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抚触对母乳性黄疸有作用吗

婴儿抚触对母乳性黄疸有作用吗

给婴儿抚触、按摩、带其游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其机制是当抚触宝宝全身皮肤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泄。

科学认识新生儿黄疸

什么是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表面所致,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黄疸产生的原因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

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3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宝宝健康牵动全家人的心,一旦生病家长就会担心,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宝宝健康。母乳性黄疸作为一般的宝宝病,很受家长们的关注,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很多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下面就来为大家解答这一个问题。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所以母乳性黄疸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新爸爸新妈妈也不用太担心。

母乳性黄疸降了又升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临床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功能、转氨酶都是正常的,没有溶血的一些表现。一般母乳性黄疸,像晚发性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以后一周左右出现,两周达到高峰期,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一般最长可以延长到四到十二周,黄疸还没有完全的消退,如果停母乳喂养,黄疸可以迅速下降,继续喂母乳,黄疸有可能会上升。

黄疸如果是明显的升高,一般超过十五建议是停母乳喂养三天,黄疸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如果是黄疸超过二十,是需要光疗退黄的,所以家长要监测黄疸的情况,另外要明确一下是不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排除其他所有可能会影响黄疸的一些病理因素,才能够明确母乳性黄疸。所以母乳性黄疸它的诊断也是不是特别准确的有实验室的指标,家长要多观察宝宝的情况,黄疸高及时去医院监测,必要时候还是需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是继续母乳喂养或暂停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消退,一般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建议去医院随访,特别是对于刚出生宝宝,就是一周以内的宝宝,及早地发现异常的情况,早发性母乳黄疸建议积极的干预,以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有报道称胆红素在十五到二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母乳性黄疸中,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异常,但胆红素降到正常时,此改变很快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胆红素值较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产儿,应该注意观察,如果是黄疸明显升高,宝宝有明显不舒服的表现,应予积极的处理。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多久 母乳性黄疸停奶三天能降多少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一周后,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4-12周方消退,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是要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引起黄疸升高的一些病理因素,宝宝的一般情况都是良好的,然后可以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下降大概是50%左右,大概就是下降一半左右,黄疸就是明显在下降,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继续喂母乳,黄疸有可能再次反弹,但是一般反弹的程度不会超过前一次高峰期,所以一般母乳性黄疸是可以继续喂母乳的。

母乳性黄疸一般会持续多久 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智力吗

目前研究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国内没有明确的一个病例报道的案例,但是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排除所有病理性黄疸引起的一些因素,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黄疸在生长范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是停母乳一到三天,宝宝的黄疸下降会比较明显,这时候胆红素偏高对于宝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国外有一些报道,胆红素偏高,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有一过性的听力损伤,但是黄疸降到正常以后,他的听力水平恢复到正常,对于早产儿黄疸升高,可能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定期监测黄疸,然后黄疸水平明显升高,还是要积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11要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11属于安全值范围之间,不需要停母乳和光疗治疗,建议家长们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宝宝尽快消退黄疸。

1、添加肠道益生菌

比如妈咪爱、培菲康等,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

2、思密达

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防止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并可吸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3、婴儿游泳

婴儿游泳时身体不停的运动,不仅可以让婴儿身心舒适,精神放松,还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促进胆红素排出,让黄疸尽快消退。

4、婴儿抚触

婴儿抚触是通过抚触宝宝全身皮肤时,触及宝宝体表的感受器官,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经肠道排泄。

5、晒太阳

阳光的照射,不仅帮助新生的宝宝促进钙质吸收,让宝宝长高长壮,还能促进母乳性黄疸的消退,这里建议妈妈们给宝宝晒太阳,以下午5—6点或早上8—9点的太阳为宜,并做好相关的防晒工作,注意不宜晒脸,直接暴晒,以防晒伤。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它的一般预后是良好的,在国内尚未发现母乳性黄疸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一些病例的报道,但是在国外是有报道,部分的胆红素脑病是跟母乳喂养是相关的,特别是国外有专家报道,在早期出院的新生儿,是应尽早访视,对于出生后两到三天以内发现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就是指一周以内的宝宝的黄疸,更应该积极的干预,预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情况。有报道称就是在黄疸十五到二十五毫克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中,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是异常的,当胆红素正常的时候,此改变很快的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胆红素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期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候是要给予积极处理。

相关推荐

新生儿黄疸需要停喂母乳吗

母乳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范畴,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与以下因素关: 1)生后1周内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宝宝,可能由于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少导致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增加关,此外也与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B)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肝循环增加关。 2)生后1周以上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宝宝发生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GB含量高关,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肠道回吸收增加而导致黄疸。 3)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母乳喂养的宝宝缺乏转化胆红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1、喂养方式 如果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者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等原因是造成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会吸收增加,造成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黄疸儿的母乳促进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而牛奶和非黄疸母乳婴儿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通过研究kohno发现母乳中一种因子在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母乳中活性强,其对影响婴儿胆红素代谢的肝功能成熟一定的影响

新生儿特现象大揭秘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出现。这时候新生儿的皮肤呈现金黄色,之后逐渐减轻,2周后就会消失。患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其他方面没任何不适,吃睡也都正常,可以不药而愈,对新生儿健康没危害,所以不需担心。你只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黄疸的出现、消退时间即可。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就出现黄疸,而且出现后程度迅速加重,颜色很深,不是金黄色,而是暗铜色,则是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母乳喂养所引起的黄疸。这种情况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不过宝宝的身体健康完全没收到影响。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正常足月的婴儿母乳性黄疸情况会在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以持续2-3周,以母乳为主的宝宝,则会持续1-2个月,这是因为婴儿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情况。 经了解,大约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母乳性黄疸。不过,宝爸宝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病理与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

黄疸的症状

成因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血红素(Heme)黄疸的症状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源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后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编辑本段]新生婴孩的黄疸症大部分新生儿在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如下特点: 1、黄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

母乳性黄疸应该怎么治疗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多久能退完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一周后,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四到十二周方消退,如果是停母乳喂养,黄疸在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时是明显的消退的。如果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反复。一般如果是母乳性黄疸,是要排除其他所的可能会引起黄疸的一些病理因素,然后宝宝一般情况都是良好的。如果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持续地升高,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是需要光疗的,如果是十五以下的黄疸,是不需要停母乳,大于十五小于二十,可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一般基

宝宝出生35天还黄疸怎么办 暂停母乳喂养

生理性的黄疸,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4周,因此宝宝35天还黄疸的话,那就肯定不是生理性的黄疸了,可能是母乳性黄疸,这时家长可以考虑暂停母乳,用奶粉替代几天喂养,看看宝宝的黄疸消退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