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降糖药的种类及服药的注意事项

降糖药的种类及服药的注意事项

一、磺脲类

适用于II型糖尿病,不胖的患者一般。用黄脲类的药只用其中的一种,不可能用两种同样的黄脲类的药用在一个人身上,而且开始用药都是用小量的开始,因为黄脲类的药能够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多了以后,假如血糖本身不太高,它可以引起低血糖,所以开始小量,然后监测血糖,控制要是不理想,慢慢加量,所以这是黄脲类的用药是这样一个用药原则,黄脲类用药一般是在饭前半小时用药,适合于不胖的人用。

不适合于以下情况:

1.1型糖尿病。

2.妊娠及哺乳期。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轻度肾功能不全只能使用糖适平、诺和龙,不能使用其他磺脲类降糖药。

4.糖尿病病人发生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及手术期间。

5.糖尿病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期间。

6.已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进展迅速时应采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可能使体重进一步增加,一般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或糖苷酶抑制剂。

适合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经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好的患者。

⑵有一定胰岛素分泌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对于已经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磺脲类药几乎没什么作用。

⑶体重正常或者偏轻的患者。

化学降糖药种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这类药物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促泌剂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

非磺脲类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

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缺陷,对降低餐后血糖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瑞格列奈治疗组的胰岛素分泌可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瑞格列奈还可以恢复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二甲双胍类

盐酸二甲双胍是首选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超重和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其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一)糖-100:主要成分BTD-1是调节饭后血糖急速增加的大豆发酵提取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MORI利用脱脂豆粕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MORI产生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小肠绒毛里面的α-葡萄糖苷酶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二)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以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亦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三)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也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胰岛素增敏剂

本类药物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其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一)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因胰岛素缺乏引起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时无需调整剂量。贫血、浮肿、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肝功能不全患者不适用。作为常用的降糖药,文迪雅由于存在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已停止了该药在中国的推广工作,专家建议酌情慎用。

(二)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适用于2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在临床对照试验中,吡格列酮与磺酰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能提高疗效。同时随着同类药罗格列酮(文迪亚)在全球的使用受到限制或者禁止,吡格列酮的市场将有所扩大。

二肽基肽酶-4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自2006年10月以来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2010年在中国上市。它提高一种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GLP-1的生理机制减少GLP-1在人体内的失活,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目前二肽基肽酶已有多个产品上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GLP-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多肽,GLP-1受体激动剂是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两种主要的肠促胰素。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具有减轻体重作用,并且可能在降低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前景。GLP-1的存在是β细胞再生的重要条件。2004年发现,使用GLP-1后,β细胞再生增强而凋亡受抑制,并促进了胰管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GLP-1类似物被称为β细胞的分化因子(使新生增加)、生长因子(使复制增强)和生存因子(使生存时间延长、凋亡减少)。2005年FDA批准皮下制剂使用,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适用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等联合应用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人。

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

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胰岛素制剂在全球糖尿病药物中的使用量也位居第一。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唯一治疗药物,此外,约有3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目前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都在加紧对胰岛素非注射剂的研发。

如何控制低血糖的发生

①每日降糖药种类和数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并定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切不可随意增加降糖药的种类和用量。

②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当不得已需延迟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等。

③保持每日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基本不变。尽量安排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因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如确有清晨锻炼的习惯,也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当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项目如远足、郊游等,在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用量。

④尽量戒酒。若非饮不可(如出席重要宴会等)也只能在血糖处于良好控制下饮少许,而且饮酒前进食。

⑤易发生低血糖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硬糖或方糖、饼干等,以备低血糖发作时立即服用。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体验等,以便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⑥严重低血糖反应,如神志不清等,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以上就是如何控制饮食来防治低血糖的发生,相信通过上面的文章大家都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更希望大家能够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在注意了这些的同时更要尽量戒除烟酒和控制好自己的进餐量,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由于很多人对低血糖不是很了解,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希望大家重视此病。

老人用药五点特别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全球有1/7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报告占19.9%。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老人因为用错药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其中以下五点需要特别注意。

1.代谢减慢,应注意观察副作用。药物大多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经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老人的各器官功能逐渐减弱,一般而言服用同样剂量的药物,老人对其有效成分的吸收可能减少,代谢时间延长,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此经常服药的老人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2.服药种类多,要当心相互作用。老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旦遇上感冒等“小病”,服药的种类更多。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联合用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超过10种,则高达24%以上。很多老人将需服的药物一起吃,可能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建议老人看病时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尽量避免处方中有相互影响的药。用药前也可咨询药师。服药种类较多时,最好不要再同时服用保健品,以免增大相互作用的风险。

3.记性变差,列好清单可防漏服。老人的记忆力下降,服药种类多,很容易漏服,影响治疗效果。漏服降压药、降糖药后,不仅血压、血糖会升高,还可能促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建议家人帮助老人给需要服用的药物建立一个“档案”,列出一段时间内需要服药的时间、种类、注意事项等,必要时通过设闹钟、将药物分装在小药盒的方法记住服药。万一漏服药物,应计算错过的时间,多数情况下,如果漏服的时间处于两次用药时间一半内,可按原剂量补服,否则不必补服,后续正常服用即可。但如果服用的是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药物,建议咨询医生。

4.长期吃药,注意定期复查,必要时调整用药。很多老人认为自己“遵医嘱”了,一直坚持吃药,但由于没有定期复查,不仅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好,还可能伤害其他器官。例如服他汀类降脂药,需定期监测肝肾等功能;长期服降压药后效果不好,不仅会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果发现用药效果不好时,应当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5.一些药物对老人的伤害更大,应尽量避开。例如安定等安眠药可能引起“宿醉”症状,即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稳,像喝醉酒一样。老人服安定后容易发生跌倒,引起骨折等不良后果;很多复方感冒药含抗过敏成分扑尔敏,能缓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但前列腺增生或便秘的老人服用含此成分的药物,可能加重排尿、排便困难;布洛芬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胃肠功能不好、患有某些心脏疾病的老人应慎用。

最后要提醒的是,老人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症状,如果服药后症状不见好转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其他明显异常,应及时停药就诊。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盘点老年人用降血糖药物的五大误区

根据自觉症状服药。

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

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

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

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糖尿病人有时不需吃药

你要做妈妈或你正在为你的宝宝哺乳时,是不能口服降糖药的。女人怀孕时,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如果口服降糖药,并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危害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会导致孩子低血糖,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如果你要做妈妈了,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可爱宝宝的妈妈了,那么,你就要暂时停止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的注射。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在糖尿病并发症时期,比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这时候患者口服降糖药,往往降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了,也可以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尽快的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

还有一些糖尿病人群,平常就不适宜服用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单靠服药是控制不了血糖的,必须要胰岛素的注射降糖,当然也可以口服药物双管齐下。还有就是肝、肾、心功能不好的人,口服降糖药会使药物对脏器造成损害,长期服用减少糖尿病人器官寿命。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便宜,但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或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身体不能承受口服的药物,就需要胰岛素注射。

老人服长效药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症状

每天一片,服用方便,不宜忘记,长效药因此受不少人的青睐。但最近有媒体报道“老人不宜用长效降糖药”,让大家心存疑惑。究竟哪些老人适合用长效药呢?

用药种类较多者可选择。一些老人有不止一种慢性病,需要同时用多种药。长效药在体内持续作用的时间较长,或采用特殊剂型使药物缓慢释放,能够相对稳定、持久地发挥药效,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同时,长效药每天只需要用药一次,对用药品种多和记忆力差,易漏服、错服药物的老人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注意观察用药后症状。以口服降糖药为例,目前常用的长效药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等。其中,格列吡嗪控释片能够相对稳定、持久释放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格列美脲起效快,每天只需要服药1次。虽然效果强而持久,但由于血糖本身随着时间也在波动,长效降糖药可能引起低血糖。已经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低血糖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易被忽略。建议对低血糖耐受度低的老年患者用长效药前先咨询医生。其他老人并非完全不能用长效降糖药,但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症状变化。

从小剂量用起。除了长效降糖药外,还有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长效抗哮喘药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长效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这些药物都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作用时间长,可能无法完全应对随时发生的病情变化。因此老人在首次应用长效药时,应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原则是由小剂量开始,逐步调节剂量,不可突然停药,以减少由长效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此外,老人最好遵医嘱将合用的药物控制在3~4种,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夜间最易低血糖

糖尿病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主”,既能让血糖飙高,也能让血糖低到晕倒。低血糖,就像个急性子的年轻人,一旦发生就会在短时间之内造成严重损伤,动作快、来势凶。据了解,低血糖造成脑组织损伤超过6小时,即使抢救回来也可能是植物人。

专家指出,入冬以后,昼短夜长,若晚饭吃得早或吃得不适宜,就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有数据显示,50%的严重低血糖发生在午夜至早晨8点之间,尤其凌晨3、4点。低血糖来势凶猛,为了预防低血糖,糖友们日常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调整。

1. 进食要按时、按量。

无论季节、天气变化,都应该保持稳定的用餐时间。若出现要等人、延迟吃饭的情况,可以先吃些水果、饼干。此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运动量来制定饮食总热量,尽量不超出也不少于每日的热量。

2. 每日运动量要基本稳定。

运动可降糖,但运动量大起大落,不仅身子受不了,血糖也难以适应哦。若体力活动增加,运动前要适当加餐;运动减少或取消,饮食也要相应减少。

3. 降糖药别擅自乱改。

无论口服药还是降糖药,种类和剂量都不是病人自己说了算。若正常用药但血糖仍比较波动,可以告知医生,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擅自加量、换药很容易引发低血糖。

4. 控制不好的糖友睡前、凌晨要测测血糖。

刚诊断糖尿病或血糖波动不较大的糖友,最好睡前、凌晨都进行血糖监测,以防睡眠中发生低血糖。

中风治疗四大误区

误区一:阿司匹林吃了就管用

有的人每天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二:偶尔漏服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服药,觉得漏服一两次没关系,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诱发中风。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服药的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中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三:用药种类多点更安全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

研究证明,银杏内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抗血栓形成;能扩张血管,增强血液流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改善脑血液循环、脑部营养及记忆功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保护神经元和脑组织免遭缺血及缺氧损伤。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延缓心、脑血管老化。金百舒银杏叶软胶囊利于人体吸收,对中风预防效果显著。

误区四:只管服药不注意监测

有些患者能够坚持服用抗凝药,但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有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便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降糖药的分类与服用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糖。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而甲磺丁脲作用温和、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干扰少,副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薛耀明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不会发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0%~30%。单用磺脲类不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降低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防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糖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因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故不易发生低血糖。降糖作用较弱,主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使血糖趋于平稳。单用于轻症经饮食控制而餐后血糖仍高者,是我国唯一拥有糖耐量低减适应症的 定药物。

不同降糖药服药时间有讲究

由于不同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服药方法和时间也各有不同。有些药需餐前服,有些药需餐后服,也有少数需餐中服;有些药物只需一天一次,有些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服用。有些患者常需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常感无所适从,容易混乱。

一、需餐前服用药物

1.早餐前一次服用药物:各种缓(控)释剂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秦苏等可一天口服一次,长效类药如格列美脲(亚莫利)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一般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 2.需三餐前服用的药物:磺脲类中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因作用时间较短,需三餐前服用。格列奈类药一般为短效类,也需三餐前服用或进餐前即刻服用。 3.只需早晚餐前服用的药物: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只需早晚餐前服用,不需一天三次。

二、需餐后服用的药物:

一般口服降糖药多数在餐前服用,只有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因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引起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为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在餐后服用。现有一些和二甲双胍制成的复合制剂也有可能在餐后服用。

三、餐中服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比较特殊,主要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因它们需与饭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才能发挥作用,故一般主张在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一起咀嚼后吞下,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餐前或餐后服用都会减弱药物的疗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制药工艺及新药的开发,人们更需要服用简便、一天只需服一次的药,相信将来糖尿病患者服药会越来越方便、简单。

尿酸不高了脚趾关节痛 治疗痛风的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

2.秋水仙碱;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别嘌呤醇;

5.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等;

6.碱性药物,如苏打片。

任何治疗上用药,应到医院在医生查看症状及检查报告综合诊断后,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用药种类、服药方式、服药用量。切忌自行用药,以免引起症状无法控制,不利后续治疗。

漏服降糖药怎么办 漏服双胍类药物

常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服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漏服发生在餐后两小时之内,如果血糖只是轻度升高,可以通过临时增加运动量来降低血糖而不必补服;如果血糖明显升高,可以按原剂量进行补服。要是发现漏服时已到了下一次服用二甲双胍的时间,就无需再补服了。

相关推荐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性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口服降糖药,另外一种当然就是胰岛素。口服药和胰岛素各有优劣,比如口服降糖药,安全方便,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但是在肝肾功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将无法使用口服降糖药。 而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师调整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的物质,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般是非常安全,不会有什么危害的,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当然会带来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体重增加,因此肥胖的患者是不适合打胰岛素的。

药物治疗糖尿病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重头戏, 但药物治疗一定要掌握要点。 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1)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磺脲类药物, 有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吡嗪( 美吡达, 优哒灵、瑞易宁) ;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格列奈类) , 如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来迪) 、那格列奈( 唐力) 。( 2)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 3)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

糖尿病用药十大误区

糖尿病用药十大误区 长期使用各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中,能理想控制血糖水平的不足1/10,因为许多患者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1.血糖增高就用药: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采用上述措施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临床症状加重或血糖急剧升高者,才应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2.选用药物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

老年人怎样应付糖尿病的突袭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 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 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

控制血糖三餐坚持别漏服

本应餐前服用的磺脲类药物,吃完饭才想起来药还没吃,此时可以抓紧补服,也可临时改服快速起效的降糖药;但如果已到了快吃下顿饭的时候才想起来,这时肚子已空,如果补服或者和下顿饭前的药物一起服用,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对于这种情况,轻度和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改用长效的口服降糖药,如每天只需要口服一次的长效格列吡嗪、达美康缓释片等,不仅能够稳定地降血糖,还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不管怎样,糖尿病患者都应坚持服药,因为漏服会对血糖控制产生影响。据一项研究表明,坚持定时、定量、规律用药的糖尿病患者糖化

降糖药药效变差别发愁

药效变差事出有因 目前的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降糖药,常会出现长期用药后效果变差的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关研究发现,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偏高而对机体造成影响,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的长期刺激,会导致胰岛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会使胰岛素的分泌逐渐下降。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会呈现进行性衰退的趋势。因此,对于直接依赖胰岛β细胞功能起作用的磺脲类降糖药,促使胰岛素分泌的反应便会越来越差,这就造成了口服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的常见现象。 此外,还有一类患者属于“

降糖药什么时候吃最好

1、空腹服 胰岛素增敏剂要早晨空腹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等。主要作用部位是脂肪、肌肉和肝脏组织,它可以增加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使葡萄糖尽快被人体细胞利用,从根本上使血糖降低。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建议患者每天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 2、饭前服 磺脲类降糖药要在饭前服,饭前服指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也可以简记成格列类,它包括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

糖尿病治疗新攻略

降糖药物: 对于糖尿病一般都会选择性的用一些降糖药物。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比较好?目前降糖药也比较多,可以选择现在用一些阿卡波糖或者是格列齐特缓释片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降糖药物,如果患者还出现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那么也可以选择参芪降糖颗粒等,这些药物治疗糖尿病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真菌药物: 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比较好?糖尿病到了后期会出现并发症,很可能会出现皮肤感染的症状,一般都是会出现体癣、指甲癣或者是足癣等,很多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化脓性的感染,这种皮肤感染的疾病都是能够治疗的,主要的治

降糖药种类都有什么

由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所以对于降糖药物糖尿病的患者有必要知道。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餐时血糖调节剂。1.磺脲类。磺脲类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药物受体结合后,使β细胞内钙质浓度增加,促进胰岛素的释放;降糖速度快,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药物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强力长效剂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代表药物有:糖适平(格列喹酮);克糖利(格列波脲)。亚莫利(格列美脲)。优降糖(格列苯脲);美吡达(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2.餐时血糖调节剂(苯甲

血糖不稳定是什么原因 盲目用药

很多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一大误解,认为吃药比饮食和锻炼更有效。其实,在很多2型糖尿病病例中,健康饮食与经常锻炼相结合,无需药物也可以控制病情。 必须服药的患者也有一大误区,即“跟着感觉走”,自己调整用药剂量。得了糖尿病就要终身治疗,因此一定要对自己所服用的药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 有些人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只是跟风吃药,有人说好就吃,有人说不好就停。而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