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的检查
动脉瘤的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有无动脉瘤、瘤的部位和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随访的主要方法。
2.CTA可以确诊动脉瘤,能明确瘤体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脉壁的钙化、瘤内血栓以及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血肿,为进一步手术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
3.MRA诊断动脉瘤的作用与CTA大致相同,对于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可以酌情选择MRA。
4.若以上三种检查还不能诊断或不能明确动脉瘤与其他重要动脉关系时,应做DSA检查。
胸主动脉瘤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多数胸主动脉瘤可经胸部X线发现,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主动脉结增大或气管移位,然而,有些动脉瘤较小,尤其是囊性动脉瘤,在胸片上未被发现就已破裂,此时,X线片不能排除动脉瘤的诊断。
动脉造影仍然是作为胸主动脉瘤选择手术疗法时术前评价和准确确定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及其大小的较好方法, 注射造影剂的增强CT扫描可确定并测量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动脉瘤。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对胸主动脉瘤,尤其是胸降主动脉瘤的诊断不及CT扫描准确,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观察升主动脉瘤和降主动脉瘤,图像清晰可靠,手术符合率高。
MRI用于确定升主动脉和升,降主动脉瘤的解剖结构比CT扫描更为可靠,并可发现病人原有的动脉病变。
鉴别诊断
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多数在胸主动脉瘤的基础上并发主动脉内膜分离而产生,两者很相似,较难鉴别,但夹层动脉瘤往往有突发病史,发病时剧烈胸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常伴休克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迅速进展而死亡。
2.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此病可发生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但假性动脉瘤往往有创伤史或感染史,超声心动图,CT和MRI检查可提供鉴别,必要时行血管造影。
3.中心型肺癌 有时不易与胸主动脉瘤相鉴别,但此病有咳嗽,咳痰带血史,痰瘤细胞检查呈阳性,纤维光束气管镜检查,取病理标本检查可以确诊。
4.食管癌 中下段食管癌与降主动脉瘤在X线检查时,易混淆,但食管癌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史,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镜检查可以确诊。
脑动脉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1、x线检查:x线检查时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干骺端偏心性的低密性病损。骨膜抬高。隆起。皮质往往被侵蚀至菲薄外壳。有皂泡样(soapbubble)和爆裂样(blowout)表现。肿瘤可发生于椎体或附件。均为骨性膨胀性囊状透亮阴影。大者可达直径10cm左右。囊内可见淡而粗的骨小梁。椎体若塌陷。则会失去典型的x线特征。此时应注意其附件的膨胀性改变。因其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2、ct检查:ct扫描对骨盆。脊柱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ct扫描能很好显示腔内的多灶性的液平。所以对鉴别单纯性骨囊肿意义较大。
3、mri检查:mri检查同样能显示多灶液平。并能判断腔内液是否为血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的t1。t2相表现均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如果怀疑。一定注意仔细观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前原发病种的特征表现。有个别动脉瘤样骨囊肿可有絮状软骨基质成份表现。这可以用以判断其病理发生学的来源。
4、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是一种较简便、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它可测定有无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和范围,并可作为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诊检查。
5、放射性核素检查:常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检查。用99锝(99MTC)作静脉注射后,进行Υ-闪烁照相,可明确有无动脉瘤,或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和范围。
6、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TOMOGRAPHY.CT):它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体腔内主动脉瘤很有帮助,也可作为定期随诊检查以观察动脉瘤的发展,供拟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如何检查动脉瘤
我们对于癌症还是比较在意的,虽然现在的医学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对于这些危害极大的疾病我们大家还是比较关心的。因为一旦发生在我们身上就会给我们造成严重的伤害,下面小编就告诉大家动脉瘤如何检查。
1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钙化瘤壁。
2动脉造影:要明确动脉瘤部位。范围。大小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拟定手术方案。
3超声检查:可测定动脉瘤的大小。搏动及杂音。
4反应性充血试验:观察患肢侧支循环是否已充分建立。
方法:先将患肢抬高。用弹性绷带自远端向上缠裹至动脉瘤的下方。以驱出肢体内血液。然后在动脉瘤上方用手指压紧动脉。直至动脉瘤的搏动消失为止;5min后。解除弹性绷带。但手指仍继续紧压动脉。如在2~3min内患肢皮肤发红。直达指趾端。则说明侧支循环已充分建立。如在上述时间内不发红。则表明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如为颈动脉瘤。可压迫颈动脉。经30min以上压迫患者仍不出现头昏。眼花等缺血症状者。表明脑部已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形成。
以上就是对于动脉瘤如何检查的介绍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尤其是面对疾病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疾病给我们了一些经验教训,我们从这些疾病中找到了生活的秘诀,那就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比任何药物都管用。在生活中除了有一个好的心态也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了这两点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就会非常的健康的。当然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我们的仔细和认真而获得回报的。生活中的我们快乐健康的度完我们的一生。
主动脉瘤的其他常见症状
主动脉瘤的症状是由瘤体压迫、牵拉、侵蚀周围组织所引起,视主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定。胸主动脉瘤压迫上腔静脉时面部、颈部和肩部静脉怒张,并可有水肿。压迫气管和支气管时引起咳嗽。
胸主动脉瘤的发现除根据症状和体征外,X线检查有帮助,在后前位及侧位片上可以发现主动脉影扩大,从阴影可以估计病变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在透视下可以见到动脉瘤的膨胀性搏动,但在动脉瘤中有血栓形成时搏动可以不明显。主动脉瘤须与附着于主动脉上的实质性肿块区别,后者引起传导性搏动,主动脉造影可以作出鉴别。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发现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瘤,病变处主动脉扩大。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诊断也有用。
腹主动脉瘤常在腹部扪及搏动性肿块后发现,但腹部扪及动脉搏动不一定是动脉瘤,消瘦、脊柱前凸者正常腹主主动脉常易被扪及。腹部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可能由于肾、脾、肠系膜等动脉的轻度狭窄,也未必来自主动脉瘤,须加注意。超声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当前不少病例是在常规超声体检中发现,故此症的诊断检出率比过去大为提高。
检查见主动脉内径增宽,动脉前后壁间液性平段宽度增加,如有血栓形成则增宽的平段不明显,但动脉瘤的前后壁与心搏同步的搏动均存在,动脉的外径仍增大,超声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大小,精确度达2~3mm,其范围及形态以及腔内血栓。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样有用,尤其对腔内血栓及壁的钙化更易发现。并能显示动脉瘤与邻近结构如肾动脉、腹膜后腔和脊柱等的关系。
MRI检查在判断瘤体大小及其与肾动脉和髂动脉的关系上价值等同于CT及腹部超声。MRI的主要不足是图象分析费时费用高。主动脉造影对定位诊断也有帮助,但腔内血栓可能影响其病变程度的评估,但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合并有肾动脉病变的高血压患者动脉瘤范围不清楚时、疑有阻塞或瘤样病变的患者及准备手术治疗者仍主张作主动脉造影。
按结构主动脉瘤可分为:
①真性主动脉瘤:动脉瘤的囊由动脉壁的一层或多层构成。
②假性主动脉瘤: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血液从动脉内溢出至动脉 周围的组织内,血块及其机化物、纤维组织与动脉壁一起构成动脉瘤的壁。
③夹层动脉瘤。动脉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血流冲击使中层逐渐成夹层分离,在分离腔中积 血、膨出,也可与动脉腔构成双腔结构。
按形态主动脉瘤可分为:
①囊性动脉瘤:瘤体涉及动脉周界的一部分,呈囊状,可有颈,成不对称外凸。
②梭形动脉瘤:瘤体涉及整个动脉周界。外伤性动脉瘤常呈囊状,粥样硬化常呈梭状。
动脉瘤确诊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沉及尿常规 一般无特异性变化,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白细胞常超过10×109/L,血沉也常轻度到中度增快,其增快程度与白细胞增多的程度相一致,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严重者可出现管型尿,蛋白尿持续较短,一般数天后即恢复正常。
2、腰穿 动脉瘤未破裂时,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变化,在破裂出血时,腰穿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腰穿压力多在1.96~2.84kPa,但腰穿的时间与压力的变化亦有关,有人发现动脉瘤破裂后,颅内压可急骤升高到8.8~19.6kPa,半小时后颅内压下降,腰穿脑脊液常呈血性,镜检可见脑脊液中含大量红细胞,反复腰穿检查,可根据脑脊液内新鲜和陈旧性红细胞的多少,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缓慢放液,以免诱发脑疝,如果出血不多,又单纯破入脑实质内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内可无红细胞,一般在出血后2h腰穿才能发现脑脊液内有血液或离心后上清液变黄,出血最初脑脊液中白细胞与红细胞成比例,即每1万个红细胞就有1个白细胞;出血12h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开始增加,早期以中性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在脑脊液变黄2~3周后恢复正常,有时淋巴细胞可持续存在长达48天之久,出血后1~2周红细胞消失,3周后脑脊液变黄,脑脊液中的细胞用特殊染色可发现含铁细胞,这种细胞在出血4~6周后增多,持续存在17周,用这种方法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4个月后仍能判断是否有过出血。
脑脊液生化检查,糖和氯化物多正常,蛋白增高,这是由于红细胞溶解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及出血后渗出反应所致,通常在1g/L左右,有人认为脑脊液中每1万个红细胞溶解可增高150mg/L的蛋白质,一般在出血后8~10天蛋白质增高幅度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另外,应注意区别腰穿损伤所致的血性脑脊液,一般腰穿损伤性血性脑脊液,离心后的上层液体无红色或黄色变化,对联苯胺无阳性反应。
影像学检查
1、CT CT扫描虽然在确定动脉瘤的存在,大小或位置等方面不如脑血管造影,但是,它却安全,迅速,病人无痛苦,不影响颅内压,可以随时采用,并能反复多次随诊观察,高分辨力的CT诊断动脉瘤有以下优点:
(1)强化扫描:可显示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对颅底动脉瘤的诊断率可达50%~60%;巨大型动脉瘤CT平扫或强化扫描均可发现,表现为动脉瘤周围有脑水肿或脑软化,呈低密度区,瘤壁可因钙化而呈高密度,瘤内因层状血栓而呈高密度,瘤腔中心流动的血流密度又有差别,因此,可见密度不同的同心环状图像,称之为“靶环征”,这是巨大型动脉瘤的CT特征(图1)。
(2)除显示动脉瘤外,尚能显示其伴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脑室内或硬膜下血肿,脑梗死,脑积水等,并能显示出血肿的大小,梗死的范围,脑积水的程度,是否有再出血等,因此避免了反复腰穿及反复脑血管造影。
(3)可以发现多发性动脉瘤,并能显示出哪一个动脉瘤破裂。
(4)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布及密度的情况可估计出血的来源,例如,大脑正中裂和额叶底部以及脑室内积血多提示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出血;外侧裂积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颞叶出血可能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等。
(5)可以了解蛛网膜下腔内局限性和弥漫性积血的情况,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如蛛网膜下腔,尤其是脑池内存在3mm×5mm以上大小的血凝块或弥漫性积血达1mm厚时,常提示将可能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痉挛。
(6)CT扫描可对动脉瘤进行动态追踪观察,以便及时掌握手术时机及判断预后等,但是,CT扫描不能完全替代脑血管造影,最终还是需要脑血管造影来证实。
2、MRI扫描
(1)在动脉瘤出血急性期应先做CT扫描,MRI难以查出很早期的急性脑内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高场强及重度T2加权像时,MRI也能发现很早的急性出血。
(2)对于无症状的有少量渗血而未破裂的动脉瘤,MRI可以查出并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价值。
(3)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者,MRI诊断价值最大,因为这类动脉瘤体积小,属于血栓性动脉瘤,脑血管造影难以充分显影,MRI却能准确地显示出动脉瘤的位置。
(4)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扫描阴性者,MRI十分有用,因为亚急性(出血量少)与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密度)后释放的正铁血红蛋白在T1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
(5)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出血,CT能显示出血但不能指出出血的具体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对判断出血的动脉瘤亦不够准确,而MRI则能显示出出血的动脉瘤。
(6)对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也能显示,表现为脑表面铁末沉积征,即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的线样“镶边”影,而CT则不能明确地显示出是否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是否有过破裂出血。
(7)MRI可直接显示动脉瘤,并可显示动脉内的血流,在T1与T2加权像上,瘤体是无信号,动脉瘤内血栓在T1与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壁呈环状低信号。
(8)巨大型动脉瘤在MRI上呈混杂信号,即血流与涡流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呈高信号,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等。
3、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刺激正中神经时可记录体感诱发电位,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临床症状者,其体感诱发电位与正常人的显著不同,即中枢传导时间(CCT)延长,它的显著延长表示预后不好,这种差别在手术后48h即能被查出来,两半球的传导时间不同也可用于判断预后,但是这种显著的不同要在术后48~72h才显现出来,比CCT的变化要小。
4、多普勒超声检查 对术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扎这些动脉后或颅内外动脉吻合后血流方向及血流量,可做出估计。
5、脑血管造影
最后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凡病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的Ⅲ~Ⅳ脑神经麻痹或后组脑神经障碍等,均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有无颅内血肿或脑积水,瘤蒂大小及是否适于夹闭等,此外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做一侧颈动脉造影时压迫对侧颈部颈动脉,或行椎动脉造影时压迫颈动脉,能观察前交通支或后交通支的供血情况,作为术中能否暂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或椎动脉的参考,约16%的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动脉瘤与动脉影像重叠,或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显影,第一次血管造影未显影,在几天或几周后再造影时约有20%的动脉瘤可再度显影,所以反复造影,多位像投照有时是必要的,应行四(双侧颈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管造影,以免漏掉动脉瘤或漏掉多发动脉瘤,前交通支动脉瘤多由一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作对侧颈内动脉造影时压迫病侧颈动脉,可能使两侧大脑前动脉皆显影而动脉瘤不显影,所以对这种病例只行对侧颈内动脉造影,可能会将动脉瘤漏掉。
关于血管造影时间,Ⅰ~Ⅱ级者可尽早造影,一般认为出血后3天内造影并发症最少,第4天开始增加,2~3周最高,临床症状为Ⅲ~Ⅳ级而怀疑有颅内血肿者也应尽早造影,Ⅴ级者可做CT或MRI检查以排除血肿和脑积水,以免造影加重症状,还有人主张除Ⅴ级者外,皆应尽早行血管造影,以利尽早手术,防止再出血,不过5h内做血管造影,容易造成再出血。
通过直接经皮穿刺颈部行颈内动脉造影适用于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椎动脉系统因直接穿刺的成功率仅为50%,且易引起动脉痉挛,故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或穿刺肱动脉高压注射药物较好,为避免遗漏多发性动脉瘤,现多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四血管造影的方法,在透视下将不同型号的导管运用抽插,捻转等手法送进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内,分别注射药物造影。
Willis动脉环前半部动脉瘤常规动脉造影拍正,侧位片,后半部者拍侧位及汤氏位片,除此而外还可根据情况加上不同斜位,颅底位及立体片等,以显示小的动脉瘤及瘤蒂,放大,减影装置及断层技术也都有助于得到更为清晰的动脉瘤X光片,清楚地显示动脉瘤蒂对手术切口的设计,动脉瘤夹的选用,正确地估计预后都有很大帮助。
MRA能显示整个脑血管系统,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而无注射造影剂的危险,也没有对造影剂过敏的问题。
多发动脉瘤多分布在两侧或颈内,椎动脉两个系统中,也有的分布在一侧,甚至于在一条主要动脉上,造影中如何判断多发性动脉瘤中哪一个出血很重要,动脉瘤形状不规则者出血可能性最大,载瘤动脉痉挛或有颅内血肿压迫表现,以及出现邻近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的动脉瘤应考虑有出血,MRA加上MRI,或者MRA加上CT会在这方面提供重要帮助。
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包括偏瘫,失语,视力减退等,造影引起动脉瘤出血的占0.02%~0.11%,至1984年已报道了31例,其中23例(68%)死亡;5例残留神经障碍(偏瘫4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3例神经系统正常,造影时动脉瘤出血的原因是强力推注造影剂使脑动脉内的压力突然升高,因而动脉瘤破裂出血,至于短期的颈测量血压及全身血压增高可能由于造影剂的化学刺激,也可能是麻痹诱导使动脉内压力升高,也有可能是动脉瘤自发地出血与造影时间巧合。
术中夹闭动脉瘤后或手术结束行血管造影,可了解瘤蒂是否完全被夹闭,如夹得不好,则拆开切口重新夹闭,仅结扎供血动脉的病人在术后造影,可了解是否有效,偶有动脉瘤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瘤蒂完全夹闭者,可用血管造影随访,如又形成动脉瘤,可及时栓塞,也可再行手术,上述这些血管造影也可用MRA代替。
胸主动脉瘤的检查
1.血常规 大多数病人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如合并夹层动脉瘤,急性期可出现轻度贫血,发病数小时内白细胞计数升高,大于10×109/L ,感染性主动脉瘤,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2.尿常规 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如合并夹层动脉瘤,尿中可出现尿蛋白阳性,管型和大量红细胞。
3.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多表现为血脂和血黏度升高。
4.胸部X光片 许多胸主动脉瘤可以直接从胸片观察到,表现为中纵隔增宽,主动脉扩大,气管偏移,但体积较小的动脉瘤,尤其是囊性动脉瘤很难从胸片上发现,从 腹部平片(后前位,斜位及侧位)可显示腹主动脉直径明显增宽,若瘤体壁有钙化可见腹主动脉瘤轮廓。
5.主动脉造影 该技术是判断主动脉瘤范围及其与大血管解剖定位的极好方法,但主动脉造影的缺点是价格昂贵,是有潜在危险性的有创检查。
6.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MRI) 对主动脉瘤的定位及测量是非常精确和有用的首选方法,而且MRI对瘤腔特点,轮廓,与周围结构关系更为清楚,对腹部其他脏器也提供有用信息,MRI技术能构建三维图像,所以,可以从一系列投影位置观察主动脉周围解剖关系,但影像时间长,费用昂贵。
7.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筛选胸主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超声可以从横断面,纵切而探测瘤体,敏感性接近100%,主要优点是价廉,无创,不需造影剂。
8.食管超声心动图 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 cardiogram,TEE)是一种非常精确的评价胸主动脉瘤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常见检查: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腹部CT、腹部透视、腹部MRI检查、腹部听诊、腹部搏动检查、腹部血管杂音
一、检查
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见血沉加快、C症反应蛋白水平上升等炎症反应;血细菌学培养(尤其是从瘤体远端的下肢动脉取血)阳性率虽不及50%,但可支持诊断。
1、B超检查 腹部B超可显示主动脉周围非正常的低回声区及主动脉囊状动脉瘤,瘤壁通常缺乏钙化表现。心脏M型超声可能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的赘生物或动脉导管末闭等先心病改变。
2、CT扫描 较有价值,常可见:①局限性不规则的主动脉扩张而缺乏瘤壁钙化表现;②分叶状囊状动脉瘤;③多灶性囊状动脉瘤;④囊状动脉瘤周围可被造影剂增张的软组织肿块影。
3、MRI检查 对钙化不敏感,但便于显示病灶细节,并可区分炎性组织与血肿,在T1加权像上,前者表现为低信号,后者则为高信号。
4、主动脉造影 可见特征性的分叶状囊状动脉瘤,且通常为多发性或连续性,主动脉壁可有或无动脉硬化表现,瘤栓可因血栓或周围组织的覆盖而不规则,血栓充满瘤腔时可不显影。
5、放射性核素检查 如67Ga-枸橼酸盐扫描或131In标记的白细胞可显示腹主动脉的局部核素浓聚而提示感染性动脉瘤的存在,多用于反复菌血症而感染灶不明确的病例。
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
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
1.病史中注意肿瘤发现时间、初发部位及生长速度,有无气管与食管受压、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有无头、颈部放射治疗吏及家族史。
2.体检注意肿瘤系位于一叶或整个甲状腺,准确记录其大小、形状、活动度、硬度、吞咽时上下移动的程度。详查肿瘤与邻近组织和器官(如锁骨、颈动脉、食管、气管、喉等)的关系。颈淋巴结有无肿大,详记其数目、部位、性质及移动性。
3.必要时作颈、胸部X线检查,观察喉、气管的位置及移位方向和程度,确定肿瘤有无向胸骨后延伸和肺部转移。
4.不易确诊时,可作下列检查:B超,CT、甲状腺核素扫描;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免疫球蛋白、T3、T4、甲状腺球蛋白(Tg)、TSH等。
5.必要时查血沉、血钙、尿钙、降钙素等
6.注意恶性肿瘤与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鉴别,必要时作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活检。
在对甲状腺瘤检查注意事项认识后,进行甲状腺瘤检查的时候,患者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需要及时的缓解,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甲状腺瘤检查的时候,患者在情绪上一定要稳定,不能紧张,这样对检查结果不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