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率偏快的人易发心血管病

心率偏快的人易发心血管病

人一生总心跳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因此静息心率偏慢的寿命延长,相反,静息心率大于80次的寿命就会缩短。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静息心率偏快的人,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死亡率也高。

有人专门研究了老年人心率与寿命的关系,他们选择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人,年龄在65-70岁,其中男性1407人,女性1134人,长期跟踪随访。结果发现,在男性,心率大于80次/分比心率小于60次/分,活到85岁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心率是预测男性长寿的有效指标,但在老年女性中无明显差异。

经常睡眠不足会导致什么疾病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心血管疾病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心脏功能,心率的变化幅度会发生变化,其中心率变化幅度减小是引发心脏疾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迹象,经常睡眠不足会使心脏负担增大而使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的易发人群

易患高血压八大人群一、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

人到中老年易患高血压,其中45%父母有高血压病史;父母无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机率为3%。老年人群中60%以上患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病,其中由高血压引起的相关性心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全国每年有150万人因高血压引起脑中风。

二、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的人易患高血压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的人,脾气暴躁,办事总爱

瞻前顾后、反复思虑又难以下定决心以及过于焦虑、从事脑力劳动和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压。此类人群如患高血压,药物治疗疗效往往欠佳。

三、超重和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

肥胖不但可以引起高血压,而且也易导致冠心病、胆囊炎、关节炎等诸多全身性疾病。肥胖者多数嗜睡、胃口好,易形成恶性循环。减轻体重的有效方法是有规律地参加运动,适当控制饮食。

四、饮食过咸的人易患高血压。

北方人易患高血压,其原因之一,与饮食过咸有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吃得过咸会导致机体钠盐过多,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负担加大,促使血压升高。

五、嗜好吸烟的人易患高血压。

吸咽是高血压、冠心病最显着的危险因素。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精神紧张和A型性格吸烟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4倍。

六、长期过量饮酒的人易患高血压。

近年来证实,长期大量饮酒,尤其贪杯易醉者,常常合并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和高血糖。

七、生活懒散,缺少运动的人易患高血压。

晚间不睡,早晨不起或通宵达旦无节制娱乐的人,易患高血压。

八、血糖、血脂升高的人易患高血压。

哪些人易患高血压?通过以上的资料介绍,患者们了解了这一问题了吧,希望以上的资料可以为患者带来帮助,我们也希望每个高血压患者都能远离疾病困扰,身体健康。

餐后血糖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病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即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测定大于11.1mmoI/L者,实际上提示已经出现病理过程,因此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呢?①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理想,或空腹血糖大于5.6mmoI/L者;②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③正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患者;④妊娠糖尿病患者;⑤高危人群,即使其空腹血糖正常,也应常进行餐后血糖或OGT下检测,以尽早诊断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

餐后高血糖是心备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证明:在一些高危人群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当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还正常时,餐后血糖已经升高,因此餐后血糖是一个较早的诊断指标。餐后血糖增高,可能已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国外糖尿病干预研究(DIS)发现,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会使老年人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以上。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11.1mmoI/L之间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2倍;而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则上升到正常人的2.5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潘长玉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糖耐量异常和正常对照者各700多例中,前者冠心病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们: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高密度脂蛋白每升高一毫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机会即可下降3%~4%;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升高10%,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则会增加2%,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美国科学家通过两万人的饮食习惯调查发现,盐过量和钙缺乏能导致高血压。科学家又从两万人中选出75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让这些患者每天补充1000毫克的钙,结果成功地使他们的血压恢复到正常。钙作为神经传导的重要物质,也具有调节末梢血管平滑肌的功能。缺钙会引发末梢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外周血液循环的阻力增加及血液无法正常运行。补钙后,会使紧张的末梢血管平滑肌趋于弛缓,外周阻力降低,升高的血压即可得到良好的控制。

常用三高饮食和缺乏运动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但是人们常易忽略钙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甲状旁腺是引起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是致高血压因子。当人体长期缺钙时,甲状旁腺功能会亢进,其结果是使大量骨骼中的钙质释放于血液中。过量的钙质渗透入血管壁内会形成钙斑,形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变细变狭窄,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补充钙可以有效地阻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从而防止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新西兰《先驱报》报导,奥克兰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年中每天服一克钙剂的妇女,其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含量可上升7%,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含量可下降6%。美国心血管病学会的实验数据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每升高一毫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机会即可下降3%~4%;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升高10%,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则会增加2%。高密度脂蛋白能够清除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若能及早重视饮食中钙的补充和供应,对于保护心血管是有益的。经常摄入一些含钙较多的食物是必要的,如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蛋类、虾(小虾皮含钙量居各食物之最)、鱼类、蟹、骨头汤、木耳、紫菜、雪里红、开心果、荠菜、油菜等。

英国科学家提出“少吃盐等于补钙”新说。因此重视含钙食物的补充即可有效地救助心血管病患者。

老人家心脏衰竭的诱因

(1)感染: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占所有的诱因的一半,患肺炎的老年人9%死于心力衰竭,还有泌尿系统,胃肠道系统及胆道系统感染等,感染常常伴有发热,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感染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肌血供减少,从而加重心肌氧的供需矛盾;感染时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并抑制心肌收缩力;呼吸道感染还可因气管与支气管收缩和痉挛,影响气道的通气和肺的气体交换,使心肌供氧减少,肺血管床收缩则可加重右心负荷;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还可能导致风湿性心肌炎及心瓣膜的损害,所有这些均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由于发热,心率快,心室充盈不足,心排血量下降,肺静脉及肺毛细血管压升高,导致急性左心衰,呼吸道感染易发生低氧血症,使心肌缺氧促发心力衰竭。

(2)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也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十分常见的因素:过度劳累可加重心脏负荷,一旦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即可诱发心力衰竭;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可引起心率加快和外周小血管收缩,继而诱发心力衰竭。

(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型如各种心动过速和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

鼾症易致心血管病病发

打鼾憋气是信号心血管病找上门

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全身的血管为了保暖处于一种收缩状态,以致血管阻力增强,血流不畅。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是血压升高,二是使得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血压升高之后,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及心衰的发作或加重。另外,鼾症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鼾症患者睡觉频繁憋气导致夜间缺氧,致使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或加重高血压。

鼾症俗称打呼噜,患者熟睡后鼾声响度增大超过60dB以上,妨碍正常呼吸时的气体交换,称鼾症,5%的鼾症患者兼有睡眠期间不同程度憋气现象,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打鼾、憋气、夜间呼吸暂停、梦游、遗尿和白昼嗜睡。蔡主任指出,打呼噜危害大,因为它可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继发症。如高血压、心脏肥大、心律不齐、慢性肺损伤等疾病,所以鼾症要及早治疗。

综合疗法双管齐下

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止鼾,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矫治器、手术或呼吸机治疗。远大采用药物综合疗法+呼吸机治疗法,对阻塞性呼吸暂停、中枢性呼吸暂停有明显疗效。另外,心内科特设睡眠呼吸监测实验室,全方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从根源上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心率偏快的人易发生心血管病

观察5360名健康成人的静息心率,其范围为51-94次/分,平均数为67次/分。人类的心跳次数明显受自主神经与体液因素的影响,如人激动时心率会加快,完全安静时心率会减慢。科学研究表明,成人静息心率在70次/分,其寿命可达80岁(需注意的是,要排除各种疾病的干扰)。

人一生总心跳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因此静息心率偏慢的寿命延长,相反,静息心率大于80次的寿命就会缩短。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静息心率偏快的人,发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死亡率也高。

有人专门研究了老年人心率与寿命的关系,他们选择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人,年龄在65-70岁,其中男性1407人,女性1134人,长期跟踪随访。结果发现,在男性,心率大于80次/分比心率小于60次/分,活到85岁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心率是预测男性长寿的有效指标,但在老年女性中无明显差异。

3招让心率放缓

有什么办法能使静息心率能保持在60次左右,从而有机会赢得长寿呢?

1、首先是靠运动。常常参加各种强度适宜的运动,就会使静息心率偏慢(运动时心率加快,但运动使心功能得到锻炼,从而使静息心率减慢)。静息心率能在50-65次(睡眠中的心跳次数可以为38-50次/分)是健康心脏的标志,也是长寿的标志。

2、其次是保持适当体重。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因此肥胖者要通过健身运动,调节饮食来保持适宜的体重。

3、此外,吸烟与饮酒均可使静息心率加快,故应戒烟与限酒。

老人心率慢不是坏事

不少老年人心率一慢(除病理性改变外)就害怕,是不妥当的。

有研究证实,静息心率快会数倍地加速心血管病的进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控制过快的心率。医生们常给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康可等),其目的之一就是使心率减慢,保护心脏,减少与控制心肌缺血事件,改善心功能,延长寿命。大规模临床资料证明,心肌梗死、慢性心衰、高血压病,若正确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死亡率下降30%~44%。

吃什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研究表明,每日摄入水果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最高可达40%。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7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在约50万的人群中,人们摄入越多的水果,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越低。

Dr. Du说:“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但是大多数的数据来自于西方国家,而非中国。”她继续说到,“中国有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缺血性心脏病很普遍,与此相比,在中国,中风则是主要原因。由于在数据库里中风案例非常有限,所以之前的研究将缺血性和血性中风合二为一。考虑到他们二者不同的生理功能和风险因素,我们实施了第一个大型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群体是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中国成年人,研究摄入的水果量和患子类型中风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研究包括451681名参与者,他们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院,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也没有接受过抗高血压的治疗。此次研究在中国的10个不同区域进行(5个农村区域和5个城市区域)。研究开始前记录参与者习惯性摄入水果的量,分为“从来不摄入”、“每月摄入一次”、“每周摄入1-3天”、“每周摄入4-6天”、“每天摄入”这五个等级。

经过7年的追踪调查,参与者中有19300例患缺血性心脏病,19689例患中风(其中包括14688例缺血性中风和3562例血性中风)。18%的参与者每天摄入水果,6.3%的参与者从来不摄入水果。参与者平均每天摄入水果量为1.5份(约为150g)。

研究者发现,与那些从来都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可降低25%-40%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大约是15%缺血性心脏病,25%缺血性中风和40%血性中风)。在水果摄入频率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之间有一个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者总结: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健康大众或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病人而言,摄入水果都是有好处的。水果摄入量对于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常有效的,不应该只作为“可能有效”去看待,应通过教育和控制措施去促进人们对新鲜水果的可得性、可购性以及可接受性。

相关推荐

心率放缓给长寿机会

首先是靠运动。常常参加各种强度适宜的运动,就会使静息心率偏慢(运动时心率加快,但运动使心功能得到锻炼,从而使静息心率减慢)。静息心率能在50~65次(睡眠中的心跳次数可以为38~50次/分)是健康心脏的标志,也是长寿的标志。 其次是保持适当体重。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因此肥胖者要通过健身运动,调节饮食来保持适宜的体重。 此外,吸烟与饮酒均可使静息心率加快,故应戒烟与限酒。 不少老年心率一慢(除病理性改变外)就害怕,是不妥当的。 有研究证实,静息心率快会数倍地加速心血管病的进展,因此,应该采取措

缺硒的危害 缺硒的易患心血管病

缺硒地区,死于高血压、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病有关的,比富硒地区高3倍。 一些富硒地区的心脏病发病率比平均水平低67%;而在缺硒地区,心脏病发病率比平均发病率要高。冠状动脉病、高血压、心脏病死亡率高的地方,其血硒浓度则低。在严重缺硒地区,心脏病的死亡率比平均水平高22%。

桑树枣泡酒有什么功效 保护心血管

保护心血管也是桑树枣泡酒的重要功效之一,桑树枣泡酒以后能产生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一些天然果酸,它们能加快体内脂肪的燃烧与代谢,而且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中淤积,能净化血液,清理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可以让类的心血管处于健康状态,能防止多种心血管病变发生。

注意血糖血压预防心血管病

不少高血压患者和老年到医院看病时,都会主动要求医生检查血液黏稠度,以便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病。其实,血液黏稠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 许多的观念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黏稠意味着血流缓慢,易发生供血不足或血栓,从而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的患者比较关注血液黏稠度检查的指标。 过去医院的确有血液黏稠度的检查,但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实,血液黏稠度检查对心血管病患者并没有多少临床意义,它只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很多因素都可以干扰该项指标的结果,如饮水量、饮食

心房颤动有什么体征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

春季心血管病不可掉以轻心

春季气候逐渐变暖,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一冬的严寒之后,都认为患病的“高发期”已经过去,开始不自觉地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据专家介绍,事实上每年3、4月份仍是心血管病患者的“危险”期,此时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每到春季,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常会出现一个高峰。究其原因,多变的气候是最危险的杀手。众所周知,春季气候最大的特点是反复无常 。而此时,供暖期已过,居室内的温度比起冬天来可能会更低。寒冷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诱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温不断的高低变化中,有些病又常常因麻痹大意而延误治疗,从而导致严

心率过快是心脏病吗

正常情况下,成的心跳是在60-80之间,低于还是高于这个数值都是不好的,太低的话,说明你心脏贡供血不足,这样经常会出现低血压头晕甚至晕倒的症状,太高的话,心跳过快,长期的心跳过快也有一个名称,就是心悸。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下的群,会出现紧张,神经衰弱的症状,平时要多点注意自己的身体,注意量血压天和脉搏,关注健康。 步骤/方法: 1引起心跳过快的原因是有许多的,跟平时安静的情况相比,剧烈的运动是会导致心跳加速的,还有心情紧张也会引起心跳加速,这些情况引起的心跳加速,不用担心,心情安静下来就自然恢复了。 2但

心血管病患者为何一到冬季就难过

天气寒冷: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 医生说,天气突然变冷会让心血管疾病加重,容易突发心梗死。主要原因是,气温一降,心脑血管容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血流加速、压力增高,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血管一堵塞,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严重的出现血管斑块破裂。 医生也认为,冬季“心事”告急,根源更多地在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体产生生理反应,调节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血流加速,造成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容易引起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猝死。同时,与寒冷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体水分

生命中三道坎危机潜伏

晨3点到早上8点,是老年心脏的危险期,此时血压为全天最高。 医学已经证明,在此时间段老年易中风、猝死。就心血管疾病的猝发事件来说,它高达70%~80%。这是实实在在的多灾多难的时刻,对高龄老心血管病,就不能不重视晨间保健。 农历十五,“月圆缺”,这是与天文气象相关的危险期,是月圆时发生潮汐反应的结果。 体70%~80%的成分是由与海水相似的体液组成,它犹如一个微型海洋,在月圆时免不了要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潮汐反应。特别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这是一个月中好发心脏病和中风的日子,应稳定情绪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