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鼻窦炎
不同类型的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部的炎症,有着较高的复发性。如果鼻窦炎复发再去治疗,那么康复起来就很困难了,所以请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必免耽误你的宝贵时间花在治疗疾病上。以下是介绍鼻窦炎的不同类型,希望你了解。
【症状解读】不同类型鼻窦炎的症状
专家指出,鼻窦生理结构复杂,可分为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各种类型的鼻窦炎出现的症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具体介绍如下:
专家解读鼻窦炎的一般症状:
1、鼻窦炎常继发于上感或急性鼻炎,这时原有症状加重,出现畏寒、发热、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适等。小儿可发生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2、多可出现-侧持续性、偶可发生双侧持续性鼻塞。
3、患者脓鼻涕增多且不易擤尽,如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时,刺激咽、喉粘膜,引起发库、咳嗽和咳痰,甚至恶心。
【症状辨别】从症状区别不同类型的鼻窦炎
1、前额部疼,晨起轻,午后重。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颌窦炎。
2、晨起感前额部疼,渐浙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这可能是额窦炎。
3、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多由筛窦炎引起。
4、眼球深处疼痛,可放射到头顶部,还出观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达可能是蝶窦炎。
专家提醒:鼻窦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鼻窦就像呼吸道的卫兵一样,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肺、气管等下呼吸道的功能,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组织,像大脑、眼睛等,如果病情严重的话,还会引起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并发症,而且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青年人的比例比较大,影响学习及工作,应及早治疗。
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全方位“击溃”鼻窦炎
据悉,该技术是利用日本olympus鼻内窥镜多视角、视野清晰的特点,直接窥视到鼻腔、鼻咽部各个细节部位,让病变部位放大若干倍显示并清晰地显示在监视器上,准确定位,精细手术。具有以下优势:
1、定点消融鼻部病变组织,使分子与分子分离,使鼻部病变组织萎缩、平复、消失或坏死脱落,新鲜黏膜再生修复,恢复黏膜光滑、红润、平整,达到根除病变、消减症状、从而达到全方位“击溃”鼻窦炎的目的。
2、安全、微创、无痛、不出血、痊愈快、无需住院,大大节省患者的就医费用。
3、一次手术治疗鼻窦炎,彻底、干净、无残留,同时避免复发的可能。
专家建议:鼻窦炎早去医院治疗,治愈起来非常快,而且也不需要你花太多的费用。然后你迟迟不去医院,自己一味乱吃药,拖延治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自身的健康为自己做个检查吧!
变应性鼻窦炎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幼婴时期,大多数患者于20岁前出现,是一个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喷嚏、鼻痒、鼻塞、脓涕、头痛是最常见的五大症状。过敏性 额窦炎,晨起感前额部疼,渐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过敏性 上颌窦炎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 磨牙疼痛。 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多为过敏性 筛窦炎引起。过敏性 蝶窦炎主要表现眼球深处疼痛,可放射到头顶部,还出观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
鼻腔内部检查显示鼻甲水肿,常呈苍白或紫色,上盖有一薄层水样粘液。鼻道可以见脓性分泌物,严重病例肿胀的鼻甲可完全堵塞鼻通道。
表现症状:
①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 ②鼻痒,鼻涕多,多为清水涕合并脓涕③鼻腔不通气,耳闷 ④打喷嚏 ⑤眼眶下 黑眼圈⑥经口呼吸 ⑦嗅觉下降或者消失 ⑧头昏,头痛
上述是过敏性鼻窦炎常见的典型症状,每个人出现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常年性发作型鼻炎的病人亦可同时出现季节性的发作。部分 过敏性鼻窦炎的病人可能同时伴有 鼻息肉,哮喘,打鼾等症状。
慢性鼻炎急性发作该怎么办
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是基于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交感神经呈相对抑制状态,而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形成一种以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点的慢性炎症。
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
慢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它与变态反应体质、鼻窦引流受阻、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都有密切关系,多数病人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昏、精神不振、易疲倦、记忆力下降等,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流脓、流鼻涕、嗅觉不灵等, 并可分肺气虚寒型和脾气虚弱型两种类型。
肺气虚寒型:鼻塞,多粘脓性涕,嗅觉减退,稍遇风寒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疲倦、气短、头晕,或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脾气虚弱型:鼻塞,多粘脓性涕,嗅觉减退,少气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苍白,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怎么办
非啉斯是目前认为解决慢性鼻窦炎问题的最佳方法,它富含的草本成分能直接渗透进鼻窦开口处,消除因鼻息肉引起的鼻窦开口阻塞,使其与外界相通,从而有效防止了鼻窦的感染。非啉斯还会在鼻窦处形成一道自我防护系统,提高鼻腔内的免疫能力,使得细菌无法侵入,从根本上为患者解决慢性鼻窦炎。
中医治疗鼻窦炎需内外兼治
第一、中药内服治疗
1.鼻流多量黄白粘涕,伴发热恶寒,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数或浮数的鼻窦炎患者,为肺经风热。宜疏风清热,芳香通窍。故中医治疗鼻窦炎用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芷15克、薄荷6克、黄芩10克、玄参15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
2.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有臭味,伴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的鼻窦炎患者,为胆府郁热。治疗宜清泄郁热,利湿通窍。所以中医治疗鼻窦炎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2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甘草3克、连翘20克、苍耳子10克。
3.鼻流黄浊量多,涓涓长流,头重胀而痛、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者,为脾经湿热。宜清脾泻热,利湿祛浊。方用加味四苓散(经验方):猪苓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可加苍耳子10克、连翘30克、黄芩10克、白蔻仁6克、霍香6克。
4.鼻涕粘白而量多,无臭味,每遇风冷则加重,伴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的鼻窦炎患者,为肺气虚寒。宜温补肺气,疏散风寒。故治疗此类型鼻窦炎用温肺止流丹加减: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6克、甘草3克、桔梗10克、鱼脑骨10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丁香6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
5.鼻涕粘白或粘黄而量多,无臭昧,头重眩晕,肢倦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簿白,脉缓弱的鼻窦炎患者,为脾气虚弱。中医治疗鼻窦炎需内外兼治?宜健脾益气,清利湿浊。所以治疗此类型鼻窦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砂仁6克、苡仁10克、莲肉1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0克、黄芪10克、泽泻10克、白芷10克。
第二、中医外治鼻窦炎的方法
1.滴鼻:滴鼻灵、21%牡丹皮液,每天滴鼻3~4次,每侧鼻腔滴l~2滴。或蜂蜜清汁加冰片少许,滴鼻,每日2~3次可有效治疗鼻窦炎。
2.吹鼻:冰连散(黄连、辛夷花、冰片),鱼脑石散(鱼脑石、辛夷花、细辛、冰片)吹鼻,鼻窦炎患者每日3~4次。
3.塞鼻或涂鼻:孩儿茶60克、鹅不食草30克、冰片15克,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涂鼻或塞于鼻中,每日2~3次。或儿茶研细面用香油调成膏涂于鼻内,每日1~2次可有效缓解鼻窦炎。
4.穴位注射:取肺俞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毫升每周二次。
5.鼻窦穿刺冲洗灌注法:适用于上颌窦炎。方法:按常规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出窦内积脓,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偏热的鼻窦炎患者注入鱼腥草液2~3毫升;偏寒者注入鼻窦灌注液(黄芪10克、淫羊藿10克、桂枝6克、当归10克、辛夷10克、白芷10克、薄荷6克、野菊花10克、栀子10克,水煎,过滤,浓缩。)每周二次。
额窦炎怎么形成的
患了急性额窦炎,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或嗜睡、周身不适、畏寒、发烧等全身症状,发病急剧而严重;伴随出现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头痛等局部症状;局部痛及头痛有其特点:病初起时,你可出现全头痛或眼眶跳痛,随后觉眼眶内上角和前额部疼痛,发病早期的头痛呈规律性发作,即患侧前额部疼痛,常在早晨起床后开始渐加重,中午最剧烈,午后逐渐减轻,夜间渐消失。如果炎症未消失,每天的症状将以同样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十余日,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在人体直立时,额窦的窦口位于底壁,像一个倒置的细口瓶子,当晚间平卧睡眠时,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不易排出,积聚于窦底,在经窦口缓慢排除的过程中,窦内便会形成负压,甚至真空,再加上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便会产生所谓"真空性头痛",晨起至午后因人体一直处于直立体位,重力帮助额窦内的脓性分泌物渐渐向下排空,头痛现象渐缓解。急性额窦炎时,额部及上眼睑处可红肿,眼眶的内上角有压痛和扣击痛;鼻腔检查:中鼻甲前端粘膜多有明显红肿,中鼻道可有脓液。慢性额窦炎时,其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可轻缓或不明显。
单发性的鼻窦炎相对少见,有时会和其它鼻窦共同发病,均称做鼻窦炎或者副鼻窦炎,为更深的了解各种类型鼻窦炎的特点,现分别列出(也可点击观看其它鼻窦炎类型:上颌窦炎,筛窦炎,蝶窦炎)
额窦( frontal sinus)位于筛窦前上方,额骨内外板之间,左右各一。窦的大小及形状极不一致,但基本上为一三角锥体形。眶的内上角为额窦底部,骨质最薄,急性额窦炎,此处压痛明显。额窦向下开口于一个称做筛漏斗的结构。
急性额窦炎(acute frontal sinusitis)前额周期性头痛,晨起开始,逐渐加重,中午最重,午后渐轻直至消失,次日又复如此,这种周期性、定时性头痛是其主要特征。触诊时宜用食指尖压眶内上角的眶顶部,即额窦底壁处有明显压痛,但注意勿以压及眶上神经引起不适而误诊。炎症较重时,患侧额部皮肤及上眼睑亦可肿胀。鼻腔检查见患侧中鼻甲前部明显红肿,中鼻道前端有脓性分泌物存留,擦拭后不久又可窥见。
慢性额窦炎(chronic frontal sinusitis)常与前组其他鼻窦炎合并存在。检查可见中鼻甲肿胀、肥大或鼻息肉样变,以前端为明显,中鼻道前上部有脓液,可认为来自额窦。X线鼻窦正位和侧位摄片或者CT可明确诊断。
急性额窦炎的治疗请参照急性鼻窦炎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抗生素和滴鼻药物治疗。
慢性额窦炎的治疗请参照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鼻内窥镜手术通过开放额窦开口而治疗慢性额窦炎,慢性额窦炎还可以使用置换疗法。
中医方法怎么治疗鼻窦炎
鼻流多量黄白粘涕,伴发热恶寒,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数或浮数的鼻窦炎患者,为肺经风热。宜疏风清热,芳香通窍。故中医治疗鼻窦炎用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芷15克、薄荷6克、黄芩10克、玄参15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
鼻流黄浊量多,涓涓长流,头重胀而痛、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者,为脾经湿热。宜清脾泻热,利湿祛浊。方用加味四苓散(经验方):猪苓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可加苍耳子10克、连翘30克、黄芩10克、白蔻仁6克、霍香6克。
鼻涕粘白而量多,无臭味,每遇风冷则加重,伴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的鼻窦炎患者,为肺气虚寒。宜温补肺气,疏散风寒。故治疗此类型鼻窦炎用温肺止流丹加减:人参10克、荆芥10克、细辛3克、诃子6克、甘草3克、桔梗10克、鱼脑骨10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丁香6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
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有臭味,伴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的鼻窦炎患者,为胆府郁热。治疗宜清泄郁热,利湿通窍。所以中医治疗鼻窦炎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2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甘草3克、连翘20克、苍耳子10克。
鼻涕粘白或粘黄而量多,无臭昧,头重眩晕,肢倦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簿白,脉缓弱的鼻窦炎患者,为脾气虚弱。中医治疗鼻窦炎需内外兼治?宜健脾益气,清利湿浊。所以治疗此类型鼻窦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砂仁6克、苡仁10克、莲肉1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0克、黄芪10克、泽泻10克、白芷10克。
副鼻窦炎的类型
副鼻窦炎类型,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鼻渊”等范畴。其病是因外感风寒、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经湿热、肺脾气虚等所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肺经风热型:证见算塞,鼻涕黄或粘白、量多,发热恶寒,头痛,咽喉不利,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胆府郁热型:证见鼻塞,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有臭味、嗅觉差,头痛及患处疼痛剧烈,并有发热,口苦咽干,烦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脾经湿热型:证见鼻涕黄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差并见发热,头重如裹,体倦肢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肺脾气虚型:证见真塞较重,鼻涕粘白或黄稠量多,嗅觉差,头晕头胀,短气乏力,咳嗽痰白,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5.瘀热互结型:证见鼻塞,流浊涕有腥臭味,量多色黄,不闻香臭,伴头痛、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慢性咽喉炎应该如何治疗
1.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治疗全身性疾病,治疗鼻窦炎。注意营养,增强体质锻练。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在有粉尘或刺激性气体环境中工作者应戴口罩。
2.根据不同类型的咽炎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局部可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淡盐水漱口,各种含片含服。金嗓利咽丸、乐频清口服等,多饮水。
3.不随便使用胖大海冲服。
4.肥厚性咽炎可以应用激光烧灼或者微波凝固。
5.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对干燥、干咳等症状有一定的好处。
过敏性鼻窦炎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幼婴时期,大多数患者于20岁前出现,是一个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喷嚏、鼻痒、鼻塞、脓涕、头痛是最常见的五大症状。过敏性额窦炎,晨起感前额部疼,渐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过敏性上颌窦炎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多为过敏性筛窦炎引起。过敏性蝶窦炎主要表现眼球深处疼痛,可放射到头顶部,还出观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鼻腔内部检查显示鼻甲水肿,常呈苍白或紫色,上盖有一薄层水样粘液。鼻道可以见脓性分泌物,严重病例肿胀的鼻甲可完全堵塞鼻通道。
表现症状:①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 ②鼻痒,鼻涕多,多为清水涕合并脓涕③鼻腔不通气,耳闷 ④打喷嚏 ⑤眼眶下黑眼圈⑥经口呼吸 ⑦嗅觉下降或者消失 ⑧头昏,头痛上述是过敏性鼻窦炎常见的典型症状,每个人出现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常年性发作型鼻炎的病人亦可同时出现季节性的发作。
部分过敏性鼻窦炎的病人可能同时伴有鼻息肉,哮喘,打鼾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