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类癌是癌吗

类癌是癌吗

1 概况 类癌是一古老的而较少见的疾病,1808年Merling对本病做了首次描述,1907年Oberndorfer正式将其命名为类癌(carcinoid)沿用至今,至1989年文献中,共报道本病3 720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类癌系起源于胚胎原始肠道部分的肿瘤,肿瘤细胞内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故又称亲银细胞癌或嗜银细胞癌。又由于类癌细胞可分泌小分子多肽物质,故又有小分子多肽或肽类结构瘤(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tumor.APUD TUMOR. APUDOMA),Oberndorfer命名时认为类癌是一种腺瘤,但不少学者认为类癌是良性小肠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生长、较少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类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但又涉及全身多数器官、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

2 类癌发生的部位 类癌除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外,还可发生在支气管、卵巢、睾丸、胰腺、胆囊、甲状腺等多个器官。依其起源于胚胎部位不同可分为:前肠类癌,中肠类癌和后肠类癌。前肠类癌:主要指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系、乏特氏壶腹、胰腺、胸腺、支气管、肺、中耳等部位的类癌;中肠类癌:主要指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等部位的类癌(有人将升结肠类癌也列为中肠类癌);后肠类癌:主要指发生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卵巢等部位的类癌。

类癌是什么疾病

类癌是一古老的而较少见的疾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类癌系起源于胚胎原始肠道部分的肿瘤,肿瘤细胞内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故又称亲银细胞癌或嗜银细胞癌。

类癌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银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此种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血清素)、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

又由于类癌细胞可分泌小分子多肽物质,故又有小分子多肽或肽类结构瘤命名时认为类癌是一种腺瘤,但不少学者认为类癌是良性小肠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生长、较少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

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

①血清素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胃肠道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强,分泌增多。

②缓激肽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有些类癌瘤尤其是胃类癌可产生大量的缓激肽、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皮肤潮红。循环中血清素增高还可引起心内膜纤维化。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类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但又涉及全身多数器官、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

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据推测由于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四、癌前病变是癌症的一种

由于对癌症的恐慌心理作怪,很多人看到“癌”字就怕,只要和“癌”字沾上边,就想当然认为是得了癌,比如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像宫颈的糜烂息肉病变、结直肠的息肉或腺瘤病变、粘膜的白斑病变,医生有可能会提到这些都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或者有的人通过所谓的网络搜索,发现这些病变都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癌前病变”有一个“癌”字,于是不由自主心生恐惧,完全无视还有一个“前”字,“癌前”不等于已经是癌!是提醒你,这是癌症前的阶段,要特别注意,不注意它有可能变会癌,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好,它没什么危害。

癌前病变,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只是癌症的癌前阶段,当然它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癌,但仍然不是癌,而且有一定的可逆性,除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也有可能自行或在采取某些有效的治置措施之后重新恢复正常。

说癌前病变就是癌症,这是典型的无知惹的祸。远离无知、消除恐慌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未知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阑尾会长癌吗

阑尾炎是种常见病,轻者抗菌药治疗即愈;重者可发生溃烂、穿孔。如果阑尾内的脓液外溢到腹腔,可导致腹膜炎,使腹痛加重,体温上升,不及时手术会危及生命。那么,阑尾会癌变吗?

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都会长癌。小小的阑尾除了会发生炎症外,也会长恶性肿瘤吗?阑尾上长的恶性肿瘤80%为“类癌”。类癌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一种,瘤体小,生长也慢,症状常不明显,亦可发生转移。

类癌并不多见。如果类癌瘤体分泌释放肽胺类激素,患者就会出现腹痛、腹泻、哮喘、肝肿大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类癌综合征”。阑尾炎很少发生此征。类癌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阑尾类癌的恶性程度低,瘤体小,直径多在2厘米以下,且极少发生转移。阑尾类癌大多生长在距阑尾顶端1/3处,故不易堵塞阑尾管腔,很少引发阑尾炎。如果类癌生长在阑尾中1/3处,则多因堵塞管腔而发生阑尾炎。

手术中,由于瘤体小,不易发现或误认为粪石,病理检查后方能得出正确诊断。阑尾类癌还可有阑尾穿孔表现,一般手术后才发现是阑尾类癌穿孔。

类癌的预后

类癌是一类罕见而有特征性症状的肿瘤,早期发现有赖于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确诊则依靠基础或激发试验下血浆特异性激素的检测。应用各种影像诊断和介入性诊断手段进行肿瘤定位在本病的诊断中居重要地位。胰腺类癌均具有潜在的恶性,但恶性程度一般较低,预后较好,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应采取尽量积极的态度,包括扩大根治术、积极的全身或介入性化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胃癌是怎样分类的

大体上可将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两类早期胃癌:指不管其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只要癌组织局限于胃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胃癌,均称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又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①隆起型:癌肿过处胃粘膜5毫米以上,呈息肉样隆起。

②浅表型:也称平坦型或胃炎型,癌肿没有明显的凹陷或隆起。若肿瘤的直径在4厘米以下,比较局限,境界清楚者称浅表局限型;而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以上,其境界多不清楚者称浅表广泛型。

③凹陷型:是指癌组织局限在粘膜层,但溃疡却深达粘膜下层以下者称凹陷型胃癌。包括溃疡癌变与其他型早期胃癌发展而来的胃癌。

进展期胃癌:若肿瘤组织已浸润到肌层或浆膜层则称进展期胃癌。一般把肿瘤组织浸润到肌层称中期胃癌,而超出肌层者称为晚期胃癌。根据borrman分型可将进展期胃癌分为隆起型(息肉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四类。

①隆起型:肿瘤局限,主要向腔内生长呈结节状、息肉状,浅表糜烂充血、溃疡或有污秽的苔覆盖。

②局限溃疡型: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溃疡,溃疡底一般不平,边缘隆起呈堤状或火山口状。肿瘤局限,呈盘状,中央坏死,并向深层浸润,常伴出血、穿孔。

③浸润溃疡型:癌肿呈浸润性生长,形成明显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由于生长过快,癌肿中央常坏死形成溃疡。此型胃癌常较早侵及浆膜或发生淋巴结转移。

④弥漫浸润型:癌组织在胃粘膜下扩撒,可侵及各层,病变范围光。使胃腔变小,胃壁厚而僵硬形成皮革胃。

根据癌肿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和分化程度等组织学特点,可将胃癌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

普通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特殊类型: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胃溃疡癌变。

lauren's 分型,其根据是细胞形态与组织化学,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类。

肠型:多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弥漫型: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发与中青年。

胃癌的分类主要从组织学分型、癌前期疾病、病理分类与分型等来划分。

组织学分型分型是以癌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和分化程度为依据,主要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

1.普通类型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特殊类型 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胃溃疡癌变。

3.lauren's分型 根据细胞形态与组织化学,把组织学类型分为肠型、弥漫型两型。研究表明:肠型分化程度较高,多见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而弥漫型恰恰相反。

类癌是癌吗

1. 类 癌 1.1 概况 类癌是一古老的而较少见的疾病,1808年Merling对本病做了首次描述,1907年Oberndorfer正式将其命名为类癌(carcinoid)沿用至今,至1989年文献中,共报道本病3 720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类癌系起源于胚胎原始肠道部分的肿瘤,肿瘤细胞内含有亲银性分泌颗粒,故又称亲银细胞癌或嗜银细胞癌。又由于类癌细胞可分泌小分子多肽物质,故又有小分子多肽或肽类结构瘤(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tumor.APUD TUMOR. APUDOMA),Oberndorfer命名时认为类癌是一种腺瘤,但不少学者认为类癌是良性小肠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生长、较少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认识,类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肠道,但又涉及全身多数器官、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 1.2 类癌发生的部位 类癌除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外,还可发生在支气管、卵巢、睾丸、胰腺、胆囊、甲状腺等多个器官。依其起源于胚胎部位不同可分为:前肠类癌,中肠类癌和后肠类癌。前肠类癌:主要指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系、乏特氏壶腹、胰腺、胸腺、支气管、肺、中耳等部位的类癌;中肠类癌:主要指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等部位的类癌(有人将升结肠类癌也列为中肠类癌);后肠类癌:主要指发生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卵巢等部位的类癌。 1.3 类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由于类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故它有合成、贮存、分泌生物活性胺及肽类物质的功能。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5-羟色胺(5-hydroxytryptopha)、组织胺(histamine)、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胰多肽 (pancreticpolypeptide,PP)、缓激肽(bradykinin)、儿苯酚胺(catecholamine)、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胃动素(motilin)、肠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胃泌素(gastrin)。一个脏器的类癌组织可产生多种内分泌物质,而不同脏器的类癌组织也可含有同一种活性物质。故有学者主张依肿瘤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将肿瘤分为:5-羟色胺瘤(serotoninoma)、胃泌素瘤(gastrinoma)、胃动素瘤 (motilinoma)、肠抑胃肽瘤(GIPOMa)、舒血管肠肽瘤(VIPOMa)。多数学者认为:除5-羟色胺外,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在类癌病人中的作用尚未肯定。 1.4 类癌的病理 大体解剖可见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大小直径多在1cm以下, 2~3cm者也可见到,大于3~4cm者少见,极少数在5cm以上。光镜下可见类癌细胞呈索条状、梁柱状排列,细胞核小,呈带状,细胞内有气泡和不同的分泌颗粒,Grimelius染色阳性者称嗜银性细胞(argyrophli cells),Fonta-manasson染色阴性者称非亲银性细胞(non-argentaffin cells),染色阳性又称亲银细胞(argentaffin cells)。前肠类癌一般为亲银细包,极少数为嗜银细胞,中肠类癌为典型亲银细胞,后肠类癌既不是亲银细胞,又不是嗜银细胞。电镜可见类癌细胞内含有很多圆形能阻止电子透过密度的直径在100~300nm的分泌颗粒。 1.5 类癌的临床表现 类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随其发生在不同脏器、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只有出现类癌综合征时才表现有特殊症状,因此一般临床表现不能做为类癌诊断的依据,类癌综合征的特殊表现对诊断类癌才有一定价值;有关类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见后文。 1.6 类癌的预后 类癌生长缓慢,病程一般为10~15年,但有文献报道其病程可长达40年。类癌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类癌的部位:一般认为类癌发生脏器的位置越高,其恶性程度就越高,其预后就越差;

②类癌癌灶大小:一般认为癌灶体积小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但也有例外情况;

③类癌转移情况:无转移者预后较好;

④类癌综合征的出现情况:反复出现类癌综合征者,特别是出现类癌危象(carcinoid crisis)者预后较差。但和其它恶性肿瘤相比,类癌的预后还是好的,特别是早期发现、正确治疗者预后更好一些,有人报告一组回肠类癌,由于行根治手术术后生存有达27年者。 1.7 类癌的诊断 类癌诊断比较困难,患者的临床表现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可依其临床表现做出初步诊断,尿中5-羟吲哚乙酸(5-hydroindole aceticacid,5-HIAA)增高及酒精、药物诱发试验阳性可确定体内有类癌存在,此时一些特殊检查如B超、X线、内镜、CT、磁共振可进一步确定类癌的部位,手术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类癌的金标准。本文将在下部分重点介绍实验室诊断的具体方法。 1.8 类癌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类癌应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皮肤呈现潮红者可用苯氧苄胺 (phenoxybenzamine.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二甲基麦角碱(methy-sergide,5-HT拮抗剂),甲氧胺 (methoxamine)、血管紧张素(angiotesin)对发作性皮肤潮红期伴有严重低血压有效;对氨苯丙酸 (parachlorophenlalanine)对类癌患者腹泻有效;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对预防和治疗类癌患者手术中发生危象有效;抗癌化疗药物如5- 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riamycin),根据病情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外科手术治疗:对已发现类癌所在部位后应积极治疗,包括对孤立的类癌病灶切除、对常转移到肝脏的病灶切除和部分肝叶切除、对转移淋巴结的清除,对肿瘤引起肠梗阻的各种方式手术等,根据病人情况确定手术种类和方式。放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对类癌无效。

直男癌是不是活该单身 直男癌能改吗

直男癌是能改的。

直男癌,并不是癌症。每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直男癌只是认知方面的,可能是从小接受的男尊女卑的教育,或者有过情感创伤等。只要经过后天的调整是可以改变直男癌的。

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1、大肠类癌很严重吗

大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很少转移。类癌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及小肠憩室、阑尾、回肠、直肠等处。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2、大肠类癌临床表现

2.1、胃肠道类癌中发现最多的是阑尾类癌,超过阑尾肿瘤的80%,常位于阑尾尖部,瘤体小,很少引起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易发生机械性阻塞,与急性阑尾炎相似。

2.2、直肠类癌可发生于直肠的任何部位,前壁多于后壁,瘤体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直肠出血、疼痛等。

2.3、结肠类癌常位于盲肠、升结肠。瘤体比其他部位大,常发生转移,与结肠腔体较大、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有关。10%的类癌患者伴随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出汗、面部潮红、腹泻、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腹痛等症状。

3、大肠类癌如何鉴别

3.1、结肠类癌

内镜下可见类癌呈微黄色或灰白色,呈半球形隆起无蒂息肉状,表面光滑,中央部常可见畸形凹陷。若类癌较大表面可能有溃疡形成,此时与结肠癌不易区别。

3.2、阑尾类癌

阑尾类癌术前诊断是困难的,多数患者都是以阑尾炎手术时偶尔被证实。但也有极少数类癌在阑尾根部浸润及盲肠粘膜时结肠镜可窥见阑尾开口部周围变化或单个细小的隆起性改变。深取活检组织可获病是理确诊。

3.3、直肠类癌

肛门指检可扪及粘膜下肿物,质硬,边缘清楚光滑。结肠镜检查可在直肠窥见宽基隆起性肿物,质硬、光滑,类似增生性息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故诊断率与活检取材技术有直接关系,对较小的瘤体应尽量深取,必要时电凝摘除作全瘤活检。

诱发大肠类癌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2、慢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有人报道称慢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6.9倍,约有10%~20%发生癌变。

3、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升高。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的反复溃疡、修复及慢性炎症病变,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大肠癌。

4、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是由于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而出现的癌前病变,为显性遗传疾病。其后代40%~50%可发病。一般8~10岁开始患腺瘤,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发生癌变。

5、出血性溃疡性结癌变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类癌。

大肠类癌饮食保健

1、绿豆海带粥取绿豆100克,海带60克,大米120克,陈皮3克,白糖适量。将海带浸透,洗净,切丝。绿豆、大米、陈皮分别洗净。把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成粥,加白糖,再煮沸即可。每日早晚分食。具有清热消暑、软坚化痰、降脂降压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等。

2、荸荠粥取鲜荸荠150克,大米15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大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成稀粥即可。每日早餐趁温食用。具有消食健胃、清热止渴、防癌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

菌类是抗癌食物吗

平菇降脂

手撕更入味

平菇含有抗肿瘤细胞的多糖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其中的牛磺酸是胆汁酸的成分,能溶解胆固醇,消化、吸收脂类物质。此外,平菇还能治疗植物神经紊乱,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有辅助治疗效果。

挑选平菇要注意菌盖形态,新鲜平菇的菌盖边缘向内包裹,边缘齐整,没有开裂。此外,挑选时还要注意菌盖的大小,菌盖太大并不好,小一点的更鲜嫩好吃,直径以5厘米左右为最佳。

平菇可以和蔬菜、肉类甚至鸡蛋一起烹炒,还可用来做汤。平菇不宜用刀切,而是最好用手撕成合适大小,这样口感好且更有利于蘑菇鲜味的释放。▲

草菇解毒

适合大火爆炒

所有蘑菇中,草菇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另外,它还有解毒作用,能与进入人体的铅、砷等重金属结合,随小便排出。

选草菇要看两方面。颜色上,草菇有褐色和白色两种,不管是哪种,表面都不能发黄;形态上,以螺旋形、硬质、菇体完整、不开伞、无霉烂、无破裂的为佳。

草菇最好爆炒,时间还要短一些,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入锅前,可先在草菇菌盖上划个十字形刀口,更容易入味。▲

金针菇健脑

菌盖做汤,菌柄剁馅

金针菇有很多别名,比如“聪明菇”、“益智菇”等。因为金针菇中赖氨酸含量较高,可健脑和促进儿童智力发育。

买金针菇要选菌盖呈半球形的,不要长开的。还要留意颜色,白金针菇韧性大,有点塞牙,而黄的香味浓、口感嫩,更好吃。

金针菇盖滑、柄脆、味鲜,最常见的吃法是拌凉菜或涮火锅。金针菇的下半部分膳食纤维含量高,口感较差,烹饪时可一切为二,上半部分可做汤、炒肉,下半部分可剁碎做馅儿,这样既不浪费,口感又好。▲

香菇补钙

干品炖肉,新鲜烹炒

香菇被誉为“菌类皇后”。研究显示,香菇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大豆高20倍,比海带高8倍,有助于人体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挑选香菇时,最好买菌盖上有裂开花纹的花菇,这是香菇中的上品,稍次一点的香菇菌盖比较厚,最差的菌盖很薄。

干香菇在烘干过程中产生大量芳香物质,适合炖肉,清蒸鱼时配点香菇味道也很不错。而鲜香菇相对味淡,最好和素菜一起炒,香菇豆干炒油菜是典型的补钙佳肴。▲

双孢菇补锌

煲汤口感清爽

北方人常将双孢菇称为口蘑,其最大的优势是含锌量较高。锌是人体所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如果小孩缺锌,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比如个子矮、智力发育受限等,而成人缺锌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紊乱。

口蘑常陷入漂洗的风波中,因此挑选时要注意“原生态”,首选带一点土、菌体不光滑、根部发褐色的。

烹调上,口蘑味道鲜美,可与清淡的蔬菜一起煮汤,口感十分清爽,也适于素炒和炒肉。▲

木耳润燥

生拌最营养

木耳也属于蘑菇。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很好的保水性,可保持口腔、咽喉的湿润和肠道的润滑,避免和缓解便秘。

挑选时做到:一看,优质黑木耳呈深黑色,朵面乌黑有光泽,耳背呈暗灰色。二捏,好木耳拿在手里感觉很轻,用手捏易碎。三闻,新鲜木耳没有酸臭等异味。

想要保留木耳的营养,最佳吃法是凉拌,用冷水把木耳泡发,加上调料即可。如果不习惯吃生拌,可用沸水迅速焯一下再拌。▲

杏鲍菇降糖

烹调方法最多样

杏鲍菇因具有杏仁香味、口感极似鲍鱼而著称。它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十几种氨基酸,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的杏鲍菇应该优先挑选,菌盖为圆碟状、未开,表面有丝状光泽,直径在3厘米左右;菌柄10厘米左右,看上去乳白光滑。

杏鲍菇是最适合烹调的一种蘑菇,因为肉质肥嫩、香味浓郁,适合各种烹调方法,如煎炒、焖炖、做馅等,并且烹调后不变软。▲

类癌病理如何改变

90%以上的类癌瘤发生于胃肠道,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少数发生于结肠、胃、十二指肠、mckel憩室以及胆道、胰管、性腺、肺和支气管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类癌的好发部位可能有差别。在日本的病例中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类癌较欧美病例为多,小肠类癌则较少,推测此可能与日本人和欧美人各脏器中嗜铬细胞分布不同有关。

godwin综合2837例类癌,85.5%分布于胃肠道内。胃肠道外的发病部位有支气管、肺、头、肝、胰、子宫颈、腮腺、尿道、甚至睾丸或卵巢等。orloff综合文献3000例胃肠道类癌的分布,依次为阑尾47.0%、回肠27.5%、直肠17.0%、胃2.5%、结肠2.0%、空肠1.5%、十二指肠1.3%、meckel憩室1.0%、胆囊0.2%。以阑尾最多见,阑尾、回肠和直肠三者占全部胃肠道类癌的90%以上。

典型的胃肠道类癌,瘤常为细小的黄色或灰色粘膜下结节样肿块,单发或多发,粘膜表面多完整,其形态不一,有结节状,息肉样或环状等表现。少数瘤体表面可形成溃疡,外观酷似腺癌,常侵入肌层和浆膜层。一部分病人可有多源性类癌瘤存在。回肠类癌常为多发,瘤体较小,直径为3.5cm以下,多在1.5cm左右。国内一组统计78例,直肠类癌部位均在直肠10cm以下范围,瘤体大小约0.2~2.5cm,多小于1.0cm,形似息肉,但无蒂。切面观呈灰白或灰黄色,质硬,边界清楚。

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方形,柱状,多边形或圆形。细胞核均匀一致,很少有核分裂相,细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胃肠道各部分类癌的胞浆内颗粒形态与组织化学各呈不同表现。小肠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银染色反应阳性故为亲银性。胃类癌细胞的颗粒呈圆形,银染色反应时,必须加入外源性还原剂才呈阳性反应,故为嗜银性。直肠类癌细胞的颗粒较大,圆形,均匀一致,亲银和嗜银的染色反应均阴性,故为无反应性。

类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为瘤细胞的排列呈多样化,soga等根据排列方式分成5型。

a型类癌细胞聚成结节性之实性巢团,细胞大致圆形,排列不规则,呈索状侵入周围。多见于起源中肠系统的类癌,是最典型的一型。

b型瘤细胞呈小状结构,排列成一层,如壳状,细胞核在周边部分,排列整齐如栅状或条带状,多见于起源于前肠系统的类癌。

c型方型细胞排列成腺体状,但其中无空腔,或成玫瑰花型。

d型瘤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规则,成大片髓样结构。c型及d型多见于起源于后肠系统的类癌。

e型为上述四型的各种混合型。

类癌的不典型增生和核分裂相均不明显,一般很难从细胞形态来判断其恶性程度。可以参考:①类癌的大小,综合843例手术资料,最大直径在1cm以下者,90%~100%表现为良性病程。1~2cm之间者,30%~50%有转移。直径>2cm者,80%~100%有转移。②浸润程度,据统计已侵犯胃肠道肌层的类癌,90%发生转移。③生长部位,阑尾类癌几乎都呈良性病程,即使已浸润至浆膜,发生转移仍较少见(<2%)。

小肠类癌的转移率为30%,结肠为38%。十二指肠和胃的恶性类癌比小肠少见。

类癌的转移途径可以直接浸润生长,穿透浆膜至周围组织内,亦可发生淋巴转移或血行转移。并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血行转移亦偶见有报道。血行转移以肝最多见,亦可转移至骨、肺及脑,其他少见之转移部位见诸报道的有:卵巢、附睾、皮肤、骨髓、后腹膜、眼眶、肾上腺、脾、胰、肾、甲状腺、膀胱、前列腺、子宫颈。亦有转移入乳腺的报道,其临床体征与原发乳腺癌极为相似。

类癌细胞起源于apud细胞系统中的肠嗜铬细胞(又名kulchitsky细胞),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神经嵴,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具有嗜铬亲银的颗粒,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进展,已使多种激素在组织切片上得到证实。类癌综合征系由于血清素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经肝脏形成代谢产物,经血进入肺和心脏,使肺动脉和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约半数病例伴有右心瓣膜病变,包括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增厚、缩短、僵硬、粘连。心内膜和腱索可发生纤维增厚,引起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不全等。左心内膜下弹性纤维内层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心脏病变,尤以支气管类癌发生左心、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瓣纤维化更为多见。

鳞癌是肺癌的常见类型之一

多数肺癌发病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分布情况中右肺多于左肺。由于大量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1.鳞癌:在各种类型肺癌中最常见,约占肺癌发病中的一半。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多见。多起发病在较大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虽然鳞癌的分化程度有所不同,但生长速度比较慢,其病程较长,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首先经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2.腺癌:发病率比鳞癌低,发病年龄较小,女性多见。多数腺癌发病于较小的支气管,为周围型肺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早期可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则发生较晚。

3.未分化癌:发病率次于鳞癌,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轻,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居中央型肺癌根据组织细胞形态又可分为燕麦细胞、小圆细胞和大细胞等几种类型,其中以燕麦细胞最为常见。未分化癌恶性度高,生长快,而且较早地出现淋巴转移,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预后效果差。

介绍直肠癌的鉴别诊断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0%左右绝大多数基因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

诊断

1、排便习惯及性质改变。

2、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知名发现在直肠内质硬不规则之包块取组织深入病检可证实。

食用有益的食物防癌,有可能使癌痒的发病率下降30%-60%。每日饮食中包括水果、蔬菜和全谷食物等碱性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是十分重要的。

肺癌是怎么分类的

首先肺癌是可以按照解剖学部位来分类的,如果是中央型的肺癌,是发生在患者段支气管以上到主支气管的癌肿就叫做中央型,是以鳞状上皮细胞癌还有小细胞未分化癌比较多见的,还有一种就是周围型肺癌,这种肺癌是发生在患者的段支气管以下的肿瘤就佳作周围型,是以腺癌比较多见的。

除了解剖学以外,还可以按组织学来分类放,如果是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话,是占原发性肺癌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的,是多见于老年男性的,是跟患者抽烟有很大的关系的,而且属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以中央型肺癌多见的,并且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还会导致肺不张跟阻塞性肺炎的。

还有就是小细胞未分化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这种患者也有抽烟史的,大部分是发生在肺门防腐剂的大支气管,是会跟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团块,而且癌细胞生长快,也会很早就进行转移的,还有一种就是大细胞未分化癌,是发生在肺门附近或肺边缘的支气管,细胞是比较大。

生长激素瘤的鉴别诊断

1.畸形性骨炎此病可有脊柱弯曲,颅骨增大,长骨增厚等。但软组织不增生,面部极少受影响,没有肢端肥大表现等可资鉴别。

2.骨性狮面症(leontiasisossium)又名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症。主要为头部改变而肢端正常,无内分泌症状,故鉴别不难。

3.异位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综合征(ectopicgrowthhormonereleasingfactorsyndrome)某些垂体外肿瘤(如下丘脑神经节细胞瘤、类癌、胰岛内分泌瘤)可异位分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HRF),作用于垂体前叶细胞,使之增生及分泌过多的GH,产生肢端肥大症,这些肿瘤又称生长释放瘤(Somatolibrinoma),引起的肢端肥大症称异位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综合征。①下丘脑神经节细胞瘤合并肢端肥大症称下丘脑肢端肥大综合征(Asa等),多见于40~60岁,除有肢端肥大改变外,尚有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糖尿病、闭经、溢乳、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②类癌合并肢端肥大症:称类癌肢端肥大综合征(carcinoidacromegalysyndromeAltmann等),多见于肠道、肺类癌病例,女性多见,临床除肢端肥大外,约半数有类癌症状:如面红、出汗、腹泻、咳嗽、咯血、反复性肺炎、高血压等。检查可发现腹部肿块或肺内块影,50%病人尿中5-羟吲哚色胺酸(HIAA)增高。③胰岛内分泌瘤(胰岛素瘤或类癌):临床表现除肢端肥大症外,有餐后低血糖、糖尿病、闭经、溢乳、腹部肿块等。

异位肿瘤的体积多较小,故大多无肿瘤本身的症状,临床诊断测定GH、生长介素C、免疫反应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IR-GRF)均增高,GH不被葡萄糖所抑制。肿瘤切除后,GH及生长介素C均可恢复正常。肢端肥大症状可获缓解或消失。

4.肠癌、肺癌、胃癌少数患者可伴有肢端肥大、类肢端肥大或肥大性骨关节病症状。发病机制尚不了解,可能是癌肿中有异位GH分泌所致,或因肢端肥大症病例的生长介素C增加,或其他未确定的生长因子激化,或长期刺激引起细胞的转化率及有丝分裂活性增加,导致产生癌肿。其中以肠癌较多见,多见于50岁以上,除肢端肥大等改变外,尚有肠道症状(便血、腹泻、梗阻),大多数病人尚有多发性皮损(颈、眼睑处有软垂疣)。

一般认为GH基值>10ng/ml者即有诊断价值,有时本症GH基值可达1000ng/ml以上,不被高糖所抑制。GH腺瘤作动态试验中,兴奋试验有L-多巴,TRH等,抑制试验有葡萄糖抑制试验,后者最常应用且对诊断有特异性。

相关推荐

皮肤的种类什么

1)基底细胞:真皮内有边界明显的瘤细胞群,胞核较正常稍大,呈卵形或长形,胞浆少,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间无间桥,因此,像很多细胞核密布在一个共 同浆液中,细胞核染色无显著差异。有时可见细胞多核或核深染或呈不规则星状核。瘤细胞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在最外层排列成栅状的栓状细胞,瘤组织周围常可 见到许多幼稚纤维母细胞及成熟的纤维细胞混杂一起。基底细胞间质含有粘蛋白,在制作切片时间质收缩,使间质与肿瘤团块边缘呈裂隙状分离,对本病诊断有一 定意义。在组织病理学上基底细胞可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可表

宫颈分类 糜烂型宫颈

糜烂型宫颈主要环绕宫颈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糜烂区,或有不规则的溃破面、触及易出血。

的分类

(1)骨瘤 为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从组织学上表现为纤维化骨的产物,故主要成分为成骨性的结缔组织内形成丰富的新骨组织。好发于颅骨与下颌骨,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仅有局部隆起。如发生在颅骨内板则肿瘤突入颅腔可产生颅内压迫症状。 (2)骨样骨瘤 其性质有过不少争论,目前被确认为属骨良性肿瘤的一种。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一般直径在1cm左右;周围骨组织有反应性增生硬化,肿瘤在其中被称为核心。肿瘤呈红棕色,间或夹杂有黄色或白色砂砾样斑点。镜检为血管丰富的成骨性结缔组织及不同比例的骨样组织与新生骨。x线表现为一透

前列腺如何分类的

1)前列腺潜伏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潜伏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0%。我国北医大泌尿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伏的发病率为34%。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2)前列腺偶发: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以管状腺和筛网状腺为主,少数为低分

结肠分类

结肠(包括直肠)大肠的腺,为肠道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病的发生与多脂肪少纤维的饮食有关,腺瘤状息肉、结肠血吸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亦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约40%的结肠分布于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曲,其余分布于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肝、脾曲等处。 结肠主要为腺,其余为粘液腺及未分化,大体形态可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可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

3类人高发群体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在两三代的亲属中,有得过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肿瘤,其得胃的几率就会更高。 应对方法:比家族中患成员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左右,做专业的肿瘤筛查,针对胃应做胃镜检查,每隔3年做一次,具体可根据医生建议。比如家族中患成员的最小年龄为55岁,那么在40岁时就应做第一次胃镜检查。 二长期吸烟、饮酒者 特别爱吃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这些习惯会对胃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应及时调整。 三胃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患者 患有这些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并定期

小细胞肺治愈几率有多大

小细胞肺临床特点为: 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综合征。小细胞肺对化疗较敏感,可以考虑化疗,不过单纯化疗有很大的副作用,常会引起呕吐,脱发,厌食,免疫力下降等症状,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复发转移。 小细胞肺为什么发展迅速: 小细胞肺的一个未分化分型,在肺中所占的比例约20~25%,小细胞肺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大多数小细胞肺诊断时已为广泛期,局限期最多占1/3。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三种。该病男

鸡蛋但三友勿吃鸡蛋

症病人不能吃鸡和鸡蛋,因为它们发物。”其实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国内外医学家研究发现,鸡蛋一种防佳品。科学家从鸡蛋中分离出一种抗胃细胞的IGY抗体,动物实验证明,该抗体能杀死大部分胃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细胞无任何损伤。 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也认为,一般来说,鸡蛋可以吃的。用白水煮的比较好,不要煎炸和过油,也就中医说的“热性”,更容易刺激代谢,促进组织生长。我们说的“发物”,其实针对过敏而言的,而不症。 症病人尤其在手术、放化疗后,身体虚弱,应当吃些鸡肉和鸡蛋来补养身体,

的基本类型什么?

近年来,肺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肺的发病率,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肺的基本类型。 小细胞肺 1)小细胞肺(SCLC)或燕麦细胞,近20%的肺患者属于这种类型; 小细胞肺(SCLC)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综合征;由于患者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且对放化疗敏感,故小细胞肺的治疗应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系治疗小细胞肺成功的关键。 非小细胞肺 2)非小细胞肺(NSCLC)类,约80%

宫颈分类 溃疡型宫颈

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发展后,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甚至整个子宫颈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继发性感染,故有恶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宫颈尤其也可向颈管内生长,使子宫颈成桶状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