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现在的家庭多是四个大人一个孩子,孩子就像一个小皇上、小公主,周围人给予他的都是众星捧月的爱和鼓励。不少教育专家说,在孩子成长的阶段中,要多给他鼓励和奖赏,但鼓励与奖赏也是一种学习和技巧。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每个家长都是聪明的,让每次鼓励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和契机。
物质奖励下的孩子
事例分析: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或者督促他学习成绩进步,会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
帮他储存精神食粮
对于根据学习好不好进行奖励,是不太认同的,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而且,学习的过程也远比学习结果更重要。
通过做家务给孩子发放一些报酬,也要因家庭因人而异,也要参考自己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教育基础、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有做家务的习惯,就没有必要仿效别人。物质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可以引领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环境。但家长首先应该清晰明了自己,这个行为是为了什么?物质的奖赏是可以的,但应该有个度,不要拘泥于单纯的物质。
物质和精神世界是并存的,只有它们得到平衡,人们才会对生活感到满足。对于孩子的奖励,提倡精神式奖励,精神的鼓励和奖励也是可以储存的,未来的日子里将它取出使用,也将会受益匪浅。
奖励前,做个有心人
在孩子的教育中,主张家长使用赏识教育,但赏识也需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有的孩子听不得批评的话,但进入社会,各种人的声音都会有,因此,让孩子接受、思索各种“声音”,也是一种成长。对于孩子每个阶段、每个机会的奖励,奖励前,家长应该做个有心的聪明人,不盲从。
1。奖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奖励前,应该明白该有个怎样的引导。了解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有哪些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6岁~12岁,以及6岁前的孩子,家长都应该清晰地明白,自己奖励的手段、技巧、教育方向、目标是什么。
2。家长不要拿自己的一些期待来要求孩子,明白孩子和自己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
3。奖励的技巧是需要学习的,孩子某个行为某句话,可能得到的鼓励和赞同都是不同的。孩子有时不能正确地表达,可能他需要的就是一个家人的拥抱,这些需要家长来观察、感受和了解孩子。
场景播放a:当你下班回家,孩子拿双拖鞋给你。这时的鼓励应该是:对孩子说声“谢谢”或者拥抱他。有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但有礼貌也是文化和礼仪,也是对孩子的认同和认可。有的家长认为买好吃的食物和好玩的玩具就是鼓励了,但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
场景播放b:公交车上,孩子哭得厉害。这时的鼓励应该是:抱着孩子,告诉孩子,不用着急和害怕,很快就要下车。用爱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吓唬孩子说,别再哭了,再哭就不让你下车。
当孩子犯了错误:这个时候不是鼓励的时候,但也不要过分地责备他,这时的孩子本身也很难过,并没有想到要去犯错误。此时,应该给孩子一个安慰,并引导他如何做正确。
这样鼓励孩子孩子反而更自卑
一、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二、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三、6岁的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
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
(错误的“鼓励”使孩子更自卑)
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四、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
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五、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会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六、6岁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吸烟不好,回来问你有没有吸过烟。你回答说没有,他不信任似地再问:“真的吗?”
错误回答:“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你这么说是为了赢得孩子的信任,但告诉孩子从没并且永远不会对他撒谎之类的话,孩子今后很轻易就能抓住你的把柄,不再信任你。
正确做法:“爸爸尽可能对你诚实。”当他下次发现你在说着一个善意的谎言时,你就有了解释的机会,告诉他有时候这么做只是好心。“爸爸知道今天的菜不好吃,可是外婆费了好多时间来准备,我不想让她不高兴啊。”
儿童肥胖症的危害 合理调整饮食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饮食,并且要正确的给孩子添加食物,控制脂肪和热量的摄入量,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甜食,否则容易导致肥胖症的发病,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吃些绿叶蔬菜,同时也应该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
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2、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她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她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和帮助的人群,这些都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3、鼓励孩子积极尝试。
父母在孩子跃跃欲试时,别对她说:“不行!这很危险!”而要给孩子支持和鼓励,让她们大胆尝试,体验成功和失败,并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感受中,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她们“我能”、“我会”的积极进取心。
4、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这时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在不断的鼓励中,就会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怎样鼓励孩子多运动
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喜欢玩乐和活动的。家长们应该为孩子们选择合理的并且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运动方式,不应该强迫孩子们进行过量或者难度较 大的运动。在孩子们进行运动锻炼时,家长应为孩子们创造安全、舒适、轻松 的运动环境。同时多多鼓励孩子,适时进行表扬,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与 到运动中,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孩子们参加一些运动夏令营等活 动,让孩子们与同龄人一起在玩乐中得到运动锻炼。
鼓励孩子们自己独立吃饭
陈宇骞是我们班上的一位小男生,长得很可爱,平时也不太爱讲话。我刚到他们班时,也不觉得他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但时间一长,我发现他吃饭不是很好,每到吃饭时,小朋友都能大口大口地把饭和菜都吃下去,只有陈宇骞小朋友总是挑一点点菜,吃半小勺饭,还时不时地看看别人,舔舔勺子,要不然就是看着一个地方发呆。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饭时,他也不理老师。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告诉他菜里面有很多很多营养,只有吃下去,身体才会健康,否则会生病的。但是,这些话用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也就不管用了。
我和主班老师决定用鼓励的方式激励他多吃饭。我和他说只要你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能大口大口的吃,而且在吃饭时不东张西望,不挑食,把碗里的饭和菜都能吃干净,桌子和地上不掉饭菜。我就会奖励你一颗小星星,如果凑够了十颗小星星,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换一个礼物。刚开始这种方法对他很有效,几乎每天他都能按时按量的吃完,而且桌子和地上也都很干净。但是这个方法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到了第二个星期又和以前一样了。这让我很苦恼,真的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帮他了。
后来我和班长研究了一下,决定和他的妈妈说一下他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他妈妈告诉我们,陈宇骞在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不爱吃菜,还要用家里人喂他,从来都不会自己动手吃。我们就和他妈妈进行了沟通,告诉他平时在家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而且还要让他把饭和菜都吃下去,不要太依着他,否则就会害了他。经过我和他妈妈的努力,陈宇骞爱发呆和挑食的坏习惯已经慢慢的改正了。这让我们很高兴。这样使陈宇骞的健康有了保证。妈妈和我们都放心了!
孩子的健康,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幼小的包办,到现在的依恋,才使孩子丢失自理的能力,因此家长应放弃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使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
鼓励孩子独立六技巧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翘开一边可能会有用”
3. 不问太多问题
“回来了!”
4. 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觉得可以去问问水族店老板。”
6. 不要放弃希望
“你想试试主角,这会是个不错的经历。”
孩子说话结巴怎么办 鼓励孩子慢慢说
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话"说得怎么样"上,而要耐心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孩子的语意,帮他说出想说的话,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必要时还可重复说一遍,一方面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
对患代谢综合征的儿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医生和家长应该给予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孩子适度的心理疏导,给予胖 小孩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多进行肥胖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儿童能够自觉 自愿地接受减肥治疗。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有时孩子由于身体肥胖经 常受到同伴的讥讽,此时应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现实,自尊、自重、自强,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减肥锻炼。一旦减肥有效就应鼓励他们坚 持下去。
要鼓励孩子和陌生人说话
有一个故事说,自从嘉嘉上幼儿园后,他七十多岁的奶奶就紧张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陌生人都是大灰狼”、“坏人经常扮成好人拐走小孩儿”什么的。嘉嘉妈妈稍有异议,她就会拿出一堆恶性新闻事件来证明自己多么正确。你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困惑:让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处处留心、小心提防,他还怎么建立对人基本的信任感?会不会成为一个自私、多疑、心理不健全的人?安全和信任,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充斥着“危险的陌生人”之类的故事,似乎任何一个从你孩子身边经过的陌生人都是潜在的阴谋分子。尽管不能否认其背后的真实素材,然而多数故事被人为夸大了。
当然,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相识的人给予的礼物以及食物,并且不要跟自己不认识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从小拒绝与任何不认识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孩子今后在这个社会中生活。
其实,养育子女的一大乐趣就是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对你和孩子更加开放了!过去互不相识的两位母亲会因为都带着小孩子,而停在路边交流彼此的育儿经验;平时不会注意的老奶奶会突然跑过来和善地告诉你带孩子需要注意些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与陌生人交谈起来既轻松又快乐,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分享你的乐趣呢?
追问养鸭子的老先生他的饲养心得,或是与游乐园见到的同龄孩子唧唧咕咕一番,这都是属于孩子的乐趣。只要能保证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不妨多给孩子们一点儿自由交往的空间。对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大着呢!(对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杨小惠的记忆中,小时候自己每次出门前,父母都会一再地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现在杨小惠已是一名白领,常常独自提着行李出远门,也养成了和陌生人随意聊聊的习惯。她觉得,只要记住古人的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秉着一颗善心,人的善性总不会害你的。
出门旅行,杨小惠喜欢坐火车,好处是除了可以看沿途的风景外,就是可以和面对面的人天南海北地聊天儿。这样既解除了旅行中的寂寞,也增长了许多见识。这种短暂的朋友,不用自报姓名,不用自我介绍,能聊的就多说几句,否则就各做各的事,要不然,凑伙儿打牌也行。
读书的时候,杨小惠给同学、朋友的印象就是很害羞的那种人,轻易不与人交谈。刚出来找工作时,在招聘人的面前也是这样,问一句答一句,不懂得推销自己,展示自己。
为了克服自己的害羞,给自己信心,杨小惠常常在周末去公共场所或露天广场整天整天地待着,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当有人坐在对面时,她就很友好地笑一笑,与对方开始了聊天儿。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对方发觉杨小惠并无恶意时,就会与她一起打发某个周末无聊的下午。
杨小惠现在这样健谈,全部归功于她常和陌生人说话。所以请父母们相信,并不是每个陌生人都是坏人,对他们而言,你同样是个陌生人。只要大家都没有害人的心,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的。
八大要点教育开启宝宝智力
1: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2:锻炼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要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3:开阔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
4: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5: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
6: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作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7: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8:从小培养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
鼓励孩子学会创新和发展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一个人活着要有生命热情,不要纵容孩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孩子将来才有发展、才有前途。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应该教会孩子善于思考,还要让孩子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收敛、发散等思维方式启迪智慧,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有专家指出,尝试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尝试,永远不会有创新,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于尝试,同时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他敢于进行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敢于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发动机,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启孩子智力闸门的钥匙,兴趣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创新营造机会和可能。
当孩子开始用他们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太懂得这一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者因一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便简单地对孩子说:“快忙正经的去。”以此搪塞敷衍。
所以,在这里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在对待孩子的因好奇而产生的提问上,我们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而是要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就简单化地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埋葬了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那一点创新意识。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因为有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思维的幼苗就会生长得越茁壮。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的教材内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欣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等。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个关键:
(1)爱护和重视孩子的想象力。
(2)培养孩子敢于置疑、敢于否定别人的想法。
(3)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思考的广泛空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