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肿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原发性血小板增高主要是由于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较多,血液中血小板的量会大大增加,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儿童血小板高的原因是什么
血小板偏高是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
人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于是值较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宝宝血小板偏高347,为轻度增多,多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经治疗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其实有多身体上面的炎症也是可以很容易引起我们儿童血小板高的,因为儿童本身身体就比较弱,抵御疾病的能力相对于大人差一点,那么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治疗,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体检,才可以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哦。
怎么认识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高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症是发生在骨髓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高常见于炎症和肿瘤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出血、贫血、手足麻木、脾大等症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和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由于其的低发病率很充满艰辛。多数患者或是医院在骨穿或是基因检测确诊后采用口服羟基脲或肌注干扰素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小板直线上升呈不可控制的状态时,会加大羟基脲或是其他抑制骨髓的药物。这时很多患者都会注重血小板的数量高低,去忽视了长期服用或是加大化疗药物后期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其实化疗药物的双向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即在杀伤异常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人体的正常细胞。尤其是羟基脲的副作用,在后期对身体的损坏极为强大。
中医传承几千年来,不断被医家总结经验,并拿来在西医临床上研究,确定了其在血液病治疗的崇高地位。所以中西医相结合,找到最佳切入点,既辨病有辨证,无疑为患者朋友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小板增多症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患者及其家属带去了希望曙光,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血小板为何增多
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每立方毫米持续40万以上为血小板增多症,多数在100~300万/立方毫米之间,有的可达400万/立方毫米。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分两大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指目前对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太清楚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粒细胞型白血病关系密切,有时可以互相转化。临床特点为反复的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脾肿大、血小板持续增多,每立方毫米常在80万以上,血管内血栓形成等。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常见于以下四种情况。
(1)各种骨髓性增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脾摘除术后。
(3)外科手术或出血后。
(4)其他,结核、肝硬化、外伤、分娩、肾上腺功能亢进、非特异性结肠炎、急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
血小板压积偏高怎么回事
血小板压积就是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只有这个项目超出参考值没有什么意义,不必理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放心吧。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4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肿瘤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500×109/L,且经过治疗病况改善以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1、原发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血小板计数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而伴有质量异常。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倾向或血栓的形成。
2、反应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由于其他病症所引发的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