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例如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 足阳明胃经循行支脉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缺盆部直行之脉: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冲穴。

腹部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膝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段。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部向下到气冲会合,再沿大腿前侧下行,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段。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足阳明胃经腧穴

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公孙的针刺方法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腹胀按摩哪里治疗

天枢穴: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具有调理肠胃,活血调经之功效,为治疗肠胃疾病的要穴,同时也是治疗月经病症的重要配穴。按摩该穴位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中脘穴:中脘穴为任脉腧穴,胃的募穴,是治疗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要穴,有健脾和胃,理气祛湿的功能。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便秘等症。

梁门穴:梁门穴位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和胃降逆,消积化滞之功效,为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是治疗肠胃病症的主要配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

足阳明胃经按摩顺序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

足阳明胃经循行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旁4寸,在腹部行于脐旁2寸,下肢行外侧前沿,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甲角旁的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胃经不通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足阳明胃经所对应的脏器为胃,所以当胃经出现不通的症状时,身体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症状,例如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此时建议可以对腹部以及胃经循行部位进行按摩,这样能帮助缓解。

中医讲不通则痛,但胃经出现堵塞不通情况是,胃经循行经过的部位也可能会出现疼痛现象。

面瘫怎么按摩脸部 治疗面瘫特效穴位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郄穴,经常按摩刺血,有清泄泻热的功效,是治疗面瘫的要穴之一。

腧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病症:面瘫,头痛,咽喉肿痛,鼻衄,面肿,腹痛,肩背酸痛,痔疮。

按摩方法:拇指弯曲,用指尖掐按穴位,力度适中,以有酸痛感为宜,每次3分钟。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经常按摩次穴,有明目聪耳,清热利尿,通经活络之功。

腧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病症:面瘫,牙痛,耳聋,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掐按穴位,每次2分钟,力度由轻到重,以有酸胀痛感为宜。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清热祛风,启利牙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面瘫和齿痛等症。

腧穴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中指)处。

主治病症:口角歪斜,流涎,面瘫,牙痛。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按揉两侧穴位,力度适中,以有酸痛感为度,每次3分钟,配合地仓穴,合谷穴效果更好。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痛,膝关节痛,偏瘫等。

相关推荐

如何保护胃部 选择平底鞋

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想要了解的是如何保护胃部,为何会说到穿鞋问题呢?其实这和我们身体上的经络有着巨大的关系。要知道经络十分神奇,保护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身体,但是伤害它却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而选择平底鞋能够帮助我们减少足阳明胃经遭受损害的几率,要知道足阳明胃经对于保护胃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很多胃部疾病都可以通过对于足阳明胃经进行灸治、热熏等方法治疗。因而想要保护胃部,我们在穿鞋方面不妨选择不会伤害足阳明胃经的平底鞋。这样便可以很好的胃部的健康,减少胃病出现的几率。

按压丰隆有什么作用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原理 1.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善调脾胃之气,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既可调太阴以运化水湿,又可泻阳明以去火热,广泛用于治疗痰湿内蕴、痰火上扰之病证。 2.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阳明络脉,上络头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凡痰阻清窍之头痛、眩晕,痰饮阻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癫狂、痫证等取丰隆均可治疗。 3.足阳明胃经行于下肢,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正中,故取之既可健脾利湿,又可疏通经络,以治疗水肿、下肢痿痹

喉咙有异物感怎么消除 点揉内廷穴

取穴部位:取穴时可仰卧,穴在脚底,位于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 操作方法: 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至有酸麻感为宜。 功效:该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可清热化积滞,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热性病症所致咽喉异物感之症。

腹胀按摩哪里治疗方法 按压梁门穴

梁门穴位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和胃降逆,消积化滞之功效,为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是治疗肠胃病症的主要配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按摩方法:双手拇指同时按压穴位,力度不宜过重,每次3分钟。

按摩哪里对妇科好 按摩乳根穴燥化脾湿

乳根穴也叫薛息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因其位乳头的根部而得名,脾土之气存留该穴的四周,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可以起到燥化脾湿的作用。 取穴:位于人体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功效:该穴具有开胸利气,通乳化瘀的作用。 主治病症主治乳汁不足,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寒痛咳逆,噎膈等症。 对症按摩疗法:用双手手指指端按压此穴,并做环状运动,注意按摩时力度不要太大,每次按摩3分钟左右,每天按摩2次;如果是单纯为胃气所致的乳汁不足,可取乳根穴与库房穴共同作为治疗穴位。

找梁丘的最简单的方法 梁丘在哪条经络上

足阳明胃经。 梁丘出自于《针灸甲乙经》,是足阳明胃经上的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且梁丘穴的特征是屯积胃经水液,就像是胃经的水库一般,对本穴进行针灸刺激会有水库的开闸放水的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的状态,因此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迎香穴解析

别名:冲阳穴;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附注

脖子前面有什么穴位

1、脖子前面有什么穴位? 人体脖子前面的穴位有:天突穴、缺盆穴、人迎穴、廉泉穴、天容穴、水突穴、扶突穴、天鼎穴、天牖穴、天窗穴、气舍穴。 2、按摩人迎穴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2.1、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气管炎、支气管炎、气喘、瘿气、胸满气逆、咽喉肿痛、食欲不振、高血压。 2.2、功效:理气降逆、利咽散结、利咽散结、通经活络。 2.3、保健原理:本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按摩该穴,降压平喘的作用明显。 2.4、穴位配伍:人迎穴配大椎穴、太冲穴治疗高血压。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大椎穴、人迎穴、合谷穴。气喘配伍穴位:大椎穴

找丰隆的最简单的方法 按压丰隆有什么作用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1.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善调脾胃之气,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既可调太阴以运化水湿,又可泻阳明以去火热,广泛用于治疗痰湿内蕴、痰火上扰之病证。 2.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阳明络脉,上络头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凡痰阻清窍之头痛、眩晕,痰饮阻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癫狂、痫证等取丰隆均可治疗。 3.足阳明胃经行于下肢,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正中,故取之既可健脾利湿,又可疏通经络,以治疗水肿、下肢痿痹。 1.配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较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