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散步有什么讲究
老人散步有什么讲究
冠心病患者散步时:最好慢速行走,以免心律失常,诱发心绞痛。餐后半小时后散步为宜,每天两三次,每次半小时。
糖尿病患者散步时:要特别注意先吃点东西,不能饿着肚子,否则很容易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低血糖,严重时还会摔倒。
体质虚弱者散步时:最好拄个拐杖,以保持身体平衡。拐杖的高度要与手的位置相符,拐杖的底部和把手都要防滑。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体胖的老人散步时:建议体胖的老人多走一段距离,延长散步时间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两次散步,不但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可以促进血 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心脏的功能。散步的节奏不宜太快,可以快慢结合,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两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分钟,如此反复交替,再放松地正常走一会儿。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步幅,大腿和臀部多用力,消耗更多的热量。
老人散步原则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每天散步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锻炼方式,但康复专家说,散步并不是简单的走走停停,而是颇有讲究的。健康老人散步要遵循时间累计加强度的“3、5、5”原则,即每天30分钟,每次5000—6000米,1周5次。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脏,按照这个频率散步,可促使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同时使呼吸顺畅,达到锻炼效果。
患慢性病的老人和体质虚弱的老人,关键看散步后自己是否舒服,膝盖、脚、髋关节是否疼痛,心脏是否有不舒服的迹象。康复专家强调,如果出现不适感,要尽快咨询医生。此外,患病老人在散步时间、姿势等方面还要特别注意。
腰椎管狭窄和患骨性关节炎的老人,因为不能长时间行走,所以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腰部和下肢负担较小的运动。如果要散步,开始时应选择身体能承受的强度和时间,一般以小步快走为佳。
身体肥胖的老人散步时,可适当拉长散步距离和时间,以快走为宜,好使体内脂肪充分燃烧。
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最好挺胸抬头,以免压迫胸部。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以防血压升高。患高血压的老人适合选择傍晚散步,因为傍晚血压相对稳定。
上面就是关于老人散步原则的注意事项,适合老人的减少运动,散步的却是一个特别好的运动,一个运动量不会太大,还有一个就是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对老人身体不会造成伤害。您的建议很好,最后祝您爷爷身体健康。
老人经常散步有好处
老年人常散步有哪些好处?
老人经常散步有什么好处?老人经常散步有利于身心健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人散步的好处。
老从脚下起。合理的有计划地散步,是老年人推迟衰老,增强机体适应力的重要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好处:
1.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是防止肢体过早僵硬的好办法。
2.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病。
3.可使全身肌肉周期性收缩,帮助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提高肌体免疫力。
4.能大大提高脑力与智力的劳动率,并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增强对各种环境与事物的适应能力。
5.对于肥胖的老人是既稳妥又省钱的减肥疗法。专家们计算过,如果时速为5.3公里,则每分钟可消耗4.8卡路热量。
老人散步最好在早上6至8点,因这时空气清新。在新鲜空气里散步,耗氧量等于坐着时的4倍。
老年人散步健身原则
老人散步原则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每天散步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锻炼方式,但康复专家说,散步并不是简单的走走停停,而是颇有讲究的。健康老人散步要遵循时间累计加强度的“3、5、5”原则,即每天30分钟,每次5000—6000米,1周5次。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脏,按照这个频率散步,可促使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同时使呼吸顺畅,达到锻炼效果。
患慢性病的老人和体质虚弱的老人,关键看散步后自己是否舒服,膝盖、脚、髋关节是否疼痛,心脏是否有不舒服的迹象。康复专家强调,如果出现不适感,要尽快咨询医生。此外,患病老人在散步时间、姿势等方面还要特别注意。
腰椎管狭窄和患骨性关节炎的老人,因为不能长时间行走,所以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腰部和下肢负担较小的运动。如果要散步,开始时应选择身体能承受的强度和时间,一般以小步快走为佳。
身体肥胖的老人散步时,可适当拉长散步距离和时间,以快走为宜,好使体内脂肪充分燃烧。
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最好挺胸抬头,以免压迫胸部。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以防血压升高。患高血压的老人适合选择傍晚散步,因为傍晚血压相对稳定。
上面就是关于老人散步原则的注意事项,适合老人的减少运动,散步的却是一个特别好的运动,一个运动量不会太大,还有一个就是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对老人身体不会造成伤害。您的建议很好,最后祝您爷爷身体健康。
老人怎样散步最养生
首先,要保证正确的姿势,散步时千万不要弓腰驼背,驼背会破坏身体平衡感,降低运动效果。再次,要做到收腹,否则,无论你走多久的路,都将始终无法达到锻炼腹部肌肉的效果。走路时还要做到挺胸、夹紧臀部等。对于老人来说,还可适当加大散步的步幅,这样才能运动大腿肌肉,避免出现萝卜腿。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王承明告诉记者,患有骨质疏松症及心脏病的老人,散步时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中等步幅,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
很多老人喜欢背着手散步,其实散步时应适当甩开手臂,起到一定的平衡身体的作用,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同时能防治肩周炎、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散步时摆臂能让行走的效率更高,同时,正确的摆臂姿势能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协调步频、提高腿部动作的效果。因此,建议老人散步时选择“钟摆式”摆臂,正确方法为:肩部放松,两臂各弯曲约成90度,两手半握拳,自然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摆动的幅度不要太大,用力不要过猛。
老人怎样散步最养生?老人一天选择散步的时间和场所也是有讲究的。老人散步最好在早上6至8点,因这时空气清新。在新鲜空气里散步,耗氧量等于坐着时的4倍。此外,老人散步应尽量选择公园等环境舒适、空气质量高的场所,尽量避免在街道及马路上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人散步还应当避免空腹散步,在散步前要适当吃点食物,但不宜吃得太饱,如果吃得太饱,应休息30分钟后再散步,确保消化道供血,增强消化功能等。
老年人常散步有哪些好处
老人经常散步有什么好处?老人经常散步有利于身心健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人散步的好处。
老从脚下起。合理的有计划地散步,是老年人推迟衰老,增强机体适应力的重要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好处:
1.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是防止肢体过早僵硬的好办法。
2.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病。
3.可使全身肌肉周期性收缩,帮助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提高肌体免疫力。
4.能大大提高脑力与智力的劳动率,并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增强对各种环境与事物的适应能力。
5.对于肥胖的老人是既稳妥又省钱的减肥疗法。专家们计算过,如果时速为5.3公里,则每分钟可消耗4.8卡路热量。
老人散步最好在早上6至8点,因这时空气清新。在新鲜空气里散步,耗氧量等于坐着时的4倍。
老人散步时不宜背着手
散步是许多老年人日常的健身方式。
提醒喜欢散步的老年人,散步虽看似普通,却有不少讲究。
注意: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
第一,随意走走停停地溜达,不能算散步。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就如同做家务不能算做锻炼一样。健康的老年人,可按 “3、5、7”原则散步,就是每天走3000米,30分钟内完成,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用170减去 65,那他散步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为宜,最高也不过在125次/分钟范围内。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达到了锻炼效果。
第二,背着手走路不能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也不利于身体放松,因此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坑洼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体,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抬头、摆臂,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协调。
注意: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
第三,散步地点要选择好。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高。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的地方含氧量高,对全身有益。
第四,不要在坡多的地方散步。郭远认为,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老年骨性关节炎,这也与不当散步有关系。爬坡或爬楼梯会导致膝关节负荷过重,加重关节磨损。
解密老年人散步甩手的秘密
散步是最适合老人的锻炼方式之一。但老人散步也有讲究,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强度,才能对健康有益,达到锻炼效果。
首先,要保证正确的姿势,散步时千万不要弓腰驼背,驼背会破坏身体平衡感,降低运动效果。再次,要做到收腹,否则,无论你走多久的路,都将始终无法达到锻炼腹部肌肉的效果。走路时还要做到挺胸、夹紧臀部等。对于老人来说,还可适当加大散步的步幅,这样才能运动大腿肌肉,避免出现萝卜腿。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王承明告诉记者,患有骨质疏松症及心脏病的老人,散步时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中等步幅,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
很多老人喜欢背着手散步,其实散步时应适当甩开手臂,起到一定的平衡身体的作用,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同时能防治肩周炎、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散步时摆臂能让行走的效率更高,同时,正确的摆臂姿势能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协调步频、提高腿部动作的效果。因此,建议老人散步时选择“钟摆式”摆臂,正确方法为:肩部放松,两臂各弯曲约成90度,两手半握拳,自然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摆动的幅度不要太大,用力不要过猛。
此外,老人散步应尽量选择公园等环境舒适、空气质量高的场所,尽量避免在街道及马路上散步。此外,要避免空腹散步,在散步前要适当吃点食物,但不宜吃得太饱,如果吃得太饱,应休息30分钟后再散步,确保消化道供血,增强消化功能等。
老年人散步有讲究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在茶余饭后散步,但对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散步就有讲究了。
体质虚弱者在散步时,最好拄拐杖,以保持身体平衡。拐杖的高度要与手的位置相符,拐杖的底部和把手都要防滑。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体型较胖者散步时,可适当将散步的时间、距离拉长,并将运动量加大。最好每天坚持散步2次,每次1个半小时,以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冠心病患者散步时,最好慢速行走,以免心律失常,诱发心绞痛。餐后半小时后散步为宜,每天两三次,每次半小时。
糖尿病患者散步时,要先吃点东西,不能空腹。因为空腹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低血糖,严重时还可能摔倒。散步时,步幅可以适当加大,挺起胸脯,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老年人在散步时要量力而行,根据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快或减慢行走速度。如果在散步时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老人散步有何好处
1、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是防止肢体过早僵硬的好办法。
2、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病。
3、可使全身肌肉周期性收缩,帮助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提高肌体免疫力。
4、能大大提高脑力与智力的劳动率,并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增强对各种环境与事物的适应能力。
5、对于肥胖的老人是既稳妥又省钱的减肥疗法。专家们计算过,如果时速为5.3公里,则每分钟可消耗4.8卡路热量。
6、散步对骨质疏松症、颈腰椎病、肥胖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抑郁症、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着辅助治疗的作用。
7、散步使全身各系统功能更为协调,是一项十分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
春季老人散步有哪些讲究
春暖花开,老人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多到户外走走,有利于身体健康。
散步是老人常用的锻炼方式。看似很简单,其实有大学问,老人身体状况不同,选择的散步方式也应略有差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时间和运动量,才能使锻炼更有针对性。
对于老人来说,散步也是有讲究的。从速度上来讲,我们把散步分为慢速(每分钟60—70步)、中速(每分钟70—90步)、快速(每分钟90步以上),老人散步时不妨留心算一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散步方式。
脑卒中康复期适合中速散步。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肌肉力量已开始下降,健康状况不佳,脑卒中则雪上加霜,留下偏瘫等后遗症。每周坚持散步3次以上,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脑卒中的后期康复。脑卒中患者散步速度不宜过快,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分钟最好。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也可以选择中速散步,锻炼心肺功能。
快速散步预防关节炎。人在行走时,肌肉就像一个转动的泵,能把血液推送回心脏。快步走路可以加快肌肉的运动,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因此,只要没有常见慢性疾病的老人,都可以适当加快散步的速度,每分钟走90—120步,每次坚持30—40分钟。在确保无障碍的条件下,可以跨大步,速度适当加快,步姿敏捷,抬头挺胸;肩部保持放松状态。长期坚持快走,可以有效预防关节疾病;但对于已经患关节炎的老人则不适合,会加重关节软骨的磨损,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和肿胀,这类老人更适合中速或慢速散步。
血压高适合慢速散步。对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分钟60—70步的慢速行走较适合。速度过快会使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发生危险。这类老人最好的状态是散步30分钟左右,细汗微出,心率不快不慢,并且没有头晕、恶心、过度疲劳的感觉。患有下肢动脉硬化的老人,也不宜快速行走,否则容易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弹性下降,而慢速行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
此外,胃病患者散步时可以两手掌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反方向交替进行,每分钟40—60步,每次5—10分钟,帮助改善胃肠道功能;有腰腿痛的老人可以试试倒退散步,双手叉腰,先向后退、再向前走各100步,可适当缓解腰腿痛;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散步时,两臂随步伐节奏做较大幅度摆动,每分钟60—90步,可以增强胸腔功能,对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都有益处。
老人散步讲究多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进行适度的速度与耐力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延年益寿。
这里介绍中老年人以散步提高速度与耐力的几种方式:首先、普通散步;用慢速(每分钟60~70步)或中速(每分钟80~90步)、每次30~60分钟、用于一般保健;其次、快速步行;每小时步行5~7公里、每次30~60分钟、用于普通中老年人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轻体重、但是(wm945)要循序渐进;再次、定量步行(又叫医疗步行);包括在坡地和平地上步行;例如、在3度斜坡的路上散步2公里、或沿3~5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钟;这种定量步行适用于防治心血管系统慢性病和肥胖病的患者。
另外、采用散步来健身治病、需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注意环境的选择、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肝气郁滞、心情不畅的人、应选择到鸟语花香的公园散步、以借景消郁;心火较重、心情烦躁者、宜到海边或森林密布的地方散步、以吸收阴气滋润心神;患风湿性关节炎或水肿的病人、则应到沙地干燥处散步;燥湿消肿、口干者宜到梅林、葡萄园中散步、这样可以起到望梅生津止渴的作用;而畏寒者宜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以驱寒养阳;散步除了对环境的选择之外、还得讲究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春天宜早晨到野外散步;夏天宜在鸡鸣时起床到荷塘柳河边散步;秋天宜在金色的晚霞中散步;冬天宜在走廊、室内散步。
三类老人散步有讲究
散步几乎是适合每个人的锻炼方法,特别是对不能从事大运动量锻炼的老年人来说,散步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但对于身有疾患的老人,散步却也不是迈开步子就走那么简单,应因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疾患情况,在散步时间、强度和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
○体弱老人拄根拐杖
心脑血管功能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在散步时,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在一天当中,早晨是老人的血压普遍最高的时间段,为防止心脑血管意外,不宜在此时外出散步。而傍晚时分血压相对稳定,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再散步比较适合。
身体虚弱的老人平衡力较差、重心不稳,行走时稍不小心可能摔倒,尤其在晚上散步时,最好有支撑物保持身体平衡,比如拄根拐杖。这样,散步时可以适当将另一只手臂甩开的幅度大些,步伐迈得稍大些。散步速度也最好由慢到快,使全身器官都参与到运动中来,促进新陈代谢。骨质疏松的老人身体支撑力较弱,容易摔跤等,最好也拄拐杖散步。
○体胖老人延长距离
体胖的老人散步时节奏不宜太快,频率和速度要放慢一些,延长散步时间至1个半小时左右,每天保证2次散步,通过延长距离来达到散步的总消耗量。还可以根据身体能力,快慢结合地走,开始主要用脚跟着地,在放松状态下走4分钟,速度保持在每秒钟走2步,随后换成踮脚走,较快地走5分钟,如此反复交替。
○高血压老人别选早晨
心脑血管功能不好或患高血压的老人在散步时,最好挺胸抬头,尽量全脚掌着地,微微收腹,自然摆臂,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急,避免血压升高。另外,在一天当中,早晨是老人的血压普遍最高的时间段,为防止心脑血管意外,不宜在此时外出散步。而傍晚时分血压相对稳定,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再散步比较适合。为何要如此推荐散步?首先,散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散步来调节精神。其次,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会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第三,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