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中成药要小心六大误区
购买中成药要小心六大误区
1、随意选药
我们都知道感冒的种类繁多,但是当我们自行购买时,并不能很好的分清自己是什么症状引起的感冒而造成对风寒、风热的不了解因此随意购买,这样会导致药物服用后上火或者是加重脾胃虚寒。因此选择时要注意分症状,辨证选药。
2、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 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3、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4、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5、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6、疾病复杂时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对于使用中成药我们存在着这些误区,要避免。首先就是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采购药物,不能自行购买自己不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和药物性质的药物,选择中成药要分清性质和治疗范围,禁忌等等。
使用面膜要小心误区
误区一: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很多朋友都认为睡眠面膜一定要过夜,这样才可以发挥出面膜的全部功效,哪怕是觉得感觉到粘稠也会坚持过夜。其实,睡眠面膜只是面膜的一种统称,并没有说明一定要在睡觉前使用,其实只要皮肤吸收了面膜的营养就可以了。
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果使用睡眠面膜感觉到又粘又腻又不好吸收,起床后皮肤上分泌出许多油脂,这时就不需要带着面膜过夜了,只要在脸上敷30分钟,等到皮肤完全吸收后,就可用清水洗净。
误区二:睡眠面膜一定要在晚上睡觉前才能敷。大多数的人经常会顾名思义,认为睡眠面膜只能在晚间使用。其实不然,睡眠面膜的主要配方是胶状的大分子,目的是为了锁住在使用面膜之前抹上的护肤产品中的小分子,所以在平时有时间,就算是非睡眠的时候也可以敷的。
正确使用方法:如果在晚上睡觉之前涂抹睡眠面膜感觉到不舒适,可以选在中或是下午睡觉前,完成了基础护理工作之后,再使用睡眠面膜。
误区三: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基础保养。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错误,在敷面膜前不做任何的基础保养,直接敷上一层面膜便睡下。睡眠面膜是皮肤表层的一层膜,起封闭性的效果,它的营养成分并不多,需要进行基础护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养分。因此,不可以忽略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正确使用方法:每天在清洁完皮肤后,打上爽肤水,再抹乳液、霜,全吸收后,就可敷上睡眠面膜,锁住营养。
内火旺盛祛火首选水煎中药
中医将身体内火分为五种类型,即心火(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等)、肺火(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等)、胃火(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肾虚所致的虚火旺盛(盗汗、烦热、失眠等)。
这些不同的上火症状必须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调理。
祛火首选水煎中药,因为汤剂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如上火时伴有脾胃虚寒症状,可在配药时加入温性的中药,以中和祛火中药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有些年轻人嫌在家煎药麻烦,也可到医院购买中药粉剂,患者只需在家用水冲服即可。效果跟水煎中药相差不大。
此外,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如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1周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禁用。
如果选用中成药祛内火,一定要对症选择,如心火旺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导赤丹;肺火旺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羚羊清肺丸;肝火旺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龙胆泻肝丸;胃火旺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牛黄清胃丸;虚火上炎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六味地黄丸。
选用中成药祛火的患者,一般治疗推荐使用3~7天,如果1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必须就医。
去火药怎么吃
调理去火首选水煎中药
对于调理去火,首选自熬中药。因为汤剂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比如患者上火的同时还伴有脾胃虚寒,这时候配药就可以加入温性的药材以中和去火药材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一些年轻人嫌在家熬药麻烦、不易掌握熬法,也可以医院购买中药粉剂——医院将配好的药材研磨成粉,患者只需要在家用水冲服即可。效果上跟水煎中药相差不大。
此外,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比如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也可以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草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使用。
服用中成药去火莫超一周
如果选用中成药调理内火,一定要对症选择。“心火”旺盛者,可以选择“导赤丹”,“肺火”旺盛者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调理“肝火”适宜使用“龙胆泻肝丸”,去“胃火”不妨试试“牛黄清胃丸”,虚火上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值得提醒的是,选用中成药去火的患者,一定不能把中成药当做长期调理用药,一般治疗推荐使用3~7天。因为“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这类下火药物可能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牛黄解毒片,长期使用还有可能造成慢性砷中毒。如果一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就必须就医。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岁宝宝感冒流鼻涕咳嗽如何治疗
一周岁的宝宝如果感冒了,家长要仔细观察一下他的病情变化,如果是只有一点点流鼻涕,偶尔有咳嗽,一般是轻微的感冒,在家里可以让宝宝多喝点温水,注意补充维生素,多休息,注意环境的温度,避免交叉感冒,普通的感冒是有一定的自愈性的。如果他的症状比较重,明显的流鼻涕,鼻塞比较明显,有咳嗽,喉咙听见有痰响,这种需要吃药干预。一般像流青鼻涕,偶尔一点点咳嗽,少痰都是寒向感冒,一般家长可以用一点生姜、紫苏、或者是葱白、泡水给宝宝口服试一下,也可以到药店去买中成药,一般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给宝宝吃。如果是有明显流脓涕,有轻微的发热,咳嗽有痰,这种一般属于热向感冒,这个是不宜用生姜、紫苏这种民间的偏方的,去药店吃中成药比较好,一般风热感冒的中成药会比较多,如果吃药效果不好,需要去医院,由医生对宝宝做仔细的检查,然后指导用药。
喝红豆水小心误区
误区一:
煮红豆水时不能煮破红豆,一旦里面的淀粉流出,反而失去消肿功效?
红豆水如果只有一点点混浊也不要担心,少量溶出的淀粉还不致让体重增加;但古方里确实有提到,吃掉红豆就失去利水效果,所以就中医角度而言,不建议连同红豆一起吃,只需取红豆水的上清液来喝。
误区二:
每个人都适用红豆水?
红豆水消水肿,但并非每个人都适用。一般人如果因为怀孕、吃重咸、压力或排便不顺引起的水肿,喝红豆水的确能帮助水分循环与代谢,排除体内湿气。
不过疾病引起的水肿患者就要特别注意限水。像慢性肾脏病患因肾脏过滤功能失调,喝进去的水排不出去,反而加重身体负担,不建议饮用红豆水。
误区三:
坊间传说红豆古名赤小豆,不过也有人说两者是不同品种,真的吗?
摊开《台湾市售易混淆中药图鉴》可发现,红豆与赤小豆分属不同品种。而赤小豆在中医里属药材,市面上不易买到,外观较一般红豆细长,偏暗紫红色,坊间常将两者搞混。赤小豆的利水力道比一般红豆稍微强一些,但用一般红豆也有利水的功效。
误区四
太瘦的人不适合吃红豆或喝红豆水?
“没有这回事”营养师驳斥,因利水不等于脱水。红豆虽然有利尿功能,但不至于像利尿剂一样,引起脱水或口干舌燥,瘦的人一样可以吃红豆或喝红豆水。
如何选用中成药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一定功效和主治范围,并按照规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一定剂型的商品药。那么,“君、臣、佐、使”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往往也较大。臣药有两种作用。一是辅佐君药,来加强君药对主病的治疗效果;二是针对主病外的兼有病症起到治疗作用。佐药有三种作用。一是加强君臣两类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二是消除或减缓君臣两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有的佐类药物虽然与君药药性相反,但却能在治疗中对君药起到辅助的作用。使药在治疗中能起到信使的作用。使药不仅能引药入经,而且能调和诸药。
在每个方剂中,君药是必备的“群龙之首”,但臣药、佐药、使药却不一定都有。有时一味药在方剂中也不只担任一个角色。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到药房购药的现象与日俱增。但是怎样才能把药买好、买对呢?
一、要注意药品的批准文号。购买治疗用的中成药不同于购买保健药。一般要买标有国药准字号的药,尽量不买或少买标有地方批准文号的药。
二、选药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然后根据药品的功效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一种或几种中成药,或者按照医嘱购买中成药。
三、选购中成药时,要注意药品的有效期或失效期,以确保买到质量好的“真品”。
有些药品在药店中买不到。这是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所以药品有其特殊性、专属性和严格性。根据药品的这些特性,又可将其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非处方药,就是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在药店中可以直接买到的药品。处方药是指需要医生开具处方的药物。其中包括某些镇痛药或有成瘾性的药物,如杜冷丁、吗啡等,以及必须在医生严格监护下使用的药物如某些注射剂、冻干粉针剂、造影剂、诊断用药、穴位给药注射剂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就属于处方药,所以没有医生的处方,在药店中买不到。
认清白带异常的用药误区
正常白带的成分是由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分泌物及部分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无异味,个体之间排出量多少不等,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的程度有关。除了生理性原因或体质下降易致白带增多外,由感染性疾病造成的,则首先需要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患了妇科炎症,许多女性到药店买药治疗。但懂得正确自我治疗的女性少之又少,造成了很多用药误区。
误区一:
首选中成药。传统医药深入人心的关系,很多女性有了白带异常等症状时,习惯于求助中成药。但中成药起效较慢、针对性不强,若作为首选治疗,不但会引起炎症的扩散,还会耽误病情。
误区二:
治疗不按疗程。自我药疗时,女性往往凭主观感觉判断疗效。很多妇科炎症有较为严格的疗程,见好就收,不遵守疗程,病情可能再次反弹。
误区三:
各种妇科炎症不分。阴道炎、慢性宫颈炎虽然都属于炎症,性质却大不一样,治疗时要区别对待。
误区四:
盲目选洗液。许多女性购买洗液时很随意,事实上清水才是最好的洗液,因为它不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
肝病用药要小心
因此,肝病病人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肝功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
2、对使用的药物要充分了解熟悉它的毒副作用和有效反应。如发生药物反应,一般多在用药后1~4周时,多有发热、皮疹、瘙痒以及外周血象的改变。如辨证运用中草药而采取的免疫激活疗法,在用药3个月以后出现皮疹,是清除肝炎病毒的有效反应。
3、在治疗肝病合并其它疾病时,不要照搬一般病人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剂量,而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4、用药后如发现转氨酶增高2倍以上,其它原因除外时,应予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
此外,肝病病人的用药宜简化,用药种类不宜过多,因为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解毒,而患肝病时,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都受到影响,所以用药要从简。
妇科炎症注意用药别陷误区
误区一:首选中成药。传统医药深入人心的关系,很多女性有了白带异常等症状时,习惯于求助中成药。但中成药起效较慢、针对性不强,若作为首选治疗,不但会引起炎症的扩散,还会耽误病情。
误区二:治疗不按疗程。自我药疗时,女性往往凭主观感觉判断疗效。很多妇科炎症有较为严格的疗程,见好就收,不遵守疗程,病情可能再次反弹。
误区三:各种妇科炎症不分。阴道炎、慢性宫颈炎虽然都属于炎症,性质却大不一样,治疗时要区别对待。
误区四:盲目选洗液。许多女性购买洗液时很随意,事实上清水才是最好的洗液,因为它不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
按摩虽好但是要小心误区
误区一:力度越大越好?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按摩保健的误区,认为按摩时有疼痛感才说明达到了效果,甚至专门找手劲大、手法重的按摩师按摩,即使在按摩时出现刺痛或疼痛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其实按摩并不是越重越好,而是需要恰当的力度。按摩手法和力度得当即可达到适度刺激的作用,用力过大非但对治疗无意义,反而容易形成皮下瘀血和肌肉损伤,甚至还会引起骨折和内脏损伤等。
误区二:按摩时间和次数要多?
“按摩不是越久越好,应根据机体的神经特点和经络忍耐度而进行,不可按得太久。”因为肌体对任何刺激都有一定的耐受度,刺激过度往往适得其反,容易损伤关节、韧带和软组织。“过度按摩还会造成神经紧张或神经抑制,削弱人体本身的活力和抵抗力。”
按摩次数也并非越多越好也是人们存在的按摩保健的误区之一,其实神经在过量的反复刺激下容易产生疲劳,使经络调节能力减弱,而且对身体进行过度频繁的刺激会使其敏感度下降,肌体容易产生耐受性,影响治疗和保健效果。如果是作为治疗,可以每日或者隔日进行1次;如果是作为保健,则可以每周1次,或者每2~3周1次。
误区三:足底可以随意按?
人的一只脚上就有60多个反射区,人体的主要器官,如心、肝、肾、胃、脾,以及眼睛、耳朵、鼻子等,在脚上都有相应的反射区,如果是手法、力度都适当的按摩,可以通过刺激反射区来缓解身体对应器官的不适,但若按摩手法不当,则会影响这些器官的健康。所以足底可以随意按这种按摩保健的误区是不可信的。
如果不注意按摩保健的误区,反而轻会伤害皮肤、软组织,重会伤到神经、骨骼,甚至导致瘫痪或死亡。
购买中药材要小心六大误区
选择中成药使我们为了减少药物副作用而且比中药而言较容易携带方便和易于保存的方法,但是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人们对于选择中成药也有了很多误区,严重的会导致对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在自行购买中成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误区。
1、随意选药
我们都知道感冒的种类繁多,但是当我们自行购买时,并不能很好的分清自己是什么症状引起的感冒而造成对风寒、风热的不了解因此随意购买,这样会导致药物服用后上火或者是加重脾胃虚寒。因此选择时要注意分症状,辨证选药。
2、把补益类中成药当营养品
补益类药物有补阳、补气、补血、补阴之不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应用补益药应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要注意"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和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补气、补阳药多温燥易助火生热,补血、补阴药易滋腻碍胃。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健康人服用过量人参,可能出现"滥用人参综合征";痰湿体质者选用六味地黄丸、阿胶等来滋补身体,则可能出现腹胀等症状。
3、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成药当然不例外。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另外,有些中成药本身含有毒成分,如大活络丸含草乌,补肾益脑丸、柏子养心丸含朱砂等。这些药物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4、剂量随意用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随意加大剂量,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5、剂型选择不合理
中成药剂型十分丰富,每种剂型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临床需合理选择。如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患者;冲剂、散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病患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因作用快、吸收迅速,适用于重症和急救或不能口服的患者。
6、疾病复杂时联合用药
包括中成药与汤药、不同的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等。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成分,避免含"十八反"的中成药联合应用。例如消渴丸是含有西药格列本脲的降糖中成药,若随意与其他降糖西药合用,可能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对于使用中成药我们存在着这些误区,要避免。首先就是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采购药物,不能自行购买自己不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和药物性质的药物,选择中成药要分清性质和治疗范围,禁忌等等。
孕妇用药要小心四大个误区
误区一怀孕不能吃药
有的孕妇患感冒、腹泻时,自认为孕期不能吃药便拒绝吃药。实际上,病后不服药,会使小病酿成大病,反而不利于优生。孕妇病后合理用药不但对胎儿无害,而且能防止胎儿受母体疾病的影响。因恐惧药物,该服的药不服,常致使妊娠并发症和其他病症得不到及时治疗,从而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误区二孕妇不能服西药可服中药
有些人认为孕妇生了病,即使服药,也只能服中药而不能服西药。误以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许多中药所含的各种生物碱和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服用不当也会给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如易致腹泻的药大黄、芒硝;润肠利小便的药材木通等;大辛大热的药材肉桂、附子等,服用时也必须十分小心,剂量不能太重。
误区三孕妇感冒可自治
有人误认为感冒是小病,吃点抗感冒药无关紧要。其实,抗感冒药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有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克感康、快克等等,这些药大都含组胺药,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另外,抗病毒药对胎儿均有不良影响;消炎痛是孕妇禁忌的退热药;阿司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含碘制剂的止咳药孕妇不宜使用;孕妇感冒如没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不宜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体内,有20%~40%的可能性对胎儿构成危害。
误区四不能用抗生素
临床上发现,孕妇患感染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出现发烧时,绝大多数的胎儿发育都要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孕妇患病后,比普通人更需要及时治疗。使用恰当,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类等对孕妇、胎儿是比较安全的,副作用轻微,治疗效果好。但应提醒一下,青霉素用药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糖友运动要小心误区
打胰岛素会上瘾
经常听到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友问医生:是不是打胰岛素,打着打着就会上瘾了?其实,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是人体内原本就有的蛋白质。人体仿佛一部发动机,需要燃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胰岛素恰似葡萄糖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是维系生命的纽带。健康人体内自己生产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胰岛素生产系统有问题,需要从外部补充一点而已,这是患病的机体需要,维系健康的有效治疗手段罢了,与“上瘾”无关。
用胰岛素会导致洗肾
胰岛素对人体并没有害,也因为血糖获得控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机率,保护肾脏不再继续收伤,让胰岛素剩余功能正常;另外,糖尿病人只要维持正常三餐,除高风险食物外,不用特别挑选食材,相信医师诊断与治疗,就可稳定血糖避免病况恶化。
要少吃米饭
糖尿病人是否真的要少吃米饭呢?专家表示,米饭所含的淀粉,能够分解成人体必要能量葡萄糖,如同汽车行走需要加油,人类活动一定要使用到葡萄糖,一旦缺少脑细胞功能将第一个功能受损,红白血球功能也会降低,若长期缺乏淀粉,身体必须分解蛋白质换取葡萄糖,恐导致酮酸中毒或高渗透压血糖症。
白米饭吃成糖尿病?
网上有帖子指出,白米饭含糖量高,引发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病。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人粮食缺乏,必须用土豆、南瓜、芋头、大豆、地瓜来替代主食米饭,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很少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专家介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白米饭易消化、转化快,确实属于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糖尿病人少吃精制谷物,在主食限量范围内多用粗杂粮代替部分米、面。但不能将糖尿病的发生归罪于米饭。1型糖尿病主要与免疫缺陷及病毒感染有关,2型糖尿病是在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致病的。这个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生活方式,吃得多了而运动减少了,尤其是西式的饮食习惯。我国成为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不是白米饭比以前吃得多了,而是大鱼大肉吃多了
治疗白带不正常的误区
误区一:首选中成药。在中国,传统医药深入人心的关系,很多女性有了白带异常等症状时,一般都习惯于求助中成药。但中成药起效较慢、针对性不强,若作为首选治疗,不但会引起炎症的扩散,还会耽误病情。
误区二:治疗不按疗程。自我药疗时,女性往往凭主观感觉判断疗效。很多妇科炎症有较为严格的疗程,见好就收,不遵守疗程,病情可能再次反弹。盲目治疗白带异常,是非常不可取的。
误区三:各种妇科炎症不分。阴道炎、慢性宫颈炎虽然都属于炎症,性质却大不一样,治疗时要区别对待。尽管白带异常是常见的妇科病,但是女性也必须高度重视,务必听从医嘱。
误区四:盲目选洗液。许多女性购买洗液时很随意,事实上清水才是最好的洗液,因为它不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