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证候诊断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证候诊断
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甲亢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郁痰阻
[主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病理]气机郁滞,痰浊壅阻颈部,故致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故胸闷,太息,胸胁窜痛,且病情常随情志而波动。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淤
[主证]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病理]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淤滞。气、痰、淤壅结颈前,故瘿肿较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气郁痰阻,脾失健运,故胸闷、纳差。苔白腻、脉弦或涩,为痰结血淤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旺盛
[主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等症。肝火亢旺致胃热炽盛,故腐熟过甚,而见多食易饥。火热迫津外泄,故自汗出。肝火上炎;风阳内盛则致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亢旺之象。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凤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多食易饥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主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病理]痰气郁结,故见瘿肿。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肝阴亏虚,筋脉失养,则倦怠乏力。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则眼干目弦。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及舌体颤抖。舌质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胁肋陷痛者,可信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楝子养肝疏肝。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芍平肝熄风。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病人腹痛中医辨证论治是关键
1、寒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主。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型腹痛:
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紧。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为主。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型腹痛:
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泻火、攻下里实为主。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型腹痛:
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清热、化湿、行滞为主。枳实导滞丸加减。
5、食积胃肠型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浊或腻,脉沉滑有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消食导滞为主。保和丸加麦芽、鸡内金等。
6、肠道气滞型腹痛:
腹胀疼痛,攻窜不定,肠鸣有声,得嗳气或矢气则疼痛减轻,脉弦。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理气止痛为主。天台乌药散加减。
7、瘀滞胃肠型腹痛: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或可触及包块,舌质青紫,脉涩。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少腹逐瘀汤加减。
8、瘀热内郁型腹痛:
腹痛剧烈,腹皮拘急,压痛明显而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化瘀、清热、止痛为主。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9、虫积肠道型腹痛:
绕脐腹痛,时作时止,按之腹软,或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或嗜食、吐涎,脉浮洪或乍大乍小。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安蛔止痛为主。乌梅丸加减。
10、脾胃虚寒型腹痛: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治疗此型腹痛主要以温补脾胃为主。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味。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尿血虽以止血为主,但要酌量加散瘀、宁血、养血之品。一般早期阶段除止血外,需要育阴宁血辅助药物,病久则宜温养摄血。以下是血尿的常见证型及治法。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痛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
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为肾虚湿热证;以尿路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肾虚石淋证;病情发展至痛风性肾病或肾功能衰竭,多属于肾虚水湿证或肾之阴阳两虚证等。
三妙汤、石苇散、身痛逐瘀汤、知柏八味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是常用的处方。若关节僵硬、畸形,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药,如蜈蚣、乌梢蛇、穿山甲、桃仁、红花、络石藤、宽筋藤、鸡血藤等。痛风结节溃破加法半夏、猫爪草、穿破石、海藻、山慈菇等祛痰软坚,散结通络之品。若单纯血尿酸高或处于静止期病人多表现为脾肾不足,湿浊内盛,可用健脾补肾降浊之法治疗。
现代中药治疗痛风研究:
血中尿酸增高是形成痛风的基础,因此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十分重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排出。选用中药除了按辨证原则之外还可以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选用。
芫花所含的芫花素、芹菜素及大黄所含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减少尿酸的合成。泽兰、桃仁、当归、地龙也有抑制尿酸合成作用。
秦皮、车前草、车前子、大腹皮、土茯苓、薏苡仁、苍术、地龙等可以促进尿酸从肾排出;大黄等通便药可以促进尿酸从大便排出。
急发痛风发作时大多表现为“热痹”,因此原则上应该选用有清热作用的中药,例如:黄柏、防己、忍冬藤等。在寒冷地区或因受寒等,病者可表现为外寒内热,此时应用散寒通痹的中药,如:羌活、独活、秦艽、香附之类。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并减轻尿酸疼痛。
对于初次发现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平时采用车前草15克,薏苡30克,土茯苓20克、芦根15克煎水饮,每周饮二至三次对降尿酸有一定帮助。
中医如何辨证治痛风
一、肝肾阴虚型:
证见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低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活血清利,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二、脾肾气虚型:
证见全身乏力、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大便稀溏、小便不黄、舌润体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
治以健脾益肾,方用保元汤加味。
三、气阴两虚型:
表现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易感冒等气虚之症,又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舌燥等阴虚表现,或有恶风、畏寒而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水、大便先干后稀等气虚、阴虚交错的症状。
治宜益气养阴为法,方用叁芪地黄汤加减。
四、风湿热痹型:
证见恶风发热、又汗不解、关节红肿热痛、热重者痛如刀割虎啮、手不可近、口渴烦躁、小便黄赤或肌肤甲错,甚或解尿灼痛、尿少、尿闭,脉数或细数。
治宜清热祛风,通络利湿为法,方用宣痹汤四妙散加减。
生眼丹怎么办 辨证施治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疾患初起,胞睑漫肿微红,按之较软,痒痛并作。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疏风消肿,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银翘散加减进行对症治疗,如可于方中加生地、当归助凉血活血;加蒲公英、紫花地丁以助清热解毒;加川芎、防风以助疏风散邪等。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漫肿并且坚硬,皮色红赤甚至紫暗,疼痛如火灼,全身可兼有高热口渴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黄、栀子进行治疗,以增强泻火解毒的力度;如果眼睑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以帮助清热解毒;眼睑紫暗者,可加丹皮、玄参等以帮助活血消肿。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漫肿焮热,颜色紫暗黑,疼痛剧烈,全身可兼有发热、烦躁、面红气粗等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运用进行对症治疗。
此证型主要表现为:眼睑局部出现脓肿,脓溃后脓液不尽,长时间难以愈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益气养血,脱毒排脓为治疗原则,中药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进行对症治疗,若脓液长久不尽可加薏苡仁、败酱草以助托毒排脓。
痛风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有哪些
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 类型进行治疗。 急性期 寒湿痹阻型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剂:乌头汤加减。 组成:川乌、麻黄各6G,黄芪20G,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薏苡仁、萆蘚 各15G,甘草9G,桂枝5G,细辛3G, 土茯苓30G,生姜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