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多系统萎缩的预防方法

多系统萎缩的预防方法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或综合征。病理上主要累积纹状体黑质系统(纹状体黑质变性)、橄榄脑 桥小脑系统(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每种MSA综合征都有特征性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各综合征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组合,临床症状可出现交 替重叠。最终发展为三个系统全部受损的病理和临床表现。MSA人群患病率估计为20/10万,约1/3的病人最初被误诊为特发性Parkinson 病,MSA的高发年龄为52.5-55岁,常于病后7.3-9.3年死亡。男女发病率为1.9:1。

高发人群:多系统萎缩(MSA)在5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人,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在40—64岁,平均发病年龄 52.5-55岁。

高发人群的预防:在50岁以上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做好身体检查,一旦有如果有出现动作减慢、强直和震颤的表现,要及时就诊。

家族遗传:小部分多系统萎缩患者有家族史,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显示,α-突触核蛋白基因(SNCA)rs11931074、rs3857059和rs3822086位点多态性可增加MSA患病风险。

家族遗传的预防:家族中如果有多系统萎缩的亲人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协调障碍和语言异常的表现。

环境因素:有研究提示从事有机溶剂、塑料单体和添加剂暴露、重金属接触、从事农业等工作可能增加多系统萎缩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的预防:做好职业防护,佩戴口罩,手套,防护衣等。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每年做好体检。

多系统萎缩(MSA)在高加索人、亚洲人和非洲人中均有发病,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MSA的患病率为1.9-4.9/10万,年发病率为0.6/10万。

多系统萎缩(MSA)在5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人,MSA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岁),其中90%在40—64岁,平均发病年龄 52.5-55岁。

由于MSA与帕金森病,散发晚发性共济失调,以及单纯自主神经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鉴别困难,大多数MSA患者在生前没有获得正确的诊断,因此推测它可能具有更高的患病率。

所以,高加索、亚洲和非洲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做好身体检查,一旦有如果有出现动作减慢、强直和震颤的表现,要及时就诊。

温馨提示:多系统萎缩患者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多种维生素,并能促进肠蠕动,防治大便秘结。患者出汗多,应注意补充水分。

什么是「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是多系统萎缩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1)发病初期解纽扣、系鞋带动作变慢,中晚期起床、翻身、刷牙、洗脸等日常生活动作均逐渐出现变慢;

(2)双眼目光呆滞、笑容少见、双眼眨眼动作减少,面无表情,酷似面具,被称为「面具脸」;

(3)说话语速变慢、声音低沉、写字越来越小;

(4)四肢、躯干肌肉感觉僵硬,手或脚出现轻微震颤。

低血压会引起头晕呕吐吗

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多系统萎缩生活保健

第一、需做到均衡养分,少荤多素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而富含养分,少食肥甘滋腻之品,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和生果及含碘食物,注重养分均衡,禁酒戒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

第二、调摄精力,保持乐观的心态,防止精力过度严重,思虑过度,淡泊名利,心胸开阔,不锱铢必较,坚持安静平缓的心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如此。

第三、劳逸结合,适度熬炼防止过度疲惫,恰当参与一些量力而行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才能,也要有充沛的睡觉和歇息,还每天可做一些太极拳或气功之类的练习,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转,添加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氧供给。

帕金森综合症的常见病因

1、帕金森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症的80%。

2、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帕金森病,但程度重,病变广,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路易体痴呆(DLB)等。

3、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多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病因所致。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

4、遗传性帕金森综合症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Fahr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等。

多系统萎缩吃什么

1、猪肾汤:取猪肾一个、核桃肉30g、山萸肉10g;将猪肾筋膜去除,加入清水600毫升、盐5g、生姜三片,煮沸约半小时即可,食肾喝汤。

2、枸杞肉丝:取枸杞子30g、瘦肉150g;加入清水500毫升、盐少许。合煮约20分钟,吃肉喝汤。

3、杜仲羊肾汤:取杜仲20g、羊肾2个,羊肾筋膜去除,加入猪骨汤600毫升、生姜五片、盐5g,沙煲沸约60分钟,分2次饮用。

4、二山粥:取山药30g、山羊肾一个、粳米80g、生姜川片、清水1200毫升,煮15-30分钟,加入食盐少许调味。

5、乌豆狗肉汤:取乌(黑)豆100g、狗肉半斤、生姜20g,加入清水1500毫升、食盐少许,合煲约60-90分钟,喝汤食肉。

6、三黄汤:取三黄鸡一只、当归15g、黄芪20g、加入清水及食盐少许,合炖一个半小时左右,食肉渴汤。

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MSA的病因不明,目前涉及的有脂质过氧化损伤,酶代谢异常,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凋亡,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等,导致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系统变性。

(二)发病机制

1.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组织学特点,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去多认为在MSA病理改变中,神经元变性,脱失是原发性的,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而脱髓鞘是继发性的,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以来,有些作者对MSA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少突胶质细胞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与神经元变性同样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银染和免疫组化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异常改变比神经元本身的改变更明显,更具特征,Nakazato Yoichi等观察到的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的分布部位和密度与疾病变性的严重程度一致,但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数量的多少与MSA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app等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密度较高的部位是在初级运动皮质,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皮质小脑投射纤维,脑干的自主神经网络中枢,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有髓纤维髓鞘的完整性,当少突胶质细胞内结构异常时,其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致髓鞘脱失的重要原因。

2.神经元凋亡 有人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有关,神经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坏死和凋亡(apoptosis),发生凋亡时细胞膜保持着完整性,仅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器结构和形态均存在,溶酶体成分保存,核染色质浓缩,内源性DNA内切酶激活,使DNA降解产生DNA片段和凋亡小体。

3.酶代谢异常 参见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4.病理改变 大体标本可见小脑,脑干和脊髓萎缩,变细;镜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和有髓纤维脱髓鞘,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在脑桥桥横纤维,脑桥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榄核,迷走神经背核,蓝斑,小脑中,下脚,小脑齿状核及半球,中脑黑质和基底核的苍白球,尾状核,壳核,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前角细胞等部位的神经元丧失和胶质增生;皮质脊髓束变性,鞘脱失,周围神经主要为脱髓鞘病变。

(1)黑质纹状体和蓝斑病变:是导致患者发生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神经元丢失以黑质致密带外侧1/3为着,黑质色素细胞消失;早期出现纹状体的神经元减少,以壳核的后背侧2/3最严重;苍白球广泛受累,蓝斑神经元减少;上述病理改变与特发性帕金森病完全一致。

(2)桥核和小脑蒲肯野细胞病变:临床以OPCA为其突出症状,神经元丢失显着的部位有桥核,小脑蒲肯野细胞和下橄榄核,其中小脑中脚受累比较明显,但是小脑颗粒细胞,齿状核和小脑上脚通常无明显改变。

(3)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细胞柱和迷走神经背核,病变同时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系统,其他受累的细胞有脑干腹外侧网状结构中的单胺能神经元和弓状核细胞,脊髓骶2,3段腹侧前角细胞中的Onuf’s核系调控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的自主神经中枢,也有明显损害,在下丘脑可见轻度的神经元丢失。

(4)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最常见和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用Gally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或改良的Bielschowsky银染法在白质有广泛弥漫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也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缠结样包涵体(oligodendroglial tangle-like inclusion)”,或称“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包涵体(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GCI)”,“少突胶质细胞微管缠结(oligodendroglial microtubular tangle)”,主要存在于小圆形细胞核周围的半月形/镰刀形,或紧邻细胞核的火焰嗜银结构,这些结构主要是改变了的微管构成的,电镜下这种包涵体为直径10~25nm,由细颗粒样物质构成的管网结构,主要分布在脑干,基底核,小脑和大脑皮质的白质中,其数量因人而异,应用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分离出多种蛋白带,其中主要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微管蛋白(tubulin)和泛素,这些蛋白质均为细胞骨架蛋白,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可能代表神经元同步变性,也可能是神经元变性前的一种现象,可作为诊断MSA的病理学特殊标志,因为这些包涵体见于经病理确诊的几乎所有的MSA患者而不出现在对照组,这些结构支持OPCA,SDS和SND是相同疾病过程变异的概念,目前多数报告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只见于散发性MSA病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内,而不存在于单纯的或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这种病理特点有利于MSA与遗传性脊髓小脑变性疾病鉴别,也有作者认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与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一样,是一种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导致α-突触核蛋白编码和结构发生神经生物化学异常的突触核蛋白病。

在病理上诊断MSA,至少包括壳核和黑质等三处病变才能确定,SDS,SND和OPCA病理改变常相互重叠,如SDS病例表现脊髓侧角细胞脱失明显,但后者与临床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不完全吻合,而OPCA也有部分病例有相同损害,SND特征性病理表现是壳核神经元丧失和正铁血红素(haematin)和脂褐素(1ipofuscin)沉积以及黑质变性,OPCA基本病变为小脑皮质和脑桥,下橄榄核萎缩,神经元和横行纤维减少,橄榄核有严重神经元脱失和显着胶质增生,小脑蒲肯野细胞脱失,颗粒层变薄,尤其是蚓部。

Mcleod和Bennet等报道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为有髓纤维减少,后根神经节轴突变性,未见到无髓纤维改变,但郭玉璞等对MSA合并周围神经病的7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有髓纤维呈轻,中度脱失,形态所见以有髓和薄髓鞘为主,也有肥大神经改变和再生纤维,未见轴突变性,电镜下无髓纤维部分病例减少,而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并有胶原囊形成等,符合慢性脱髓性病变,未能证实MSA后根神经节细胞有原发变性证据。

老人无缘无故晕倒是怎么回事

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于有多系统萎缩或服降压药的老年人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缓慢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晚期可以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中枢对血压的调节,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血压。使患者在改变姿势由卧坐到站立的过程中,血压无法及时调整提高,而影响大脑的有效供血。一般这类患者还伴有帕金森样症状、智能减退、尿便障碍、阳痿或肾上腺功能减退。

服降压药的患者有时会出现药物过量,同样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颈部受到挤压:常发生于喜欢穿硬领、高领等束领服装的老年人这是因为颈部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通过,在血管的分叉处存在着感受压力的结构叫“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也会因年老失去弹性而变得对压力变化过度敏感,当束领服装对其造成挤压时,会给大脑传递“血压过高”的错误信息,使血管扩张,脑血流下降。这种类型常发生在患者转颈、后仰或低头等动作时,但一般摔倒后很快就恢复意识。

低血糖:常发生于有饥饿史、腹泻史和糖尿病史的老年人因为上述的原因造成葡萄糖摄入不足或降糖药使用过量,会引起血糖降低,大脑因缺乏足够的代谢能量支持而出现晕厥。其特点是,多发生在清晨和餐前,晕厥发生前有出汗、乏力、心跳加速等植物神经反射亢进的伴随症状,如果救治不及会造成大脑不可逆损伤,导致永久性昏迷或植物状态。

多系统萎缩症

(1)SND型全病程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小振幅手指肌痉挛性抽动或手的不规则跳动性震颤,常有双侧对称性起病,左旋多巴疗效不佳或无效。

(2)SDS型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突出,从头晕、性欲减退、尿频等逐渐发展,可出现阳痿、无汗、高热、直立性晕厥等衰竭表现,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最为突出。

(3)合并有痴呆者大多不是MSA,但少数MSA患者可出现不恰当的哭笑或精神症状。

MSA无特效治疗,临床多采用综合措施。SND对左旋多巴疗效不佳或无效。直立性低血压是MSA最棘手的症状,医务人员曾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最早有报告以穿弹力袜、紧身衣以防止血液储于身体下部,后有应用交感神经兴奋药麻黄素、苯丙胺等,也有报告应用氟氢考的松产生钠和水分的贮留以增加血容量。

多系统萎缩的检查

1.直立实验:分别测量平卧位,坐位和直立位血压,站立2~3min内血压下降收缩压多于30mmHg,舒张压多于20mmHg,而心率无变化者为阳性。

2.血液生化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测定,24h尿儿茶酚胺含量测定均明显降低。

3.脑脊液检查:除个别报道脑脊液内乙酰胆碱酯酶降低外,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均正常。

4.肌电图检查:被检查的肌肉可出现纤颤电位。

5.脑电图检查:背景多为慢波节律。

6.神经心理检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增高。

7.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示脑桥,小脑萎缩,表现为小脑蚓部,半球及全小脑萎缩,小脑脑沟变深,增多,小脑上池,脑桥小脑角池,小脑延髓池及小脑蛛网膜下隙均扩大,中脑萎缩,大脑脚变细,四叠体池,环池及基底池扩大,脑桥,小脑中脚萎缩,第四脑室扩大,严重者可有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外侧沟增宽及额,顶叶等大脑半球萎缩的广泛性脑萎缩改变。

颅脑MRI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MRI T2加权像常发现病理性铁沉积存在,表现为双侧壳核后外侧的信号降低,红核与黑质间正常存在的高信号区变窄,这些变化见于所有经病理证实的MSA患者,上述改变可以早在患者的症状出现之前就存在,而帕金森病患者则无这些变化,此外,T1加权像可见到萎缩的壳核信号降低,小脑和脑干萎缩。

PET显示在额叶,纹状体,小脑和脑干等处基础代谢率降低并且纹状体摄取荧光多巴(fluorodopa)降低;纹状体摄取123I-3-碘-6-甲氧基甲酰胺(123II-IBZM)降低。

相关推荐

跳舞可以帮助老年人预防脑萎缩

脑萎缩是老年人较为多见的疾病,脑萎缩的发生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威胁,我们要重视脑萎缩预防工作,但很多人对脑萎缩预防方法不了解,那么,怎么做能有效避免脑萎缩侵害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脑萎缩预防方法 1、跳舞:既可以愉悦身心,也可以交友,且增强心肺功能,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老年人平时可以在饭后适当地走一走,去广场上跳个舞,对脑萎缩的预防是很有帮助的。 2、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对反应能力、思维整合力、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性等都很有帮助。 3、集体活动:脑萎缩的预防建议老人们做去做一些机体活动,如打球

怎么预防脑萎缩

积极防治血管性疾病:预防脑萎缩,应该积极防治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影响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轻则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重则药物加以控制,当然用药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加社会活动:用进废退,经常读书看报、写写算算,有规律地运转大脑,不断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的活跃,有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推迟脑细胞的老化,延缓脑萎缩的进程。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一分社会交往就多一分身心健康"

脊髓小脑变性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脊髓共济失调的原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在5~15岁之间出现步态不稳,继而出现上肢共济失调与呐吃.智力往往也有减退.震颤如有出现是属于次要症状.腱反射消失,并有大纤维传导的感觉(振动觉与位置觉)丧失.常见弓形足,脊柱侧凸和进行性心肌病变.血β-脂蛋白缺乏症(Bassen-Kornzweig综合征,维生素E缺乏症)和Refsum病都具有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某些临床表现,但后者的代谢障碍基础目前不明. 小脑共济失调一般起病于30~50岁之

帕金森综合症前兆

帕金森综合征是临床上神经科医生常用的诊断概念,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感染、中毒、外伤、药物以及遗传变性等)造成的以运动迟缓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 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80%。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帕金森病,但程度重,病变广,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

帕金森病如何鉴别诊断

1.帕金森综合征 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中毒、感染、药物、脑血管病等。 2.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层基底节变性(CBGD)、路易体痴呆(DLB)等。 (1)多系统萎缩(MSA)临床表现肌强直和运动迟缓而震颤不明显,可伴随小脑受损征和自主神经受损征,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较差。神经病理见壳核、苍白球、尾状核、黑质及蓝斑明显的神经细胞脱失、变性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胶质细胞胞浆内可发现嗜银包涵体。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轴性、对称性帕金森病样表现,早期出

如何预防脑萎缩

(一)明确病因,预防发病:对于病因较为明确者,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尽早祛除致病因素。如积极预防脑血管病,防止或尽可能的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生。 (二)调摄精神,清心寡欲:保持愉快和乐观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思虑过度,应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清静内守,精神自持,遇事豁达,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贪心过度,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这是预防脑萎缩的方法之一。 (三)劳逸结合,适度锻炼: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也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四)均衡营养,少荤

低血压症状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这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无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备、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症状更为明显。 2、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改变到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心悸、颈脊部疼痛等。多种疾病可用起直立性低血压,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或其他情况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3、继发性低血压 导致低血压的不仅仅

小儿肌营养不良中医治疗

肌营养不良患者可以精选麝香、牛黄、珍珠等名贵苭材经,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从中萃取出神经生长因子辅酶及生长抑素,具有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及变性细胞功能恢复正常作用;生长抑素能增强体内乙酰胆碱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恢复变性细胞;及10多种蛋白活性物质(提高自身免疫力);调理肝、脾、肾。是治疗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根炎、肾损脉伤、久治不愈等症的特效国苭。 五行肌康宁主治:肝肾阴虚,补中益气,强筋生肌脾胃气虚主症:面色白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有肢体乏力。舌质淡,苔薄

突然头晕血压低是怎么回事

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如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

肌肉萎缩的预防

.肌肉萎缩的出现还可以由于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自身保护不当,导致自然界的寒,湿毒,等危险物质的侵入体内,从而诱发肌肉萎缩,想要更好的预防肌肉萎缩需要做好自身的御寒保暖措施,保证空气的清洁干燥,避免肌肉萎缩的出现。 2.预防肌肉萎缩的人一定要做好日常的劳逸结合,过度的劳累会严重的损伤到我们的身体关节健康,因此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来说,都应当在生活中做到量力而行,避免自身体力超支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