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及慢性腹泻,其病因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一、急性腹泻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肠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内,是引起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可分为:
1、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包括痢疾杆菌、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属、小肠弯曲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肠道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状芽孢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等。
2、原虫与寄生虫感染:包括阿米巴、血吸虫、滴虫、梨形鞭毛虫等。
3、病毒感染:多见于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感毒感毒感染。
4、真菌感染:可导致腹泻的真菌有很多,如过期食物中的霉菌等。
5、食物中毒: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嗜盐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或肉毒杆菌;毒蕈、河豚鱼、较大的鱼胆及毒鼠药、农药等其他有毒化学性毒物。
6、变态反应:如食物过敏(牛奶、鱼、虾、海鲜产品等)可引起腹痛、腹泻;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肠蠕动增快而发生腹泻。
7、药物:多种药物可导致腹泻,如红霉素、氢氧化化化镁、新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镁、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这些药物导致腹泻的机制不尽相同;某些化学物质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导致急性腹泻。
二、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甚多,包括:
1、肠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原虫和寄生虫感染、真菌。
2、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引起的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3、吸收不良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分类十分复杂。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肠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胆、胰腺疾病所致。
感染性腹泻病因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二、引起腹泻的细菌
1、志贺菌
志贺菌属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以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无动物宿主。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3、空肠弯曲菌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4、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5、弧菌
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除霍乱弧菌外,发现有多种致病性弧菌,其中拟态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鱼弧菌等可引起肠道感染
腹泻都是由感染引起的吗
不是,腹泻的原因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急性腹泻多由感染引起,但除感染以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引起腹泻:
(1)肠道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等);
(2)各种类型的肠道肿瘤(大肠癌、结肠腺瘤、小肠淋巴瘤等);
(3)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胃肠功能紊乱;
(4)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抗生素、降压药等)。
因此,如果出现腹泻,尤其是长期慢性腹泻患者,不能盲目抗感染治疗,应到大医院行正规诊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夏天治腹泻注意五个误区
误区一:滥用抗生素
许多患者一有腹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用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腹泻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非感染性腹泻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而应当服用一些助消化药或采用饮食疗法等。即便是感染性腹泻(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等引起),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切不可滥用抗生素。
误区二:滥用止泻药
有些患者发生腹泻后,马上就使用止泻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发病初期,腹泻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如果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当然,如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酌情使用止泻剂。
误区三:滥用止痛药
部分腹泻患者常用654-2、颠茄片等来止腹痛,其实这种做法不妥。使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或加重病情,如果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还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对于轻度腹痛者,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来缓解腹痛,重度腹痛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剂。
误区四:频繁换药
一些腹泻患者治病心切,用药1~2天后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再则,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不可随意频繁换药。
误区五:过早停药
少数腹泻患者常依症状服药,即腹泻重时多服药,腹泻轻时少服药,稍有好转就停药。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彻底而使腹泻复发,或转为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
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1.粪便有粘液、血便。感染性腹泻患者做粪便常规检查后,可见粪便有粘液和血便。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2.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感染性腹泻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后,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3.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由于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尿液多为血尿、血红蛋白尿及管型尿。
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感性腹泻患者不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而且血BUN、CR、AST、ALT、BIL、LDH、CK等都可增高。
5.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250克。
小儿腹泻如何防治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依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以前者较多见,感染性腹泻又可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肠道内感染以病毒、细菌为主。
腹泻的防治:①强调母乳喂养,注意辅食和断乳的方法,注意饮食卫生。②增强小儿的抵抗力,注意锻炼身体及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避免着凉和受热。③积极治疗佝偻病、营养不良及肠道外感染。④治疗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选用恰当抗菌毒控制感染,用药应根据病情,避免滥用,腹泻患儿,应继续喂养,如果有失水,能口服者尽量采用口服补液盐(ORS),市面药店有出售。
腹泻治疗的误区有哪些
错误一:一拉肚子就止泻。患者出现腹泻立即想到止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像上述病例中那样的急性腹泻可能是肠道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它们对人体的毒害。
错误二:自己买的止泻药是万能药。一般家里都常备有一些抗菌药,腹泻了就随便找药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腹泻有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又分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对于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性腹泻应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细菌性腹泻,最好先做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对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因此,发生腹泻最好去看医生,按照医嘱用药,以避免陷入用药误区,延误治病的良机。
错误三:一腹泻就输液。输液是一种有创伤的医疗行为但危害性极大,如输液的沉积物导致肺功能下降;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引起急性心衰,这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诱发的根源;输液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
腹泻吃止泻药须对症下药
误区一:滥用止泻药
止泻药属于对症治疗腹泻的药物,其通过减少肠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效果,能够防止机体过度脱水,但主要适用于剧烈腹泻。对于一般的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它会使致病因子以及细菌毒素在体内滞留,加大风险。
而且,止泻药的主要缺点是刺激消化系统,对肝肾副作用大,易导致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对于发生腹泻的老年或者小儿患者,要慎重使用。
误区二:过度使用静脉补液
在腹泻患者的治疗中,静脉补液也常常被过度使用。实际上,只有当腹泻患者出现重度脱水或者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静脉补液。对于大多数没有出现脱水症状或者是仅仅出现了轻、中度脱水症状的腹泻患者,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跟静脉补液是同样有效的,而且治疗更为迅速简单。而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用药原则,那就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补液。
同时,静脉补液带来的风险与成本比较大,比如可能发生过敏、静脉炎、感染等状况,患者还要忍受扎针的痛苦,治疗费用高,花费时间又多,相比之下,口服补液则要安全经济很多。
误区三: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由饮食不当、吸收不良、食物过敏等因素导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如病毒感染或者产肠毒素细菌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只有细菌性腹泻,或者腹泻与另一种急性感染有关时(比如肺炎、尿道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对患者有害无益,还白白增加了许多治疗费用。
误区四:禁食
以往患儿及成年患者发生腹泻时,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医生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发现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患者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
拉肚子别乱吃止泻药
近期,医院腹泻患者显增。记者在门诊采访中发现,很多患者存在乱用止泻药、见泻就止的错误做法。多数急性腹泻无需止泻药,盲目止泻很多时候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加重疾病。
谢立群说,腹泻可分为两周以内的急性腹泻和超过两周的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又分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非感染性腹泻常由饮食不当或受凉等因素导致的胃肠功能失调引起,感染性腹泻则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或细菌毒素引发,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均为感染性腹泻。每年6月至9月都是急性腹泻的高发期,其中,因饮食不洁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偏多,因过多摄入冷食、冷饮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非感染性腹泻也不在少数。
一拉肚子就吃止泻药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则上讲,止泻药一般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因为,感染性腹泻实际上是人体将部分病菌、毒素及坏死细胞排出体外的“排毒”过程。如果一出现腹泻,不分青红皂白就吃止泻药,将可能使这些毒素、病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滞留于体内,对病情好转不利,甚至会加重病情。特别是在感染性腹泻急性期、炎症及高烧等中毒症状较明显或脓血便较多时,更是不能服用止泻药,只有等其进入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才可短时服用止泻药。此外,止泻药只是暂时改善症状,并不能去除病根,因而乱用止泻药容易掩盖病情,给大夫明确诊断带来困难。
那腹泻后就不用治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谢立群说,出现急性腹泻时,人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就医进行血、便等常规检查,必要时进行大便培养,以明确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是细菌引起的还是病毒造成的。只有明确了其具体类型,医生才会有针对性地使用止泻药、抗菌药和止痛药,达到事半功倍、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