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脊椎裂有什么症状

脊椎裂有什么症状

囊性脊柱裂的病儿于出生后即见在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包块常随年龄增大,表面皮肤或正常,或菲薄易破,有的菲薄呈半透明膜状,如囊内为脑脊液,用手电筒照之透光,如囊内有脊髓、神经组织等,用手电照之不透光或可见到囊内组织阴影。患儿啼哭时包块张力增高、较硬,安静时背部包块软且张力不高,于包块根部能触摸到骨缺损的边缘,说明囊肿与椎管内沟通。如患儿安静状态时,包块张力高,前囟隆起,可能同时伴发脑积水征。

脊髓脊膜膨出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仔细检查可发现患儿下肢无力或足畸形,用针刺患儿下肢或足,无反应或反应微弱,患儿稍大些即可发现大小便失禁,重者双下肢呈完全弛缓性瘫痪。

脊髓外露生后即可看到,局部无包块,有脑脊液漏出,常并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不能存活。

隐裂在背部虽没有包块,但病区皮肤上常有片状多毛区或细软毫毛,或有片状血管痣等。有的病区皮肤颜色甚浓,或棕色,或黑色,或红色,有时在脊椎轴上可见潜毛孔,有的实为一窦道口,压之有粘液或豆渣样分泌物挤出来,椎管内多存在着皮样或上皮样肿瘤。隐裂可引起腰痛、遗尿、下肢无力或下肢神经痛,但是大多数无任何症状。

孕早期服用紧急避孕药致胎儿畸形

王某,女,24岁,因停经7月余,B超检查提示无脑儿合并脊椎裂收住。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中期无保护性生活后12小时口服左炔诺孕酮0.75mg,24小时加服左炔诺酮0.75mg避孕。服药后当月月经未来潮,停经33天尿HCG阳性确诊早孕。孕早期无毒物,放射性,药物接触史。孕50天时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发育良好。孕期自觉胎动好,孕母无特殊不适。

孕29周时,B超检查提示无脑儿合并脊椎裂,遂行药物引产术。术后娩一男性死婴,呈无脑儿、脊椎裂、唇腭裂、左足外翻畸形,产母无异常。孕妇及其丈夫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史。药物作用具有二重性。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对孕妇来讲,更是如此,既要对孕妇无不良反应还应保证对胚胎无不良影响。孕妇若用药不当,不仅给本人造成痛苦,还会危及胚胎、胎儿、甚至导致胎儿畸形,造成下一代终生残疾。可见孕妇要合理用药,将用药安全放在首位。对紧急避孕药的使用也是一样。这一案例说明口服避孕药中的激素对胎儿的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脊椎病的症状

临床上根据脊椎病的症状比较复杂。为了配合脊椎病的治疗,下面小编就简单为大家介绍这脊椎病的症状的临床表现如何。

较轻的是颈肩酸痛 ,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 较严重的有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甚至还会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还有可能头晕,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等。

颈椎病是一种由轻到重危及不同的组织、产生不同的症状的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脊椎的保护重在平时的注意。因为长期的坐姿、站姿甚至是睡姿的不正确都可能导致颈肩腰腿疼或脊椎病,因此,睡眠时选择良好的寝具十分重要。

如果发现脊椎病的症状之后,对于这样的顽固性的疾病,我们必须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建议患者不要拖延最佳的治疗时间,及时就医才是治好了脊椎病的症状的最佳方法,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坐骨神经痛是怎么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通常是坐骨神经因各种原因的压迫与刺激导致的疼痛,常见的因素包括坐骨神经炎、骶髂关节炎、椎间神经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裂、脊椎滑脱、腰椎结核、梨状肌损伤综合征、马尾神经瘤、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

隐性脊柱裂会引起腰痛吗

人体的脊椎发育是一种骨化过程,人出生后到青春期前,脊椎包括腰椎和骶椎均是未完全骨化成功的,一般要在17-23岁方可完成。在此年龄阶段,腰椎和骶椎一直在处于骨化发育中。由于腰骶部有两个骨化中心,如果人体在停止发育之前未完全骨化成功,就会在腰 椎或者骶椎形成“裂隙”,这就是我们临床照片报告单中常说到的“隐性脊柱裂”.发生在腰椎的叫“腰椎隐裂”;发生在骶椎的叫“骶椎隐裂”.大约25%-50%的人群有腰椎发育异常,常见的有腰髓椎隐裂和移行椎(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在性别上以女性居多。

隐性脊柱裂的症状主要因受累节段的脊髓与脊神经损害引起,即与是否受压和神经损害的程度相关。局部皮肤可有毛发增多,皮肤向内凹陷,有的呈现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瘤或色素沉着。发病有早有晚,可能在婴幼儿时已发病,有的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1.轻症 起病时的症状有下肢力量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有时表现为腰痛或腿痛多为一侧下肢受累,但也有两下肢同时发生肌无力者。检查发现呈周围性神经损害的表现,即肢体肌张力低,弛缓性轻度肌肉无力,下肢及会阴部浅、深感觉减退。

2.中症上述运动与感觉障碍较为明显,常见有马蹄内翻足畸形,有时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或伴发尿失禁。

3.重症下肢表现明显肌力减退,甚至瘫痪;感觉亦明显减退或消失,常并发神经营养性改变、下肢远端发凉、发绀,出现营养性溃疡。有的在骶尾部也常发生营养性溃疡,骶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明显。久之下肢呈现失用性萎缩跟腱反射消失或发生挛缩。足畸形 可出现仰趾足、弓形足、足内翻或外翻部分患者表现为完全性截瘫及尿失禁,也有的为大便、小便均失禁。少数伴有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滑脱,尚见有因脊髓栓系引起上肢症状者。

腰椎病的介绍

腰椎病又名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它是椎体之间的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导致腿痛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造成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腰椎病以腰腿痛和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一系列复杂的相关症状,腰椎病种类繁多,能列举出来病名的大约就有50多种,腰椎病按病因分类可将脊柱病分为损伤、炎症、退变、畸形、肿瘤和其他等原因6大类型。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

识别隐性脊柱裂的四个主要类型

【隐性脊柱裂的四个主要类型】

较显性脊柱裂多见,因不伴有硬膜囊异常,临床上少有主诉,因此需治疗者更属少见:

一般分为以下5型:

(1)单侧型:

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一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裂隙。临床上时可发现,单纯此种畸形一般不引起症状。

(2)浮棘型:

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图4)。此型在临床上常伴有局部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3)吻棘型:

即一个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亦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一椎节棘突嵌至下一椎节后方裂隙中,似接吻状,故在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图5)。可出现局部或根性症状,对其中严重者,应行手术将上椎节棘突下方做部分或大部截除。

(4)完全脊柱裂型:

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者,形成一长型裂隙(图6)。此型在临床摄X线平片时常可发现,其中90%的病例并无症状。

脊柱裂为脊椎轴线上的先天畸形

临床上常分为隐性脊柱裂和囊性脊柱裂,前者指仅有椎板缺如而无椎管内容膨出。隐性脊柱裂合并椎管内的脊髓畸形者则称为脊髓发育不良。囊性脊柱裂指椎管内容从骨缺损处膨出,据膨出内容的不同又分为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等。

脊柱裂临床表现复杂,严重者可出现骶神经受损,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感染者可导致脑瘫,致残率高,治疗困难。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根据肿物部位及性质,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触诊及X线平片显示有椎板缺如,通过透光试验及必要时穿刺抽得脑脊液,可与该部的畸胎瘤、皮样囊肿等鉴别。隐性脊柱裂主要靠X线摄片诊断。隐性脊柱裂中无症状者毋需治疗,神经系症状轻微且已稳定者可对症治疗,神经系症状及体征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或脊髓造影等检查有阳性发现者,应手术治疗。而囊性脊柱裂几乎均须手术治疗。

新生儿脊柱裂都有哪些类型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由于身体的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因此,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新生儿出现骨折或者生病等情况的出现,而新生儿脊柱裂这种病症也是属于新生儿患病类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因此,家长在平时也要注意多了解一些关于新生儿脊柱裂病症的常识,那么,新生儿脊柱裂都有哪些类型呢?

隐性脊柱裂是最常见,也是病情最轻的一种。患隐性脊柱裂的宝宝,脊椎骨之间有一个小缝隙。隐性脊柱裂只有脊柱裂,而无椎管内容物膨出,因此,大多数有隐性脊柱裂的人没有症状,但脊柱裂部位椎管内可能存在着各种病理改变,如瘢痕、粘连、栓系,合并脂肪瘤致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或牵扯,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

脊髓脊膜膨出是脊柱裂中最严重的类型。通常可以看到患者背部有一个被皮肤盖着的囊肿。这个囊肿里有组织也有神经。患者的脊髓受损或者发育不全。根据囊肿的不同位置,有这种类型脊柱裂的人通常有一些神经受损或者某些部位麻痹。他们可能不能走路或者小便失禁。

大多数有这种类型脊柱裂的宝宝也有脑积水的现象。脑积水是指围绕大脑的液体不能通过血管排出。大脑的某些部位在宝宝出生前受损,而阻碍液体正常排出。当压力增加后,大脑受到的压迫就会更严重。

脊膜膨出没有脊髓脊膜膨出那样严重,也是脊柱裂中最罕见的一种。这种情况下,囊肿里包含的膜容易断裂。

由上可知,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脊柱裂这种病症是按照患病情况划分为三种类型的,而脊髓脊膜膨出、脊膜膨出和隐性脊柱裂这三种分类就是新生儿脊柱裂的分类,一般来讲,脊髓脊膜膨出是所有的新生儿脊柱裂类型中最为严重的。

新生儿脊柱裂都有哪些类型

隐性脊柱裂是最常见,也是病情最轻的一种。患隐性脊柱裂的宝宝,脊椎骨之间有一个小缝隙。隐性脊柱裂只有脊柱裂,而无椎管内容物膨出,因此,大多数有隐性脊柱裂的人没有症状,但脊柱裂部位椎管内可能存在着各种病理改变,如瘢痕、粘连、栓系,合并脂肪瘤致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或牵扯,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

脊髓脊膜膨出是脊柱裂中最严重的类型。通常可以看到患者背部有一个被皮肤盖着的囊肿。这个囊肿里有组织也有神经。患者的脊髓受损或者发育不全。根据囊肿的不同位置,有这种类型脊柱裂的人通常有一些神经受损或者某些部位麻痹。他们可能不能走路或者小便失禁。

大多数有这种类型脊柱裂的宝宝也有脑积水的现象。脑积水是指围绕大脑的液体不能通过血管排出。大脑的某些部位在宝宝出生前受损,而阻碍液体正常排出。当压力增加后,大脑受到的压迫就会更严重。

脊膜膨出没有脊髓脊膜膨出那样严重,也是脊柱裂中最罕见的一种。这种情况下,囊肿里包含的膜容易断裂。

由上可知,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脊柱裂这种病症是按照患病情况划分为三种类型的,而脊髓脊膜膨出、脊膜膨出和隐性脊柱裂这三种分类就是新生儿脊柱裂的分类,一般来讲,脊髓脊膜膨出是所有的新生儿脊柱裂类型中最为严重的。

脊椎炎的症状

脊柱炎并不仅是脊柱关节的病变。绝大多数可伴有全身各大关节受到侵犯;不同关节受累产生与该关节部位有关的疼痛与症状。髋关节受累时病人可述说髋部疼痛,但有的患者往往诉说病侧的腹股沟疼痛,早期可出现髋关节曲屈和活动功能受限,膝关节也可发生屈曲挛缩畸形,虽然少见,但也是此病致残的原因之一。其它足趾关节可发生红肿疼痛,但遗有畸形者少见,指关节肿胀疼痛为最少见。

此外,少数尚可见侵犯颞颌关节、肋椎关节、胸锁关节的疼痛、肿胀或压痛、肋椎关节受累尚可出现胸疼和呼吸的减弱,也可刺激肋间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左侧肋间神经痛,有误诊为心绞痛者,值得注意鉴别。

儿童腰痛莫大意

日常人们很少听到儿童喊腰痛。如果孩子一旦喊腰痛,那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儿童腰痛绝大多数是腰椎器质性疾病的表现,治疗不及时常会造成不良后果。

导致儿童腰痛的疾病主要有以下三种:

腰椎外伤儿童椎间软骨板与椎体结合疏松,当受到强度较大的扭曲外伤时,如奔跑中突然转身、负荷过度、打球等,易引起椎间软骨板撕裂,产生腰痛。初次发生时,由于很少刺激神经,症状较轻,几天后即会自行痊愈,但破裂移位的软骨板不能完全复位。以后再受外伤,就会造成更大的撕裂和移位,严重时撕裂的软骨板连同髓核一起脱入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导致瘫痪。所以,对于儿童外伤后腰痛,一定要及时找医生诊治,并注意休息和适当的锻炼,若在早期得到正确治疗,可以完全康复。

脊椎结核由于儿童脊椎血液循环丰富,机体任何部位的炎症病灶都有可能通过血液波及脊椎,引起脊椎炎症。其中最常见的为脊椎结核。因此,当儿童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脊椎定位性疼痛并有局限性压痛时,应考虑到脊椎结核或其他炎症。

脊椎肿瘤儿童脊椎肿瘤并不少见,多发于6~12岁的“骨嗜异红细胞肉芽肿”,常可经血液、淋巴液侵犯多个椎体。发病初期仅有不规则的腰脊痛,当骨质损害严重时,脊椎就会出现侧弯或屈曲畸形。此外,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肿瘤,也可在儿童脊椎上发生。这类病症,早期发现和治疗更为重要。

幼儿脊柱裂用什么方法治疗

脊柱裂是脊椎管的一部分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脊柱裂、脑膨出)。根据1986~1987年监测资料,我国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约为2.74‰,而且北方较南方高,农村较城市高,秋冬季出生的婴儿较春夏季出生的发生率高,脊柱裂的男女之比为0.6~0.9:1。临床表现与脊髓和脊神经受累程度有关,如有脊髓和脊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

脊柱裂治疗方法有哪些

脊柱裂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囊性脊柱裂几乎均须手术治疗。如囊壁极薄或已破,须紧急或提前手术,其他病例以生后1~3个月内手术较好,以防止囊壁破裂,病变加重。如果囊壁厚,为减少手术死亡率,患儿也可年长后(1岁半后)手术。手术目的是切除膨出囊壁,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粘连,将膨出神经组织回纳入椎管,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到持性牵扯而加重症状。

对于长期排尿失常或夜间遗尿或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隐性脊柱裂,仔细检查后,应予以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纤维和脂肪组织。

对于出生时双下肢已完全瘫痪及大小便失禁,或尚伴有明显脑积水的脊髓脊膜膨出,手术后通常难以恢复正常。甚至加重症状或发生其他并发症。

早期认识此病和早期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的患儿,小儿时一般没有症状,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拴系的脊髓受到牵拉,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研究表明,一旦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如肢体的无力和麻木等,只有约45%的患者恢复正常;一旦发生尿失禁,只有12%的患者恢复正常。因此一旦发现脊髓拴系,无论有无症状都要手术治疗。

囊性脊柱裂的病儿于出生后即见在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

临床诊断腰间盘突出与腰椎畸形

临床诊断腰间盘突出与腰椎畸形:

调查显示: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约有30%的人存在着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却没有临床的症状表现,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者,其影像学检查却显示正常,这属医学上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不能因放射学或影像学检查显示某一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有病理改变,就认为此处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为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就武断地认为腰椎没有问题,这时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细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发育异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颈部和下腰部多见,表现为:移行椎、邻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结构的左右不对称,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损(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现等。他们多无症状,常因其他疾患行X线检查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腰背痛等神经症状,此时应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现具体介绍如下。

移行脊椎

在脊柱的颈、胸、腰、骶椎各节段的交界处可以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胸化、胸椎腰化等,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腰骶部,这在腰腿痛者的X线检查中占去了1/3左右。

关节突畸形

两侧关节突的方向常有不对称,多见于腰骶部、其次在L4、5间。关节突的方向及形状对脊柱运动有很大

关节突畸形关系,假如关节突关节的排列一致,则脊椎各方向的活动就会协调一致;若两侧不对称,会使脊椎各方向的运动难以协调,造成关节突关节、韧带、及周围肌肉的劳损,进而引发腰腿痛,有时还会在畸形关节突的上一间隙伴发椎间盘突出。

棘突畸形

棘突为次发化骨中心,大约在25岁时融合。最常见的变异有:

1)接触棘突。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时相邻两个棘突间仍保留有一定距离,而先天性棘突过长、腰椎过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间盘退变致椎间隙明显狭窄时,会导致两个相邻棘突间的距离变小,当腰部后伸时,相邻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断磨擦,进而形成假关节,即所谓的接触棘突。随着时间的延续,可造成滑膜炎或损伤性关节炎,引发腰痛,当腰后伸时疼痛会加重,此时应该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动、调整不合理的姿势,以减少病变棘突的撞击,从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

2)喙状棘突。喙状棘突多见于L5,其棘突细长、远端向后下方弯曲成鸟嘴状,故称为喙状棘突。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细长、弯向下的L5棘突,当腰部后伸活动时,喙状棘突撞击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肿、或形成滑囊,发生腰痛;压迫骶1神经时,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时,可引起腰痛、会阴部麻木、下坠感和排尿功能异常。治疗是以腰部制动、限制腰部后伸等为主。

3)杵状棘突。骶椎隐性脊椎裂处的浮游棘突与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称之,其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与喙状棘突相类似。

隐性脊椎裂

是胚胎期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发育障碍,两侧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发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时称隐性骶椎裂;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时,称显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个节段,轻者只有一条裂缝,严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隐性脊椎裂有纤维组织覆盖,可有腰骶部皮肤的色素沉着、生有毛发或呈小脂肪瘤样改变,一般无症状,但成年后腰骶部负重过大、活动多,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着点或附着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劳损。

治疗原则,是调整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姿势,加强腰背肌的锻炼,以便能够代偿其先天性的缺陷。

腰椎骨刺与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变薄,椎体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在椎体边缘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出血及渗出逐步钙化,从而在局部,也就是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在X光片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多呈“唇样骨质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桥”。

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胀疼痛、僵硬、易疲劳,甚至弯腰受限,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患侧剧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胀痛畏寒无力。

腰椎骨质增生与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薄,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治腰椎间盘突出一定要能同时治疗骨质增生,否则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脊柱裂患者有哪些表现

症状

少数病人到成年后可产生遗尿、尿失禁等症状。有的刚出生的婴儿,在腰部有一膨出的囊包,壁很薄可透光,婴儿啼哭时,囊包的张力增加,如溃破则很易感染,引起脑膜炎。此型乃因脊股由脊柱裂口处膨出所致,称“脊膜膨出”,或“囊性脊柱裂”。如果椎管内的脊髓,神经组织也同时膨出,则称“脊髓脊膜膨出”,可产生两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小孩较晚才会走路,但步态跛行,臀部及大腿后侧皮肤感觉迟钝或麻木,足底及臀部可发生溃疡,大小便不能控制,成人则有阳痿等症状。少数病人可有一段脊髓完全暴露在裂口处,有些在表面可有薄层纤维膜盖覆。此型称“脊髓外露”,症状更为严重,且容易感染,预后极差。患有脊柱裂的病人,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足内翻,足外翻,弓形足,先天性脑积水,脊柱侧弯等。

分型

一般将脊柱裂分为显性脊柱裂与隐性脊柱裂2种。

1.显性脊柱裂

为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疾患,视伴发脊髓组织受累程度不同而在临床上症状差异十分悬殊,其虽可见于头及鼻根部,但90%以上发生于腰骶处。

(1)脊膜膨出型:以腰部和腰骶部为多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膜通过缺损的椎板向外膨出达到皮下,形成背部正中囊肿样肿块,其内容除少数神经根组织外,主要为脑脊液充盈,因此透光试验阳性,压之有波动感,重压时出现根性症状,增加腹压或幼儿啼泣时,此囊性物张力增加,其皮肤表面色泽多正常;少数变薄,脆硬,并与硬脊膜粘连。

(2)脊膜脊髓膨出型:较前者少见,除脊膜膨出外,脊髓本身亦突至囊内,见于胸腰段以上,椎管后方骨缺损范围较大,膨出囊基底较宽,透光试验多阴性,手压之可出现脊髓症状(应避免加压性检查),多伴有下肢神经障碍症状。

(3)伴有脂肪组织的脊膜(或脊膜脊髓)膨出型:即在前两型的基础上,囊内伴有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较少见。

(4)脊膜脊髓囊肿膨出型:即脊髓中央管伴有积水的脊膜脊髓膨出,此型病情严重,且临床症状较多,易因并发症而难以正常发育,易早逝。

(5)脊髓外翻型:即脊髓中央管完全裂开,呈外翻状暴露于体表,伴有大量脑脊液外溢,表面可形成肉芽面,此为最严重的类型,因多伴有下肢或全身其他畸形,且多有双下肢瘫痪等,症状复杂,死亡率甚高。

(6)前型:指脊膜向前膨出达体腔者,临床上甚为罕见,仅从MR检查中发现。

2.隐性脊柱裂

较前者多见,因不伴有硬膜囊异常,临床上少有主诉,因此需治疗者更属少见,一般分为以下5型。

(1)单侧型: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一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裂隙,临床上时可发现,单纯此种畸形一般不引起症状。

(2)浮棘型: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此型在临床上常伴有局部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3)吻棘型:即一个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亦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一椎节棘突嵌至下一椎节后方裂隙中,似接吻状,故在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可出现局部或根性症状,对其中严重者,应行手术将上椎节棘突下方做部分或大部截除。

(4)完全脊柱裂型: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者,形成一长型裂隙,此型在临床摄X线平片时常可发现,其中90%的病例并无症状。

(5)混合型:指除椎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以椎弓不连及移行脊椎等多见。

相关推荐

什么是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单纯性契形压缩性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沿着X轴旋转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后方的结构很少受影响椎体通常成契形该型骨折不损伤中柱脊柱仍保持其尊稳定性此类骨折通常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身体猛烈屈曲产生了椎体前半部分压缩 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通常亦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体受力最大因挤压而破碎由于不存在旋转力量脊柱的后柱则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了脊髓

高龄孕妇生二胎注意事项 注意服用叶酸

孕前或孕后身体缺乏叶酸,会使胚胎的神经管发育欠缺,导致无脑儿、脊椎裂、唇腭裂等畸形。所以,高龄孕妇生二胎时,要在怀孕前1-3月,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叶酸,一直服用到怀孕后3个月。

隐性脊柱裂哪些症状

1、轻症 起病时的症状下肢力量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时表现为腰痛或腿痛。多为一侧下肢受累,但也两下肢同时发生肌无力者。检查发现呈周围性神经损害的表现,即肢体肌张力低,弛缓性轻度肌肉无力,下肢及会阴部浅、深感觉减退。 2、中症 上述运动与感觉障碍较为明显,常见马蹄内翻足畸形,时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或伴发尿失禁。 3、重症 下肢表现明显肌力减退,甚至瘫痪;感觉亦明显减退或消失,常并发神经营养性改变、下肢远端发凉、发绀,出现营养性溃疡。的在骶尾部也常发生营养性溃疡,骶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隐性脊柱裂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隐性脊柱裂可能会没症状或者任何的外部表现,所以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是非常的担心,我们害怕这种疾病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人们很想知道隐性脊柱裂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这样可以让更多的隐性脊柱裂患者坚持治疗下去。 对于脊柱裂引起的脊髓栓系综合征者,均适合于手术,而且提倡尽早地予以手术治疗。只手术解除脊髓栓系的因素,才能取得治愈、好转的机会。以往不少人将脊柱裂合并尿失禁或大小便失禁以及兼下肢瘫痪者,视为手术禁忌证,亦即认为此类严重病例为不治之症。然而近20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病例的临床处理经验,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态度,

颈椎狭窄的病理改变

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当遇某些继发性因素,如外伤、节段不稳,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特别是头颈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可能引起椎间关节较大的相对位移,椎间盘突出或破裂,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径的

新生儿脊椎问题

先天性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是指在妊娠的前3个月,胎儿脊椎的形成发生异常,导致脊柱变形。此疾病可能是单纯的脊柱异常,也可能会并发其他骨头、神经或软组织异常。以器官异常为例,常会造成先天泌尿生殖器官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等疾病。 先天性脊柱侧弯,其严重度与曲度增加的多少,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器官疾病关。脊柱弯度快速增加时,常发生在快速生长期,也就是2岁以前的幼儿期和10岁以后的青春期,大约75%的患儿都会曲度增加现象,而一半以上的病童需要接受治疗。对于患儿来说,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是非常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保养治疗好 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什么区别

腰椎间盘膨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腰椎间盘退化的一种表现,它不是一种病。 而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内的纤维环发生破裂了,然后髓核跑到纤维环外面去了,它是一种病。 另外,腰椎间盘膨出很多是没症状的,都是体检的时候发现的,或者是仅轻微的腰痛症状。 而腰间盘突出,后面纤维环发生破裂了之后,这个髓核跑到纤维环外面,会对脊髓、对马尾神经、或者对脊神经造成一定的卡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 所以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之间还是区别的,不管是程度上的还是临床表现上。

颈椎病的三个发展期

第一期:颈椎病前期。此期在X线检查上椎管的异常改变,而临床上没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X线的改变为推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体序列的阶梯样改变。其病理基础是椎间盘变性向前后突出,间隙变窄,突出的椎问盘掀起椎体骨膜血肿机化骨化形成增生,纤维环与终板的松动或分离造成椎间关节的半脱位,之所以没临床表现是因为椎管尚代偿间隙存在。 第二期:椎间盘症期。随着椎间盘的进一步退变,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初次发病为椎体间关节平衡失调,新的平衡尚未建立,通过纤维环外侧神经末梢引起症状。在初次的发病的基础上变性

胎儿先天畸形都哪些表现

主要症状: 当B超检查提示羊水过多(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7cm,羊水指数>18cm)发生于胎儿神经系统畸形,消化道畸形,或羊水过少(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2cm、羊水指数≤5cm)发生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 常见的胎儿畸形: 1、无脑儿:颅骨与脑组织缺失,常伴肾上腺发育不良及羊水过多,不能存活。无脑儿外观颅骨缺失、双眼暴突、颈短。 2、脊柱裂:部分椎管未完全闭合,缺损多位于脊柱后侧。隐性脊柱裂位于腰骶部,通常无神经症状。如椎骨缺损可致脊髓脊膜膨出,常神经症状。 3、脑积水:大脑导水管不通致脑脊液回流

怀孕前应注意什么 服用叶酸

孕前或孕后身体缺乏叶酸,会使胚胎的神经管发育欠缺,导致无脑儿、脊椎裂、唇腭裂等畸形。所以,建议准备怀孕的女性,在怀孕前1-3月,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叶酸,一直服用到怀孕后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