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海鳗的形态

海鳗的形态

体长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50cm以上,大者长100cm以上,重达10-20kg以上。头尖长。吻突出,尖端下突如小钩状。眼大,近圆形,眼间隔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圆形,口大,上颌突出,略长于下颌,两颌牙强大而锐利,均为3行,前端均有大型犬牙,上颌有8-16个;下颌为6-7个,下颌外行牙不向外倾斜。犁骨中间一行有10-15个大扁牙,牙基部前后各有1小尖牙。鳃孔宽大。肛部位于体中部偏前。体光滑无鳞。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有胸鳍,无腹鳍。背、臀在后方和尾鳍连接。体背侧银灰色。大型个体暗褐色。腹侧乳白色。背、臀、尾鳍边缘均黑色,胸鳍灰色。

鳗鱼的介绍

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

鳗鱼的仔鱼体长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月~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鱼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

鳗鲡鱼的形态

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长约40厘米左右。头长而尖。吻部尖而平扁。眼小,位于头的前郎。眼间隔宽,约等于吻长。鼻孔每侧2个,后鼻孔接近眼的前方,前鼻孔成小管状,位于吻端的两侧。口大而阔,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下颌较上颌略长,唇厚,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细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侧线完全,鳞细小而长,隐藏于表皮内。体表多粘液体。背鳍长而低,起点距臀鳍较距鳃孔为近。臀鳍长而低,起点紧接于肛门的后方。胸鳍近圆形,无腹鳍,尾鳍短,和背鳍及臀鳍相连。体背部灰黑色,侧上缘微绿,腹部白色。

生活在江河和湖泊中。到一定年龄,于秋天入海产卵。食物以小鱼、蟹、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为主。分布长江、闽江、珠江流域及海南岛。

本动物的骨(鳗鲡鱼骨)、血(鳗鲡鱼血)、脂肪(鳗鲡鱼膏)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鳗鲡的外形特征

鳗鲡的仔鱼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鲡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鳗鲡和狗鳝外形有点相似,但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狗鳝有锋利的尖牙,头比鳗鲡明显要尖,性格凶猛,体形比鳗鲡瘦。如所附图为狗鳝。

鳗鲡鱼的形态

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长约40厘米左右。头长而尖。吻部尖而平扁。眼小,位于头的前 郎。眼间隔宽,约等于吻长。鼻孔每侧2个,后鼻孔接近眼的前方,前鼻孔成小管状,位于吻端的两侧。口大而阔,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下颌较上颌略长,唇厚,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细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侧线完全,鳞细小而长,隐藏于表皮内。体表多粘液体。背鳍长而低,起点距臀鳍较距鳃孔为近。臀鳍长而低,起点紧接于肛门的后方。胸鳍近圆形,无腹鳍,尾鳍短,和背鳍及臀鳍相连。体背部灰黑色,侧上缘微绿,腹部白色。

生活在江河和湖泊中。到一定年龄,于秋天入海产卵。食物以小鱼、蟹、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为主。分布长江、闽江、珠江流域及海南岛。

本动物的骨(鳗鲡鱼骨)、血(鳗鲡鱼血)、脂肪(鳗鲡鱼膏)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海兔 形态特征

海兔不是兔。海兔头上的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体光滑,或有许多突起。触角分工明确,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海兔在海底爬行时,后面那对触角分开成“八”字形、向前斜伸着,嗅四周的气味,休息时这对触角立刻并拢,笔直向上,恰似兔子的两只长耳朵。当它不动时,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大耳朵的小白兔,因而最早被罗马人称为海兔。后被世人所公认,海兔因而得名。日本人称它“雨虎”。

海兔的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身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并非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如鲍、田螺、蜗牛)不同:海兔没有石灰质的外壳,而是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从外表根本看不到,而是在背面由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这一点和蛞蝓相同,故又名海蛞蝓),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

海兔的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平时,海兔用足在海滩或水下爬行,并借足的运动作短距离游泳。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海底栖息,体裸露,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海兔还是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动物。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德在《追寻记忆的痕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德探索之旅》中有对海兔的详细描述,其由于海兔的巨大的、便于监测的腹神经节而选中海兔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发现了经典学习模型的细胞原理[1] 。

中国的海兔已定名的有21种。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不同: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只有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头上一前一后,长有二对触角。

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盐碱滩的一种通体碧绿的海蛞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事实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的。

河鳗和海鳗的区别 外形不同

河鳗:

体形相对比较细长,头中等大,眼睛较小,嘴尖而扁,有鱼鳞,但是比较小且埋于皮下,呈纹席状排列。胸鳍比海鳗小而圆,外形基本上是灰黑色,腹部为白色。

海鳗:

头部比河鳗尖而长,嘴巴和眼睛较大,外形上没有鱼鳞,并且有侧线。胸鳍较为宽大,外形多为黄色,伴有黑斑点,腹部呈灰白色。

海瓜子的形态

寻氏肌蛤亦称海瓜子或薄壳,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壳薄故名薄壳。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mm,壳高约为9-12mm,壳高略大于壳宽6-8mm。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后缘圆形。两壳极膨胀,生长线及放射肋均细而均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有时壳顶的壳皮剥落,露出白色壳质。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均不明显。铰合部有一排细密的齿状突起。足丝褐色,极细软。[3]

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外壳薄如蝉翼,轻捏即碎,透过外壳能直接看得清里面虫肉的颜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壳。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海瓜子的生态形态

海瓜子属于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 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 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鳗鱼的生长繁殖

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图片 鳗鲡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旋光性强,喜流水,好暖。

成鳗生长快,外表圆碌碌,似圆椎形,色泽乌黑而令身,较多人工养殖,肉质爽脆。此鱼一年四季皆常见,但以夏冬两季最为肥美可口。鳗鲡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并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

每年春季有大批幼鳗自沿海进入江河中,并可以继续上溯到距河口几千公里的上游地区,如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地区都有鳗鲡的踪迹。它们在江河、湖泊、塘堰、水库中生长、肥育、昼伏夜出。到了性成熟年龄,从秋季开始集群降河入海,进行遥远的产卵洄游。每一尾鳗鲡一生经历5个生长发育阶段:①海洋中浮游性的仔鱼时代;②沿海变态期,从柳叶鳗变为玻璃鳗;③淡水中的黄色鳗生长期;④降海洄游的银色鳗;⑤产卵后死亡。

海棠果的形态

乔木,高5-12米;树皮厚,灰褐色或暗褐色,有纵裂缝,创伤处常渗出透明树脂;幼枝具纵条纹。叶片厚革质,宽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稀长圆形,长8-15厘米,宽4-8厘米,顶端圆或微缺,基部钝圆或宽楔形,两面具光泽;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侧脉多数,几与中脉垂直,两面隆起;叶柄粗壮,长1-2.5厘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近顶生,有花7-11,长在10厘米以上稀短;花两性,白色,微香,直径2-2.5厘米;花梗长1.5-4厘米;花萼裂片4枚,外方2枚较小,近圆形,顶端凹陷,长约8毫米,内方2枚较大,倒卵形,花瓣状;花瓣4,倒披针形,长约11毫米,顶端近平截或浑圆,内弯;雄蕊极多数,花丝基部合生成4束;子房近圆球形,花柱细长,蜿蜒状,柱头盾形。果圆球形,直径约2.5厘米,成熟时黄色。花期3-6月,果期9-11月。[1]

小乔木,高达3-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嫩时密被短柔毛,老枝灰紫色或灰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微具柔毛,边缘较密,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9厘米,宽4-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在幼嫩时上下两面的中脉及侧脉有柔毛,逐渐脱落,仅在下面中脉稍有短柔毛或近于无毛;叶柄长1-5厘米,嫩时密被柔毛,老时脱落。

花4-10朵,近似伞形花序,花梗长2-3.5厘米,被短柔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被柔毛;萼片披针形或三角披针形,长7-9厘米,先端渐尖,全缘,两面均被柔毛,萼片比萼筒长;花瓣倒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5-3厘米,宽约1.5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含苞未放时粉红色;雄蕊20,花丝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三分之一;花柱4 (5),基部有长绒毛,比雄蕊较长。

果实卵形,直径2-2.5厘米,红色,先端渐尖,稍具隆起,萼洼微突,萼片宿存肥厚,果梗细长。花期4-5月,果期8-9月。果实样子酷似小苹果,口感酸甜可口。

海椰子的形态

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 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 -1.5cm;雄蕊6枚;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海椰子的果实横宽35~50厘米。海椰子外面长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外壳,剥开外壳后就是坚果。海椰子的一个果实重可达25公斤,其中的坚果也有1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坚果,被称为“最重量级椰”。

相关推荐

鳗鲡的生活习性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 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

胖大海的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花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

山海带形态特征

乔木状,高在3-4米以上。茎不分枝或分枝,树皮带灰褐色,幼枝有密环状叶痕。叶聚生于茎、枝顶端,几乎互相套迭,剑形,薄革质,长达70厘米,宽1.5-3厘米,向基部略变窄而后扩大,抱茎,无柄。圆锥花序长在30厘米以上;花序轴无毛或近无毛;花每3-7朵簇生,绿白色或淡黄色;花梗长5-7毫米,关节位于上部1/3处;花被片长6-7毫米,下部约1/4-1/5合生成短筒;花丝扁平,宽约0.5毫米,无红棕色疣点;花药长约1.2 毫米;花柱稍短于子房。浆果直径约1厘米。花期7月。

海螺的形态特征

1、脉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3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缝合线浅。壳顶尖细,光滑。螺旋部较低。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的螺肋和细的生长线。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瓷光。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内唇后方薄,后沟不明显,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

胖大海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胖大海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 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花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

海马的形态特征

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虽然身长只有四至三十公分,它的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 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 ; 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即可用伶俐的

鳗鱼是什么鱼

鳗鱼是一种鳗鲡科长条蛇形鱼类。 鳗鱼又称为鳗鲡,是一种可食用的鱼类食物,体形较长,长度大概有45厘米,体重一般有1600克。长得很像蛇有,头部很是扁长,嘴巴尖尖的,几乎没有鱼磷,外皮颜色是灰黑色的,腹部多为白色。一般生长在江海交界处,也有部分鳗鱼生长在近海流域。

海鲜过敏可以吃鳗鱼吗

若是河鳗,可以适量吃些。 鳗鱼一般分为河鳗和海鳗,河鳗通常生长在江河,而海鳗生活在深海中,也就是海鲜食物,因此若是海鲜过敏的人群想吃鳗鱼,尽量挑选河鳗食用,不宜食用海鳗,以免引起身体过敏。

海参的形态特征

海参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 个。 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为的是逃避敌害。泄殖腔内常有Carapus属隐鱼共生。有许多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

为什么河鳗比海鳗

河鳗比海鳗贵,主要是因为河鳗养殖难度高、产量低有关。 养殖河鳗对水质、水温等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河鳗产量相比其他的鱼类要低,所以售价也会贵一些,特别是野生的河鳗更加贵。而海鳗捕捞产量大,上市时间密集,因此售价比河鳗要低一些。 而在营养价值上,其实是海鳗更好一些,因为海鳗中的脂肪、胆固醇含量更少,更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