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等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属一种血管炎综合征,未正规治疗川崎病心脏冠状动脉炎症及损害发生率约25%,目前以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有:⑴持续发热5日以上;⑵双侧结合膜充血;⑶多形性红斑;⑷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⑸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⑹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为本病。如果不足5个症状,经超声心动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本病。值得提醒的是上述表现可能是一过性的,在就诊时已经消失,所以家长对高热患儿仔细注意上述口腔、眼部粘膜和手足掌皮疹充血表现的观察,并在就诊时告知医师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忽视疾病过程中上述表现,常使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善的川崎病) 诊断发生困难或延误诊断。
不典型的川崎病还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表现;腹泻、呕吐、腹痛、转氨酶值升高等消化道改变;当然也可有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心血管表现;通常此类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增多,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了解上述表现对不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川崎病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感染综合征、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其他血管炎综合征等。不典型川崎病需与肠炎、细菌性痢疾、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血流感染、重症感染综合征等鉴别。
川崎病多由于微生物感染伴免疫反应异常所致,其确切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病预后大为改善。只要患儿家长或医生想到该病,诊断并不难,多数能够及时诊断。对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症状,并且使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已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川崎病的早期表现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诊断标准是有发热五天以上,伴有下列五项临床表现中的四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第一是四肢的变化,急性期长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趾、指甲端膜状脱皮。第二,多形性红斑。第三,眼结合膜的充血,这种充血是非化脓性的。第四,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第五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五项临床表现中不足四项,但是超声心电图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它的主要一个病理变化是全身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具有自限性,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需要定期的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未经有效治疗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川崎病又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般如果是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是会导致心脏的异常,有可能会合并一个心脏疾病。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川崎病会伴随咳嗽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高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反复的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然后皮肤多形性红斑,猩红样皮疹,淋巴结的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还有球结膜的弥漫性充血。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国内对于病因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川崎病也有的会出现有上呼吸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是川崎病常见的前驱症状,可能提示发病可能与感染有关,但至今未发现有传染现象。所以川崎病它的表现,有可能会出现有咳嗽,鼻塞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宝宝得了川崎病可怕吗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也不明确,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学说等,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到2%的患儿,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会比较少,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的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者是管腔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提早发现,需要及时的治疗,避免发生心脏的后遗症,所以川崎病经过有效治疗后,还是预后良好的,但是如果合并有冠状动脉损害或者是心脏的一些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小孩后期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小孩的寿命。
川崎病可以彻底治愈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有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的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发现了要及早的干预治疗,经过有效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损伤或是合并有心脏的其他的问题,一般它就会长期的存在一些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