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软骨瘤的原因
造成软骨瘤的原因
软骨损伤:
骨损伤后,周围的软骨也会受到损伤,络脉随之受伤,气滞血瘀,致使经络不通,故早期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预后不佳,这回形成软骨瘤。
慢性感染:
一般是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软骨炎症,软骨本身无血管,其血供主要来自软骨膜。软骨膜感染后,软骨因无血供而坏死,使感染迁延不愈,炎性反应后期导致感染肋软骨周围有脓液及肉芽组织形成,如果后期治疗及预后差,易引起软骨瘤。
其他因素:
放射性刺激,遗传及骨发育过程方向转位等也被发现可能与该病有关。
为什么会得骨瘤
(一)发病原因
原因不详,据文献记载有胚胎残留,外伤、感染、内分泌紊乱以及遗传学说。但较多文献支持倾向于胚胎残留学说——并认为在发生学上,两种不同组织的交接部位都可能发生肿瘤。颅骨各部,或为膜内成骨,或为软骨内成骨(在发生学上,颅骨在发生骨化之前,须经过两个阶段的变化:①侵入脑泡的间充质增厚为膜;②继转化为软骨。凡由软骨发生骨化者,为软骨内成骨,如除额骨眶部及蝶骨大翼外侧部位的所有颅底各骨。凡未经软骨阶段,直接由膜发生骨化者为膜内成骨,例如除枕骨的一部分外的所有构成颅穹窿的颅骨。形成鼻腔各壁者基本属软骨内成骨,因而有称之为鼻软骨内成骨)。骨瘤好发于额骨与筛骨之间、蝶骨小翼与额骨眶板之间或上颌骨内。骨瘤来源于膜性组织者,发展成坚质型骨瘤,来源于软骨组织者,发展为松质型骨瘤,同时来源于两种组织者(如上颌骨),发展成为混合型骨瘤。
(二)发病机制
骨瘤(osteoma)是一种良性病损,多见于颅、面各骨,由生骨性纤维组织、成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新生骨所构成,含有分化良好的成熟骨组织,并有明显的板层结构,骨瘤伴随人体的发育而逐渐生长,当人体发育成熟以后,大部分肿瘤亦停止生长。多发性骨瘤称Gardner综合征,同时有肠息肉和软组织病损。
肿瘤骨呈黄白色,骨样硬度,表面凹凸不平,覆以假包膜。显微镜下由纤维组织与新生骨构成,骨细胞肥大,基质染色不匀。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均无恶性变现象。
总之的话对于骨瘤的发病机制和原因虽然不明朗,但是的话和其他的肿瘤一样,主要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导致的,所以说预防骨瘤是可以避免原癌基因激活着手的。
软骨肉瘤是怎么导致的
软骨肉瘤是从软骨细胞或间胚叶组织发生,并起源于躯体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骼,Giovanni Tallini等学者研究发现软骨骨瘤患者常常会多一条7号染色体,GⅢ软骨骨瘤患者常有17p1的异常,提示CerbB-2癌基因异常表达,7号染色体的增多,17p1的改变可能与软骨肉瘤的发生有关。
二、软骨肉瘤的发病机制:
1.软骨肉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实验性病理认为软骨肉瘤与病毒感染有关,而边缘型软骨肉瘤与遗传因素有关。
2.大体病理:软骨肉瘤多数瘤体较大,一般肿瘤最大直径均超过4cm,大的可达到20cm以上,有报道称有50%的软骨肉瘤最大直径超过10cm,发生在髂骨,肩胛骨,肋骨等扁平或不规则骨上的软骨肉瘤,常常是肿瘤长到很大才出现临床症状,中央型软骨肉瘤常发生在长管状骨且常造成骨皮质破坏和侵入到软组织当中,这是它区别于内生软骨瘤的重要特点,周缘型软骨肉瘤外观上是一个大的骨外的结节状肿瘤,即便是侵入了软组织,常常也有较好的分界线,软骨帽盖的厚度及形状对诊断有帮助,在成人良性骨软骨瘤的软骨帽盖厚度常小于1cm,若软骨帽盖厚度大于1cm,可疑恶性;大于2cm则可肯定有恶性变,在儿童和青少年例外,他们的良性骨软骨瘤帽盖厚度可达2.5~3.0cm,除此之外,典型的良性骨软骨瘤的帽盖是均匀而光滑的,但在软骨肉瘤,则为不规则,粗糙或呈颗粒状。
大体标本切面中,肿瘤呈分叶状,灰白色或灰蓝色具有光泽的透明软骨,肿瘤的内容是坚实的,但在没有钙化的区域用力易于切开,在一些病例中可有出血,黏液样变及囊性变,中央型软骨肉瘤的髓内界限,单凭肉眼难以分清,因其边缘常常模糊不清,这一点与成骨肉瘤不同,后者的肿瘤大体范围常易确定,在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中,常有斑点状的黄至黄白色钙化灶。
3.显微镜检查在软骨肉瘤当中,对高度恶性及分化差的软骨肉瘤诊断容易,而区分低度恶性及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与内生软骨瘤则很困难,有人提出,基于软骨肉瘤的肿瘤细胞数目,细胞分化程度,核分裂程度等组织学特点,可将软骨肉瘤分为4级(Ⅰ~Ⅳ),数字越小,表明肿瘤分化程度高,侵袭性小,据统计多数病例属于Ⅰ,Ⅱ级。
软骨肉瘤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骨软骨瘤是儿童期常见的良性骨肿瘤,通常位于干骺端的一侧骨皮质,向骨表面生长,又称外生骨疣。本病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后者有遗传倾向,并影响骨骺发育或产生肢体畸形,称为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骨软骨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最为多见。临床上骨软骨瘤无疼痛,压迫神经时产生相应症状。
骨软骨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肿瘤,是骨骼生长方面的异常或称错构瘤。凡软骨化骨的部位均可发生,下肢长管状骨占1/2,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多。其次为肱骨上端,桡骨和胫骨下端以及腓骨的两端。病变位于干骺端。随生长发育逐渐远离骺板。骨疣内的骨髓中脂肪组织丰富。骨疣的增长是靠软骨帽深层的软骨化骨作用。患儿发育成熟后,骨疣即停止生长。成年后软骨帽逐渐退化以至消失,偶尔持久存在并可转变为软骨肉瘤。
骨软骨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以往考虑到该肿瘤将随着骺板闭合而停止生长,且恶变率极低(单发性在0.5%~1%,多发性为2%左右),出现局部疼痛、妨碍关节活动或压迫血管、神经和脏器时,才是手术切除的指征。
目前提倡单发性骨软骨瘤一经确诊,就应择期手术切除。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数目多,难以一次手术切除,采取数次或数十次手术切除肿瘤,病人难以接受,只能选择性地切除那些有症状或妨碍关节运动和伴发肢体畸形的骨软骨瘤。肢体畸形的矫形手术可视其复杂程度,可与肿瘤切除术一同完成,或分期手术。瘤体压迫神经、血管或影响关节活动,以及蒂部外伤发生骨折的,均有手术切除的指征。
没错的,如果孩子膝盖疼痛又被确诊为软骨瘤的话是一定要去做手术切除掉的,因为软骨瘤会造成孩子膝盖疼痛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生长发育期的小孩一定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的话,长不高可是一辈子的痛。
软骨肉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表现
(一)中央型 较周围型多见,以原发性为多。原发性者,肿瘤发生于干骺端髓腔内,呈一大的单房或多房状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其间夹杂不规则的钙化点和碎骨片。有时可见大量的絮状钙化及骨化斑块遮盖骨质区,形成一致密的阴影。肿瘤膨胀生长,可使骨皮质变薄,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或并发病理骨折、肿瘤很快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散在钙化点。由于肿瘤的刺激,骨膜下常有多层状新生骨形成,使骨皮质增厚或肿瘤穿破新生骨而出现“袖口”征。继发性肿瘤的X线表现为:肿瘤的溶骨性透亮阴影增大,边缘模糊,钙化点增多,聚集成堆可见钙化影溶解消失,最后肿瘤穿破皮质,在软组织中发展并形成钙化阴影。 中央型软骨肉瘤的重要表现为体积大的厚壁透亮区,区内有小梁形成和中央多叶性的髓腔内骨破坏。区内有许多散在的不规则的点状、圈状或片状钙化灶,常被描述成“棉絮样”、“面包屑样”或“爆玉米花样”。至后期,方有骨皮质的破坏,肿瘤穿透的骨皮质变模糊。软组织内有肿瘤浸润,但不一定有密度增加的钙化阴影。骨膜反应较少。骨内膜侧的骨皮质常呈贝壳状凹陷,这是由于肿瘤的小叶状轮廓造成。病理性骨折可使肿瘤迅速穿入软组织,在骨外肿块内出现钙化的致密阴影。
(二)周围型 软中央型少见。其中继发性较原发性为多。骨软骨瘤的恶性变,常在原发骨软骨瘤的基础上显示软骨帽增大变厚,形成界限模糊的软骨组织肿块,肿瘤内及其周围软组织中,有多量散在的斑点状或絮状不规则钙化,有时可有粗而长的新骨形成,骨质部份也可显示小梁紊乱和破坏征象。软骨瘤恶变除显示生长迅速外并也可由于肿瘤的破坏而使原有之典型软骨瘤表现消失。少数病例可发生袖口状骨膜反应。外围型软骨肉瘤显示病损旁的软组织内有很淡的、钙化很少的阴影,并有和表面垂直的放射状骨刺,它们的外侧面变为扁平,这是和骨肉瘤的放射状骨刺的鉴别点。髓腔一般不受累,骨皮质也很少被侵犯,但在早期病例可见骨外膜被掀起,呈唇样,亦可出现Codman三角(图1)。
2.放射性核素扫描 可用于检查中央型及周缘型软骨肉瘤。在中央型成骨肉瘤中,病变部位总是有核浓集现象,而且核素聚集的范围不超过肿瘤的真正界限。因而采用放射性核素扫描对确定中央型软骨肉瘤的边界以及发现隐蔽的播散病灶非常可靠。在周缘型软骨肉瘤中,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代谢活力。对一个骨软骨瘤来说,检查中如果没有放射性核素的核浓集现象,实际上可以除外骨软骨瘤的恶性转化的可能性。
3.CT检查 在中央型与周缘型软骨肉瘤中均有用途,可以了解肿瘤在骨内及软组织中的范围。如果肿瘤的软组织包块的生长是偏向一方,呈分叶状,则说明肿瘤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长,可提示为低度恶性肿瘤。如果肿瘤的软组织包块向各个方向生长,而不受解剖界限的限制,则说明肿瘤是高度恶性的。在周缘型软骨肉瘤的帽盖的厚度,可以帮助分析原来存在的骨软骨瘤有无恶变。
4.显微镜检查 主要可见肿瘤组织系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粘液样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现象。同一肿瘤的不同部分,分化程度也不尽相同,需加以仔细检查观察。
软骨瘤日常应该如何诊断
软骨瘤患者年龄多数在10-50岁之间。病程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往往经数年后由于肿瘤长大,造成畸形或伴有间歇性隐痛时方引起患者注意。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在上肢可见手指逐渐增粗,尺骨常短于桡骨,前臂向尺侧弯曲畸形。在下肢可见足趾膨大、膝外翻、两下肢长度不等、脊柱代。
发生于指(趾)骨时,一般呈中心位。可见边缘清晰,整齐的囊状透明阴影,受累骨皮质膨胀变薄,在透明阴影内,可见散在的砂粒样致密点,这是软骨瘤主要的X线征。发生于掌(跖)骨者,有时肿瘤阴影较大,常偏于骨端,骨皮质的膨胀亦较显著,但均无骨膜反应。发生于四肢长骨的病例,肿瘤的阴影广泛。当肿瘤恶变时,则可见骨皮质破坏及骨膜反应。
X线征象:发生于指(趾)骨时,一般呈中心位。可见边缘清晰,整齐的囊状透明阴影,受累骨皮质膨胀变薄,在透明阴影内,可见散在的砂粒样致密点,这是软骨瘤主要的X线征。发生于掌(跖)骨者,有时肿瘤阴影较大,常偏于骨端,骨皮质的膨胀亦较显著,但均无骨膜反应。发生于四肢长骨的病例,肿瘤的阴影广泛。当肿瘤恶变时,则可见骨皮质破坏及骨膜反应。
软骨瘤CT和MRI表现:X线平片结合临床表现一般都可以诊断软骨瘤,CT用于肿瘤内部无明显钙化、骨皮质的完整性不明确或不规则的进一步估价。MRI的作用是显示肿瘤内部的非钙化软骨、病灶范围、骨皮质有无穿破和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
软骨瘤在T1加权像上显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明显的高信号,与透明软骨的信号相似。注射Gd-DTPA增强能更好地显示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掌骨与跖骨的内生软骨瘤的X线表现与指骨的完全相似,肿瘤部位主要是在骨干的远端,这一点可与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和骨软骨瘤进行鉴别。这病损有时易与孤立性纤维结构不良混淆。根据内生软骨瘤多见于掌骨和跖骨,同时肿瘤内可有点状钙化,就不难作出鉴别。至于长管状骨上的内生软骨瘤,主要见于骨干的中央,皮质膨胀较小,范围亦小。若疏松区内有点状钙化,则可说明病损属内生软骨瘤。若没有这种点状钙化,则很难与纤维结构不良区别,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有的长管状骨内生软骨瘤发生于骨端,则病灶主要向骨骺发展,并向关节软骨延伸,而向骨干延伸的范围较小。
在X线片上,单发骨软骨瘤的诊断性特征是宿主骨的骨皮质象手套的手指一样向外翻出,形成骨软骨瘤的皮质骨,松质骨直接与干骺端的松质骨相延续。因此,骨软骨瘤是骨的赘出物,由以下成分组成:①薄的外层皮质骨;②内部松质骨;③膨胀不平的顶。单发骨软骨瘤与软组织的边界是很明确的。
单发骨软骨瘤的内部结构是成熟的松质骨,但其压力线既不规整又无秩序,有时可为宽而不规则网眼状的松质骨。骨软骨瘤的外形、大小是多种多样的。当骨软骨瘤有蒂时,它的方向常向骨干侧倾斜,远离骨骺。
引发骨癌的原因有哪些呢
骨癌的原因之一、物理因素:这种骨癌的病因是指一切的电离辐射,像X线、氢、放射性同位素等,通过体内或体外进行放射,都会诱使骨癌的发生。而放疗过量也能够促使骨肉瘤的出现,在临床上被称为放射后骨肉瘤。
骨癌的原因之二、恶变:在晚期骨癌的时候会出现恶变的情况,诱发骨癌的因素都比较特殊,一旦发生软骨瘤、骨软骨瘤、成骨细胞瘤等良性骨肿瘤,或者是瘤样病变,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出现发生恶变形成肉瘤的可能性,也是常见的骨癌的病因。骨癌的发生可能和它们生物学的特性、病期、手术、感染或者是病理件骨折有关。
骨癌的原因之三、化学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化学物质会对身体产生慢性刺激,从而导致骨癌的发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进行动物试验我们了解到,一些化学物质可诱发骨肉瘤,像甲基胆蒽等。
骨癌的出现可能是恶性变化造成的,一旦发生软骨瘤、骨软骨瘤、成骨细胞瘤等良性骨肿瘤,或者是瘤样病变,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出现发生恶变形成肉瘤的可能性,也是常见的骨癌的病因。骨癌的发生可能和它们生物学的特性、病期、手术、感染或者是病理件骨折有关。
软骨肉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软骨肉瘤可通过以下检查加以确诊:
一、X线表现
1、中央型
中央型较周围型多见,以原发性为多。肿瘤发生于干骺端髓腔内,呈一大的单房或多房状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其间夹杂不规则的钙化点和碎骨片,有时可见大量的絮状钙化及骨化斑块遮盖骨质区,形成一致密的阴影,肿瘤膨胀生长,可使骨皮质变薄,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或并发病理骨折,肿瘤很快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散在钙化点,由于肿瘤的刺激,骨膜下常有多层状新生骨形成,使骨皮质增厚或肿瘤穿破新生骨而出现“袖口”征,继发性肿瘤的X线表现为:肿瘤的溶骨性透亮阴影增大,边缘模糊,钙化点增多,聚集成堆可见钙化影溶解消失,最后肿瘤穿破皮质,在软组织中发展并形成钙化阴影,中央型软骨肉瘤的重要表现为体积大的厚壁透亮区,区内有小梁形成和中央多叶性的髓腔内骨破坏,区内有许多散在的不规则的点状,圈状或片状钙化灶,常被描述成“棉絮样”,“面包屑样”或“爆玉米花样”。至后期,方有骨皮质的破坏,肿瘤穿透的骨皮质变模糊,软组织内有肿瘤浸润,但不一定有密度增加的钙化阴影,骨膜反应较少,骨内膜侧的骨皮质常呈贝壳状凹陷,这是由于肿瘤的小叶状轮廓造成,病理性骨折可使肿瘤迅速穿入软组织,在骨外肿块内出现钙化的致密阴影。
2、周围型
周围型较中央型少见,其中继发性较原发性为多,骨软骨瘤的恶性变,常在原发骨软骨瘤的基础上显示软骨帽增大变厚,形成界限模糊的软骨组织肿块。肿瘤内及其周围软组织中,有多量散在的斑点状或絮状不规则钙化,有时可有粗而长的新骨形成,骨质部份也可显示小梁紊乱和破坏征象,软骨瘤恶变除显示生长迅速外并也可由于肿瘤的破坏而使原有之典型软骨瘤表现消失。少数病例可发生袖口状骨膜反应,外围型软骨肉瘤显示病损旁的软组织内有很淡的,钙化很少的阴影,并有和表面垂直的放射状骨刺,它们的外侧面变为扁平,这是和骨肉瘤的放射状骨刺的鉴别点,髓腔一般不受累,骨皮质也很少被侵犯,但在早期病例可见骨外膜被掀起,呈唇样,亦可出现Codman三角。
二、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用于检查中央型及周缘型软骨肉瘤,在中央型成骨肉瘤中,病变部位总是有核浓集现象,而且核素聚集的范围不超过肿瘤的真正界限,因而采用放射性核素扫描对确定中央型软骨肉瘤的边界以及发现隐蔽的播散病灶非常可靠,在周缘型软骨肉瘤中,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代谢活力,对一个骨软骨瘤来说,检查中如果没有放射性核素的核浓集现象,实际上可以除外骨软骨瘤的恶性转化的可能性。
三、CT检查
CT检查在中央型与周缘型软骨肉瘤中均有用途,可以了解肿瘤在骨内及软组织中的范围,如果肿瘤的软组织包块的生长是偏向一方,呈分叶状,则说明肿瘤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长,可提示为低度恶性肿瘤,如果肿瘤的软组织包块向各个方向生长,而不受解剖界限的限制,则说明肿瘤是高度恶性的,在周缘型软骨肉瘤的帽盖的厚度,可以帮助分析原来存在的骨软骨瘤有无恶变。
四、显微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可见肿瘤组织系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粘液样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现象。同一肿瘤的不同部分分化程度也不尽相同,需加以仔细检查观察。
软骨肉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必须与以下几种肿瘤相鉴别。
1.成软骨细胞瘤 良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其来源于骨骺软骨,病程较长,平均2年以上。常见部位是长骨骨端中央或偏心生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溶骨样破坏,皮质隆起变薄,可有不规则钙化及粗糙纹理,但其边界清楚,大体标本见周边硬化,瘤壁有不规则骨嵴隆起。突出骨外则皮质变薄或仅有纤维包膜。
2.内生软骨瘤 是常见的良性软骨肿瘤,包括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多发性内生软骨瘤两种。有学者认为该病本质是干骺部软骨发育异常,常见部位是手、足小骨,孤立或多发性溶骨性改变,有散在钙化,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但肿瘤不侵袭软组织。
3.骨软骨瘤 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边缘型软骨肉瘤的“癌前病变”,发生在长管状骨干骺端,为一生长缓慢无痛性肿块,X线有的如鹿角样,有的如鸟嘴样小突起,有的像山丘样隆突,压痛不明显,当肿瘤在短期内增长快,疼痛加剧,且成人软骨帽盖厚度大于1.0cm,儿童青少年大小3.0cm时应考虑恶性变。
4.软骨瘤 肿瘤内也有散在砂粒样钙化点,但较软骨瘤小且数量亦少,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
5.骨肉瘤 该由肉瘤性结缔组织演变成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组织组成。骨肉瘤含有的肿瘤骨具有特征性。
6.软骨纤维样肉瘤 从组织排列形式来看呈良性损害,复发率低。
中心性软骨肉瘤的病理表现
1.肉眼所见
低度恶性的中心性软骨肉瘤中(Ⅰ级),皮质骨可正常或轻度膨胀,无肿瘤浸润,外观与软骨瘤没有多少不同。但在存在时间长的病例中,Ⅰ级中心怀软骨肉瘤也可以穿越皮质骨而长到很大。
在 Ⅱ~Ⅲ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中,皮质骨几乎总是被肿瘤浸润而中断,在软骨分化好的地方,肿瘤组织仍为软骨外观,倾向于形成聚集在一起的多面体小叶。这些软骨比正常软骨和软骨瘤中的软骨颜色更灰,质地更软,有更多的液汗以及更透明。在粘液区域(在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中特别多且弥漫),组织多少有些凝胶状,呈灰白色,有时有粘液液化区和出血区。
中心性软骨肉瘤中,挤压在骨内部、从血少的新生肿瘤组织常产生变性和坏死,可见到软骨退化的区域,表现为白色且不透光的区域(象煮熟的米饭),微黄而干燥的坏死区,囊性或血性液化区。钙沉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们有白恶样浅黄—白色外观,其坚固性很硬象砂砾一样,以小颗粒或小片的形式存大,孤立或融合,有时环形于软骨小叶的周围。
与骨肉瘤迅速侵犯穿过皮质骨不同,中心性软骨肉瘤常向阻力低的地方浸润,如骨干髓腔,因此,放射影像和解剖之间可有相当大的差异,放射影像上局限于骺—干骺端、未越过皮质的中心性软骨肉瘤,可在骨干的髓腔内浸润了很长的距离。
2.镜下所见
(1)Ⅰ级中心性软骨肉瘤大约占20%。软骨分化良好,极少含有粘液区。区别于软骨瘤的细胞学征象有以下几点:①较大的核;②核大小不同,一般为圆形;③常见双核细胞,从未见到有丝分裂相(细胞以直接分裂方式增殖);④细胞较软骨瘤多。
(2)Ⅱ级中心性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60%。软骨组织显示出明显的异型性,细胞核大,特征性的染色过深,双核细胞常见,三核细胞少见,一些细胞核4~5倍于正常核和/或外形怪异。
(3) Ⅲ级中心性软骨肉瘤约占20%。软骨的分化良好,软骨小叶周围为一厚的细胞晕,由密集深染的成软骨细胞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组成。软骨细胞异型性明显,数目丰富,以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染色过深为特征。细胞体积常巨大,5~10倍于正常细胞,有3个或更多核、或有怪异核的细胞很多。
软骨肉瘤能活多久
1.软骨瘤内常有散在沙砾钙化点,但较软骨肉瘤少而小,骨皮质多保持完整,无肿瘤性软组织肿块。
2.骨软骨瘤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形态多样,软骨帽盖厚者亦可见肿瘤端部有菜花样钙化阴影。而继发于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软骨帽增厚更明显,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多量不规则絮状钙化点。
3.骨肉瘤易与中央型软骨肉瘤混淆,特别当软骨肉瘤内并无钙化时颇与溶骨性骨肉瘤相似,但若见骨肉瘤具有的特征性肿瘤骨化,以及骨膜反应显著者可于区别。
治疗
软骨肉瘤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切除。明确诊断后,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作局部大块切除、节段截除或截肢术。多数软骨肉瘤的外科手术应力求局部彻底切除,对复发者或原发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的病例作截肢或关节离断术。
预后
软骨肉瘤生长缓慢,局部复发和转移可以在术后10年发生,所以对软骨肉瘤的随访的时间应比其他脊柱原发肿瘤长。随访时间至少不能短于3年。低度、中度和重度恶性软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3%和22%。
软骨肉瘤的疾病诊断
必须与以下几种肿瘤相鉴别。
1. 成软骨细胞瘤 良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其来源于骨骺软骨,病程较长,平均2年以上。常见部位是长骨骨端中央或偏心生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溶骨样破坏,皮质隆起变薄,可有不规则钙化及粗糙纹理,但其边界清楚,大体标本见周边硬化,瘤壁有不规则骨嵴隆起。突出骨外则皮质变薄或仅有纤维包膜。
2.内生软骨瘤 是常见的良性软骨肿瘤,包括孤立性内生软骨瘤和多发性内生软骨瘤两种。有学者认为该病本质是干骺部软骨发育异常,常见部位是手、足小骨,孤立或多发性溶骨性改变,有散在钙化,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但肿瘤不侵袭软组织。
3. 骨软骨瘤 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边缘型软骨肉瘤的“癌前病变”,发生在长管状骨干骺端,为一生长缓慢无痛性肿块,X线有的如鹿角样,有的如鸟嘴样小突起,有的像山丘样隆突,压痛不明显,当肿瘤在短期内增长快,疼痛加剧,且成人软骨帽盖厚度大于1.0cm,儿童青少年大小3.0cm时应考虑恶性变。
骨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一、成骨性肿瘤。
(一)良性。
1.骨瘤。
2.骨样骨瘤和骨母细胞瘤。
(二)恶性。
1.成骨肉瘤。
2.皮质旁成骨肉瘤。
二、成软骨性肿瘤。
(一)良性。
(二)恶性。
1.软骨肉瘤。
2.近皮质软骨肉瘤。
3.间叶性软骨肉瘤。
三、骨巨细胞瘤。
四、骨髓肿瘤。
1.尤文氏肉瘤。
2.骨网织细胞肉瘤。
3.骨淋巴肉瘤。
4.骨髓瘤。
五、脉管肿瘤。
六、其它结缔组织肿瘤。
(一)良性。
1.成纤维性纤维瘤。
2.脂肪瘤。
(二)恶性。
七、其它肿瘤。
八、未分化类肿瘤。
九、瘤样病变。
为什么会长骨瘤
对于骨瘤的话虽然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但是在如今的医学史上还是没有办法弄清楚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的,所以说对于骨瘤来说现在对其的发病机制等都还是探索阶段,下面的话我给大家描述下其中部分的发现结果。
(一)发病原因
原因不详,据文献记载有胚胎残留,外伤、感染、内分泌紊乱以及遗传学说。但较多文献支持倾向于胚胎残留学说——并认为在发生学上,两种不同组织的交接部位都可能发生肿瘤。颅骨各部,或为膜内成骨,或为软骨内成骨(在发生学上,颅骨在发生骨化之前,须经过两个阶段的变化:①侵入脑泡的间充质增厚为膜;②继转化为软骨。凡由软骨发生骨化者,为软骨内成骨,如除额骨眶部及蝶骨大翼外侧部位的所有颅底各骨。凡未经软骨阶段,直接由膜发生骨化者为膜内成骨,例如除枕骨的一部分外的所有构成颅穹窿的颅骨。形成鼻腔各壁者基本属软骨内成骨,因而有称之为鼻软骨内成骨)。骨瘤好发于额骨与筛骨之间、蝶骨小翼与额骨眶板之间或上颌骨内。骨瘤来源于膜性组织者,发展成坚质型骨瘤,来源于软骨组织者,发展为松质型骨瘤,同时来源于两种组织者(如上颌骨),发展成为混合型骨瘤。
(二)发病机制
骨瘤(osteoma)是一种良性病损,多见于颅、面各骨,由生骨性纤维组织、成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新生骨所构成,含有分化良好的成熟骨组织,并有明显的板层结构,骨瘤伴随人体的发育而逐渐生长,当人体发育成熟以后,大部分肿瘤亦停止生长。多发性骨瘤称Gardner综合征,同时有肠息肉和软组织病损。
肿瘤骨呈黄白色,骨样硬度,表面凹凸不平,覆以假包膜。显微镜下由纤维组织与新生骨构成,骨细胞肥大,基质染色不匀。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均无恶性变现象。
总之的话对于骨瘤的发病机制和原因虽然不明朗,但是的话和其他的肿瘤一样,主要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导致的,所以说预防骨瘤是可以避免原癌基因激活着手的。
骨肿瘤诊治的一些基本问题
骨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骨病和骨肿瘤很像,对这一类疾病,确定它是不是骨肿瘤,如果是骨肿瘤,它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掌握好骨肿瘤的基本知识,才能在临床中游刃有余地进行鉴别诊断。
1、非骨肿瘤(瘤样病变、假瘤)
疲劳性骨折、致密性骨炎、骨化性肌炎、骨髓炎、代谢性骨病、硬化性骨病、血友病假瘤、骨梗死等。
2、骨肿瘤的分类
骨肿瘤按来源分类可分为:成骨来源、软骨来源、纤维来源、脉管性病变、小圆细胞性病变、转移性瘤、其他来源(GCT、SBC、ABC、成釉细胞瘤、脊索瘤)等。
(1)良性骨肿瘤骨瘤、骨样骨瘤、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代谢性骨病;
(2)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邻皮质骨肉瘤、继发性骨肉瘤、软组织(骨外)骨肉瘤;
其中,低度恶性中心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骨膜骨肉瘤、表面型骨肉瘤这四大类为低度恶性骨肉瘤,其治疗方式与其他类型骨肉瘤不同。
(3)软骨肿瘤
良性软骨肿瘤:①内生性:软骨瘤(孤立、多发、内生软骨瘤、内生软骨瘤病)、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②外生性:骨软骨瘤、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③其他:成软骨细胞瘤、滑膜软骨瘤病。
恶性软骨肿瘤:①原发性软骨肉瘤:髓内软骨肉瘤、间充质软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去分化软骨肉瘤、骨膜软骨肉瘤、软组织软骨肉瘤;②继发性软骨肉瘤。
(4)骨肿瘤纤维性病变
良性病变:纤维皮质缺损和非骨化性纤维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单骨、多骨)、骨膜硬纤维瘤、硬纤维瘤;
恶性病变: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5)骨肿瘤小圆细胞病变
良性病变:Langerhans细胞肉芽肿(嗜酸性);
恶性病变:Ewing肉瘤(尤文氏肉瘤)、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瘤)。
(6)骨肿瘤脉管病变
良性病变: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
恶性病变:血管内皮、外皮细胞瘤、血管肉瘤。
(7)骨肿瘤其他病变
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性骨囊肿、骨内脂肪瘤、造釉细胞瘤、脊索瘤、滑膜软骨瘤病、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腱鞘巨细胞瘤、滑膜(血管瘤、肉瘤、软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