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例如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 足阳明胃经循行支脉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缺盆部直行之脉: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冲穴。
腹部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膝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段。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部向下到气冲会合,再沿大腿前侧下行,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段。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足阳明胃经腧穴
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公孙的针刺方法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腹胀按摩哪里治疗
天枢穴: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具有调理肠胃,活血调经之功效,为治疗肠胃疾病的要穴,同时也是治疗月经病症的重要配穴。按摩该穴位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中脘穴:中脘穴为任脉腧穴,胃的募穴,是治疗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要穴,有健脾和胃,理气祛湿的功能。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便秘等症。
梁门穴:梁门穴位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和胃降逆,消积化滞之功效,为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是治疗肠胃病症的主要配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
足阳明胃经按摩顺序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足阳明胃经循行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旁4寸,在腹部行于脐旁2寸,下肢行外侧前沿,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甲角旁的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胃经不通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足阳明胃经所对应的脏器为胃,所以当胃经出现不通的症状时,身体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症状,例如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此时建议可以对腹部以及胃经循行部位进行按摩,这样能帮助缓解。
中医讲不通则痛,但胃经出现堵塞不通情况是,胃经循行经过的部位也可能会出现疼痛现象。
面瘫怎么按摩脸部 治疗面瘫特效穴位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郄穴,经常按摩刺血,有清泄泻热的功效,是治疗面瘫的要穴之一。
腧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病症:面瘫,头痛,咽喉肿痛,鼻衄,面肿,腹痛,肩背酸痛,痔疮。
按摩方法:拇指弯曲,用指尖掐按穴位,力度适中,以有酸痛感为宜,每次3分钟。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经常按摩次穴,有明目聪耳,清热利尿,通经活络之功。
腧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病症:面瘫,牙痛,耳聋,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掐按穴位,每次2分钟,力度由轻到重,以有酸胀痛感为宜。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清热祛风,启利牙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面瘫和齿痛等症。
腧穴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中指)处。
主治病症:口角歪斜,流涎,面瘫,牙痛。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按揉两侧穴位,力度适中,以有酸痛感为度,每次3分钟,配合地仓穴,合谷穴效果更好。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痛,膝关节痛,偏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