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了吗
您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了吗
我们十分关注儿童的生理成长——— 确保他们吃得好,穿得暖,鼓励他们做运动和保持体魄强健。
但是,我们有没有关心过他们的情绪健康状况呢?——— 我们的儿童怎样评价自己?他们如何跟其他儿童相处?怎样面对困难和失望?
情绪健康对我们的幸福而言至关重要,它影响我们如何面对生命。尽管儿童年幼,他们也可以学习不同处理事情的手法,帮助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及面对困难。
面对困境
所有人——— 包括成人和儿童——— 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
“如果我们能教儿童如何处理困难,他们在青少年及成人的阶段里,将会拥有更佳的能力去处理问题及危机”。
作为成人,我们有时会与别人发生争执。我们会在工作上感到不开心,缺乏安全感。我们会伤心地结束一段关系,我们也会经历亲人的逝世。在这些情况之下,我们常常感到难以说出心里真正的感受。
如果我们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和失意,心情就会好转。研究显示,当我们面对困难和失意时,越能够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就越容易成功渡过困境。
儿童同样知道什么是困境。他们亦曾经历种种挫折。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会在游乐场里与别人发生争执、妒忌兄弟姊妹。他们或者需要面对一些大问题,例如转换学校,或者被人欺负。
同样地,儿童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成人无异,他们越能够想出可供选择和运用的克服方法,他们成功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大。
经验显示,儿童已经对如何面对困境有一些概念,并且能够学习新的方法去应对困难。要是他们能够在初小阶段掌握这些技巧,将会终身受用。
研究显示,学习成绩优异的儿童,未必能够正面地解决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培养自律、建立紧密而长久的人际关系、令生活愉快和丰盛。儿童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升其情绪健康也同样重要。儿童可以从龅牙兔情商课中获益,他们会学习各种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里的困难,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假如儿童能够在学校与别人相处融洽,他将会更有效地学习,学业成绩亦会有进步。
很多父母都惊讶地发现儿童能够学会面对困难,其实儿童能像海绵一样易于吸收事物。情商课程的确可以帮助他们。
小孩得了荨麻疹怎么治疗
小孩身上突然起很多红包,或者脖子、身上、四肢起红疹,抓挠后变红疙瘩或者越抓越多,瘙痒异常,妈妈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得了荨麻疹或者其它皮肤病。
1、如果症状轻的,可以试试买些抗过敏的药膏(要适合儿童用的)涂抹,一般来说,症状轻的,不用多久会自行消失。
2、不要用热水烫红疹,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宠物的毛发、皮屑、排泄物等。同时,注意保暖,因为受冷、受风的刺激,如给孩子洗完澡,没及时给孩子披好衣服受冷风刺激,都会引起荨麻疹。
3、饮食上要注意,不要吃蟹、虾、蛤蜊肉、毛蚶、螺等贝壳类水产品,还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等肉制品和鱼类水产品。
4、症状炎症的,多日红疹不消退,抓痒出现抓痕,红疹增多的,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和就医。
依据医生嘱咐服药,并注意清洗孩子荨麻疹患处。小孩出荨麻疹后会出现烦躁,父母要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关心和照顾孩子,争取早日康复。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时期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们的心理发展究竟会经历那几个阶段呢,而每个阶段又会有着哪些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呢?就专家介绍,孩子心理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四个关键的时期:
儿童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一阶段的宝宝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对外界信任感的建立,及相信外界的环境是安全的,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他能增强孩子的自我力量。据有人人干的儿童敢于希望,赋予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儿童期(1.5~3岁):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也是其进入第一反抗期的标志。一方面爸爸妈妈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色事情。这一阶段,如果父母对其听之任之,将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要把握好“度”。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孩子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生活的主动性。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孩子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其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儿童各阶段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解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就接诊的大体情况来看,其实孩子在发展的各个极端,都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并且孩子如果早某一阶段的问题嫩有解决,那件会遗留到下一个阶段中去,那么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例如: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儿童来说,学习成绩比不是衡量有泪的标准,而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孩子的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的习惯等方面对孩子竞相湿度的要求。还有一些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好,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是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八九岁的时候就会更加明显。
而十一、十二岁的孩子正是要向青春期迈进的年龄,而在学习上将面临有小升初的转折,所以学习任务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早期没有的得到足够的发展,那么在这一个阶段,孩子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的问题,更为严重的会出现厌学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会更多,而那么矫正的时间也将会更加的长。
不当教育方式让孩子关上“心门”
儿童专家回忆,曾经有一个病例,一个小男孩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由其父母陪同孩子前去就诊。而这个病例看起开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游戏成瘾的病例,可是在几次的问诊后,医生就了解到了,这个孩子的父母总是责怪他什么都做不好,还会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么这个孩子就渐渐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也做不好,而且不论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理解,于是就日渐消沉,然后就沉迷到游戏中去了。而在游戏中,这个孩子是被别人认可的,于是在对比之下就更加不愿意面对父母的百般挑剔,于是她便把自己封闭在游戏当中,对此医生建议,要学着和孩子做朋友,学着用适合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要以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更不要责备孩子。而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呵护以及包办代替,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想的培养。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不愿意和人交流的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心理沟通和引导?对此一生记忆,孩子不愿意和人交流从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可是从根本上看是家长没有掌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如果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是在于父母应该怎样去做,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并且去创造条件去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某件事。也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去接触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当然,这个时候正是爸爸妈妈要做出榜样的好时候,要让孩子慢慢的接受这一切。
家庭教育不等同于学校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是做好其它教育的基础,想做好这个工作首先得关注孩子的健康.睡眠健康、营养保健、身体健康.睡眠有三大功效,恢复智力、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家长在关注孩子的睡眠方面,既包括睡觉时间的长度与巧度,还包括卧室的朝向,卧室中的辐射因素甚至床铺的温度、硬度、高度.除了睡眠及营养外,家长关注孩子健康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对于孩子的体育管理.
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幼儿家庭教育投入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精神领域的关注,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亲子交流.
家长同子女交流的话题也有很多.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些进步,家长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他做些表扬,说这些话不用花费一分钱,却帮助孩子树立起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有自信的孩子才懂得自尊,有自尊的孩子才懂得自强,而自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立.如果孩子出现了失误或者最近表现不好,告诉孩子别灰心,努力加油,有爸爸妈妈帮助你,哪儿跌倒哪儿爬起,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态.
做家长关注孩子的第三方面就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备,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充分,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在养成当中,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明确.家长应该时刻记得,孩子在18岁之前,自己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就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网络成瘾有没有什么治疗方法
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之外的东西成绩一般并不等于孩子就没有其他优点过多的对孩子成绩的关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逃避多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节假日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家长要心中有数绝对不能失去控制给孩子留下上网的时间和空间
养成宝宝定时大便的习惯
1、养成宝宝定时大便的习惯。 健康成长的宝宝一般每天都能准时排便,其中以早晨吃奶后排便的居多。这时孩子情绪平稳,容易集中注意力排便,因此,每天一到这个时间父母可以通过“嗯嗯”的形象化语言帮助宝宝辨别要他大便的信息,形成条件反射。到宝宝1岁左右,就能教他早餐半小时后坐盆了。养成宝宝定时大便的习惯
2、宝宝排不出大便时,不要长时间坐盆,更不能让他边坐盆边玩或看书。 因为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孩子不易排便,而且长时间坐盆,易造成个别体弱的孩子脱肛。每次坐盆5~10分钟为宜,每天次数也不宜过多。只要精神和食欲都很好,体重增加也正常,大便不干结,那么就算孩子2~3天排便1次,也不用特殊处理。
3、给宝宝时间。 宝宝真正能自己控制大小便得到一岁半至两岁。之前的反射性排便排尿时期不能硬来,如果宝宝哭闹着不拉或过了5分钟还不肯拉,就转移你的视线,也转移他的视线,让这段不愉快很快过去。下次再来。
4、让孩子接受,而不是排斥。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让他觉得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好的有用的,自己的生理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用 “今天又没拉屎”、“不拉屎,细菌、脏东西都留在你肚子里了”之类的话来导致宝宝不良心理暗示:我拉不出屎,我不健康。如果因此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功能产生排斥感,会影响到长大后的身体观念甚至性观念。
5、关注需要技巧。 儿童专家指出,如果对孩子的大便问题给予超过其他事情的特别关注,孩子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叛逆、消极抵抗,或糊弄周围的人。越自然、越没有压力的方法对孩子身心健康越好。
不同时期心理特征及沟通方式 小学六年级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逐步为升初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关注孩子眨眼的频率
频繁眨眼可能暗示的三种疾病:
一、导致眼睑内翻和倒睫
孩子在2-3岁时鼻梁往往比较扁塌,容易出现眼睑内翻和倒睫现象,睫毛内生刺激到眼睛引起不适而眨眼、流泪。由于小儿的睫毛比较柔软,刺激性不会太大,因此,除滴眼药水治疗外,对症状轻的孩子,家长可不时地将其下眼睑轻轻牵拉外翻至正常位置。随着小孩的发育成长,眼睑内翻多可自愈。但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造成眼睛损伤等严重后果的,则需及时手术矫正。
二、导致眼睛疲劳
学龄前儿童多见疲劳性眨眼,当今的小孩看电脑、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过长导致视力疲劳,通过不断眨眼使视觉清晰,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动作。
在幼儿园就开始上电脑课,严重影响小孩眼睛健康发育。更麻烦的是小孩有远视、近视、散光未矫正造成视觉疲劳而引起的。应适当督促小孩劳逸结合,做眼保健操,适当滴一些抗疲劳的眼药水如珍珠眼水、玻璃酸钠眼水,必要时要验光配眼镜。
三、导致精神疾病
首先要排除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较多见于5-9岁的儿童,但是孩子这种眨眼像是揉眼睛会伴有皱额、歪嘴、耸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有的孩子同时会发出怪声,甚至骂人、说脏话等,这可能与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有关,需要到精神科及早排查和诊治。
认真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荨麻疹要怎么治疗
1、如果症状轻的,可以试试买些抗过敏的药膏(要适合儿童用的)涂抹,一般来说,症状轻的,不用多久会自行消失。
2、不要用热水烫红疹,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宠物的毛发、皮屑、排泄物等。同时,注意保暖,因为受冷、受风的刺激,如给孩子洗完澡,没及时给孩子披好衣服受冷风刺激,都会引起荨麻疹。
3、饮食上要注意,不要吃蟹、虾、蛤蜊肉、毛蚶、螺等贝壳类水产品,还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等肉制品和鱼类水产品。
4、症状炎症的,多日红疹不消退,抓痒出现抓痕,红疹增多的,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和就医。
依据医生嘱咐服药,并注意清洗孩子荨麻疹患处。小孩出荨麻疹后会出现烦躁,父母要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关心和照顾孩子,争取早日康复。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教育
两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小孩子哭,大孩子也哭,并说着:“我自己还是孩子呢!你哭我也哭!”瞧瞧这都是什么事!还有更糟糕的,爸爸和妈妈吵了架,生气了,爸爸抱起两岁的女儿就要跳楼。这哪是一个爸爸,分明就是一个大孩子!你着急?生气?无奈?没用!教育出了问题,就只能教育出这样抱孩子跳楼的小爸爸!
2009年7月7日上午,在重庆一环路建设路口新东方小区,30岁的胡滨军和妻子争吵后,于早上5点多抱着两岁半的女儿坐在8楼窗台上欲跳楼。10点15分,消防官兵第一次解救失败后,他突然跳进窗里,然后把孩子倒悬在窗外。孩子嫩嫩的大腿就在窗棂上摩擦,两只小手在空中焦急地挥舞着,楼下一位围观的女士当即吓哭。
最后,孩子被救了下来。在看守所里,胡滨军最后解释说他太爱女儿:“我走了的话,她就要在世上受苦,我要带她一起走。”
孩子遇到这样的父亲,差点命丧黄泉,不能不说这个孩子太可怜!这个做父亲的实际上更加可怜!孩子幼小,只要正确地加以引导,日后再进行正确的教育,她的未来依然美好。可是父亲所经受的教育基本完成,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他的身体俨然是成人,可心灵发育不健全,或者说精神成长不成熟,这该如何弥补?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极端的案例,不用那么大惊小怪,而且,这是因为夫妻吵架,情绪失控做出荒唐的事完全可以理解!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想法更加荒唐!首先,作为成人,就应该具备作为一个成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比如说自我管理能力。吵架了,想发泄也得找个合适的方式啊!就算你拿孩子出气,也不能拿孩子的性命来发泄情绪!这不是玩笑,这是人命关天!其次,作为父亲,就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视孩子的生命为草芥,你没有权力处理孩子的生命。
这样的人,没有资格被称为父亲,同样,他也是可悲的。我想,这绝不是家庭教育愿意看到的结果吧。我们能期待这样的大孩子去教育好小孩子吗?
扯远了!再回来,为什么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大孩子呢?他们为什么那么任性冲动?为什么那么不懂得自我调整和约束?他们又为什么那么自私和不负责任,只想着自己的感受,而忽略或不顾别人?
追根溯源,还是教育出了问题。
想想看,我们所看到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孩子将来做了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还任性霸道,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最后家长只能妥协,后果就是孩子一旦什么念头出来了,就等着别人向他妥协吧!家长可以妥协,出了家门,谁妥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又如何能有一个成功的职场生涯?还有的孩子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还有的孩子自私,不负责任,做事极不成熟稳重……
他们的心灵成长还没有完成,这样的孩子即使实现了父母抱孙子的美好愿望,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危机重重。
不要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这恰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折射!它提醒了现在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精神成长的教育。建议家长朋友们,多思考、多用心,多关注我们的孩子,多关注我们的教育。
关注BB心理 让他开心一辈子
一、做个敏感的妈妈
通常来说,一个家庭中妈妈是那个敏感细心的人,能够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妈妈的安慰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妈妈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做个细心敏感的妈妈。孩子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定会有些异常的举动,这是他发出的信号,妈妈如果足够细心肯定会发现的。孩子都非常希望自己得到肯定,所以当他向你展示他画的画或者写的字时,妈妈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抽出时间好好欣赏孩子的作品,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积极关注孩子
父母有时候工作很忙,自然就会忽略很多孩子的细小情绪变化,但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拥抱和亲吻是最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的方式,有空的时候不妨多抱抱孩子。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多用温柔和引导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孩子也是很敏感的,他能够感受到父母有时不经意的冷落,他会因此而迷惑不安。父母要注意不要把工作中的烦恼带给孩子,切忌对孩子忽冷忽热,一贯的关爱和呵护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三、和孩子多说话
父母如果平时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陪孩子,也可以在孩子晚上睡觉前轻轻地抚摸他,让他感受到你浓浓的爱。身体上的接触是亲子之间最能够表达爱意的方式,如果父母不喜欢触摸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他,进而会表现出叛逆、消极的行为。永远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是爱他的。
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是最纯洁的小精灵。父母的责任就是照顾好孩子,保护他内心的单纯和善良。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甚至不亚于身体健康。
莫要过度关注孩子他会长不大
很多外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在我们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往往从小都受到家长们的呵护照顾,特别是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其实对孩子过度关注并不一定就是对孩子好,反而对孩子是有害的。
一、过度关注孩子的后果
1.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因为家里每一个人对待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可能大家的观点意见都不能得到统一,所 以,经常会出现有人唱红脸有人唱黑脸的情况,家庭矛盾就很多时间是因此产生的,所以过度关注孩子,会对家庭和谐关系造成 影响。
2.孩子性格发育不好
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妄为的性格,容易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 受,因此,家长是不可以过度关注孩子的。
3.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
孩子的肠胃功能还没发育成熟,所以比较脆弱,但是,家长们都疼爱 孩子,因此每个人都会给孩子很多零食、碳酸饮料、甜品、快餐类食物等垃圾食品吃,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发生肠胃疾病问题。
4.孩子的社交能力差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孩子在家里就是小霸王,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和外人接触交往,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会出现障碍。
4.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都会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甚至连孩子力所能及的简单事情,家长也要抢着帮忙完成,这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会造成伤害,导致孩子失去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和锻炼机会。
二、关注孩子的注意事项
关注孩子,要注意适度,甚至要对孩子适当地做出放手,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能力和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和提升。关注孩子要做到赏罚分明,不可以纵容孩子任性妄为,更不可以过于严厉对待,应该掌握好严与松之间的度,这样才能既做到关注到孩子的成长,又正确教育孩子。
宝宝拉大便绿色怎样护理
1、养成定时大便习惯。
妈妈应培养宝宝每天准时排便习惯。尽量安排早晨吃奶后排便。此时孩子情绪平稳,容易集中注意力排便。
2、切忌长时间坐盆和坐盆时看书。
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宝宝不易排便,且长时间坐盆,易造成个别体弱的宝宝脱肛。每次坐盆5~10分钟为宜,每天次数也不宜过多。
3、让孩子接受,而不是排斥。
妈妈应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身体,让他了解每天大便对他有好处。如果因此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功能产生排斥感,会影响到长大后的身体观念甚至性观念。
4、关注需要技巧。
妇婴专家指出,如果对孩子的大便问题给予超过其他事情的特别关注,孩子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叛逆、消极抵抗,或糊弄周围的人。越自然、越没有压力的方法对孩子身心健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