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的分类
冻伤的分类
冬天快到了,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冻伤,冻伤我们从小到大都经历过,那么冻伤可以分为哪几类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依损伤的性质冻伤可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两类。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包括冻伤,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97.3%,上肢占2.7%,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的统计,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 11.7%(耳鼻)。
所以,急诊科专家指出冬天到了,冻伤这类在冬天经常出现的这种病症也会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发作,冻伤的预防,有助于我们防止冻伤的出现。
灼伤的分类
灼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灼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IV度 。
Ⅰ度灼伤损伤最轻。灼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
Ⅱ度灼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
Ⅲ度灼伤是指皮肤全层灼伤。灼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灼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灼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Ⅲ度灼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
Ⅳ度灼伤是指除皮肤全层灼伤外,还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骼,等也称为毁损性灼伤。多发生于四肢末端,耳、鼻等部位,发生原因主要是火焰灼伤、电击伤、热压伤和强酸、强碱灼伤等,修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
灼伤后常常要经过几天才能区分深2度和3度灼伤。
神经损伤分类
具体包括:
(1) 嗅神经损伤 常有筛骨骨折或额底脑挫伤表现,如脑脊液漏、一侧或双侧嗅觉部分或完全丧失。
(2) 视神经损伤 常伴有累及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前、中颅窝骨折。病人伤后即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正常。若视交叉部受损,出现双眼视力受损,视野缺损。
(3) 动眼、滑车、外展及三叉神经眼支损伤常有蝶骨小翼、颞骨岩部及颌面部骨折表现。动眼神经伤者可见复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下方;滑车神经损伤可见向下凝视时出现复视;外展神经损伤可致受损侧眼球外展受限、眼球内斜;三叉神经损伤可见角膜反射消失、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偶有三叉神经痛。
(4) 面、听神经损伤 常有颞骨岩部及孔突部骨折,伤后不同时间出现面部瘫痪、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角膜炎、耳鸣、眩晕、神经性耳聋等表现。
(5)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损伤 极少出现。常有枕骨骨折。表现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声音嘶哑、肩下垂、伤侧舌肌萎缩、伸舌偏患侧。
颅脑损伤分类和表现
颅脑损伤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
轻型指的是伤后昏迷的时间在三十分钟之内,有轻微的头晕、头痛的症状,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主要包括单纯的脑震荡。
中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内,有阳性体征,包括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上,意识逐渐加重,或者是再次出现昏迷,主要包括些广泛的脑挫伤,脑干损伤或者是颅内血肿。
特重型就是原发性脑损伤,伤后昏迷比较深,有去大脑强直症状,或者是多脏器的损伤,晚期有脑疝,危及生命,或者是呼吸接近停止。
烧伤的分类
烧伤主要指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引起的皮肤、粘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皮肤热力烧伤较为多见。据统计,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位,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我国烧伤年发病率约为1.5%~2%,即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烧伤可以根据伤害的机制、深度、程度和关联伤害及并发症进行分类。请特别注意第二种分法。
根据烧伤损伤到皮肤不同的深度,可粗略将烧伤分成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这个方法是由16世纪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现代外科奠基人之一Ambroise Pare所创建并沿用至今。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必须了解皮肤的概念。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而表皮和真皮又分别由很多层构成,表皮是: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真皮是:乳头层和网状层烧伤后的皮下组织
要非常精确地判定烧伤的深度总是不太容易,特别是在二度烧伤的案例中,因为二度烧伤的深度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鉴于此,即使在最初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二度烧伤也有可能会演变成三度烧伤。而区分浅表烧伤(一度、浅二度)和the partial-thickness burn对于烧伤的诊断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前者可能会自然愈合,但是后者常常需要外科清创术和植皮手术。
1.Ⅰ度烧伤
又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的一部分,但生发层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跃,常于3~5天内愈合,不留瘢痕。
2.浅Ⅱ度烧伤
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亦不留瘢痕。
3.深Ⅱ度烧伤
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及皮肤附件,愈合依赖于皮肤附件上皮,特别是毛囊突出部内的表皮祖细胞的增殖。如无感染,一般需3~4周自行愈合,常留有瘢痕。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
4.Ⅲ度烧伤
又称焦痂性烧伤。一般指全程皮肤的烧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损,创面修复依赖于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
5.Ⅳ度烧伤
烧伤深及肌肉、骨骼甚至内脏器官,创面修复依赖于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严重者需截肢。
6.浅度烧伤
创面在伤后21天内自行愈合的烧伤,包括Ⅰ度烧伤和浅Ⅱ度和部分较浅的深Ⅱ度烧伤。
7.深度烧伤
创面自行愈合需要21天以上的烧伤。包括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烧伤、Ⅲ度烧伤和Ⅳ度烧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深Ⅱ度烧伤表皮发白或棕黄,去除坏死皮后,创面微湿或红白相间,感觉迟钝,可见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一般需3~4周愈合,Ⅲ度烧伤局部表现可为苍白、黄褐色、焦黄,严重者呈焦灼状或炭化,皮肤失去弹性,触之硬入皮革,干燥无渗液,感觉差,需要手术植皮治疗,愈合后有瘢痕。
8.中度烧伤
成人烧伤面积在11%~30%之间(小儿5%~1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下(小儿5%以下),并且无吸入性损伤或者严重并发症的烧伤。
9.重度烧伤
成人烧伤面积在31%~50%之间(小儿16%~25%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20%之间(小儿10%以下),或成人烧伤面积不足31%(小儿不足16%),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②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③中、重度吸入性损伤;④婴儿头面部烧伤超过15%。
冻疮的分类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分为二类:
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是由10℃以下至冰点的低温,潮湿引起如冻疮,战壕足等;
另一类为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如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全身冻伤,病人有寒颤,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或青紫。体温下降时,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嗜睡,神智不清进而昏迷。
腹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一般腹痛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 外伤性 ①腹内实质和空腔脏器外伤腹痛如肝脾破裂,胃肠破裂挫伤等;②腹壁及腰部外伤致腹痛;③其他如颅脑、胸、四肢、泌尿生殖及妇产科外伤后致腹痛。
2、炎性和非炎性 ①炎性有生物、化学源性腹痛,如急性胃肠炎、阑尾炎、各类穿孔及腹膜炎等;②非炎性腹痛如血管、免疫、内分泌、代谢等。
3、精神心理性①各种神经疾病脊髓痨胃肠危象等;②精神病患者如腹型癔病、腹型癫痫、植物神经紊乱腹痛等。
(二)按发病机理分类
1、病理生理性 如颅脑内肿瘤、脊髓压迫症等。
2、精神心理性 如腹型偏头痛等。
(三)按病情分类
1、急性腹痛 如各类急性炎症、穿孔、破裂、扭转、梗阻、坏死等。
2、慢性腹痛 如各种慢性炎症、血管栓塞、肿瘤、内分泌、寄生虫、功能紊乱等。
二、按病因病情分类
(一)急性腹痛
1、外伤 包括开放性、闭合性损伤及挤压综合征。
(1)开放性损伤:分切割(手术切口)刺伤(刀、针、钉)、擦伤(皮肤擦伤)裂伤
(2)闭合性损伤:分腹内实质和空腔脏器伤(肝、脾、胰、肠破裂、擦挫伤、腹膜后血肿等)腹壁及腰部软组织损伤
(3)挤压综合征:腹部掩埋、挤压、捆绑等局部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或出血等致腹痛。
2、腹部疾病
(1)炎症:内脏急性炎症:急性肠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急性假膜性肠炎、急性弥漫性出血性胃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腹内脏器穿孔与破裂:穿孔。
牙外伤分类
牙外伤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根据所受到的撞击力度的大小和对牙齿造成的损害程度,牙外伤基本可分为牙震荡、牙折裂和牙脱位三种情况。牙震荡是指牙齿受外力冲击后,虽然牙体组织无明显缺损,但牙周膜有损伤。牙震荡往往不能通过肉眼看出损伤痕迹,很容易忽略就医,医生也不一定能现场诊断患牙是否出现牙髓病变,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出现病变后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牙断裂即是平时人们理解为“牙齿断裂”,可以通过修复补好。第三种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是牙脱位——牙齿完全脱位,也就是俗称的“整颗牙齿连根掉落,”或“牙齿撞飞了!”这种情况能否救回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儿烫伤严重程度如何分类
小儿烧伤面积的估计方法是根据小儿体表面积的特点:即头大、腿短而制定的。年龄越小,头的体表面积越大。两下肢体表面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儿头部体表面积=9+(12-年龄)%,两下肢体表面积=41-(12-年龄),两上肢=2×9,躯干=3×9(含会阴部1%),臀部=5%。小儿手掌法估计体表面积与成人相同,占体表面积1%。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如何分类?
目前临床多采用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讨论通过的分类法。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ⅱ度烧伤或5%以下的ⅲ度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或ⅲ度在5%~10%的烧伤。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25%以上,或ⅲ度烧伤在10%以上者。
但发现不同面积烧伤的休克发生率、败血症及死亡发生率均有所不同,并提出了小儿烧伤分类法的建议。
轻度: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烧伤,无ⅲ度烧伤。中度:总面积10%~29%的ⅱ度烧伤,或5%以下的ⅲ度烧伤。重度:总面积30%~49%的ⅱ度烧伤,或5%~14%的ⅲ度烧伤。特重度:总面积50%以上的ⅱ度烧伤,或15%以上的ⅲ度烧伤。
烫伤的伤害程度分为几度?
烫伤后,先要区分伤害程度。伤害度共分为三度。ⅰ度烫伤时,幼儿皮肤有红、肿、痛现象;ⅱ度烫伤分浅ⅱ度和深ⅱ度两种,浅ⅱ度表现为皮肤红、肿、痛、有水泡。深ⅱ度局部出现坏死,皮肤苍白、干燥。ⅲ度烫伤表现局部发黑、发硬,皮肤失去弹性,愈合后有疤痕。
治疗冻疮大概要多少钱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损害。冻疮是冬天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冻疮一旦发生,在寒冷季节里常较难快速治愈,要等天气转暖后才会逐渐愈合,欲减少冻疮的发生,关键在于入冬前就应开始预防。
轻度冻疮是在室温下按摩一段时间,使冻伤部位自然复温,然后再使用血管扩张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还可以外涂蜂蜜猪油软膏、10%樟脑软膏或辣椒酊。但是绝对不能用火烤或用热水烫。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分为二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是由10℃以下至冰点的低温,潮湿引起如冻疮,战壕足等;另一类为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如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全身冻伤,病人有寒颤,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或青紫。体温下降时,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嗜睡,神智不清进而昏迷。
冻疮一般患者可以自行治疗,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到正规的医院来治疗,治疗的费用根据当地的收费标准和患者的病情程度确定。
冻疮和冻伤有什么区别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分为二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是由10℃以下至冰点的低温,潮湿引起如冻疮,战壕足等;另一类为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如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冻疮是由于人体对寒冷的异常反应,在寒冷刺激或寒暖急变条件下,引起皮下小动脉先挛缩,久则因缺氧而导致血管麻痹扩张、充血,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造成局部组织肿胀,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不良,最终造成组织缺氧、坏死,皮肤瘙痒、起疱、溃疡。寒冷只是发病的诱因,一般摄氏10OC以下的温度就足以引发冻疮。所以冻疮比冻伤更常见,危害的地域和人群范围更广。
冻疮相关知识以及应急措施
(一)冻伤的原因
(1)气温过低,如-15℃,裸露的手指会被冻伤;-5℃,手指开始疼痛,麻木;7~8℃时长时间裸露的肢体也会发生冻伤。
(2)刮风,潮湿,接触铁、石、冰块会加速散热,加强寒冷的伤害。
(3)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者,缺乏体育锻炼者对寒冷耐受力差,易被冻伤。
(二)冻伤的表现
冻伤分为三度。
1、一度冻伤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
2、二度冻伤除皮肤红肿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
3、三度冻伤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
(三)冻伤的救护措施
(1)一度冻伤,可让病人自己主动活动,并按摩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辣椒、艾蒿、茄杆煮水熏洗、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2)二、三度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3)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4)全身体温过低的伤员,为促进复温,可采用全身浸浴法,浴水温度保持35~42℃。
(5)给予冻伤病人热饮料及止痛治疗。
低热症
寒冷可使人体组织冻伤并损害其结构、神经及血循坏,引起麻木及肤色改变。人体末梢部位首先受损。如手指、脚趾、双耳和鼻子。当其解冻时,会疼痛、肿胀,故使其复温时要轻柔,并请医生诊治。
1.复温伤部使其缓慢、全面解冻。可利用未患处体热或将其浸入盆中温水(不要太热)中3分钟。
2.用温水清洗局部。
3.使患处彻底干燥,并敷盖一干净松软的垫子。
4.多垫几个彻底干燥,并敷盖一干净松软的垫子。
5.将伤员送医院诊治。
即:
1.若可能,将伤者转移至一温暖处。除去结冰的衣服,利用体温使其复温,如紧贴躯干、腋窝下、双手间等。使其隔绝寒冷。如果所处位置比较偏远,持续以上作法并送至急救中心。
2.用温水轻轻地清洁伤处,由于解冻的伤处很疼并且皮肤及肌肉有可能失去知觉,所以要格外小心。
3.确使伤处完全干燥(包括趾间)。用一消毒的或干净、松软的垫子或敷料包裹保护伤处并保温。
4.再覆盖几块软垫以进一步保护患处,并用细带、绷带系一活结。寻求医疗救助或送至医院。
5.再覆盖一层敷料确保包扎不要太紧。若伤员必须使用伤处活动,要尽量使其少受力,将伤员送至医院。
冻伤急救注意事项
冻伤急救时,若一时无法获得温热水,可将冻伤部位或冻伤患儿置于救护者怀中或腋下复温。注意冻伤后不可直接用火烤,也不能把浸泡的热水加热,所有冻伤部位应尽可能缓慢地使之温暖而恢复正常体温。切忌直接用雪团按摩患部及用毛巾用力按摩,否则会使伤口糜烂,患处不易愈合。对已复温的患儿,不能再用温热水浸泡,否则会加重组织损伤和坏死。
冻伤
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称冻伤。冻伤可为局部或全身(冻僵),多因寒冷、潮湿,衣物及鞋带过紧所致,常发生于皮肤及手、足、指、趾、耳、鼻等处。冻伤分四度。一度冻伤最轻,亦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泡,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疤痕形成。
治疗时首先须脱离寒冷环境,除去潮湿衣物,置身于温水中逐渐复温,对全身严重冻伤必要时可行人工呼吸,增强心脏功能,抗休克,补液。对冻疮除复温、按摩外,可用酒精、辣椒水涂擦,效果较好,或用5%樟脑酒精、各种冻疮膏涂抹,有一定疗效。二度冻疮如有水泡,可用消毒针穿刺抽出液体,再涂抹冻疮膏。三、四度冻伤则须在保暖的条件下抢救治疗。
肝破裂的病理与分类
疾病分类
肝胆外科
疾病病因
外伤
诊断检查
见腹部损伤。
疾病预防
避免致伤因素。
肝破裂 - 症状体征
肝破裂后可能有胆汁溢入腹腔,故腹痛和腹膜刺激征较为明显。肝破裂后.血液有时可能通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而出现黑粪或呕血(即胆道出血)。
肝破裂 - 病理生理
肝外伤的病理分类:
①肝破裂:肝包膜和实质均裂伤;
②包膜下血肿:实质裂伤但包膜完整;
③中央型裂伤:深部实质裂伤,可伴有或无包膜裂伤。肝被膜下破裂也有转为真性破裂的可能,但中央型肝破裂则更易发展为继发性肝脓肿。根据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又将肝外伤分为六度,Ⅲ、Ⅳ、Ⅴ、Ⅵ度为严重的肝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