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什么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什么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静脉血栓诊断
1.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2.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3.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4.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测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如何诊断脑血栓呢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6、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7、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8、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9、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怎样诊断脑血栓
1.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发病,一至数天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的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可能。
2.CT或MRI检查
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的诊断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患者通常做以下项目的化验检查:
1、血常规:
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2、尿常规:
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3、大便常规:
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4、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
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邀低下病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有中数病人糖耐量低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期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常有糖耐量低下,而且持续地存在。而在糖耐量低下的脑血管病人中,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显著高于正常,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是促发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5、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栓塞部位、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6、 CT 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还可发现脑水肿及有无脑室受压、移位及脑疝形成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鉴别诊断
对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医学`教育网整理。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哪些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常见的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40%,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且在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牛缺血变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上显示出软化灶,因90%的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也常称之为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
如何诊断脑血栓疾病比较准确
脑血栓疾病诊断要点需依据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者;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在几小时到1—26内症状发展到高峰;意识多不丧失,不伴有头痛、呕吐;腰穿脑脊液压力不高,细胞数与生化基本正常;脑血栓者眼底有动脉硬化改变,颈动脉搏动减弱,颈部或锁骨上窝听到血管杂音;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扫描、CT脑扫描、MRI等有阳性所见,支持脑梗死者。
诊断脑血栓需要与脑栓塞相鉴别,对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病门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脑血栓患者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脑血栓。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什么
常见的脑血栓诊断方法有:
1、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脑血栓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年龄:发病年龄较高,一般在50~60岁以上,尤其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
(2)前驱症状:一般在发病前有反复的脑缺血发作,发作后常可完全恢复或明显改善,通常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
(3)发病多在安静或活动后休息状态下起病。在血压相对较低、脑血液流速相对变慢的情况下血栓易于形成,所以多数患者常在夜间睡眠中发病,有人称“半夜卒中”。
(4)病情进展多数缓慢,脑症状需经过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时间,逐渐或阶段性出现。
(5)部分病人病情可自动缓解。
(6)急性期意识障碍相对较轻。
(7)由于梗塞的血管大小与部位不同,所以表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如病变在内囊部出现三偏症状(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和同本偏盲)。如为主大脑半球病损(通常是左大脑半球)会出现语言障碍。如脑干血管梗塞可有交叉瘫(同侧颅神经和对侧肢体瘫)。
老年人神经梅毒的症状
老年人神经梅毒的症状
症状、体征:因病理和病程不同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脑膜及血管梅毒:急性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有明显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晚期神经梅毒脑膜炎常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以颅底脑膜炎多见,脑神经常受累,脑凸面脑膜炎可见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脑血管梅毒多在感染后2~10年起病,可侵犯任何动脉,表现为受累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神经功能缺失。
2.脊髓炎及脊髓血管梅毒: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3.脊髓痨:影响脊神经后根及脊髓后索。表现为下肢闪电样痛,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4.进行性痴呆: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痴呆,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随后出现近事记忆障碍,判断与计算力降低,缺乏自知力,逐渐进入痴呆。
神经梅毒的诊断依据为:有先天或后天感染梅毒的来源;有上述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如有阿.罗氏瞳孔则对诊断有帮助)。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诊断试验阳性。3者具备才能诊断。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患者仅发现脾肿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塞。淋巴结肿大罕见。
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肺血栓和心肌梗死均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会有的痛苦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都会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及时的去了解,这是因为对于这种疾病的处理和护理来说,考虑到患者的痛苦也是很有必要性的,有时候我们对于认识这种疾病不够全面,也会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更多的痛苦出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以上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死。淋巴结肿大罕见。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
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到,年轻患者中较少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小血管,但也可发生在大血管。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也有报道。皮肤瘙痒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少见。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也需要随时的考虑到患者的发病,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认识这种疾病也需要考虑到的就是疾病的痛苦,因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种疾病来说患者也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临床表现需要我们及时的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