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肤过敏的中医辨证治疗
采用中医治疗皮肤过敏,一般疗效比较好,在治愈后再加上一段时间的调理,一般很少会再次复发。中医依据皮肤过敏的征候属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湿热内蕴型
患者疹斑上常有水,水抓破后,皮肤会呈现鲜红糜烂,造成组织液渗出,液干后会结黄色的厚痂,并同时可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治疗方式以利湿清热、去除肠胃湿热、利肠通便为主,可开予消风散加减方。
2、阴虚血燥
此类患者的皮肤在疹斑边界会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虽然口干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治疗以滋阴养血润燥、滋养肺阴、强化脾胃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功能,以期能除去皮肤的干燥瘙痒。治疗药方为当归饮子加减方。
3、脾虚湿甚
皮肤抓破后会呈现浅红或同肤色的糜烂,且渗出液不易干收,会有黄色薄痂。症状还有面色暗黄、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舌质淡红。治疗以健脾除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增强肾气为主。处方为参苓白术散。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辨证治疗
1.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2.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全方共奏具有气血双补之功。可适当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强凉血解毒之功效。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3.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方药: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石膏过敏起泡泡怎么治辽
<br/>指导意见:你好,据你所述的情况,考虑是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所致的,应详细检查明确后,积极治疗,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肥腻,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不良 刺激,补充维生素C,可应用扑尔敏,钙剂,维生素C,强的松等缓解症状,也可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多可好转,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气虚寒 临床表现为鼻部奇痒,喷嚏连连,继则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怕风畏冷,易感冒,每吹冷风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同时伴随全身症状如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宜温肺散寒,可用温肺止流丹,药用细辛、荆芥、人参、柯子、桔梗、鱼脑石、五味子、白术、黄芪、甘草。
2、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黏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反复不愈。平时感觉头重头昏,易疲劳,胃纳差,常腹泻。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痕,苔白,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五味子、辛夷、甘草等。
3、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为患病日久,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清涕不止,早晚较甚。鼻黏膜苍白水肿。四肢不温,甚则后头部、颈项、肩背亦觉寒冷,面色淡白,精神萎糜,或见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治宜补肾纳气,可用温肺止流丹加入补肾纳气的药如胡桃肉、覆盆子、金樱子、蛤蚧等。
4、肺经郁热 患者遇热气或食燥热食物时鼻塞肿胀,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黏膜色稍红或紫暗,或可见咽痒咳嗽,或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治宜清宣肺气为主,可选用辛夷清肺饮,药用黄芩、栀子、石膏、桑白皮、知母、辛夷、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
过敏性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目前,皮肤过敏病人滥用激素药非常普遍,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有些人不经医生诊断,稍有一些不适,就自选含有激素的药物内服或外涂,见效特别快,结果却诱发了令人烦恼的并发症。
多吃糙米、蔬菜:偏食肉、奶、蛋类食品,造成体内红细胞质量降低,形体变大,缺乏生命活力。由这类低质量红细胞组成的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同化能力都大大削弱,加上牛奶、蛋类的蛋白质分子易从肠壁渗入到血液中去,形成组织胺、羟色胺等过敏毒素,刺激人体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病。糙米、蔬菜则不同,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上述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辨证治疗
本症是风湿之邪外袭,与气血相搏,热伤脉络,使血不循经,谥于脉外,渗于肌肤而成。热毒发斑者,宜用凉血解毒,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加减。夹有风湿者加防风;夹湿者加陈皮、半夏、苡仁。热毒清除后可改用归脾汤加减或红枣汤治疗。
1.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2.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全方共奏具有气血双补之功。可适当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强凉血解毒之功效。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3.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方药: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
季节性皮肤过敏的中医辨证治疗
1、湿热内蕴型
患者疹斑上常有水,水抓破后,皮肤会呈现鲜红糜烂,造成组织液渗出,液干后会结黄色的厚痂,并同时可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治疗方式以利湿清热、去除肠胃湿热、利肠通便为主,可开予消风散加减方。
2、阴虚血燥
此类患者的皮肤在疹斑边界会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虽然口干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治疗以滋阴养血润燥、滋养肺阴、强化脾胃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功能,以期能除去皮肤的干燥瘙痒。治疗药方为当归饮子加减方。
3、脾虚湿甚
皮肤抓破后会呈现浅红或同肤色的糜烂,且渗出液不易干收,会有黄色薄痂。症状还有面色暗黄、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舌质淡红。治疗以健脾除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增强肾气为主。处方为参苓白术散。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