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弓形虫病应该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本病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种淋巴瘤、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新型隐球菌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

艾滋病窗口期症状出现时间

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亦称急性期,多数无症状,但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时,出现像流感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如发热,寒战、关节疼、肌肉疼、头疼、咽痛、腹泻、乏力,夜间盗汗和淋巴结肿大,皮肤疹子是十分常见的症状,这之后,进入无症状感染期。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一部分人出些流感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一些人一直无症状,直接进入无症状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传染病及全身感染

如果患有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等,颈部浅表部位往往就会出现肿大的淋巴结。

白血病的诊断

诊断

白血病是骨髓的病变,因此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及骨髓切片检查,才能够确定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认白血病的种类,还需要额外的特殊检查,才能精确将白血病予以分类并给予最适当的治疗。

这些特殊检查包括:细胞生化特殊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查,染色体检查。

鉴别诊断

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类白血病反应等病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类白血病反应。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处理

一、一般疗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腔卫生。保证营养及足够热量。对症治疗。

二、灭滴灵

15—5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5—7天,适用于咽峡炎症。

三、抗生素

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应给予抗生素(避免用氨苄青霉素,以免发生皮疹)。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适用于咽喉水肿呼吸道受阻、心肌炎、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中毒症状重者,疗程一般1—2周。

五、生物制剂

恢复期病人血清每次10—20m1,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q—干扰素100万u/d,肌注,连续5天。

六、中药

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金莲花片剂、川心莲片剂等,应辨证施治。

七、抗病毒西药

无环鸟苷(acyclovir)10—20mg/kg?d,分2—3次,静滴。本药--、抑制ebv复制,停药后病人鼻咽部仍可连续排病毒。病毒唑(ribavirin)10—15mg/kg?d,分2次肌注,3—6天1疗程;或威乐星口服液(每支10ral含ribavirinl50mg),剂量1ml/kg?d,分2—3次口月艮。

八、严重并发症治疗

如脾破裂应手术,呼吸道阻塞急需时做气管切开。

诊断艾滋病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依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尤其是HIV抗体 阳性,结合细胞免疫缺陷,就可以诊断为艾滋 病。但是在诊断艾滋病时,特别要考虑与某些症 状相似的疾病区别。(1) 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除艾滋病 外,还有其他免疫缺陷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 发性免疫缺陷病如皮质激素、化疗、放疗或原先已经存在的严重的蛋白-热能性营养不良引起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 血液病:由于艾滋病患者有发热,肝脾 肿大,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人白细胞降低,淋巴 细胞减少,因此需要与血液病鉴别。(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急性 HIV感染期的表现很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因此当艾滋病高危人群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的症状时,应立即进行HIV抗体或病毒抗原 的检测,并进行鉴别。(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来发现艾滋病病 人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比较多,如感染、 痴呆等,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相鉴别。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增多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 其它疾病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谷丙转氨酶偏高的现象。

相关推荐

如何正确诊断肝炎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2、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二、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脂肪肝等。 三、慢性肝炎黄疸持续较久者 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相鉴别。 四、重型肝炎 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暴发性脂肪肝等进行鉴别。此外,在急性

淋巴结肿大就一定是淋巴瘤吗

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如①感染: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结核等。②肿瘤:如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浆细胞肿瘤、肿瘤转移。③反应性增生:如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④细胞增生代谢异常。如组织细胞增多症X、脂质沉积病、结节病等。

小儿感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与流感鉴别 流感有明显流行病史,多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四肢酸痛、头痛等,可有衰竭状态,一般鼻、咽症状如鼻分泌物多和咳嗽等,则较全身中毒症状为轻。 2、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婴幼儿时期的上呼吸感染,往往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误诊为原发性胃肠病。 3、与过敏性鼻炎鉴别 有些“感冒”患儿的全身症状不重,常打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水肿,则应考虑过敏性鼻炎,在鼻拭涂片检查时,如见嗜酸粒细胞增多,可助诊断。此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 4、从血象鉴别 发热较高。白细胞数较低时,应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

脾脏肿大的病因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阿莫西林有什么禁忌

1.过敏反应症状 可出现药物热、荨麻疹、皮疹和哮喘等,尤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少见过敏性休克。 2.消化系统症状 多见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偶见假膜性结肠炎等胃肠道反应。 3.血液系统症状 偶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发病的时候患者要注意一些事项,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2、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

转氨酶偏高的原因 其他疾病

除了肝脏类疾病,当人体代谢其他代谢出现异常时,也会引起肝脏代谢异常变换,导致转氨酶升高,例如:心脏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等),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哪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