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患恐惧症的危害
儿童患恐惧症的危害
1、影响孩子的性格。孩提时代的心理阴影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首次登台表演不怎么成功而且结束后遭到同伴的嘲笑,这就可能成为他一生的“烂草莓”,可能因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
2、可能导致自闭症。导致孩子自闭症的原因很多,但是儿童恐惧症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的因素。
3、孩子的成长会很艰难。性格缺陷也好,自闭症也好,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永远长不大。
4、其它的严重后果。有的儿童恐惧症患者长大后会仇视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焦虑症,焦虑可无特殊的对象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广场恐怖症可与惊恐发作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6、强迫症,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恐惧症是否会遗传
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患者表现出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产生过分的、不必要的恐惧,明知自己的恐惧不合理却仍无法控制。由于有些神经症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人担心恐惧症是否会遗传。
恐惧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点关系,但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个体的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会得恐惧症,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教育。如一些父母限制子女接触社交环境,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促发社交恐惧症。
对于恐惧症的发病原因,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冲突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本病起源于儿童性心理冲突,通过置换的防御机致,将某种无关重要的物体或情境,象征地取代了引起心理冲突的人,从而避免了性心理冲突和分离性焦虑。恐惧症作为一种焦虑来自于自我对危险的反应,反应水平的差异由于最初的归因所致。恐惧症又称为焦虑性歇斯底里,是由于儿童早期的恋母情绪冲突所致。到了成人阶段,由于性驱力继续表现出强有力的恋母或恋父色彩,从而激起了一种被阉割的恐惧和焦虑。
二、行为主义学说--条件反射按照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惧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的条件反射或称为学习的结果,即是由儿童时期早已消失习得了的恐惧经验中学习得来的。某些物体或情境与令人恐惧的刺激多次联合出现而形成条件反射,这些物体或情境成为了恐惧对象,由于病人对此采取回避的措施,而使这种恐惧焦虑得以强化。
综上所述,不用过分担心恐惧症是否会遗传,与其害怕孩子会被传染恐惧症,不如多花点精力在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中如有恐惧症的患者,应及时让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以免自己的恐惧情绪影响到孩子。
儿童学校恐惧症的三大类表现
很多家长都知道,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那么,儿童学校恐惧症有哪些表现呢?
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
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
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
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
童年情绪障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儿童离别焦虑症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寝,不能离开他们在外玩耍,拒绝上学而要和父母或抚养人待在一起,当硬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发生的担忧。年幼儿童的焦虑内容常常涉及走失、怕坏人撞入室内而不让父母离开,拒绝单独入睡,要父母陪着或开着灯睡。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待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2.学校恐惧症 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患儿开始表现对上学的厌倦和推诿,如早晨不?或要父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才去上学。但往往是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仍然不去上学。有的是在患了某些躯体病休息之后,便再也不去上学。父母,老师,同学来劝说或陪送上学,或同意他们的“条件”,给各种好处也无济于事。有的父母强制将他们送去学校,但还没进教室的门或学校门,便要逃跑,表现非常坚决,而不得不让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大多患儿在家表现正常,可学习,同学们放学后同他们玩耍,部分患儿不愿出门,怕见到熟悉的人,生活无规律,不学习,心绪日渐不佳,甚至变得脾气暴躁,怨天尤人,蛮不讲理,冲动毁物,或打骂父母。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即神经症型和人格型。神经症型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胆怯,害羞,缺乏自信,躯体主诉较多,并可以此主诉反复在医院看病,合并疾病多为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人格型则表现对父母严重的对抗不服从,挑剔闹事,变得自私,对亲人缺乏感情,轻则恶语伤人,重则动辄操戈。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大多与在校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亲眼看到老师对同学的处罚为诱因,少数并无明显诱因,而家族中很可能有情绪障碍病史者,在成人神经症的回顾性研究还发现7%学校恐惧症的患者既往有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并且20年后发展成惊恐障碍(王成典,1983)。
3.强迫症 儿童强迫症较成人强迫症少得多,有文献记录显示最小的强迫症患儿年龄为2岁。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对70例连续就诊的患儿观察后发现,强迫症患儿平均年龄为10.1岁,其中8例患儿发病于7岁以前。发病越早的患儿,其症状越类似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强迫症的特殊形式,与少年或青年发病的患儿在症状上明显不一样。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自己的手绢、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
强迫观念包括:①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②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躁。③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④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
强迫观念可以分为两类:①针对刚刚过去的事:如强迫回忆;刚刚关好的门总想着没有关好。②期待将要发生的事:如家人要外出,总是担心在外面出事,遇到意外等。
强迫行为包括:①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②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③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④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
强迫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一定要实现、要表达的某种冲动:见到电器一定要摸一下,明知有危险而不能自制。②为控制某种冲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做动作是为了防止某种冲动。
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4.儿童抑郁症 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不像对成人抑郁症那样多,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根本就没有“儿童抑郁症”这一名称。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儿童抑郁症的重视和研究的增多,对儿童抑郁症也有了明显的认识。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婴儿期抑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之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过分害怕打针是恐惧症的表现
儿童多数害怕打针,看到医生拿着针头就会吓得大哭。儿童这样的表现很正常,但若成人也怕打针就有问题了,尤其是不给他打针光是看见针头,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人,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打针恐惧症。
什么是打针恐惧症?
打针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个特殊类型,表现出害怕打针,如有些人(通常是男性)上医院一看到注射针,立刻瘫软在地上。这种对打针的恐惧感往往让人不敢上医院或看牙医,甚至影响医护与病患之间的关系。到1997年,医学界才将打针恐惧症归入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有些甚至会遗传。
为什么会害怕打针?
打针恐惧症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看到针管,身体立刻产生一连串反应:恐惧感先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心跳变慢,再刺激脑部分泌松弛血管的激素,然后血压降低,进而昏倒。专家分析,惧怕打针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遗传,不过主要来自后天的负性经历,如曾有人被医生拿着注射针吓唬过,从此留下阴影,以至于过分的害怕打针。
如何应对害怕打针?临床中打针恐惧症的应对措施主要是用止痛贴,但这只是治标,消除该症应该从心理上入手。
首先要在儿童期做好预防。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害怕打针,不要恐吓或逼迫他们,应该和他们好好沟通,并在他们勇敢挨下一针后,美言奖励他们一番。有了不错的初体验,以后就不排斥打针了。
对于成人,则可以使用心理疗法,如系统脱敏法等,可逐渐消除恐惧的原因,最终达到彻底摆脱害怕的目的。
恐惧心理人人都会有,害怕打针,害怕打雷,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当害怕变得过分、不合理时,就要提高警惕,是不是恐惧症在作怪。
儿童恐惧症患者需要正确饮食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的异常恐惧情绪。该症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并且持续至少1个月。
儿童恐惧症的表现有怕某些小动物,如虫子和蜘蛛,这在3—4岁的儿童是很常见;怕新的环境,如害羞的孩子来到新环境后,表现为害怕或退缩,而反复的接触和不施加压力的保证则有助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怕恐怖的故事,如恐怖的电影或电视片常加剧孩子的恐惧感;怕受伤或死亡,这在大龄儿童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个年龄段已经像大人那样有求生的本能。
儿童恐惧症患者需要正确饮食
儿童恐惧症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但对于伴有焦虑情绪的患儿,可给予抗焦虑药物。除此之外,家长要做的是加强调理孩子的饮食习惯,并适当做一些正确的心理诱导。
让孩子正确地吃东西。尽量让孩子不要吃巧克力、喝可乐等刺激性的食品或饮料。可以适当地煮一些莲子银耳粥或百合粥给孩子喝,以缓解恐惧的症状。吃果蔬补充维生素c,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绿色蔬菜,比如桃子什么的,可加强孩子的肾上腺荷尔蒙,以满足抗紧张和有效地缓解恐惧症状的需要。
以上文章就是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介绍,相信读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对您肯定也能有所帮助。在此,专家建议患者和家属,病发原因还是要去医院进行科学规范的检查之后才能确定,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够及时针对性的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当然如果您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问题,可以点击我们的在线咨询专家。
恐惧症危害大,如何治疗恐惧症
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行为治疗
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所而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社会功能。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障碍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但行为只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动作,是治表未治本,疗效是否持久,结论不一。
药物治疗
严格地说并无一种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对单纯恐惧一般没有效果,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来暂时缓解单纯恐惧,例如飞行恐怖。合用普萘洛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断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很好,能减轻或者消除自主神经反应,如心悸、气促、出汗等,降低警醒水平。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有文献报道,丙米嗪对恐惧发作有时具有戏剧性效果。
其他治疗
如气功、松弛疗法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恐惧症是什么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恐惧症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通过双生子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同卵双胞胎比以卵双胞胎患恐惧症的概率要大许多。同时如果父母中有恐惧症患者的话,那么孩子的恐惧症发病率会极大的提高。所以遗传因素对于恐惧症形成有影响。
儿童社交恐惧症及其典型症状
儿童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体现了疾病对人的危害程度。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儿童生活质量在社交恐惧儿童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SADC儿童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关心和帮助。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2.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
老年人恐惧症的危害有哪些
老年人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照顾的群体,也是最容易被一些疾病缠身的群体,所以对于老年人群体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照顾他们。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老年人恐惧症的患者就更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因为老年人恐惧症的危害是很大的。
少数性格内向的人,到了老年,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他们处处胆小拘谨,总感到忐忑不安。这种现象发展到严重时,当事者会自感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焦躁烦闷,甚至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也会由此而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减退和头痛失眠。
患恐惧症的老人还有种种禁忌,如由于害怕被子女嫌弃,不敢提出完全正当的要求;怕发生车祸,因而以步代车;怕煤气中毒,因而拒用煤气灶;怕身受辐射线伤害而不敢看电视等。
恐惧症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上,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等。如果恐惧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引发其它精神疾病,因此人们因加强对恐惧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