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危害及预防
肝吸虫危害及预防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西横县的零先生吃了20多年鱼生,现在查出得了肿瘤,零先生患病肝脏上手术切除的部分,通过肉眼就可看到上百条如同瓜子仁状的肝吸虫,而它们是零先生吃鱼生进入到肝脏内的。消息一出,立即让很多爱吃生鱼片的食客们大惊失色,但也有部分食客表示只吃过一两次鱼生,在得知肝吸虫的危害后,就一直犹豫自己该不该到医院检查,“我只吃了一两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被感染吧。”像这样抱侥幸心理的食客并不少,而实际上只吃一片鱼生都有可能感染肝吸虫,区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所曾经做过实验,将指甲盖大小的生鱼片用消化液进行分解后,发现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肝吸虫囊蚴。
近年来,在武鸣、横县、宾阳等地的肝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2010年,武鸣县的监测显示:肝吸虫感染率近50%。相对上世纪90年代的31.80%增加了1.5倍。横县从1992年的14.4%上升至2002年的28.78%,2011年基线调查为53.54%,平均10年近2倍递增。2012年,疾控部门在横县8个乡镇进行局部调查,男性的感染率达到了71.33%,女性的感染率达到了34.06%,也就是说,在这8个乡镇里,10名男性中就有7名感染了肝吸虫。
广西区内肝吸虫病的高发与广西的地域与饮食习惯有关。春末夏初,广西邕江流域沿江两岸和以南宁为中心周边的居民均有吃鱼生的习惯,其中横县鱼生名气最大,广西旅游部门把横县鱼生列为广西“十大名菜”之一。除了横县鱼生名气大之外,扶绥县、玉林等地还曾举办鱼生节,吃鱼生在广西很是时髦,一些原来不吃鱼生的地方桂林、柳州也出现鱼生馆。然而鱼生馆的扩张也方便了肝吸虫病的传播。而感染率的快速上升,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吃鱼生的人越来越多。10多年前,当地人只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才能吃到鱼生,现在是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
人会感染肝吸虫,是因为吃了带虫的鱼。鱼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有调查显示,在邕江里的鱼,肝吸虫带虫率约为10%。因此,从水系分布来看,邕江流域居民的肝吸虫病感染率最高,其次是左江流域。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野生淡水鱼比养殖的鱼更安全,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据了解,从监测结果看,河里的鱼肝吸虫感染率要高于养殖的鱼。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水体的清洁有关,比起养殖场所,河流、水库等大环境的水体难以彻底清洁,更容易滋生寄生虫。
肝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成虫会从囊壁中破壳而出,在肝胆管“安家”,在人体里存活的时间可达到20-30年。其实,用90℃的热水,几秒钟就能杀死肝吸虫的幼虫,可是吃货们偏偏就爱那一口生鲜。因此,老食客们总结出一套“杀虫吃法”:吃鱼生时要喝高度白酒,蘸芥末,嚼大蒜,实在不行喝点醋。疾控人员为此专门做过实验,用52度的白酒、大蒜、酱油、芥末、醋等,把肝吸虫幼虫泡在里面,两小时后依然存活着。这是因为囊蚴的外面有一层囊壁,把幼虫给保护起来了,酒、醋、辣椒等很难渗入虫体,所以起不到杀虫的作用。
肝吸虫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以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出现侏儒症。
因此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到医院去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由于大便检验的局限性,虫卵不容易找,所以患者和检验师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只有找到肝吸虫卵才可以确诊肝吸虫病,也可通过B超、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上肝吸虫病不要自己买药治疗,应该到医院去找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肝吸虫病我们就一定要注意:1、不吃“鱼生”,即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2、家庭主妇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3、厨房里的生、熟厨具一定要分开使用。
肝吸虫病会传染吗
一般感染肝吸虫病与居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着密切关系,广东部分地区如顺德、南海、三水等地居民有吃鱼生和鱼生粥的习惯,很容易感染肝吸虫病,此外,生熟砧板无分开,盛生鱼的器皿盛食,食生葱、生芫茜,饮生水等也可受感染。
肝吸虫病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染。肝吸虫病不会进行人与人之间传染,人只是中间宿主。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的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然后再侵入淡水鱼或者小虾的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它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 肝吸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但它不是37种法定传染病之内的。
肝吸虫病症状
肝吸虫病症状有哪些及如何诊断?
肝吸虫病症状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宿主成虫不断排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肝吸虫卵是人体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虫卵形态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时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小鱼小虾或生鱼片没有煮熟的鱼虾以及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发病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
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免疫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较明显的肝吸虫病症状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现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
肝吸虫病症状
肝吸虫病就是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好多人现在都喜欢吃一些外国菜,例如日本的生鱼片,还有美国的牛排,但是往往这些食物里面就含有大量肝吸虫病的致病病菌。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即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证。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患者易疲劳。粪便中可检出虫卵。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24%~96.3%的患者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严重感染者常可呈现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26天。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达39℃以上,呈弛张热。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
目前医学上对治疗肝吸虫病没有特殊的方法,现在的治疗一般都是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以驱虫为目的,可见肝吸虫病的危害性是有多大。所以朋友们最好还是不要吃那些生的食物,虽然很美味,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这样的行为而导致身体染病,而且很多时候的治疗很困难,就比如上面说的肝吸虫病。
怎样预防肝吸虫病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的卫生,可以降低患肝吸虫病的概率。所以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生活,我们需得多多注意各种卫生了。那么肝吸虫病有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及病畜,及时对其进行彻底治疗,清除传染源。
2.搞好饮食卫生,不吃生鱼虾及半生鱼虾。
3.切生熟食品的刀、板及洗涤用具、容器等要分开,不能混用。
4.剖制完生鱼虾的器具一定要彻底清洗及消毒,拿过鱼虾后将手消毒干净。
5.大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自觉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鱼喂猫、犬。
6.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是保护人民健康、减少传染源的积极措施。治疗药物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为首选药。
7.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此外,结合生产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鱼塘,对杀灭螺类有一定效果。
患了肝吸虫病有可能会引起的并发症:胆管阻塞、胆汁滞留、胰腺炎
肝吸虫病不是不可以预防的,在很多人的眼里,它不是太危险的疾病,但是等到了严重时却追悔莫及。其实肝吸虫病是可以完完全全的预防的,只要多注意饮食卫生等,那么患病不就是离我们远去了吗?我们得到了一个健健康康的好身体。
生鱼片中的寄生虫
许多人喜欢吃“鱼生”,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食肆也以“鱼生”鲜美招徕食客,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叫做囊蚴,具有厚厚的壁的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三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
因此,吃“鱼生”,吃用酱料拌过的生的鱼片,或者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的。
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可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部分出现胆囊炎、胆道梗阻,少数人会发展到肝硬化。
肝吸虫病能治好吗
肝吸虫病也叫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能够完全治好肝吸虫病了。
但是重读肝吸虫病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的并发症症状,如胆囊炎、总胆管堵塞、肝硬化等,需要另外特殊治疗。
烧烤寄生虫 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
顺滑入口的生鱼片,是吃货一族的最爱。痛快了嘴,担心受累了肝。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日本、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日本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而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
肝吸虫虫体大小为5~10毫米,而人的肝脏约两个手掌大小,不及时排虫,肝脏就会挤满肝吸虫,多则数百条甚至上千条。他曾看过一个教学视频,肝吸虫患者的肝脏密密麻麻的都是蠕动的虫子,真是触目惊心。而且虫子在其中繁衍、死亡,死亡的虫子通过胆汁流到胆囊,会阻塞胆管,导致胆囊炎等胆道病变。而留在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
建议:一般来说,淡水鱼中更易有肝吸虫卵,少吃淡水鱼的鱼生,而吃三文鱼等海鱼,也要选择切鱼时“一种鱼一个砧板”的饭店,因为可能厨师在切完淡水鱼后,刀和砧板沾上虫卵,再切三文鱼等海鱼,就把虫卵“人工移植”到海鱼上。
醉虾易引发食源性传染病
由于肝吸虫的虫卵在较低的温度下仍能存活,因此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醉虾、醉蟹。尽管这些食物在制作中要放入酒、盐等多种作料,但仍不能将虫卵杀灭。有人认为酒可以杀菌,也可以杀灭肝吸虫卵,吃醉虾、醉蟹时多喝点酒就没事了,这是非常错误的。
所谓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我国南方地区的居民历来有“吃生”的习俗,把活虾、活蟹等放在酒里蘸一下“醉吃”,这样虽然保留了鲜美的味道,却也让其中的肝吸虫有机会进入体内。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的肝吸虫病感染者已经达到了1249万,其发病率甚至赶上了病毒性肝炎。肝吸虫对人体的危害除了损害肝脏和胆囊外,还会导致全身多种循环系统出现各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会发展成胆结石、胆管癌、肝硬化和肝癌。
由于肝吸虫的虫卵在较低的温度下仍能存活,因此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醉虾、醉蟹。尽管这些食物在制作中要放入酒、盐等多种作料,但仍不能将虫卵杀灭。有人认为酒可以杀菌,也可以杀灭肝吸虫卵,吃醉虾、醉蟹时多喝点酒就没事了,这是非常错误的。
既然如此,南方人吃了多年的醉虾、醉蟹,真的不能再吃了吗?也不尽然。肝吸虫主要存在于淡水生物中,如果实在想吃,最好用海产的虾、蟹制作。海水中是没有肝吸虫的,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吃淡水鱼、虾、蟹时,一定要加工熟透,不要用生鱼、生虾喂小动物,以免传播疾病。
吃鱼4种禁忌
空腹吃鱼——导致“痛风”
不少人喜欢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吃生鱼片——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
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民间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肝吸虫病的危害
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
重度感染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胆管出现局限性的扩张,管壁增厚。大量的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此外,国内外一些资料不断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吃鱼生一定要小心肝吸虫病
感染科主任郭文介绍说,广东省肝吸虫的感染率5.36%,约有500万肝吸虫病人。近年来人们对肝吸虫病的危害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如何及时正确的治疗肝吸虫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仅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接诊的肝吸虫病人来看约有46%没得到正确的治疗,不少因此耽误了病情。
医院自从上月底开展全省首个肝吸虫专科门诊后,来看肝吸虫病的人增加了许多。不少人都是单位体检抽血发现肝吸虫抗体阳性,但是偏偏验大便却找不到肝吸虫卵。郭文主任说,这些人大多有吃“鱼生”的经历,而且都会以为新鲜的鱼肉用酱料和醋拌过,肝吸虫就能被杀死。
他说,许多人喜欢吃“鱼生”,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食肆也以“鱼生”鲜美招徕食客,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叫做囊蚴,具有厚厚的壁的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三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
因此,吃“鱼生”,吃用酱料拌过的生的鱼片,或者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的。
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可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部分出现胆囊炎、胆道梗阻,少数人会发展到肝硬化。
郭主任说,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到医院去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由于虫卵不容易找,所以患者和检验师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只有找到肝吸虫卵才可以确诊肝吸虫病。患上肝吸虫病不要自己买药治疗,应该到医院去找感染科医生,在医生的监控下用药。
为了预防肝吸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
1、不吃“鱼生”,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家庭主妇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
3、厨房里的生、熟厨具一定要分开使用。
4、不要用生的鱼、虾去喂狗、猫。
肝吸虫后期发展成肝癌
可在体内生存二三十年
被感染三成人无症状
晚期会演变成肝硬化
“如果发现太晚就容易发展为肝硬化。”中山市人民医院肝病专家黄丹平告诉记者,肝吸虫病发现得早并无太大危险,通过服药,一般3天就能基本上把虫清除干净,同时可以配合吃些护肝药和驱虫药。“关键是要发现及时”他说,如果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治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据介绍,患有肝吸虫病的人,无明显自觉症状的人占34.2%;有症状体征的人达到65.8%。早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中期:肝区痛、黄疸、上腹部疼痛、肝区隐痛、肝肿大、胆囊炎、胆结石。
到了晚期后就会出现肝硬化、腹水、肝(胆管)癌、侏儒症(儿童)等。如果不治疗,肝吸虫可以在人体内生活20~30年。因此,黄丹平提醒读者,食物最好是煮熟之后再食用,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肝吸虫。
常规体检可以查出
早期发现并不危险
“中山、顺德的肝吸虫病人较多”,黄丹平告诉记者,肝吸虫病的感染同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经常食用生鱼片的人群感染肝吸虫病的几率要高得多。
而中山、顺德两地的居民有食用生淡水鱼的习惯,所以感染率要比其他地区更高,广东是肝吸虫病的高发病率省份,整个广东都有感染肝吸虫的人群存在。他介绍说,肝吸虫病的检查并不复杂,通过肝吸虫抗体检查和大便检查便可以查出。
“一般来医院看此病的病人,大部分是在常规体检时查出,也有一部分市民因为周围的人都查出肝吸虫病,自己担心被感染前来进行检查,之后果然查出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