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如何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应积极的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呢?下面就根据专家的介绍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1、保持外耳道的干爽,尽量不要进水,洗澡游泳后,可以将一侧耳朵向下,空出里面的水,或用干布擦拭耳廓等容易清理的地方。
2、帮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清洁卫生;
3、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及早治疗。如果鼻涕多,擤涕时适合采用吸入而后吐出或一侧擤的方法,不要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4、鼻和鼻咽部的炎症导致咽鼓管阻塞时,应及早使用喷鼻剂,使鼻腔黏膜收缩、咽鼓管通畅,令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促进中耳内的渗出物及时吸收。
以上就是专家做出的相关介绍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看了上面的介绍,也希望家长们能及时给自己的孩子进行预防。
儿童中耳炎预防方法
如何预防儿童中耳炎方法1:预防感冒减少中耳炎的发病机会: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如何预防儿童中耳炎方法2:让孩子远离病源: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让孩子远离染病儿童将有助于减少小儿耳朵被感染的危险。此外,若孩子患有过敏性鼻炎,积极进行治疗也有利于预防中耳炎。
如何预防儿童中耳炎方法3:学会正确擤鼻涕: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十大疑问
第一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吗?
是的。虽然,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高达96%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多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极少数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由于婴幼儿及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转归不同于成人,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临床特点。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听力对儿童认知能力和智力的综合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慢性分泌性[uw1] 中耳炎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作为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二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名字?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内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临床医生可能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对病人而言,并无太大差别,现在多统称为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问
为什么儿童会患这样的疾病呢?
目前医学研究结果虽然没有彻底查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但已发现其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主要原因。
在儿童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极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最后,由于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在儿童期尚未发育成熟,这也是儿童易患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问
咽鼓管是干什么的?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的一个肌性管道,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致使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持续,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趋正常。胶耳多出现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后期。
第五问
家长应如何关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蛛丝马迹?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较大的儿童会告诉家长,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耳内有响声等。多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第六问
为什么一定要做听力检查?
声导抗测试是最常进行的基本听力学诊断测试,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同时是判断疾病恢复程度的重要依据,所以,医生会经常要求做这样的检查。
第七问
医生是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
根据临床听力下降的症状,检查发现鼓膜内陷、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等表现,听力学检查发现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第八问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方法呢?
改善中耳通气法:可用含麻黄素和激素的滴鼻液滴鼻。较大的儿童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或导管吹张法。
清除中耳积液法:。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一旦鼓膜置管,多需在半年左右咽鼓管功能康复后拔管。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对于腺样体肥大者,多需要行腺样体切除术。当然,在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第九问
儿童分泌型中耳炎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吗?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发病3个月内的需要密切观察。建议2~4周随访一次,酌情对症处理。期间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合并鼻炎、鼻阻塞的患儿可使用滴鼻剂,使鼻腔通畅,利于咽鼓管的功能恢复。对患有打呼噜、睡眠憋气的儿童,则应积极的考虑腺样体和扁桃体的手术问题。
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多需要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鼻咽阻塞或慢性腺样体炎时行腺样体切除术。
如鼓膜置管脱出或取管后复发,可以进行再次手术。再次置管时,一并行腺样体切除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
第十问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患病期间注意减少或避免感冒的发生,带患儿进行定期复诊尤为必要。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原发的感染,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的前驱期。好发于冬春季节。病原体主要为病毒,亦可支原体及细菌引起。轻症者表现为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喷嚏、轻度咳嗽和咽部不适,可有发热。重症者起病时即有高热,可达40摄氏度,持续 1周左右,在高热初期可出现惊厥,患儿全身乏力,不愿吃东西,流大量鼻涕,咳嗽频繁。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吗
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高达96%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多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极少数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慢性分泌性[uw1] 中耳炎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作为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原则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病因不除,中耳炎难愈),加强鼻腔与咽鼓管的引流通畅(有助于炎消除积液与炎症),消除中耳积液与炎症(这是中耳炎最基本的病变状态),预防中耳粘连(以免形成永久性听力损失)。其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一)病因治疗
1、急性鼻病:常见的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中药或西药对于急性鼻病均有很好效果。主要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配合减充血剂与消炎剂滴鼻。
2、慢性鼻病:常见的有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根据不同的鼻病,采用合适的非手术疗法为主。对中医、西医效果的比较而言,这几个鼻病从总体上讲以中药治疗效果为佳,鼻窦炎可配合置换疗法,过敏性鼻炎可配合抗过敏西药口服。同时,宜配合减充血剂、消炎剂(主要是鼻窦炎),以及激素类(三种鼻病均宜)喷(滴)鼻。
3、腺样体肥大:从西医角度讲,原则上主张切除腺样体,以解除对鼻咽部咽鼓管咽口的压迫,加速中耳炎的好转与治愈。从临床角度而言,也可考虑保守疗法为主(中药为主,或西医治疗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果三个月以上效果不明显时,再考虑手术切除腺样体。
(二)消炎治疗
1、口服激素:常用药为泼尼松。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有积液者可用,一般只用3-5天即可,对于消除炎症与积液,多具有较好效果。
2、口服抗生素:常用药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等。从西医角度讲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主要是对急性病程者效果较好。笔者属于中医,对于急性病时,或者酌情配合消炎药(一般较少),但对于慢性者往往只用中药辨证论治。
3、呼吸道黏膜促排剂:常用药物为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吉诺通)、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必要时可连续服用1-3个月。如果三个月效果不佳,说明其作用有限,可停止使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中耳黏膜的排泄,有利于炎症的好转与消除。
(三)促进鼻与咽鼓管的引流(局部治疗)
1、减充血剂滴(喷)鼻,并使药液流入鼻咽部,起到通畅鼻腔、开放咽鼓管咽口的作用。由于需要较长时间使用,可采用每天晚上1次,用三天则停三天,或用一天则停一天的方法,即可长期使用(有些医生也主张用五天停二天)。不天天连续使用,则可预防减充血剂引起药物性鼻炎的副作用。
2、消炎剂滴(喷)鼻:起到消除鼻腔、鼻咽部炎症的直接治疗作用。需要使药液流入到鼻咽部。
3、激素类喷鼻药:如果有腺样体肥大,或有鼻病的情况下,可以配合使用。一般可每天1次,天天连续使用。
以上鼻部用药的名称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可参考文章:
[01医学科普] 常用滴鼻液(喷鼻液)的分类与使用
(四)手术与其他治疗
1、鼓膜穿刺:适合于有积液者,对于儿童患者,一般需要在全麻下进行;但穿刺抽液后,有可能很快即再次出现积液,因此一般不考虑采用。较大儿童(12岁以上)则不必全麻,可以考虑使用。
2、鼓膜置管:一般在全麻下进行。主要是切开鼓膜,置入引流管,让中耳内的积液不可贮积,保持半年至一年,中耳积液不再产生后去掉置管,鼓膜切口一般可自行愈合。置管期间,需要注意保护,以免污水入耳,少数人有可能因此而并发化脓性中耳炎。也可只进行鼓膜激光打孔,以利于引流。
4、鼓膜按摩与咽鼓管吹张:较大儿童可自行鼓膜按摩、咀嚼口香糖(有似成人咽鼓管自行吹张的效果)。方法见参考文章:
[06中耳炎] 自行鼓膜与自行咽鼓管张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
(五)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优点
1、中医辨证论治以汤剂为主(片剂煎汤服;或中药颗粒剂开水冲服),可以同时针对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用药治疗。
2、可以不必使用西药消炎药,或只是短期配合使用,从而减少或避免西药所引起的副作用。个人经验所见,如果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著,有时不妨配合消炎药1-2周,或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中医治疗为主,在多数情况下(个人经验如此),可以考虑不必使用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腺样体肥大切除等手术性治疗,同样可以取到治愈中耳炎、解除腺样体肥大症状、消除鼻病症状的疗效。
4、中药治疗为主时,宜配合滴鼻药,适当配合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西药或中成药。
五、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的后果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没有得到治疗,或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病程很长),有可能引起鼓室病变的加重,主要引起鼓膜内陷、鼓室粘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明显(轻度或中度耳聋,一般不至于引起重度耳聋),电测听检查一般呈传导性聋,少数患者可呈混合性聋。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早的重视起来不仅会使耳部受到影响,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少危害,所以及早了解分泌性中耳炎,及早治疗很重要。那么,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呢?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介绍: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儿童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2、细菌感染: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中耳炎对儿童危害严重,而且引起中耳炎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必须针对性治疗。所以出现病情后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不然一般小诊所诊治错误就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产生并发症。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伤听力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王某10岁听力消失应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说,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家长发现儿童特别是经常有鼻塞症状的儿童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医院排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镜等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小孩急性中耳炎的原因
儿童常见感冒后引起急性中耳炎,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发原因。绝大多数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急性中耳炎,外耳和鼓膜的外伤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细菌经鼓膜通气管进入中耳也会引起慢性中耳炎。
大部分儿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鼻咽部的侧面,另一开口位于中耳腔,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维持中耳炎的正常压力,同时咽鼓管的纤毛运动将中耳腔的液体和细菌排出中耳炎。当鼻腔鼻咽部病变时,咽鼓管口受压,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发病率较成人为高,腭裂患儿更易患中耳炎。
渗出性中耳炎疾病病因
中耳炎,即中耳发炎,是最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渗出性中耳炎是常见的类型之一,渗出性中耳炎又叫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渗出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渗出性中耳炎疾病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渗出性中耳炎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会在感冒后突然发生,伴有轻微耳痛、耳朵有闷堵感和耳鸣等,出现听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也有的儿童无明显不适,这样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中耳粘连、鼓膜萎缩、听力急剧下降,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性听力损失。
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则隐蔽得多,症状很少,小孩子自己不述说,家长不易察觉,等到被医生发现,往往不能回忆起病史的长短,即耳朵不好从何时开始。渗出性中耳炎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对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起听力下降。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影响却是容易被家长忽略。因此提醒广大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儿童的异常动作,早发现早治疗。
渗出性中耳炎是什么
渗出性中耳炎又叫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警惕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凭借一软骨管腔即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阻塞就会是中耳产生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耳闷胀感,隐约的耳痛,耳鸣,急性期的耳部间歇性的跳痛,不会诉说的孩子会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据报道5%~60%不等,多见于10岁一下的孩子。
咽鼓管的阻塞、细菌、病毒的感染、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的孩子,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的孩子,肥大的腺样体也会阻塞咽鼓管;过敏性体质患儿因为变态反应,咽鼓管粘膜水肿,阻塞咽鼓管;反复的“感冒”,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生感染;常常有感冒快好的孩子夜里突然耳疼得不能入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用几天药后耳痛缓解了,家长也就不管了,等发现孩子听力下降才引起重视,所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疗程不够而导致炎症迁延性存在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小儿咽鼓管呈水平位,鼻咽部炎症易经其倾入中耳,小儿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而狭窄,影响通气引流,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基础之一。
警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也有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不同名称。因其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很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发病期其症状比较隐蔽,多数除听力部分减退外,其它症状如耳痛等不明显,加之儿童由于表达交流的原因,经常主诉不清,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而被忽视。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婴幼儿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学龄儿童则以上课时听不清讲课内容,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在其听力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由此引起的主诉多为耳闷胀和闭塞感、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极少数人可以伴有轻微的耳痛。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降低,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有时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听力学检查典型的听力图呈存在气导和骨导差的传导性耳聋,鼓室压图为B型。
成年人可以主诉耳闷或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会这样主诉,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反复抓耳,易激惹。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可能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可以迁延转化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痛减轻或消失后会出现耳流脓等症状,可以伴有如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不明显,甚至根本无耳痛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为有一定的自愈率,婴幼儿的自愈率更高。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严密观察随访,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对于非高危患儿,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对其并无害处,并告知家长患儿应定期复查,复查时进行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即可。而迁延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永久性传导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采取吸除鼓室内的积液、鼓膜置管等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法。同时要注意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