果自己贴三伏贴可能对药物性质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难以把控,从而容易出现水泡现象,而水泡出现后随意的处理会引起水泡破溃、发脓的后果。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使敷贴三伏贴也要通过辩证后,选择不同的药物配制后敷贴治疗。而有些人根据自己身上简单的几个症状,自我配制三伏贴,其实这样有很大的风险,不仅可能影响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