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打胰岛素可能会发胖

打胰岛素可能会发胖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降低血糖的激素,但体重增加是胰岛素治疗中的一个常见副作用。

胰岛素可以促进人体内糖原、脂肪及蛋白质合成。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它会首先进入体循环,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含量升高,促进了外周脂肪的合成和体重增加。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为预防低血糖风险,会故意多吃一些(即预防性食物摄入)。此外,胰岛素刺激产生的胰岛素抗体可作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刺激食欲,使人吃得更多,体重随之增加。

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体重增加会加重糖代谢、脂代谢异常,升高血压,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体重上升会使胰岛素用量逐渐加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友在重视降糖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视体重的管理。

使用胰岛素的糖友并非一定会发胖,体重增加主要还是由吃得多、消耗得少造成的。“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友生活中需要时刻遵守的基本原则。每周持续五天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次运动40分钟以上,并注意运动后心率不要超过170减去年龄(如60岁糖友不超过110次/分钟),可起到减弱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的作用。糖友要积极监测血糖,并减少预防性食物摄入。对于部分无口服药物禁忌的患者,可考虑加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片或胰岛素增敏剂,达到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体重的效果。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

其实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因为胰岛素是本身就所有的,只是在本身所有的不够用的状态下,借助外来的胰岛素而已,它不像毒品,毒品是本身所没有,依靠外来才可以.

另外,胰岛素越早使用,和长时间的使用,对患者身体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可以让自身的B细胞得到修养,而且胰岛素内,有很多未知的作用,相对比口服药的患者,并发症的几率要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过多的胰岛素的话,血糖含量可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这种情况称为低血糖,也称为胰岛素休克或胰岛素反应,是胰岛素治疗可能引致的一种极端严重的并发症.

胰岛素休克时,患者会突然感到头痛,眩晕,欲吐,且行动笨拙,发抖,视觉模糊,心跳加快,语言含糊,大汗淋漓,行走困难,神志不清,以致常被误认喝醉酒.严重时可发生惊厥或昏迷,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救治会死亡.

糖尿病患者未摄入足够的食物以平衡其胰岛素剂量,也就是说如果遗漏或延误了一餐,或呕吐,喝酒,活动量过度又未吃足够的食物,胰岛素休克即可突然发作.

另外,如果长期打胰岛素的话,那注射部位的皮肤会变硬,不能再用.所以轻型糖尿病大多控制饮食再适当口服药就可达标,不需注射胰岛素.唯在自身胰岛素分泌很不足,吃药无效等唯需注射胰岛素者方再考虑注射使用胰岛素.

怀孕后可继续注射胰岛素

一些怀孕的准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健康康的出生,所以对自己注射的一些药但心会影响到自己肚子里宝宝的健康。这是人之常情,最近,有研究表明,怀孕后是可以继续的注射胰岛素的。一起去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河北省读者赵女士:我今年26岁,2年前查出患2型糖尿病,打胰岛素半年多,刚发现怀孕1个多月了,这一个月还在打胰岛素。请问胰岛素对胎儿有影响吗?这种情况还能继续打吗?

医院产科主任:胰岛素属于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胎盘,其副作用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所以不会对胎儿有任何不利影响。你这种情况,可以继续打,但对于糖尿病则要密切观察,控制其继续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怀孕后可继续注射胰岛素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另外,要定期进行孕前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

长期打胰岛素有危害吗 胰岛素水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自身体内的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

一旦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会在血糖控制后的4~6天内,出现体内水钠潴留的现象,造成四肢水肿的现象。

长期打胰岛素也有危害

长期打胰岛素也有危害

危害一:长期注射胰岛素易造成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过敏往往是因为注射了非纯化胰岛素或动物胰岛素导致的。胰岛素过敏分为局部过敏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能会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的现象。

危害二:长期注射胰岛素会引起腹部肥胖

长期打胰岛素容易使人的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多见。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肥胖的现象,往往是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建议患者可以的改用纯化胰岛素或者加服降糖,达到降低胰岛素使用量的效果,减少身体发胖的现象。

危害三:长期注射胰岛素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出现低血糖的反应往往是由于糖友注射过量的胰岛素,并且没有按时吃饭,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引起低血糖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昏迷。

危害四:长期注射胰岛素易出现胰岛素水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自身体内的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一旦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会在血糖控制后的4~6天内,出现体内水钠潴留的现象,造成四肢水肿的现象。

危害五:长期注射胰岛素会造成皮下脂肪营养不良

造成皮下脂肪营养不良往往是由于糖友长时间使用非纯化胰岛素,或者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而造成的。

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 引起低血糖反应

打胰岛素出现低血糖反应是在使用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副作用。在胰岛素剂量已经接近所需剂量时,1单位胰岛素剂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地血糖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应当及时治疗和处理。

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

胰岛素是都知道的,有的人也是会用的的,但是有的人也是存在误区的,那么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是什么?

一、打胰岛素会发胖

胰岛素是一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只要剂量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或配合减轻体重的药物,能使体重基本稳定。另外,不同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具有优势。

二、打胰岛素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且针头非常细,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另外,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少,疼痛感不明显。

三、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但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四、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五、胰岛素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六、打胰岛素的技巧不好掌握

现在的注射装备大多采用笔式注射,使用和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七、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糖尿病患者是否首选胰岛素治疗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上述就是对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打胰岛素的正确认识,祝您健康!

糖友忘记服药怎么办

糖友忘记服药该如何补救?

不同规格的胰岛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起效时间以及作用维持时间等等)均不相同,因此,胰岛素一定要按照要求定时、定量注射,否则会造成血糖的继续波动或增高。

①血糖不是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不算大,可于餐后立即服用阿卡波糖或诺和龙。

②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差以致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继发性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且只能选择胰岛素,否则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

超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或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对疗效影响不大。

一天一次的长效胰岛素,漏打一次,尽快补上即可,下次注射如在原时间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也可从此改变注射时间将注射时间调整为补打时间(如早8点补打胰岛素,以后均早8点注射胰岛素)。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30)的患者,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打,其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毫摩尔/升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切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按时、规律用药是平稳控制血糖的基本要求。作为患者,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漏服降糖药或忘打胰岛素的情况。

一旦真的发生上述情况,就要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把由此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糖尿病忘打胰岛素怎么办

如果忘打胰岛素的是2型糖友,且平时血糖控制较好,可采用上文所述方法补打胰岛素。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补打,可以根据血糖情况考虑用口服药加量的方法来解 “燃眉之急”。如血糖不太高,只比平时高2~4毫摩尔/升,并且一两天内可以找到胰岛素,也可以临时省略掉这一两天的胰岛素,密切观察血糖,暂不改变口服药的使用方法。如果血糖超过上述标准,可以尝试将现有口服药部分加量,一般可以加量使用的是二甲双胍和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在不能打胰岛素的那一餐可以把这餐服用的二甲双胍加量,用量在0.5克以内可加倍。不使用二甲双胍或肠胃较弱的糖友,也可以把该餐时或餐前服用的短效促泌剂适当加量 50%~100%。长效或缓释的促泌剂加量应非常谨慎,而且晚餐前不宜增加,以免发生低血糖。

打胰岛素可能会发胖

胰岛素可以促进人体内糖原、脂肪及蛋白质合成。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它会首先进入体循环,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含量升高,促进了外周脂肪的合成和体重增加。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为预防低血糖风险,会故意多吃一些(即预防性食物摄入)。此外,胰岛素刺激产生的胰岛素抗体可作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刺激食欲,使人吃得更多,体重随之增加。

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体重增加会加重糖代谢、脂代谢异常,升高血压,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体重上升会使胰岛素用量逐渐加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友在重视降糖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视体重的管理。

使用胰岛素的糖友并非一定会发胖,体重增加主要还是由吃得多、消耗得少造成的。“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友生活中需要时刻遵守的基本原则。每周持续五天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次运动40分钟以上,并注意运动后心率不要超过170减去年龄(如60岁糖友不超过110次/分钟),可起到减弱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的作用。糖友要积极监测血糖,并减少预防性食物摄入。对于部分无口服药物禁忌的患者,可考虑加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片或胰岛素增敏剂,达到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体重的效果。

胰岛素会把糖尿病人打胖

胰岛素是调节人体能量储备的重要激素,它可通过增加脂肪酸转运,促进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促进葡萄糖摄取及肌肉、肝脏的糖原合成,使肌肉、肝脏蛋白质合成增加,如此,引起脂肪沉积,从而导致肥胖。

不过,并非打胰岛素就一定会致胖,关键要看胰岛素使用是否合理,以及饮食运动的控制情况。有些患者可能打胰岛素的剂量过大,容易出现低血糖,饿感增加就会导致了进食增多;另外,也有一些患者在打胰岛素后,饮食控制不严,吃得比较多,同时也不做运动,或运动少了,如此,肯定容易导致肥胖。可见,要减少胰岛素所导致的肥胖,管住嘴、迈开腿依然很重要。

当然,医生在药物的搭配使用上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据陈燕铭介绍,在血糖比较高或病情比较危重的时候,医生会先用胰岛素把血糖降下来,等血糖稳定后,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加用二甲双胍,然后再慢慢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又或者,有的患者可以加用GLP-1类的药物后,逐渐停用胰岛素,因GLP-1这类药既能降糖,又有助于减轻体重,比较合适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相关推荐

胰岛素针部位是什么

一、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二、另外,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和臀部也是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三、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四、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

使用胰岛素的几个常见误区

1、“胰岛素要到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错误的传言!一些病人要等到所有药物失效、并发症发展到最晚期才用,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并发症都已不可逆转,生活质量很差,同时胰岛功能很差,胰岛素治疗效果亦不佳。 2、“胰岛素太复杂、太麻烦了”:其实不是这样。现在注射胰岛素使用专门设计的胰岛素笔进行操作,非常简单,护士会几分钟内教会你,80岁的老太太也能轻松自己注射,同时携带方便,几秒钟完成注射,和吃药比并不麻烦。 3、用胰岛素说明病情变得更严重了,无可救药了: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可以

为何胰岛素高还注射胰岛素

我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已经9年了。在近两年的检查中发现,胰岛素和C肽一直比较高,血糖不稳定,餐前约8mmol/L左右,餐后一般为11~12mmol/L左右。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配合使用迪氏糖锭(二甲双胍类)。我疑惑的是,我体内胰岛素已经过高,为什么还需要补充胰岛素呢?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莉军:您患糖尿病的病史较长,因此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胰腺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体内仍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因此需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甲双胍类药物具

胰岛素如何避免渗液

很多糖友在注射胰岛素时,并没有科学选取注射皮肤位置。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会导致胰岛素药液吸收不利,使一 部分药液从皮肤针孔处渗出,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胰岛素注射应选取皮肤较松的部位,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神经分布较 少,注射时不适感也相对较少。此外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反应。 胰岛素应保证皮下注射,避免进入肌肉层,否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应用胰岛素笔时,应垂直进针,每次注射都需要更换一次性无菌针头,注射完毕后停留10秒钟 左右再拔针。注意每次注射结束后必须卸下针头,否则,

胰岛素怎么才不疼

许多糖友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就是因为怕疼。实际上,疼痛是由于注射方式不正确所致,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 1、胰岛素温度不能太低。胰岛素刚从冰箱中取出,由于温度低,注射时会引起疼痛,因此,注射前应将胰岛素放一会再注射。 2、酒精挥发后再注射。皮肤消毒用的酒精没干就注射,酒精会从针眼带到皮下,引起疼痛。 3、用手捏起注射部位皮肤。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约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扎针引起的疼痛感。 4、注射时进针要快。进针时要果断迅速,进针越慢,痛感越强。

冬季低血糖三类高危人群

第一种是体型偏瘦的人群。因为体型偏瘦的人胰岛素抵抗轻,很容易造成低血糖,有条件可以定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第二种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容易造成使用不当或过量;另外,如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会加重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第三种是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这样的患者长期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感知能力差,很容易忽略低血糖症状。 冬季天冷,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询问主治医生是否需要重新调整降糖方案,另外,定期监测也很关键。

为什么胰岛素血糖反而更高

为什么胰岛素血糖更高了? 有些刚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反而更高,据专家先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患者擅自停掉口服药的结果。一般来说,当联合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时,加点胰岛素,血糖就能降下来,但这往往会给患者一种感觉——既然都开始胰岛素了,那肯定是口服药没效果了。于是,这部分病人就擅作主张,自己把口服药给停了。结果没想到的是,血糖却越来越失控了。 这样的情况在刚刚由口服药到胰岛素过渡的患者身上特别普遍。实在,在刚用上胰岛素头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口服药物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们

长期胰岛素的危害有哪些

一: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过敏症状大致上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后2~12小时发生,为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的红肿、瘙痒、水疱、硬结等,一般持续2小时后逐渐消退。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重者可发生休克。 二:低血糖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是很常见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间,但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与口服降血糖药物相比常比较轻,危害性较小。但是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依旧不容忽视,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或者休克死亡。 三:体重增加 很多糖尿病患者

血糖多高需要胰岛素

胰岛素作为替代疗法的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特别是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反应差伴体重减轻或持续性高血糖的患者。可每天注射2次中效胰岛素或预混制剂,β细胞功能极差者应按与1型糖尿病类似的方案长期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是最无副作用的降糖方法。一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若血糖一段时间内持续高,可以注射胰岛素治疗。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择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相比,注射胰岛素是副作用最小的一种控制血糖的方式,而且不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任何

8个小窍门巧胰岛素

“为什么自己针比护士给我要疼?”对很多糖友来说,注射胰岛素最大的恐惧来自于疼痛。其实,掌握了以下几个小窍门,针的疼痛能降到最低。 1.如果你使用的是瓶装胰岛素,注射前将胰岛素在室温下回温半小时是必要的。 2.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不要重复使用。 3.对自己狠一点,因为如果针时过于缓慢进针和拔针会增加疼痛感。 4.拔针时不要改变方向。 5.针前用酒精消毒后稍微等一下,待酒精挥发了再进针。 6.注射部位要注意轮换,老在同一个地方注射会形成硬结。 7.注射时捏起皮肤,不单单是准确注射到皮下,还能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