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烂牙根”入脑 引发脑脓肿

“烂牙根”入脑 引发脑脓肿

“烂牙根”入脑导致脑脓肿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疼真的不是病吗?记者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牙病确实不以为然,疼的时候固然咬牙切齿,但是疼痛一过,只要还能吃饭,立马就把牙病抛到九霄云外。口腔疾病不仅使很多老年人深感失去牙齿而无法咀嚼的痛苦,其致病菌还可以引起或加重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关节病及并发症,严重危害全身健康。同时,它还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事实上,口腔亚健康已成为身体亚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

“不肯拔烂牙,其病毒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从而导致脑脓肿!”几年前她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例,患者经常患牙痛,但是每次到口腔科看病,医生劝他拔牙,他都很紧张,害怕拔牙太痛,只是吃点止痛药了事。后来,这位患者要参加一个重要考试,考前比较紧张,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发烧症状,到医院没多久就昏迷不醒。一开始医生以为是压力大引起了高血压,给他做了降压处理。但奇怪的是,血压降了患者仍未好转。之后,医生对他进行抽血检查,发现患了“菌血症”——也就是败血症的前期症状。与此同时,患者脑部ct发现颅内有一块“不明物体”。进行开颅手术后,医生才恍然大悟,其脑部“不明物体”根本不是之前怀疑的肿瘤,而是感染引发的脓肿。到底是什么引发感染呢?经过专家会诊,一致确认祸根原来就是患者屡次都不肯拔掉的“烂牙根”。

中耳炎的具体危害

1、中耳炎一方面很容易拦截了源的传入,造成耳腔内表里内压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成长鼓膜会穿孔;另外一方面,会导致听骨链的受损,声响缺少有用的传导从而导致耳聋,危害zui大的是炎症会侵入到颅内,毁坏听神经中枢造成听力的彻底损失。

2、胆脂瘤型与骨疡型中耳炎会都有损坏骨质的因素,如果骨壁腐化,传染会直接入侵颅内,致使脑膜外,脑膜,脑实质的传染,部分造成脓肿。而脓肿凡是有大脑颞叶脓肿与小脑脓肿。此范例并发症很是严重,若不实时诊治,会因为脑疝或脓肿进入脑室,造成脑室炎与爆发性满盈性脑膜炎,终极致使患者死亡。

3、当中耳炎产生的炎症进入大脑内,会激发脑膜炎等康健问题,粉碎大脑这个人体“司令部”,那对人体的风险是致命的,像人体瘫痪、彻底失明都有大概。侵入脸部则会造成面瘫,口眼倾斜。

中耳炎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1、诱发鼓膜穿孔,导致听力下降

中耳发炎后,会造成患者耳腔的内外压不平衡,长期发展还导致鼓膜穿孔,听骨链受到损害,声音无法传导至大脑中枢,使患者听力下降;当炎症发展至大脑时,就会破坏听力神经中枢,使听力彻底损失,产生耳聋。

2、造成面瘫

人体的耳、鼻、口、脑、面部等五官是相连的,所以当中耳炎的炎症进入到大脑内时,会引发脑膜炎、脑膜外脓肿及脑脓肿等健康问题,破坏大脑这个人体“司令部”,那对人体的危害是致命的,像人体瘫痪、完全失明,这都是有可能的。侵入面部则会造成面瘫,口眼歪斜。

3、造成颈部大血管出血

引起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4、引发迷路炎

一些中耳炎患者有时会有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这其实是炎症沁入内耳后引发的迷路炎,如此长下去会损伤人体的五脏六腑。

5、引发脑膜炎

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具有侵蚀破坏骨质的因素,一旦鼓室盖骨壁腐蚀,感染可经此进入颅内,引起脑膜外,脑膜,脑实质的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常见的有大脑颞叶脓肿和小脑脓肿。这种并发症是很严重的,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因脑疝形成或脓肿破入脑室,引起脑室炎和暴发性弥漫性脑膜炎而死亡。

6、引发中耳癌

对于中耳炎流的脓液,若不及时处理的话,其里面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长此以往,会引发中耳癌。中耳炎不仅影响耳部听力,而且会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脑脓肿该怎样治疗

(一)内科冶疗

对于多发性小脓肿、位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脓肿,或病人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后均可用内科冶疗,包括应用抗生素及降颅内压药物。应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毒联合用药,对严重感染看可同时行鞘内给药。内科治疗期间必须作CT随访。

(二)手术治疗

1.穿刺抽脓术:适用于单房单发大的脐脓肿。年幼或年老体弱者额顶颞叶的脑脓肿,如患儿囟门尚未闭合,可经前囟侧角对准脓腔穿刺抽脓。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局麻或全麻下,颅骨钻孔,插入脑针穿刺抽脓。插入脑针后,要用无菌纱布或棉片盖住切口,以防脓液外溢污染伤口。脑针以血管钳暂时固定在最适宜深度的位置上,要防止脱出脓腔或刺破对侧脓腔壁。直到冲洗液中无明显脓液为止。抽后注入抗生素,待15分钟后抽出多余的液体,再注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于多余气体排出后拔出脑针,缝合切口。在无CT检查条件时,可摄取头颅正、侧位X线平片,可在平片上看清脓腔的位置及大小,为下次手术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穿刺可隔一周进行一次,共进行2~3次,到治愈为止。只允许同一术者进行,中途不得换第二个术者。

2.导管引流:适用于小脑幕上表浅的脓肿。一般引流6~7天,脓液减少或不再有脓液流出时可拔管。

3.脓肿切除术:适用于多房或肉芽肿样的脑脓肿,经穿刺不能治愈的脑脓肿亦可手术切除。如遇脓肿较大,可先插入脑针将脓液大部抽出,小的脓肿也可以不抽脓直接将脓肿切除。要避免脓肿破裂和脓液外溢,否则术后脓肿将复发。

脑脓肿的成因有什么

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

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 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多发生于额叶底部,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多为混合菌感染。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

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多为混合菌。

3.外伤性脑脓肿

为化脓性细菌直接由外界侵入脑内所致。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脑脓肿的诊断分析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

外伤性脑脓肿的诊断大多依靠特殊性辅助检查,因为当脓肿局限之后,病人不仅没有体温升高,而且脑脊液检查也往往无异常发现,或只有少量白细胞的增多也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颅骨X线素片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碎骨片或异物存留。脑血管造影对体积较大的脑脓肿,造成脑中线结构移位,血管有抱球状无血管区,或有脓肿壁毛细血管出现“涂染”现象,都有利于明确诊断。

CT扫描无疑是最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既可显示脓肿的大小、部位,又能看到脓肿的多少,有无分隔、积气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化扫描来了解脓壁的厚度,从而估计脓肿的期龄,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MRI检查更有其独到的优点,不仅在脓肿形成期,于T2加权图像上能显示坏死区周围的属特征性的低信号带,而且在脑炎期也能根据T1和T2弛豫时间的变化,作出早期诊断。

脑脓肿是什么引起的

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

脑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

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他多为混合菌。

3.外伤性脑脓肿

为化脓性细菌直接由外界侵入脑内所致。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4.隐源性脑脓肿

指病因不明,临床上无法确定其感染源。可能原发感染灶和脑内继发病灶均较轻微或机体抵抗力强,炎症得到控制,未被发现,但细菌仍潜伏于脑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即可发病。因此,这类脑脓肿实质上为血源性脑脓肿,此类脑脓肿在全部脑脓肿中所占的比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无CT检查之前诊断困难,常易误诊。

小孩抽风是怎么引起的 颅内感染所致

小孩突然抽风,且持续时间长,病情凶险,也可能是颅内感染所致,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主要是细菌或者病毒直接的随着血液进入到大脑引起的脑膜感染,造成脑部的相应功能障碍,出现抽风。

Tips:颅内感染往往病情严重,需要紧急入院抢救治疗。

脑脓肿的病因

感染(60%):

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偶有多发或多房性,多为混合菌感染,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心血管系统病变(10%):

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绀型,往往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凝功能亢进,由于病儿有动静脉血沟通,周围静脉血一旦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即可直接传入脑内形成脓肿,经动脉播散的脓肿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的脑白质或白质与皮质交界处,故好发于额,顶,颞叶;而位于面部的感染灶好发于额叶,致病菌以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创伤(8%):

外伤或手术清创不彻底,不及时,有异物或碎骨片存留于脑内,可在数周内形成脓肿,少数可在伤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形成脓肿,一般3个月内引起的脓肿称为早期脓肿,3个月以上称为晚期脓肿,脓肿多位于外伤部位或其邻近部位,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菌。

其他因素(5%):

近年来因免疫功能损害引起的脑脓肿的报道日渐增多,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脑脓肿。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脑实质后,其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但三者之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各阶段并无明显界限之分,发展过程因病源,菌种不同以及个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同。

1、急性脑炎期(感染后1~3天)

指早期病原菌侵入脑实质24h后,在局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病灶中心有坏死,病灶周围血管外膜鞘有炎性细胞渗出,局灶脑组织破坏,继而液化,可形成多个液化灶,病灶周围白质出现水肿,附近脑膜也可出现炎症反应,但部位不一定与病灶部位相对应,此期临床上除局灶症状,全身炎症反应外,也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并可出现脑脊液的炎症改变等。

2、化脓期

脑实质内炎性病灶进一步坏死,液化,融合形成脓液,逐渐扩大形成脓腔,根据病灶范围可形成单发或多房或多发脓腔,此阶段脓腔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或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周围的脑组织可有水肿反应,但脓肿壁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炎症开始局限,全身感染症状也趋于好转,但局灶占位效应也趋向明显。

3、脓肿包膜形成期

此期炎症进一步局限化,即脓肿周围包膜形成,包膜内层主要为脓细胞和变性的白细胞,中层为纤维组织增生的肉芽组织,外层为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早期形成的为薄层包膜,进一步逐渐形成明显的脓肿包膜,脓肿多为单发,但也可以是多房,散在不同部位的多发脓肿少见,包膜形成的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致病菌种类,毒性,对抗生素的反应及个人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脓肿所在部位等,如耳源性脑脓肿,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形成包膜,形成时间也短,若致病菌为厌氧菌,包膜形成即较困难,另外,若病灶处于脑室或脑干附近,则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也较重,即包膜尚未形成良好,病情已危重。

脓肿一旦形成即为占位病灶,脓肿周围有脑水肿,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移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小脑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压迫脑干和进一步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另外由于脓液逐渐增多,脓腔压力加大,可导致脓腔破溃,使脓液扩散,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室炎,造成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脑脓肿还可合并局限性脑膜反应,表现浆液性脑膜炎,蛛网膜炎,个别脑脓肿可同时合并硬脑膜下脓肿和(或)硬脑膜外脓肿等。

脑脓肿严重吗

耳源性脑脓肿为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所并发的脑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有90.7%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尤其多并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约占脑脓肿发病的80%。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脑脓肿的途径,主要是邻近脑部直接感染,通过骨质破坏区或经正常解剖通道及未闭合的骨缝侵入颅内,形成脑脓肿,以大脑颞叶及小脑多见。少数可经过血液循环途径引起脑部感染,形成远处部位的多发性脑脓肿。

耳源性脑脓肿的临床表现较复杂,除中耳乳突炎症状外, 还有不同部位脑脓肿的症状与体征。尤其是抗菌素的应用及其它颅内并发症的存在,使脑脓肿的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是造成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如果患者有长期耳流脓史,又突发流脓增多或减少、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本病可能;如果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行乳突根治术后症状缓解,但1~2周后又出现症状加重,特别是精神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应高度怀疑术后耳源性脑脓肿。文献报道,约5%中耳炎术后并发脑脓肿。

相关推荐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症状

1、初期症状:病损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口周唇部结膜角膜及生殖器局部,开始有灼痒紧张感。随即出现红斑,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簇集性小水疱群,疱液清彻、透明,后来变混浊擦破后出现糜烂渗液结痂,也可继发化脓感染,此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病程1~2周可自愈,愈后可遗留暂时的色素沉着斑。 2、原发HSV-1感染引起的典型病变为牙龈口腔炎最常见于婴儿及幼儿症状,包括烦躁不安厌食发热牙龈红肿及口腔痛性溃疡。 原发HSV-2感染主要发生于外阴阴道和阴茎,见于年轻人该病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脓肿西医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程和不同的病理阶段、部位、单发、多房或多发,以及机体的反应和抵抗力、致病菌的类型、毒力和耐药性、原发病灶的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来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治疗原则是:当脓肿尚未形成之前,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则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炎和化脓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抗感染和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合理选择抗生素及应用脱水药物,辅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少数病例可以治愈,多数病人急性炎症可以得到缓解,病灶可迅速局限,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但有

脓肿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脓腔形成后,外周血象多正常或轻度增高,70%~90%脓肿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可凭此与肿瘤相鉴别。 2、脓液检查和细菌培养 通过脓液的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类型,药敏试验对选择抗生素有指导作用,故穿刺脓液或手术摘除脓腔后,应及时送检,若行厌氧菌培养,送检的器皿应密闭与空气隔绝送检,亦可立即做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尤其对脓液已破内和室,而脊液呈脓性者,镜检可立即初步了解致病菌的种类,以指导用药。 根据脓液的性质也可大致判断细菌的类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牙龈红肿的症状

牙龈呈深红色或暗红色,肿胀肥大,龈缘圆钝,牙龈乳头呈球状。组织松软,探诊易出血,也可有脓性分泌物。严重者附着龈可因组织水肿,点彩消失,表面光亮,龈缘可有糜烂或肉芽增生,龈袋溢脓。急性牙周脓肿发病突然,牙龈红肿光亮,患处牙龈形成椭圆形或半球状的肿胀突起,未成熟时张力大,疼痛较明显,成熟后有波动感。患牙因牙周膜水肿而有“浮起感”,叩痛,松动明显。脓肿后期,脓液局限,脓肿表面较软,检查可见溢脓。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有白细胞轻度增高。脓肿可自行破溃而消退。 若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出现单发或多发性的龈脓肿,特别以

牙菌斑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直接进临近组织或器官 研究发现,牙菌斑是幽门螺杆菌的贮存库,有大量的幽门螺杆菌在此储存。幽门螺杆菌可经口腔进胃部,在胃部“定居”下来并繁殖壮大,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包含大量厌氧菌,可在特定条件下被吸下呼吸道,在支气管末端和肺泡上皮定植,诱发肺炎。 2、进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 引起人类牙根尖周病的细菌种类有200余种,而引起牙周病的细菌种类有500种。研究表明,在拔牙、根管治疗、牙周手术和根面刮治等操作当天内,部分细菌便可从感染部位到达心脏、肺部及周围毛细血管系统。当

法洛三联症会引发什么疾病

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脓肿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1、血管意外:多发神经在2岁以下的患儿,由于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滞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特别是因某些因素引起患儿脱水时,更易出现。栓塞时,患儿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或偏瘫。 2、脓肿多发生与2岁以上的患儿。可能是静脉血中有被细菌感染的栓子,由分流部位直接循环至主动脉而进部;或因血液粘滞度增高,引起血管血栓形成,然后感染而形成脓肿;又或由于血流减少,使组织缺氧引起局灶性组织软化并继发感染。患儿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还有抽

牙根祸害不浅

牙周病细菌 可进血液循环 关于牙病和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这些年得到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研究发现,牙周病可引起细菌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激活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则能产生细胞因子,由此对全身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比如在胰腺里,过多的细胞因子就很容易对负责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造成破坏,而该类细胞的减少容易引起Ⅱ型糖尿病,哪怕这一切是发生在一个其他方面健康状况均良好的普通人身上。 除了糖尿病,人类健康的另一个杀手——心血管疾病也正在被越来越经常地与口腔健康联系在一起。早在1911年,一些

牙菌斑对牙齿有哪些危害

牙菌斑是很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指粘附于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组成牙菌斑的主要成份是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牙菌斑中的细菌会和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发生反应产酸,从而损害牙釉质,形成蛀牙和牙龈炎,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除了导致牙病,牙菌斑还与全身很多疾病有关,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的疾病,以及早产儿和低体重出生儿有密切关系。小小的牙菌斑对健康的危害可真不小! 牙菌斑可通过3种途径引发全身疾病: 1.直接进临近组织或器官 研究发现,牙菌斑

中耳炎竟然会损伤大

1、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 2、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膜炎、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3、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之所以会发生并发症,是因为中耳的顶壁称为鼓室盖,鼓室仅借此薄骨壁与颅中窝大颞叶分隔,乳突后壁又借乙状窦骨板与小相近,这两种中耳炎具有侵蚀,破坏骨质的因素,一旦骨壁腐蚀,感染可经此进颅内,引起膜外,膜,实质的炎症,局限形成脓肿。

脓肿会引起哪些疾病

脓肿会并发疝形成、脓肿破裂而引起急性炎,室管膜炎等。因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多加注意。 1.疝形成:颞叶脓肿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脓肿则常引起小扁桃体疝,而且脓肿所引起的疝较瘤者发展更加迅速,有时以疝为首发症状而掩盖其它定位征象。 2.脓肿破裂而引起急性炎,室管膜炎:当脓肿接近室或表面,因用力、咳嗽、腰椎穿刺、室造影、不恰当的脓肿穿刺等,使脓肿突然溃破,引起化脓性膜炎或室管膜炎并发症。常表现突然高热、头痛、昏迷、膜刺激症、角弓反张、癫痫等。其脊液可呈脓性,颇似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